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析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分析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分析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分析优秀案例

————————————————————————————————作者:————————————————————————————————日期:

教学目标分析优秀案例

语文

【来源】《自己去吧》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一小学兰海燕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4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3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6)能够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能够完成一篇语句通顺的、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主题的小儿歌或小故事。

英语

【来源】《Shapes》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三小学崔凤云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15 shapes中的第二课时,新单词有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主要句型是How many ……can you see?I can see……。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5个新单词和2个新句型,做到发音准确、清晰;

(2)熟练运用新句型与同桌进行相互问答;

(3)能够借助key points进行看图问答或综合说话;

(4)能够根据多媒体课件和油印材料自主听读英语短文材料。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师生说、两两说和自主听读体验交际式英语教学的一般过程,掌握英语说听的基本方法;

(2)能够通过两两说和综合说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能够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有语言表达和同学交流的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实现“趣能”两得;

(2)在学生两两交流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相互配合完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说话训练。

数学

【来源】《日历中的方程》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任佩宇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物理

【来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广西柳州铁路一中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

【概述】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的概念,能够分别举例说明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情形;

(2)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

(3)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够写出平衡条件的公式;

(4)可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

(4)对物体进行分析的能力和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并验证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3)能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4)体验科学理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5)掌握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

(6)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一些不平衡状态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

(2)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

(4)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5)通过平衡条件的实践应用,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化学

【来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佛山市第十二中学化学科莫志强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课题3。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本课题的重点是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难点是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煤燃烧形成酸雨的过程,并举例说明酸雨的危害;

(2)知道汽车燃料及其燃烧后尾气的化学成份,列举两种以上减少汽车尾气的处理方法;

(3)列举日常生活中以酒精作为燃料的例子,能够说出使用酒精作为燃料的优点;

(4)列举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能够描绘氢气燃料使用的前景;

(5)比较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6)阐述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7)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学会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在该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2)在讨论交流中提高与他人交际的技能,能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会用心倾听他人意见,并能够针对他人观点进行批判性的采纳或反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亲自探究来树立保护环境、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生物

【来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董会荣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北京版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中的第一节的一个实验。本册教材第二章介绍了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本节课是对实验法实验设计的运用和

巩固,为以后进行实验设计打下基础;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节“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知识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实验法设计实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是有一定浓度的;

(2)每一组都能运用实验法设计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

(1)参与设计,养成勇于参与、大胆设想的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体验“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试验结果——协商讨论”的探究活动过程;

(3)体会到科学实验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物现象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完成一份描述准确、过程科学的实验方案。

历史

【来源】《走进“纸”世界》石景山杨庄中学王巧兰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2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能归纳出古人发明纸的原因;

(2)阐述说明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

(3)学生能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

(4)分析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5)通过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创新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及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从而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3)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阅读,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清楚中国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

要再创辉煌,就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地理

【来源】《地球的震颤—地震》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袁洁来自石景山04年主题资源大赛作品,有改动

【概述】

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震的危害,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2)复述出地震的原因;

(3)能够区分可以避免的地震和无法避免的地震的类型;

(4)举例说明在地震的不同阶段(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体验“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观看音像资料,思考、探究、协作学习,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条理化;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4)当处于地震的不同阶段时,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安全;

(5)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可避免地震成因的分析,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面对灾难沉着冷静的态度;

(3)树立珍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态度。

美术

【来源】《从招幌到现代广告》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张振利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作品欣赏》内容的一节关于广告设计与创意的美术课。计划一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广告创意,难点是如何设计广告语,如何设计文字、搭配图文。本设计中主要通过广告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广告作品了解设计方法及设计技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广告的形式;

(2)概括广告的目的;

(3)说明文字设计和图文搭配时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4)概括广告创意的一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一定的美学原则合理的安排画面和文字;

(2)能够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完成自己的广告设计方案;

(3)在作品展示及评价中,能够清楚简练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准确的评价、鉴赏他人的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广告的鉴赏和自我广告创意,形成对广告的兴趣,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生活中广告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分析有待改进的案例

1.语文

一年级上

【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一册课文15,课文内容讲小燕子在燕子妈妈的启发下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从这种学习到观察事物要仔细、发展的眼光、抓住主要特征的方法。生字12个,会写三个。语言练习点是把“看看”变成“看一看”这样的变化。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12个生字。在阅读中拓展、巩固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的情趣。

3、能用学到的词语进行创新写作。

一年级下

【教材内容概述】

1、本课是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10 My room中的第一课,主要学习房间内的物品:

bed computer armchair closet lamp table telephone and TV等,并使学生能够简单运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本课通过俩俩说、小组说、及对话等形式,不但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激发学生学习英

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点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及设计思想的混合简单说明)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Words:bed computer armchair closet lamp table telephone and TV

Sentence :This is my room 。

What do you see in my room ?

