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响应思考
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的思考

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的思考作者:何煦王国君廖力高栋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2期【关键词】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响应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4-02随着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进,核应急等配套应急措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完善核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提高核应急救援的执行力,本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及核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 背景现阶段安全发展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中、长期电力能源缺乏的必由之路。
虽然在核电史上发生重大核事故的几率较小,但万一发生往往比较突然,发展迅速,释放出的多种放射性核素可以以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对人体照射,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1]。
人们对核电站开始运转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多宗核电站安全事故[2-3]至今记忆犹新。
中国是未来核能大国,如何做好由于自然灾害、不可抗力或操作不当引起的核事故医学救援工作,在发生核事故时,如何保护公众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必须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 核应急医学救援准备目前这些准备主要包括:①基础资料的收集;②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③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④核应急管理与宣传。
2.1 核应急基础资料的收集2.1.1 中国的核反应堆主要分内陆型和海洋型两种,且各有特点,为此在制定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准备的时候,必须做好应急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反应堆各自的特点、设计参数、设计源项等资料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反应堆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以及周围地形、地貌、交通等环境情况和周围人群的分布、职业、生活习惯、饮食等相关资料也要掌握;2.1.2 了解周围人群分布及健康状况,掌握周围环境样品的放射性水平;2.1.3 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在核事故发生后,通过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可以与日常的监测数据作比较,为评价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依据[4];2.1.4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这些基础资料记录备案,进行系统的总结,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于查询,方便发生核事故时,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关于对核应急事故处置的几点思考

科学决策原则
依据科学原理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 的决策。
快速响应原则
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采 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协同配合原则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应 协同配合,共同应对核应急事故。
处置流程
预警与准备阶段
在事故发生前,通过监测和预 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准备应对
可能的事故。
的效率和准确性。
快速响应技术
02
研发更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技术,缩短响应时间,降低事故
影响。
远程控制技术
03
发展远程操控技术,减少现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风险。
法规建设与完善
制定更加严格的核应急法规和标准,确保事故处 置有法可依。
完善核应急响应程序和操作规范,提高处置流程 的规范性和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 完善国内法规体系。
应急响应阶段
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响 应程序,进行人员疏散、现场 隔离、医学救援等工作。
恢复与重建阶段
在事故得到初步控制后,开展 环境修复、设施重建、人员安 置等工作。
总结与评估阶段
对整个应急处置过程进行总结 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
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
处置中的关键环节
信息传递与沟通
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和公众之间沟通顺畅。
物资保障与调配
确保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充足、调配有序,满足现 场处置和居民生活需求。
ABCD
医学救援与医疗救治
配备专业医疗队伍,提供及时有效的医学救援和 医疗救治。
社会心理支持
关注受影响人群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疏导和支 持,减轻其心理压力。
核事故灾后救援

核事故灾后救援核事故是一种严重的灾难,可能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在核事故发生后,及时、高效的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核事故灾后救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救援工作。
I. 核事故灾后救援的重要性核事故灾后救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核事故会导致辐射泄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救援工作的及时展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其次,核事故后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紧急情况。
救援人员需要迅速抵达现场,启动紧急救援计划,及时救治伤者,减少死亡和伤害人数。
最后,核事故会引发广泛的社会恐慌和不安情绪。
通过有效的救援工作,可以稳定公众情绪,提供必要的援助和信息,增强公众的信任和安全感。
面对核事故灾后的挑战,救援行动必不可少。
II. 核事故灾后救援的原则在进行核事故灾后救援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救援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以人为本:救援行动应将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确保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安全。
2. 协同合作:核事故灾后救援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包括政府、救援机构、医疗机构等。
各方应紧密合作,协调行动,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
