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
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
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
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
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
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
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在20世纪初,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产生,可谓在日本掀起了一层巨浪,而对中国和亚洲文学的影响虽没有大的波澜但也有小的浪花。
就拿中国来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大解放和文坛的全方位开放使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顺理成章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人,虽然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流派存在,但纵观我国的现代文学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在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上的唯美主义倾向。
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注重求新求异,主张追求情调和官能,具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家的笔下透露着伤感颓废的情绪,用恶魔主义的写作模式进行着变态性的描写,对肉体主义女性的看法等观点和思想,成为了中国和亚洲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来源之一。
一、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20世纪初,当时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反对揭露人性丑恶的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应运而生,也被称为享乐主义、耽美主义等,而它的来源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佐藤春夫等多位作家,而代表作品有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谷崎润一郎的《纹身》《春琴抄》等。
从这些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出反社会、反道德是唯美主义的本质,它所宣扬的美实际上与传统道德的思想是相悖的,是一种道德的反叛。
作家们反常态,以丑为美,大幅度、无底线地对一些可谓称得上变态而令人作呕的行为进行大胆细致而赤裸裸的描写,沉迷于享乐、肉欲,超乎常人的想象。
虽然由始至终唯美主义文学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它将反社会、反道德的思想表达地酣畅淋漓,达到了作家们写作的目的反对当时的黑暗政府和黑暗社会、反对政府对民众思想的控制等。
实际上,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是追求纯粹肉体的官能性享乐,是变态的,是令人作呕的恶魔主义。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和亚洲兴起的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产生,随后带动了以中国为主的整个亚洲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起,其实它的兴起不是平白无故的,相反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日本唯美派文学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美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主张文学应该超越世俗道德和功利主义的束缚。
本文将从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创作实践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对日本唯美派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日本唯美派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学开始逐渐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寻求独立和自由。
在这个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小说家和诗人开始倡导“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独立性。
二、日本唯美派文学的艺术理论日本唯美派文学的艺术理论主张“纯粹的美”,即认为美是超越道德、功利和世俗的独立存在。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以自身的艺术性和纯粹性为目标,追求美的表现和体验。
此外,唯美派文学还强调“瞬间美”,即短暂、闪光般的美,这种美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共鸣。
三、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创作实践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以“感官美”和“形式美”最为突出。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诗意的文字,展现出自然、人物和情感等的美。
例如,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细雪》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极富诗意的美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外,另一位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心灵描绘,成为了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结论日本唯美派文学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强调美的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积极追求文学的自由和超越世俗道德的束缚。
通过对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价值。
在当今文坛,日本唯美派文学依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为许多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享受与启迪。
对于未来的文学发展,我们可以从日本唯美派文学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注重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追求,同时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表达,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景观。
总之,研究日本唯美派文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等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结语
尽管日本文学自古深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但时至近现代,日本 文学却对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松尾芭蕉 及其俳句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而俳句对中国“五四”期间小诗的盛 行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影响了周作人、郭沫若等 “五四”时 期的文学巨匠。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最 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节选)