I see a bed ,a ……and a ……

2、能力目标:通过PPT所提供的主题内容图片结合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情境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听读习惯。

3.数学

一年级上

【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教科书把“认数”与“分与合”分开,将“分与合”单设一个单元进行集中教学,意在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由单个元素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为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做准备。教科书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以物体的分与合,抽象出数的分与合,在认识“分”的同时,也认识“合”。教科书在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有周密的安排:2一5的分与合中,着重理解分与合的含义,不追求分的有序;在6、7的分与合中,引导学生有序地操作学具;在8一10的分与合中,要求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 的分解与组成。

2、在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科学

四年级上

【教材内容概述】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建立鱼的初步概念。草金鱼、鲤鱼、鲫鱼和黄花鱼的外型和生活环境的比较图片,鲤鱼繁殖的插图。归纳鱼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判断金枪鱼、旗鱼、带鱼、比目鱼、乌贼、章鱼、鲸鱼中,哪些是鱼类。

【教学目标分析】

1、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及繁殖的共同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一年级

【教材内容概述】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认识音的高低

【教学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音的高低,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

6.美术

二年级上

【教材内容概述】

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12课,主要介绍人们根据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想象创造出不存在的动物的形象,例如龙的形象图片。

【教学目标分析】

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

2、训练学生的概括、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

7.体育

一年级

【教学内容概述】

捕鱼游戏。

【教学目标分析】

初步掌握在奔跑中快速躲闪动作。乐于和同伴一起参与体育游戏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8.信息技术

五年级

【教材内容概述】

电子邮箱的简要介绍和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

●学会申请免费邮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维护网络安全、不发、不看不积极健康的电子

邮件的教育。

4.创新目标:

●为老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可以说说自己的小秘密,也可以说说最近的愉快、不

开心的事。

9.思想品德

四年级下

【教材内容概述】

课文内容讲了高尔基、赖宁热爱读书的故事,并总结说不仅读书对个人成长很有益,而且一定要读好书。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好书、好的影视作品和电子读物能助人成长,教育学生读书、观看影视作品和电子读物要有选择,要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刊,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分析有待改进案例

1.语文

高中

【教材内容概述】

立意于找准切入点和联想丰富的写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联想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2、在审题中,深入挖掘素材内涵,选取切入点,确立中心。

(点评:阐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而不是通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没有按新课标维度进行分类,阐述模糊,不清晰明确。)

2.英语

初一上

【教材内容概述】

本节为初一英语(上册)第十三单元(what color is it?)的基础课。本单元是从对简单的颜色词的学习入手,围绕“What color is it?”这一中心句型展开学习与训练,主要单词包括:purple, brown, and grey,单复数的颜色描述。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对图片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认知颜色词,知道其拼读的正确形式。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扩展相关知识,能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图片及示范,能够对所列举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对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行描写。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3.数学

初二

【教材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其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外,最常见的就是不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经历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动手实验、猜想及证明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性

质定理及其推论。

●通过练习及例题的分析,能正确运用性质解题。

二、能力目标:

●经历亲身体验、动手实验的过程,发展探索知识的能力。

●经历定理及例题的训练,提高解决一般文字命题的证明方法的能力,培养逻辑思

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经历定理及推论的总结,培养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三、情感目标:

●定理的证明培养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

品质。

●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物理

初三

【教材内容概述】

初中《物理》第二册,主要内容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特点与区别,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和实例。

【教学目标分析】

●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认识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动手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的习惯。

5.化学

高二

【教材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接触法制硫酸的原料、化学反应原理以及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分析】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6.生物

初二下

【教材内容概述】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生物二年级下册。学习内容包括: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脊椎动物。

【教学目标分析】

1、概述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概述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能举一、两个实例