3. 快速响应:救援行动应迅速启动,尽快抵达灾区,展开救援工作。
时间对于减少伤亡和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4. 信息透明: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信任。
与此同时,应避免发布不实信息,防止引发恐慌。
III. 核事故灾后救援的具体措施核事故灾后救援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以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
1. 灾区封控:在核事故发生后,首先需要对灾区进行封控,限制人员出入,防止辐射泄漏扩散。
救援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确保自己的安全。
2. 伤员救治:救援人员应快速将伤者转移到安全地点,并提供紧急救治。
医疗队应全力以赴,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援助。
3. 紧急疏散:如有必要,救援人员应组织人员疏散,将受到辐射影响的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工作现状及展望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工作现状及展望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快速发展,核装备、核设施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涉核活动日益频繁,核安全风险和压力明显增加,核事故应急处置任务日趋繁重。
核事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突发事故,核事故医学救援是核事故救援中的重要一环,防止放射性污染对救援人员和公众造成不良影响,并对辐射和非辐射伤员进行有效的早期医学救治和处理,将核事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就此,本文探讨了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的工作要点,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工作现状;展望1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护理工作要点1.1搬运部队分类人员对伤员根据国际通用的START检伤分类程序和放射性损伤分类标准进行早期的伤情检查分类,填写伤票或核与辐射事故伤员分类标识牌后,指引担架员将危重伤员抬送至重症救治组(急救卫生帐篷)或手术组(急救卫生帐篷或手术车)。
在搬运伤员前,首先取下伤员佩戴的手表、眼镜和其它金属物件(珠宝、硬币、皮带扣等),放置于废物收集袋中,标记信息),用于剂量分析和回收。
在伤员体表覆盖一次性床单,视情为伤员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而后实施搬运,搬运时要经过门式放射性检测仪并做短暂停留(10s以上),以初步判断伤员放射性污染情况,而后到达救治组室。
1.2急救1.2.1手术急救部队手术组人员在手术床上铺3层一次性床单,术前对伤员采取抗休克治疗,视情况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彩超检查时,接触伤员的仪器探测端应用塑料膜包裹,使用后进行去污处理。
手术时,接触伤员的手术器材均为一次性耗材或包裹塑料膜。
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可对伤员的头面部进行先期去污。
术后伤口覆盖敷料后,转送至重症救治组继续稳定伤情。
1.2.2带污伤员急救针对开放性伤口伴有放射性污染的伤员急救,采取静脉补液扩容、使用升压药物进行抗休克治疗,对创面进行清创和放射性污染检测。
对腹腔开放性外伤导致的凸出脏器如肠管等,现场不予还纳,清洁创面,确定不再有活动性出血后,进行包扎,监测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后送治疗。
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总结

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总结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是保障核事故发生时人员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团队在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高度的应急响应能力。
在核事故发生之初,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反应,组织医疗队伍前往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救治和疏散伤员。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团队成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其次,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精确高效的医疗技术支持。
在核事故中,伤员可能面临放射性污染、烧伤、中毒等多种危险。
因此,我们团队的医疗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伤病。
我们还应加强与相关医疗机构和专家团队的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救援效率。
另外,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核事故发生时,救援工作的组织与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建立健全的指挥系统,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协作流程,确保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我们还应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提高救援效果。
最后,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核事故对公众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心理上的创伤。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核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帮助核事故受灾地区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机制,帮助伤员和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总而言之,核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应急响应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应对核事故带来的挑战。
核反应堆事故的应急救援与核安全

核反应堆事故的应急救援与核安全核反应堆事故是一种严重的灾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应急救援和核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在应对这类事故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讨论核反应堆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核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对核反应堆事故的措施和步骤。
一、核反应堆事故的应急救援1. 应急预案的制定:针对核反应堆事故,应急预案要事先制定好,包括人员组织、资源调动、协调救援等方面的规定。
2. 快速反应:一旦发生核反应堆事故,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启动应急预案,派遣应急救援人员到现场。
3. 现场救援:救援人员要配备好防护装备,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现场救援工作。
这包括紧急切断电源、降低反应堆温度、控制辐射泄漏等措施。
4. 快速疏散和安置:应急救援人员要组织受灾群众的快速疏散,避免辐射泄漏对人员造成伤害。
同时要安排安置点,提供食品、药品和安全住所。
