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后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哪些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合集下载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发展简表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发展简表
8世纪前期,设黑水都督府。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祖先


皮罗阁
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祖先
崇圣寺千寻塔


骨力裴罗
7世纪初兴于色楞格河一带
唐太宗任其首Biblioteka 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曾派兵协助唐政府镇压安史之乱,8世纪后期上书改“回纥”为“回鹘”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发展简表
民族
重要首领
活动地区
与唐关系
备注


颉利可汗
(东突厥)
兴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设都督府;唐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大破西突厥;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隋朝时分裂为东西两部


大祚荣
(粟末
靺鞨)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7世纪中期以后,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强大起来
9世纪中期政权瓦解,西迁至今新疆、甘肃,是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
青藏高原一带
(定都逻些)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和藏族之间的联系;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建会盟碑,“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蕃合盟碑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历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隋唐

历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隋唐

历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隋唐
隋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鞣羯和渤海国
(1) 韩羯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勒羯: 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鞋羯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鞋羯: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
“册命”。

(3)唐蕃会盟: 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文/安徽事业单位招聘。

少数民族政权总结

少数民族政权总结

少数民族政权:一.契丹(秦汉为东胡/鲜卑的一支)⒈兴起:原居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唐初归附,唐末势力发展,汉人北迁,契丹开始了农耕生活。

⒉建立政权:10C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①统一契丹各部,②提倡农业,③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汉字偏旁造契丹字;任用汉人为谋士;仿中原王朝的君主世袭制)so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契丹社会的进步。

→916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⒊发展:耶律德光时,得幽云十六州,使中原失去天然屏障→后改国号为辽,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⒈原因:北方民族和汉族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不同,为适应被统- 治地区而定的。

- ⒉内容:①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②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管汉人和渤海人,权- 力不及北大。

- ⒊特点: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

- ⒋实质:阶级统治-⒌评价:①适应了契丹政权下,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差异;②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③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④反映辽的创新精神和高度的政治智慧。

⒋辽宋关系:战—①宋攻辽×目的:夺回幽云十六州情况:979宋军包围幽州城(北京),在高粱河与辽激战×几年后,宋军再次攻辽×结果:宋军从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影响:宋确立了内守外虚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反映了北宋的虚弱)战—②辽攻宋×⑴1004辽军大举南征,前锋直指澶州(河南濮阳)逼近东京⑵宰相寇准主战,真宗亲征,前线射杀辽帅,形式有力北宋⑶辽提出议和,真宗接受。

1005签订澶渊之盟和—澶渊之盟内容:①宋每年给辽岁币;②辽撤兵;③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特点:政治平等,经济宋妥协退让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宋让步;②辽宋对峙局面形成(100年);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④统治者求得苟安,加重农民的负担,加剧财政困难。

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称王,初称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

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

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

天兴元年(398)称帝,都平城。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

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迁都洛阳,加速鲜卑族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改拓跋氏为元氏。

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

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

史称东魏。

北魏亡。

东魏(534年~550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

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传1帝,历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