3、区分常见的脊椎动物是哪一类群的

4、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7.历史

初二

【教材内容概述】

“圆明园遭劫”是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目。教材对于圆明园的本身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圆明园遭劫”的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述。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能举一例说明圆明园为何被称为万园之园,能复述圆明园被烧毁的时间和大体过程,能根据所学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能针对圆明园是否重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圆明园的沧桑”这一主题资源网站提供的大量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参与网上讨论和面对面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圆明园被西方人誉为万园之园的原因,感受圆明园在中国和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圆明园历史沧桑的探究交流,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和英法侵略者的残暴贪婪;通过对圆明园修复问题的争论,树立对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8.思想品德

【教材内容概述】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联系的含义;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观点,并对这一观点的论证,这一观点用语分析事物发展的实例。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方面:记住一个概念即联系的含义;理解和掌握一个观点即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能力方面: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联系的观点,全面的分析问题,从而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9.地理

【教材内容概述】

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昼夜长短分布变化及其成因;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造成的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

标是能说出昼夜长短分布变化及其成因;能力目标是能运用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德育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获取知识的进取精神;了解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不是神的力量,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思想观。

10.音乐

初三

【教材内容概述】

西班牙民间舞蹈音乐《波莱罗》,其创作背景和曲风介绍。

【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作品《波莱罗》,同时了解现代音乐的特点。

11.美术

高一

【教材内容概述】

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种类主要介绍和民间美术,特点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剪纸、竹编、布玩具、刺绣、风筝等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点;民间美术的界定、种类主要及其特点。

2、技能点: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辨别、分析、欣赏能力。

3、德育点:通过对民间美术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产生民族自豪感。

12.体育与健康

初一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体合作跑;多姿势起动快速跑。

【教学目标分析】

1、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体育活动的任务。

2、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反应速度及反应能力。

3、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行为。

13.信息技术

初一

【教材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给出的数据创建形象直观的直方图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转化、分析、处理和应用。

2.利用给出的数据创建形象直观的直方图。

3.体现思想教育。

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1]

教学目标分析 3.1:归类分析法 ?适用范围: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类学习内容,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或程序,所以,只需要直接对达成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对言语信息最有效的分析法是确定信息的主要类别。确定分类方法后,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表达方式:组合或组成图示(分层, 或分簇), 或者列提纲 ?范例: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以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以由上向下,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分类;细胞的化学成分可以按元素组成和化学物组成分类,如下图所示。 说明:从形式上看,该示意图与后面将讨论的层级分析图相似,但在归类分析中,各知识点之间本质上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3.2:层级分析法

?适用范围: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是一个逆分析的过程。 ?分析方法: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要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依次类推。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越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越低(越容易);越是在上层的,难度越大。层级分析的原则虽较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不容易。它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能力基础,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表达方式: 层级依赖关系图示 ?范例:“整数减法”学习内容的层级分析,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11)的学习以(7)、(8)、(9)和(10)四项从属技能的学习为先决条件,该层级分析一直继续到最后一级的子目标(简单减法)为止。 教学目标分析 3.3:信息加工分析法 ?适用范围: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了教学 内容。 ?分析方法:按照信息加工的步骤,写出每步要做的事情,包括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和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 (1)注重从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条理清晰。(2)教学目标的分析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各个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目标分析阐述合理,既有要求学生达到的基本目标,又阐述了要达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比较符合小学二年级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并在教学中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更加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议:由于学习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外界影响比较大。应该把“能认真、正确书写竖式的格式”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而且他们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进行描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认为此案例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分析得很透彻、切合实际。 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评析 1、对《加、减法的笔算》一课教材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还有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重难点的分析都比较到位。 2、注重从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条理清晰。 3、教学目标的分析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各个目标具有层次性;教学目标分析阐述合理,既有要求学生达到的基本目标,又阐述了要达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4、教学目标提供并保证了课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有关人员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 5、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比较符合小学二年级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并在教学中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更加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议:由于学习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

(完整word版)单元教学目标分析与讨论

快乐认读,集中识字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策略与课例观摩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讨论 本次培训课程,是基于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而设计的。 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单元目标的设定是遵循从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核心素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指针,也是小学语文研究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教育的指向标。 在一年级新教材的运用过程中,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内容的呈现上,都十分突显。五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会从课文的本身延伸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同时,《课标》对一至三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而具体说明。所以,单元目标的制定,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到学科的层面再到教材的教学内容这三个层面来设计的。 3.基于课程性质 日本的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论述了两种课程的模式,他把“单元设计”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单元编制: 一种是“阶梯型课程”,即“计划型课程”。课程呈现让学生有一种一层一层的递级感,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我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基于阶梯型,它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 一种是“项目型课程”,也就是“登山型课程”。目标是山顶,但是究竟怎么走?有哪些路径?没有具体指出方向。“项目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