二、核安全的重要性1. 预防核事故的发生:核反应堆事故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因此核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严格执行核安全标准,预防核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2. 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核反应堆事故会导致辐射泄漏,对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造成潜在的伤害。
良好的核安全措施能够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
3. 防止环境污染:核事故会导致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核安全措施的落实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三、应对核反应堆事故的措施和步骤1. 加强核安全监管:政府要加强对核反应堆的监管,确保核反应堆设施的安全运行,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安全隐患。
2.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装备供应,提高应对核事故的能力。
3. 完善核事故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核反应堆事故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加强国际合作:核事故往往具有跨国性质,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共同应对核反应堆事故。
总之,核反应堆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核安全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风险至关重要。
在当前国家应急管理大框架下对于核事故应急的新思考

在当前国家应急管理大框架下对于核事故应急的新思考摘要:核事故应急管理是保障公众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完善核事故应急资源库建设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完善资源库建设方面,建议建设全面、齐全的应急物资库和建立专业化队伍。
在加强合作与协调方面,建议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协议,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渠道。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核事故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提升国家形象,推动核能发展。
关键词:核事故应急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应急资源1.前言1.1 背景和目的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核设施事故的发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核事故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当前国家应急管理大框架下,应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然而,核事故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传统的应急管理方法可能无法完全适用。
因此,有必要对核事故应急进行新的思考和研究,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和措施。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家应急管理大框架下核设施核事故应急的新思考,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以促进核事故应急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研究核事故应急的新问题和挑战,探讨应急管理的新理念和方法,为核事故应急管理的改进和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重要性(1)保障公众安全核设施核事故一旦发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影响。
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公众安全的威胁,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核设施核事故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通过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可以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减少事故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3)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核设施核事故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通过及时、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核泄漏事故的人员疏散与救援

核泄漏事故的人员疏散与救援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核泄漏事故中,人员疏散和救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疏散策略、救援组织和应急预案等方面,探讨核泄漏事故中人员疏散与救援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疏散策略疏散是核泄漏事故中最为紧急和重要的一环。
人员疏散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事故后果的轻重以及人员伤亡情况。
在制定疏散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风险:在核泄漏事故发生后,首先需要评估事故的风险程度,确定疏散的紧急性。
根据核泄漏源的类型、程度、天气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人员疏散的范围和速度。
2.制定疏散区域:根据核泄漏事故的情况,划定疏散区域。
一般包括事故发生地点周围的区域,并且需考虑风向、地形等因素。
确保疏散区域的范围准确合理,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的受伤风险。
3.疏散路径规划: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人员需要有明确的疏散路径。
这就要求提前制定疏散路径图,并在事发时迅速发布给受影响的人员。
路径规划应综合考虑交通流量、路况、疏散距离等因素,确保人员可以快速安全地逃离事故现场。
二、救援组织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因此救援组织的建立和迅速响应至关重要。
以下是救援组织应考虑的几个方面:1.救援队伍组建:应提前组建专业的核泄漏事故救援队伍,并进行相关培训和演练。
队伍成员应具备应急救援技能和核辐射防护知识,具备处理核泄漏事故的能力。
2.资源调度:救援组织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和物资。
根据事故规模和影响范围,合理调度力量,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同时,还需要与政府、企业等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核泄漏事故。
3.信息共享:救援组织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及时准确地向受影响的人员发布疏散路径、安全指引等信息,并与各相关部门保持联络,及时了解事态发展,做出恰当的应对。