535年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传3帝,历22年。

北齐(550年~577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

550年高洋废东魏帝自立,都邺城,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

557年宇文觉称天王,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

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

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历时210年,传9帝。

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

907年耶律阿保机为契丹酋长。

916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做了皇帝,辽建立。

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47年改皇都为上京,1007年迁都至中京道大定府。

“辽”的疆域的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至蒙古国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与宋朝对峙的一个王朝。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一)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一北方夷族政权1.1前燕十六国之一.公元285年鲜卑贵族慕容庖(内鬼)成为慕容部首领,开始在辽河流域建立部落国家.337年其子(左皇右光)称燕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皇光)子亻隽灭冉魏,迁都蓟(今北京西南).有今河北、山东和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史称前燕.370年为前秦所灭.1.2 后燕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鲜卑贵族慕容垂恢复燕国,于384年称王,二年后称帝,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有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后秦东西对峙.后大败于北魏,内部纷争,其残余力量退到辽河流域.407年为北燕所灭.1.3 代东汉未,鲜卑族拓跋部从漠北南迁,定居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北).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建立代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有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端.338年拓跋什翼健即位,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共传六主,凡六十一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圭乘机复国,改称魏.1.4 北魏北朝之一.公元4世纪,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圭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渐吞后燕、夏、北燕、北凉,439年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元.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初以黄河为界,后扩至秦岭、淮河.534年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圭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1.5 渤海唐时以鞣(右末)鞘(右曷)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鞅(右末)鞘(右曷)诸部和部分高句骊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698)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所建立,初称震国.玄宗先天二年(713),唐派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唐玄宗以后,渤海经常派人到长安朝贡、请封号.多次派学生来京师太学学习,文化发达.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设在乌苏里江东岸的有四府十一州.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渤海镇.辽太祖天显元年(926),被辽所灭,改称东丹,以辽太子倍为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太子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今鸭绿江畔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辽圣宋时亦并入辽.1.6 辽朝代名.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国号契丹,两年后建都皇都(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改国号为辽(983-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改皇都为上京.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到蒙古国中部,南以今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宋接界.辽与北宋、西夏鼎立,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金所灭.历九帝,凡二百一十年.后耶律大石重建契丹国,仍用辽国名,史称西辽.1.7 金朝代名.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颁袖阿骨打创建,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太宗天会三年(1125)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今蒙古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界,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接界.金与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234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进攻下灭亡,共历十帝,凡一百二十年.1.8 后金明时女真族所建政权.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年即汗位,国号金,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史称后金,以与12、13世纪女真族建立的金代区别.后金势力逐渐扩大后,都城先迁辽阳,又迁沈阳.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清.1.9 东夏金宣宗贞祜三年(元太祖十年,1215)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称“天王”,国号大真.翌年降蒙古,同年又自立,称东夏.1233年为蒙古所灭.1.10 附:高句丽古县名.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以古高句丽国地(沃沮)置县,治今辽宁新宾西.昭帝时为玄菟郡所.平帝时地入高句丽国.东汉又置县于今沈阳市东,仍为玄菟郡治所.十六国后燕时又高句丽所取.元代后又入中国境内.二西域夷族政权2.1 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散赛,一说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盛产葡萄、苜蓿、汗血马.大初三年(-102)降汉.东汉时属莎车,南北朝时称破洛那,隋唐时称钹汗、拔汗那,天宝三载(744)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2.2 于阗古西域国名.又作于宾(下真).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多桑麻,产美玉.有文字.西汉时传入佛教,北宋时改信伊斯兰教.西汉属西域督护,东汉时为莎车所并.至广德为王,击灭莎车.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发于阗诸国兵击败焉耆等国.西晋封其王为“亲晋于阗王”.南北朝属北魏.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后晋天福三年(938)封其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北宋时为回鹘黑韩王所并.2.3 龟兹(读秋磁)古西域国名.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有文字.居民擅长音乐.东汉初传入佛教,魏、晋后盛行.汉通西域后属西域都护府.唐时与于阗、疏勒、碎叶(后改焉耆)号称“安西四镇”.