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十 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 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 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怨恨 满腹。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 积集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皇上越发舍 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 为后世话柄。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 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 乱。”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 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更衣处此境遇,痛苦不堪, 全赖主上深恩加被,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 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 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 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 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背景导入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 中日甲午战争到 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 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 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__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1 月26 日目录课题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0000中文摘要:中国近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等现实问题出发来看日本文学的,表现出留日作家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对日本文学按部就班,使中国近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化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关键词:中国文学;转型;日本文学;影响;反思1.日本文学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的途径1.1留日学生是影响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嬗变深受日本文学影响。
而留日学生则是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日本文学主要是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他们留学日本的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1 月26 日目录课题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及反思0000中文摘要:中国近代文学主要是从文学转型、现代民族文学建构等现实问题出发来看日本文学的,表现出留日作家急功近利的倾向;接受者反传统的立场,对日本文学按部就班,使中国近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文化根基;社会革命化的接受视角,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那种急躁的‚革命‛情绪;接受中自我意识不足,最终使中国近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相似的发展路径,甚至重复了日本文学的某些错误。
关键词:中国文学;转型;日本文学;影响;反思1.日本文学影响中国近代文学的途径1.1留日学生是影响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嬗变深受日本文学影响。
而留日学生则是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日本文学主要是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他们留学日本的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唯美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思潮

唯美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201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柯静20100103082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首先是广泛译介,迅速传播首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唯美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0 世纪初,随着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学流派不断涌入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利用西方文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冲击,发动了文学改良运动。
虽然他们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学的根基,但他们所推行的“吾手写吾口”、“崇白话而废文言”等先进的文学主张以及鲁迅所倡导的“拿来主义”,强调了文学的实用性,加快了中国文坛对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全方位开放的步伐。
我国对西方唯美主义的译介首先是从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开始的。
周作人翻译了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陈独秀在为苏曼殊小说《绛纱记》作的序中介绍了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作为五四新文化基本阵地的《新青年》、《新潮》杂志频频刊载王尔德的作品及其生平介绍。
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股“王尔德热”,王尔德的所有剧本、诗歌、小说以及理论文章几乎都先后被译介到中国。
真正能体现出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文论译介始于朱维基,他率先翻译了王尔德的《谎言的颓败》,林语堂则分五次翻译发表王尔德的另一篇文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此后,沈泽民的《王尔德评传》,张闻天和江馥泉的《王尔德》,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则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据估算,从周作人翻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的20 年左右的时间内,相继问世的西方唯美主义理论及其作品的译著和评介,就其数量而言,超过了除现实主义之外的任何一个西方文艺流派。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将西方唯美主义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史实一一列出,但唯美主义在中国的广泛译介和迅速传播,为中国现代文坛认识和了解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唯美主义的“直接拿来,洋为中用”,使我们对唯美主义的批判吸收成为可能。
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论文】

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一、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发展的简况一是主张单纯的艺术创作思路,反对现有的风俗与道德,在丑恶中挖掘美,在美丽中抨击丑陋的东西,为此其选材多是以阴暗的环境为大背景,表现变态的、病态的美。
二是内容和艺术凸显其巧妙的求美艺术形式。
从形式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美的表现,展现出执着的追求,创造了许多形式美丽的文学精品。
内容上虽有有消极的一方面,但是,也描写了一些正面的、美丽的事物和人物,追求刺激,大胆描写性和肉欲等。
总之,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展现出的就是一种想排除世俗的成见和道德的制约,追求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单纯的美丽价值目标,结果物极必反,彰显了诸多的两面性。