三、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核泄漏事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指导救援行动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的思考【关键词】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响应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4-02随着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进,核应急等配套应急措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完善核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提高核应急救援的执行力,本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及核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 背景现阶段安全发展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中、长期电力能源缺乏的必由之路。
虽然在核电史上发生重大核事故的几率较小,但万一发生往往比较突然,发展迅速,释放出的多种放射性核素可以以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对人体照射,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1]。
人们对核电站开始运转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多宗核电站安全事故[2-3]至今记忆犹新。
中国是未来核能大国,如何做好由于自然灾害、不可抗力或操作不当引起的核事故医学救援工作,在发生核事故时,如何保护公众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必须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 核应急医学救援准备目前这些准备主要包括:①基础资料的收集;②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③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④核应急管理与宣传。
2.1 核应急基础资料的收集2.1.1 中国的核反应堆主要分内陆型和海洋型两种,且各有特点,为此在制定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准备的时候,必须做好应急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反应堆各自的特点、设计参数、设计源项等资料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反应堆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以及周围地形、地貌、交通等环境情况和周围人群的分布、职业、生活习惯、饮食等相关资料也要掌握;2.1.2 了解周围人群分布及健康状况,掌握周围环境样品的放射性水平;2.1.3 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在核事故发生后,通过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可以与日常的监测数据作比较,为评价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依据[4];2.1.4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这些基础资料记录备案,进行系统的总结,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于查询,方便发生核事故时,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2.2 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强大的医疗队伍对核事故的救援尤为重要。
对核反应堆资料及时的掌握为核应急赢得了时间,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是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无论在和平时代还是战争年代,都显得刻不容缓。
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在核事故救援工作的培训上还有较大差距。
在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工作上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核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如何进行高效、正确的救援和注意自身安全的防护,必须进行培训和指导,我们可以借先进核大国在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核应急培训模式;②借鉴、参考发达国家成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形成自己的培训体系,在当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也提供在线教学,以方便不能参加课堂教学的学员学习。
在线教学主要依靠自学,按照规定的方案主讲一天的核知识基础课程,现场提供培训需要的全套资料,学员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灵活的手段掌握相关培训知识,使培训工作高效化[5];③核应急人才培训对象的要求要达到专业化和层次化水准。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其设置的培训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按照行业性要求培训学员,就能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能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班次打好基础;同时,他们的培训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实战性与先进性[6]。
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国力等的差距,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习先进管理水平的同时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合自己核能应急的专业人士。
2.3 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核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应以基础资料的收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基础。
要实现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和操作的方便性。
核应急响应系统要能接受、传递和显示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和下级应急指挥中心等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专家咨询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可以为核应急响应提供通信联络手段,以及为核事故医学应急专家及应急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环境,保障应急响应活动顺利进行;在平时开展应急值班、应急培训、应急演习、数据库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等工作[7]。
目前我国现已开通了与国家核应急办、中国疾控中心、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应急组织的通信联络,建立了通信联络制度,有关应急人员配备了移动电话。
完成了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硬件平台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会议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可与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实现网络连接[8]。
这些医学应急通信联络系统和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能够很好地指导核应急救援,增大救援的效率,减少损失。