这两种课型在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至五课是基于“计划型课程”,在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课程则侧重于“项目型课程”。 所以,本次课程在单元目标的制定上,实现“计划型课程”和“项目型课程”的交叉。而这两种课程类型的统整,连接,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的,它着眼于单元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从而建立单元的整体学习体系。在制定时,要注意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外延性。 1. 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把每个课时目标统整,建构起单元学习的总体架构。 通过对一年级第一单元教材的分析,统计出前五篇课文中有35个需要正确认读的生字,正确书写生字15个,再加上园地中正确认读的5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2个。可以制定本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认读40个生字,正确书写17个生字。 ②认识田字格,并依次会写:横、竖、撇、捺、点等笔画。努力按照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来写字。 2. 内隐性 内延性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两方面。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插图、儿歌、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以及教材中呈现的图示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和教育功能,基于这些内容,制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从阅读的视角来看,新教材从第一单元开始,也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

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至为重要的一切,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很多学科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教学目标分析却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教学目标分析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分析和阐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的教学的总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在课程产总体目标上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后,就要用可评价的方式将教学目标描述出来,以便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环节的实施。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 2、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 3、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 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 而在阐述和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 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构想-最新文档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构想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围绕“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总结出评价课堂教学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掌握知识”层面的评价 新课标中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也没有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相反,它对掌握知识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和相对完整的可迁移的知识结构。 1.对“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 对学生在“感知?理解新知”这一阶段的评价,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操作:(1)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分。 传统的课堂教学新知的导入目标直接指向于习题、例题的解决,在这一部分较为弱化,而按新课标理念,在导入新知时,应从新知的产生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等不同的角度,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感知材料和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选取的感知材料是否包涵了新知的本质属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新知的本质特征,并选取适当感知材料作为载体,恰当地承载新知的本质特征,从而为高效率的课堂打下基础;(3)在过渡过程中的诱导是否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是否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开积极的求知探索,从而顺利实现学生认知的正迁移,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4)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起到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对“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

对别人的课进行评价

学校组织教研活动,或者是到别的兄弟学校去听课,总会要求对别人的课进行评价,那么怎样评课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呢?我搜集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给有需要的朋友看看.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为了更好地做好评课工作,现将十七中学教学副校长杨德林同志关于“感悟评课”的发言转发如下,供大家学习借鉴。 感悟评课 教师上好课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领导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师备课程度、上课水平,从而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领导评课目的是根据听课后的感悟材料来激励教师怎样能更好的备好课、上好课,也是为了督促、帮助课备得不细、课上得敷衍了事这部分教师更好的提高与进步。可以说听好课、评好课都是为教好课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评好课呢? 第一、从听好课入手,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 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仿效的用意之多,这种记录方式一般不可取。因为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 第二、从记录的材料中,思考评课时应点评的内容 任何一种课,评者都应从教的角度去看待教者的优势、特色、风格、需改进的地方、需商讨的问题。更应从学的角度去看待主体发挥程度、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情况、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等。 第三、倾听授课教师的自评,做出对点评内容的取舍 授课教师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新秀、有骨干,也有能手、名师,有活跃型、也有内向型,有严肃型、也有可亲型,形形色色,各有差异。作为评课者为了达到评课的目的,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倾听其自评,从而做出判断,做出点评内容的取舍。切不可一意孤行。因为任何人的点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评无定法,评课也无法用条条框框的标准准确量化。只有评课者与教者达成一致,点评内容才落到了实处。 第四、思考以什么方式加以点评,实现点评的目的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分析授课教师的心理也好,倾听教师本人的自评也好,其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是或激励、或督促、或帮助,所以了解点评的形式很重要。目前而言,就点评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大都是有这种传统的心理,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 2、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3、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这种评课方式给听者造成思路并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4、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 第五、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 笔者参加了近一年的局属中学研讨课赛课点评工作,收获很大,深深的感到要想真正评好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学习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并在实践中学会推敲点评的语言,这样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给不足者雪中送炭,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 教师如何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

