自然辩证法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与自然科学观有密切的关联。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发展性的认识,而自然科学观注重对自然界规律的具体研究。

下面将详细回答关于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观的问题:自然辩证法:1. 全面性认识: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与片面的、静态的认识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2. 对立统一:自然辩证法提出的对立统一法则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这种对立面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时对立面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 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这与一些静态的、机械的认识方法形成了对比。

4. 否定之否定:自然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肯定。

自然科学观:1. 实证主义:自然科学观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实验和观察,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推导出科学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推理方法有所不同。

2. 定量分析:自然科学观倾向于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强调量化研究,通过数学模型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事物质的质的变化的关注形成对比。

3. 客观性:自然科学观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即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不应影响研究结果。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有所不同。

4. 原因与果效应:自然科学观追求确定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确定性的原因与效应,以建立科学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事物发展中复杂的多因素作用有所不同。

综合考量: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观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互补关系。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两种观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有助于超越简单的机械、静态认识,而自然科学观则提供了实证验证和定量研究的强大工具。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只有通过互相作用才能发挥全面的功效,所以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是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哲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五大基本范畴第一范畴:肯定和否定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秉持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属性。

世界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两种属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物质形态。

例如,正电和负电交互作用便可以形成电流,这便是两种属性的肯定与否定的结晶。

第二范畴: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自然界中的事物虽然是经过肯定和否定的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若没有外部条件的配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例如,种子虽然有自身的生长潜力,但若没有土壤、水分、气温等外部条件的配合,便难以生长出植物。

第三范畴:量与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和转化,必然经过不同程度的量和质的变化。

例如,水在温度低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形成冰,而在温度高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变为水蒸气,这就是量和质的转化过程。

第四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事物,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是否最终变为现实,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以及量质的变化等,这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是以必然性为基础的,就像由水蒸气形成云朵、由降水形成河流一样,这些变化是按照自然界一定规律而发生的。

但是,也有许多事物是偶然发生的,例如一颗陨石从天而降,这种变化是具有偶然性的。

自然辩证法核心思想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存在,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生命、思维等等,都是由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们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整体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整体中发挥其作用,并受到整体的制约与支配。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是两种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本文将对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一、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 综合性:自然辩证法注重全面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和相互关系,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 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对立面,这种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 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认为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具有历史性和发展规律。

4. 重视实践:自然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通过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促进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二、科学方法的特点1. 系统性:科学方法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强调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根据这个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

2. 实证性:科学方法强调通过实证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可靠的经验数据。

3. 可证伪性: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通过实验证明其错误,从而进一步深化和修正理论。

4. 逻辑性:科学方法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要求推导和实证的过程符合严格的逻辑规则。

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的共同点1. 实践基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验证理论的依据。

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都强调理论与实证的相互关联,认为理论应该经过实践验证和实证论证。

3. 发展性和变革性: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都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进行理论的修正和升华。

四、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的不同点1. 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而科学方法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

2. 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而科学方法更注重系统性、实证性和逻辑性。

3. 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注重综合和辩证的思考方法,而科学方法更强调观察、实验和量化分析等具体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指对自然界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有效工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唯物论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唯一的客观现实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存在。

一切物质都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并遵循自身固有的规律。

2.物质是运动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通过物质的运动表现出来的,没有静止的物质存在。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唯物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各种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认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的普遍存在和普遍发展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这两个对立方面的斗争和转化来实现的。

3.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负反馈,二者统一统一起来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研究物质的内在联系自然辩证法应用于研究物质世界,通过揭示和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和运动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要素。

2.研究自然界的演化和变化自然辩证法应用于研究自然界的演化和变化规律,了解事物的起源、发展和灭亡过程,探索自然界的发展趋势。

3.指导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为人类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认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运动规律,辩证法则关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立统一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1.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的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7.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8.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9.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辨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10.反科学: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一种伪科学论点,表达的是一种怀着批判的高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精神。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