2.4 核应急管理与宣传2.4.1 核应急管理核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随着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枯竭,核能在未来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慢慢走入大众视野,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对核能资源的管理与宣传是人们利用和认识核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核能应急的必要工作。
目前我国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核应急预案》等法规,但这还远远不够。
为核工业制定一个行业的基本法很有必要,它使得政府、企业、公民在核安全事务中公共安全更有保障[9]。
2.4.2 核应急知识宣传与普及对于公众核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也尤为重要。
任何核事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公众社会心理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损失[10]。
通过普及核基本知识,消除公众担心和疑虑,以便再次出现紧急状态时,人们知道如何正确地行动[10],因此公众培训是执行我国《核安全法规》的环节的重中之重。
通过培训和宣传,能够使人们在核事故中有效地保护自身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并能积极参与核应急救援工作,减少核事故造成的人民和财产损失。
核知识的普及和人们认识觉悟的提高,对进一步合理利用这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核应急演练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医学救援任务的技巧和增加熟练程度,明确响应程序、行动方法及协同事项。
在核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人群转移和救援,提高核应急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3 核应急医学救援响应3.1 核事故的危害性及核应急医学响应的必要性实施事故应急响应是利用核能过程中必要的保障环节,响应不及时,必将造成更大的事故后果;其次,人员损伤也不会不断加重;第三,核设施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如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烟尘和废水等排出,会大范围内造成空气、土壤、水源放射性污染等损害自然生态环境。
而如果实施迅速、有效的救援,不仅仅可以减低人员伤亡,控制自然环境污染范围,这两方面都会大大减轻事故后果[11]。
3.2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队分工和医疗救治任务在发生核事故时,核医学应急救援合理的分组、明确的分工能够提高救援效率。
一般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三级”救治梯队分别是:现场救护(现场医疗机构)、地区救治和专科救治组成[12]。
这“三级”救援梯队承担不同的救援职责,其工作的程序和侧重点也不同。
3.2.1 现场救援队的基本任务是早期医学处理包括现场救治、可延迟处理伤员的处理和去污等。
事故地点辐射剂量较大时应将伤员立刻转往安全地带并进行简单的医学处理,包括伤口污染表面处理、外伤缝合等对可疑使用抗辐射药物、稳定性碘剂对已经吸入或误食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实施阻吸收和促排措施;收集受照人员基本资料,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将急性放射损伤患者转送往市级以上救治医院,将急性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以及体内有严重放射性物质污染者送往专科医治单位[12-13]。
3.2.2 地区后备救援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检查、鉴定分类。
对放射性损伤较严重而体内不存在误食、误吸情况的患者进行全面去污处理,并给予抗感染及辅助治疗,对于放射性物质体内存留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及急性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的伤员进一步检查体内放射性剂量,对体内或伤口有放射性物质污染者须彻底清创、缝合、抗感染等采取相应医学措施[13]。
3.2.3 专科救治基地的基本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程度的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做出确定性诊断,并进行专科医学对症治疗;对严重体内、伤口或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放射性剂量残留检查[14],确定残留放射性物质的组分和污染水平,估算人员受照剂量,并进行全面、有效的医学处理[15]。
不同梯队按照各自的任务进行救援,能够使救援工作开展的更顺利,救援任务完成得更全面。
各个梯队相互配合,积极合作能使救援工作及时高效。
核事故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民用和军用核设施的增加,核事故发生的概率性也随之增加。
如何做到核事故高效响应救援,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等可以进一步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援水平。
参考文献[1] 陆能枝.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及模糊决策方法在评估子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2] 汪伟.核事故应急辐射环境实时移动监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6.[3] 郭勇.核事故应急中的贝叶斯决策模型及实现-国家核应急决策支持开发项目[d].广西师范大学,2000.[4] 马明强.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6):506-507.[5] 蒋铭敏.加拿大核化生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方案[j].人民军医,2009,(3):152-153.[6] 姜文华,孙健,来永芳.涉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7] 秦斌,刘英,王燕君,等.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及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1-3.[8] 刘英,秦斌,雷翠萍,等.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医学装备,2007,4(4):1-4.[9] 高立本.新形势下我国核应急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核工业,2008,4:49-50.[10] 吴柏龄,郭力生.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与对策核应急专题报告.国家核事故应急委员会办公室.1993.[11] 李祥明,王延.对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探讨[j].山东环境,2 002,112:31-32.[12] 江其生,李峰生,李伟,等.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需求[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22-23.[13] 刘英.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83-84.[14] iaea.generic procedures fo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p].epr - med ical (2005).vienna:iaea,2005.[15] iaea.follow-up of delayed health consequences of acute accidental radiation exposur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their medical management.iaea-tecdoc-1300,vienna:iaea,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