如何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篇一:如何对教案或教学片段进行评价、补充、建议 最全汇总>>>吉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如何对教案或教学片段进行评价、补充、建议 2016年吉林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已出,笔试已经考完,接下来就是面试了,笔试查询时间是:4月19 日;面试报名:4月19日-4月24日;面试时间为:5月21日-22日;大家记好教师考试的时间段,不要忙着备考而忽略了考试时间。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如何写教学案例点评: 中间点评: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将会达到怎样的效果? 总评如何写: 1、教材简单评析,引用课标要求(一两句) 2、总体概括教学案例突出的特点 3、分点阐述其特点(一两句理论阐述,两三句亮点分析,结合教学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谈,注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评价客观,不说过激词语,最好能体现归纳能力) 教案或教学片段评价内容方法: 1、评教学目标。 2、评教材处理。 3、评教学程序。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吉林教师资格面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备考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备考 篇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一般应该看教学过程中是否强调了下面四个基本要素,是否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这四个基本要素是: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环节,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2.学习特征 3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此点必须周密考虑,做出评价设计。做到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明确,评价内容和目标必须具体,制定出评价标准。 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节好课的特征必须照顾到教学的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选择课题和任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分析 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查阅读课和识字课两大类型,我们主要介绍阅读课的解题思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阅读课的考题中主要出现过以下几项考查内容: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书设计。本文我们将对考频最高的教学目标部分进行讲解。 二、知识讲解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上,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低年段) 学生能够认识XXX等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XXX等5个生字;理解文中XXX 的基本含义(能够理解文中XXX的内容;能够利用XXX造句);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学中、高年段) 【注意】在小学阶段,任何年级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都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认、会写、会读,中年段、高年段除了这三方面外,可以再从理解词或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组词造句等方面挑选一到两点加入目标中。 【例】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读写“拮、据、寐、驰、馈、惑、捎”7个生字,理解这些字词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注意】在实在不会写或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模板比较死板,不够切合课文。要想提高切合度,可以再结合文章添加一些内容。如下:

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掌握文中XX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XX的重要内容/体会文中XX的情感),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例】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中大白鹅叫声、吃相、步态方面的特点,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文章表达的XX(大好河山的秀美,大自然的美,环保意识,人格魅力)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阅读习惯。(小学通用) (2)激发学生探索XX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高年段) 【例】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著称的马杰(Robert Mager)强调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他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基础上,加上对教学目标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含义: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使用提示:除了在教学目标的阐明中包括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等方面之外,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化,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此方法需重点掌握,熟练运用。 ?范例:提供10个图形,二年级学生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 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等。 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表述。艾斯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例如: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态度”,由于“热爱集体”的态度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必须列举几方面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察,来判断学生是否“热爱集体”。例如:

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 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 (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 的概括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 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 析等。 ?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 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 (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

教学评价模板

一、评教学目标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要求适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二、评教学内容和结构 1.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了如指掌,明确教材中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本节课教材在全章节的地位与作用,对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能理顺并融会贯通。 教学内容正确,无知识性错误,与课标和教材内容相符合。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对重点内容,分析时“点”透,练习时时间要给够,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熟练。 对难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举出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接受。 3.注意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 4.教学环节清楚,安排合理,衔接紧密。 5.教学容量适度、思维密度适宜、学习负担适当。 课堂教学进展、知识容量、思维密度既要考虑提高课堂效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地理作业练习要精练,内容和分量适当,最好能基本上在当堂完成。 三、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坚持启发式教学。 2、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协调。 3、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重视学法指导。 四、评教学技能 1、教态亲切、自然、文明、大方。 2、语言准确、规范、流畅、生动。 3、板书、板图、板画简明扼要、布局巧妙、工整美观。 4、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使用娴熟、自然、恰到好处。 5、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 五、评教学效果 1、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基本技能训练效果。 3、课堂教与学气氛的优化程度。