尽管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是毕竟无法摆脱日本天生的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和感染,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气。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影响的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诸多的影响,原因众多,比如政治上两国的往来允许、文化交流的基础、中国本身社会状况、思想发展状况和作家本身对文学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等等,具体如下:(一)中日两国政治、外交上的交流允许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踏上中国国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后,就再也没有关上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改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日关系交往比较频繁,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
这些都为中日文学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引发中国文学作家寻找和接受一种异样的文学思潮的强大外推力。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民变不断、政局动荡的时代,执政阶层采取一种攘外安内的国策,促使当时中国作家思想意识受到限制,在内容和选材上很不自由,往往只能选取和政局无关的对象进行描写;同时生活过得也非常艰辛和困苦。
这就促使中国作家急于寻找一种摆脱郁闷和苦恼的文学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产生,可谓在日本掀起了一层巨浪,而对中国和亚洲文学的影响虽没有大的波澜但也有小的浪花。
就拿中国来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大解放和文坛的全方位开放使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顺理成章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人,虽然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流派存在,但纵观我国的现代文学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在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上的唯美主义倾向。
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注重求新求异,主张追求情调和官能,具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家的笔下透露着伤感颓废的情绪,用恶魔主义的写作模式进行着变态性的描写,对肉体主义女性的看法等观点和思想,成为了中国和亚洲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来源之一。
一、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
20世纪初,当时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反对揭露人性丑恶的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应运而生,也被称为享乐主义、耽美主义等,而它的来源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佐藤春夫等多位作家,而代表作品有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谷崎润一郎的《纹身》《春琴抄》等。
从这些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出反社会、反道德是唯美主义的本质,它所宣扬的美实际上与传统道德的思想是相悖的,是一种道德的反叛。
作家们反常态,以丑为美,大幅度、无底线地对一些可谓称得上变态而令人作呕的行为进行大胆细致而赤裸裸的描写,沉迷于享乐、肉欲,超乎常人的想象。
虽然由始至终唯美主义文学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它将反社会、反道德的思想表达地酣畅淋漓,达到了作家们写作的目的反对当时的黑暗政府和黑暗社会、反对政府对民众思想的控制等。
实际上,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是追求纯粹肉体的官能性享乐,是变态的,是令人作呕的恶魔主义。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和亚洲兴起的原因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产生,随后带动了以中国为主的整个亚洲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起,其实它的兴起不是平白无故的,相反是有着多方面的原
因。
由于亚洲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受其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亚洲,所以下面就以中国为主来阐述其原因。
1.深刻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中国兴起唯美主义思潮是在1928年,此时正是中国左翼革命文学占主流地位的时期。
与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想比较而言,二者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唯美主义的颓废堕落和极端个人主义色彩。
所以当时在中国的左翼革命文学派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唯美主义的反对和不满,比如蒋光慈;另一种却是对唯美主义的赞成和倡导,比如田汉。
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正处于早期阶段,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思想偏激、性格浮躁、行为不羁等,而这些特点都与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极为相似,所以就受到了左翼革命家的关注,进而受到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关注。
其实,对于日本唯美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家的评论是很高的,主要是赞扬它的标新立异、反叛性和先锋性等,这些显著的特性恰好抓住了某些文学家的心,因而在中国甚至在亚洲都形成了唯美主义思潮。
2.实用主义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尽管文人们对日本唯美主义并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但却获得了特殊效用。
大多数评论家和翻译家都只是得出唯美主义的颓废、享乐、唯美的特色,以及反复机械地强调它是日本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现象,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用处。
日本的唯美主义是沉迷在肉欲的享受之中的,变态到从女人的身体上寻找乐趣,进而得到满足。
这种暂时的享乐可以安抚人们焦虑失意的忧郁情绪、发泄出对现实和人生的不满,找到思想和心灵上的避风港,而这刚好是当时中国和亚洲人们所需要的。
当时的中国和亚洲都处在动乱和困顿时期,经历着颠沛流离的痛苦,很多知识分子都面临着看不见未来的境遇,他们迷茫、苦闷、焦虑、烦恼,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出现对他们来说有着逃避现实的特殊作用。
3.日本唯美主义之风被现代作家接受并以此来作为创作的依据
亚洲文学和中国文学之所以会受到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很大程度是由于作家的关系。
就比如当时一些中国的作家,郁达夫、田汉、郭沫若、陶晶
孙等,他们都曾在日本留学,碰巧他们留学的时期正是日本唯美主义盛行的大正年间,所以他们就顺其自然地受到了影响。
它对这些作家的影响使得作家们的创作都带有日本唯美主义的变态享乐、伤感颓废、肉体主义、恶魔主义等所谓的唯美主义之风,换句话说,就是作家们赞成并接受了日本唯美主义所宣扬倡导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唯美主义中的变态享乐这一内容,在谷崎润一郎的小说中就得到了体现,他的作品《饶太郎》中的主人公饶太郎就是一个变态的受虐狂,以接受女人的虐待来寻求快感;而中国作家郁达夫的作品《过去》中也体现了变态享乐,小说的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双脚的无比崇拜。
三、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之路
日本唯美主义传到亚洲、传到中国之后就形成了公认的文学思潮,其发展之路是一步步形成的。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为中介,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传入中国和亚洲,融入到其本身的文学思潮之中,开始了唯美主义思潮的发展之路;1928年之前,中国开始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进行翻译和评价,但都是断断续续、零星点点的,并不全面。
1928年之后至30年代末期,中国就开始大量的翻译和评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就拿谷崎润一郎来说,从1928年开始,对他的作品翻译就达到了十几个版本,成为中国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1928年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发展至高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