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

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

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自然界的规律和变化如同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网络,包含着无数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试图探索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各种变化和发展。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提倡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全面观察和认识,强调相互联系的因果关系。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孤立存在的实体。

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即一切都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没有绝对的孤立存在。

自然辩证法还强调事物间的矛盾与统一,认为矛盾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统一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万物流动不已,一切都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老子、庄子等的理论强调了整体性思维和矛盾统一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反映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还存在不足。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站在整体性思维的角度,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有把握好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作规律,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愿我们能够以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解析自然规律的方法体系,它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

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对自然现象的逐步发现和认识,其方法和理论框架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所著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来展开对于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分析。

《自然辩证法》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探究了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总结了历史上以至当代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联结,表现出复杂多样、矛盾纷呈的特性。

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他指出了物质不断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即“物质具有永恒性和周转性”,“物质的变化是建立在物质的永恒性基础上的”,“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这些原理,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自然现象看作一种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单一现象。

在自然辩证法的框架下,恩格斯提出了诸如“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概念。

其中,“否定之否定”原理认为事物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由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斗争、转化而进化。

当旧事物在新事物面前被否定以后,也给予了新事物继续发展的契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精神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物质条件和物质状态的变化为基础,否认任何超自然的干预或力量。

自然辩证法不仅为自然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无论是对于生态建设的理念把握还是对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创新,自然辩证法都能提供指引和参考,实现可持续环境和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理论深度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探究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强调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它所提供的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理论框架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征、内涵及相互关系?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征、内涵及相互关系答:(1)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况、总结。

(2)特征: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变革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②中立性质。

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处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具有中立的性质。

③差异性。

自然辩证法与邻近学科(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虽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交叉,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④交叉性质。

自然辩证法不仅研究自然界,而且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应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是具体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3)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①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说明。

思想渊源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③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和规律。

④科学技术社会论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相互关系:①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一致性。

②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决定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技术观的产生。

③科学技术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技术观。

④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⑤科学技术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是通过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主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答:主观辩证法就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而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形式上是不同的。

主观辩证法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定义、内容、特征、作用及发展?对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定义、内容、特征、作用及发展答:(1)定义: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辨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2)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无组织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思维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辨证思维的方式认识自然界。

(3)特征:①实践性。

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历史性。

具有空间上扩张的历史和时间上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生成的历史是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

③辨证性。

唯物论和辩证法、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人类史和自然史、人与自然界关系上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④批判性。

否定了“神创性”和“上帝第一推动说”,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4)作用:①实现了自然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提供方法论基础——辨证思维方式。

④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5)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①系统自然观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关于自然界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辨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②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

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发生关联并不断地演化着;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③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辨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

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和谐的、演化的自然界。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定义: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2)内容: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其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古代中国中,阴阳学说用以说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五行学说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它们之间的运动变化;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四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特征:①整体性和直观性。

②思辨性和臆测性。

③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4)缺陷:①蕴含唯心主义的因素。

②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③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5)作用: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②它成为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定义: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2)内容:它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①自然界绝对不变。

②因果规律决定着物质的运动。

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3)特征:①机械性。

机械决定论和“合目的论”。

②不彻底性。

③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不把自然界看作运动的、变化的、活的东西,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4)作用:①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条件。

②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前提。

③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过渡作用。

(5)缺陷:①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没有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辨证关系;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否定质和量的辨证关系。

②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

“只要知道初始条件,就既能预见未来,也可决定过去”。

导致自然界的安排是合目的性的思想。

③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对事物的研究是孤立的、固定的和僵硬的,无法将关于对象的认识从部分上升到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哪四点?这四点的含义和优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

1.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事物、对象进行分解。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了分析与综合的辨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辨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2.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辨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

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辨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4.历史方法是一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科学研究的背景。

逻辑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因为逻辑是实践的历史的抽象,历史是实践的逻辑的具体。

单纯的历史或逻辑注重的仅仅是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无法实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进行具体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方法,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