教学活动评析

教学活动评析2011.2—2011.6 活动名称语言活动《闹花灯》执教教师 及班级 景小卫小一班 幼儿人数33 评析人谢金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散文内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尝试根据作品中的句子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 3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教学过程: 一、帮助幼儿回忆元宵节的活动。 1、师:“过完春节以后,我们马上又要过了一个什 么节日了? 2、师:“我们玩了哪些有趣的游戏?怎么玩的?” 二、初步欣赏散文,了解散文内容。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散文一遍。 2、提问:“散文的名字叫什么?你觉得散文诗怎么 样?”“小朋友在玩什么?他们是怎么玩的?” 三、配合挂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散文诗内容, 想象出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1、第二次欣赏散文。 2、理解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引导幼儿根据作 品中句子进行简单的合作尝试。 四、游戏:闹花灯。 总评: 这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们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首先景老师收集了很多的材料帮助幼儿来了解元宵节,材料,音乐,视频等都准备的很充分,幼儿们也对音乐和视频有着相当高的兴趣,通过是视频和图片让幼儿们观察元宵节的活动,然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的让幼儿们知道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需要做些什么,会吃什么,玩什么。最后通过准备好的材料,等幼儿们看了之后,再让他们自己说说看在元宵节这一天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教学活动评析2011.2—2011.6 活动名称音乐活动《敲锣打鼓》执教教师 及班级 景小卫小一班 幼儿人数32 评析人谢金 教学目标1、欣赏欢庆锣鼓的图片,学唱歌曲,能边唱边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 2、能用乐器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进一步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新年好》。 二、出示敲锣打鼓的图片,请幼儿看看说说。 2、学唱“咚咚锵”的歌曲。 3、随着歌曲用模仿动作:拍手、拍腿、跺脚等动 作拍打节奏。 4、幼儿边唱边用自己的动作表演《咚咚锵》。 三、打击乐活动。 1、教师:“你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带领幼儿 认识小锣、小鼓) 2、玩一玩乐器。 3、提问:“我们可以怎样为歌曲伴奏?” 4、幼儿听音乐自由模仿乐器演奏。 四、幼儿听音乐演奏。 总评: 本次课程主要是通过以前开展的一些关于新年的活动,也为这节课做到了一些的铺垫吧。首先上课先是放了一些新年好的音乐,然后给幼儿们看一些图片,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们进一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歌曲让小朋友开始动手掌握节奏,学会打拍子,做到了动手,动脑的。然后再通过老师带领幼儿们认识乐器,教会他们怎么使用乐器来模仿演奏音乐,最后再让幼儿们通过边听音乐边演奏来促进他们学会新年好这首歌,整堂课幼儿们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很配合老师的教导。使得学习起来也是相当的快。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要下雨了》教学目标及学习者分析

《要下雨了》 一、概述 《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白兔是怎么知道下雨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 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 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以课文为范例,自主阅读课外学习资料,丰富表象; 4.结合个人感受,自主创新写作出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指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创编故事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浮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初步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对于本课生字,部分学生在课前就能够认读,其他学生也能够认读部分。但是生字的书写,大都比较生疏。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学习,编写小故事。但在这一点上,学生之间存在较大能力差异。 3.学生能较好地接受活泼有趣、直观形象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 4.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有个性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5.学生有较好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6.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的投入程度。 分析:要下雨了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小学语文:《称赞》(教学目标分析)评析

小学语文:《称赞》(教学目标分析)评析 一、概述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 18 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生字。 (2)会写生字。 (3)背诵课文。 (4)能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识字的方法。 (2)同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写字姿势正确。 (2)懂得课文主题思想。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上述《称赞》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从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分析,落实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教学目标的分析整体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要求,各个目标具有层次性,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了基础; 3、教学目标的阐述清晰,条理明细。 二、对此目标的建议: 但从实际教学出发,我们所教的每节课,都有其具体内容,所给的例子中,可以作为通用性三维,针对《称赞》这一课,具体的内容有哪些,教案编写者则根本没有写出来。可以这样说:上边的三维目标放之任何一节小学语文新授课几乎都能行,但几乎都不行~因为具体内容不明确,全是空话罢了。如果能再考虑这些,是不是更完善,我想,可以作如下修改: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生字。通过查字典,认识10个生字。 (2)会写生字。会拼、会写8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4)能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识字的方法。 (2)同桌交流,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写字姿势正确。 (2)懂得课文主题思想,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 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 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例如: 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记忆、思维能力) 根据课文,设计小品并表演。(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模仿教师,做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培养观察、模仿能力) 能熟练地做出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根据任意物质的分子式,能计算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培养思维能力) 运用石灰石中氧化钙的测定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培养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根据定距环的零件图和实际生产条件制定装夹方案。(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涵盖广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因此,其行为动词也相应的要使用“体验性”的动词。体验性动词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1)经历:体验、感受、尝试、参与等;(2)反应:认同、体会、关注、遵守、赞赏等;(3)领悟:初步形成、养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例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体会安全的重要,初步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