龟兹为安西督护府治所.2.4 焉耆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子附近).有文字(焉耆-龟兹语古代流行于新疆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属印欧语系,曾称为吐火罗语,文字为婆罗米字毋斜体).初属匈奴,东汉内属,唐初附西突厥.2.5 莎车西域古国名.位于新疆莎车县一带.汉武帝时内属,后隶西域都护.宣帝时国人请立乌孙公主之子汉外孙为王.东汉建武五年(29),汉封其王康为“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三国时属魏,附于疏勒.南北朝称渠莎.2.6 车师古西域国名.原名姑师,汉宣帝时分其地为车师前后两部,皆属西域都护.前部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市西交河古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吉木萨尔县南山中).南北朝时,其地尽属高昌.2.7 高昌古城国名.古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哈拉和卓堡西南.历为高昌郡治、高昌国都、西州州治、高昌回鹘国国都.(1)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余众逐高昌太守据有共地,次年自立为凉王,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立高昌为国号.481年高车灭阚氏,改立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改立马儒为王;497年又为国人所杀,改立麴嘉为王.麴氏传九世十王,一百四十四年.至640年为唐所灭,以其地为西周.高昌国疆域初只有高昌郡地,450年西并车师国,始有吐鲁番盆地,其后逐渐扩大,至麴氏盛时,南接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东连敦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在天山北麓).居民多汉魏以来屯戌西域的汉人后裔.国小,世代臣服于北邻游牧族柔然、高车及突厥.(2)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其中一支占据高昌国即唐西州地区,史称西州或高昌回鹘,一称高昌.辖境西包库车,东抵哈密东境,北越天山,南接于阗.12世纪初叶后为西辽属国,13世纪初叶归附蒙古.14世纪20年代后入察合台汗国.2.8 西辽又称黑契丹、哈喇契丹和合刺乞答,辽朝西迁后的通称.1124年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同年在起儿漫称帝,后建都于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坦托马克以东楚河南岸).疆域北至巴尔喀什湖,东至喀什噶尔、和阗,西达阿姆河.1211年政权被弓蛮王屈出律夺取.历五帝,凡八十八年.屈出律仍用西辽国号,1218年为蒙古所灭.2.9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仅占有西辽旧地,1310年合并窝阔台封地,遂兼有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以东地方.建都阿力麻里.后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于1370年为帖木儿所灭,东部陷于分裂,衰亡.三西部夷族政权3.1 后凉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氐族吕光于公元386年据凉州,称酒泉公,国号凉,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史称后凉.后改称三河王,又改天王.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403年为后秦所灭.3.2 南凉十六国之一.河西鲜卑贵族秃发乌孤初附于后凉吕光,公元397年称西平王,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徙乐都(今属青海),史称南凉.414卑为西秦所灭.3.3 北凉十六国之一.后凉时凉州分裂,公元397年匈奴贵族沮渠蒙逊起兵,拥段业为建康公,建政权.401年蒙逊杀业,都张掖,自称张掖公,并吞西凉,据今甘肃西部.439年为北魏所灭.3.4 西秦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陇西鲜卑贵族乾归称秦王,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北),史称西秦.431年为夏所灭.3.5 西夏党项拓跋氏所建,本名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人称西夏.1032年元昊嗣夏王位,1038年称帝,都兴庆府(今银川).辖22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青海东北和内蒙一部分.和辽、金、宋鼎峙.居民有党项羌、汉、藏、回鹘等族.有文字.1227年为蒙古所灭,历十帝,凡一百九十年.四南方夷族政权4.1 成亦作成汉,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首领李特在蜀地领导流民起义,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338年李寿(雄侄)改国号为汉,有今四川东部、重庆全部和云南贵州一部分.347年为东晋所灭.4.2 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7-9世纪时存在于青藏高原.是由雅隆(在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8世纪后半叶墀松德赞时最强,曾辖青藏诸部,远及西域、河陇地区.9世纪中分裂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两百余年.吐蕃是唐人对这一政权称谓.吐蕃崩溃后,宋、元、明称青藏高原当地上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4.3 南诏古国名.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唐初为蒙舍诏,属六诏之一,因其地在其他五诏之南,称为南诏.贞观二十三年(640)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为首府.开元年间(713-741)其王皮逻阁在唐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旧城南太和村西).全盛时辖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封,唐昭宗天复二年(902)为贵族郑买嗣所灭.4.4 大理古国名(937-1253)五代至宋以白族为主体所建立的封建领主政权.辖境相当于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等地.其王曾受宋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为元所灭,建云南行省,段氏被任为世袭总管.五汉区夷人政权5.1 前赵十六国之一.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称汉王,308年称帝,309年徙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310年刘聪继位,316年灭西晋.三年后渊侄刘曜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有今陕西渭水流域及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分.329年为后赵所灭.5.2 后赵十六国之一.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后赵.极盛时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351年为冉魏所灭.5.3 西燕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所建政权.淝水之战后,慕容泓384年称王,次年冲杀泓称帝,据长安,力图复燕,史称西燕,394年为后燕所灭.5.4 南燕十六国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燕丞相慕容德率众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南迁滑台(今河南滑县),于公元398年称王.后迁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称帝,史称南燕.有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5.5 前秦十六国之一.公元350年氐族贵族苻洪称三秦王,352年子健称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前秦.357年苻坚继位后,灭前燕、前梁及代国,攻占仇池及东晋益州,向西进军西域,统一北方,成为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国家.383年淝水之战失败后,原被灭各国及各族首领纷起立国.394年为后秦所灭.5.6 后秦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羌族贵族姚苌于公元38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后秦.有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部分.417年为东晋刘裕所灭.5.7 夏十六国之一.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东晋刘裕灭后秦,留子义真守长安.418年勃勃夺长安,即帝位.有今陕西北部和内蒙的一部分.431年为吐谷浑所灭.5.8 西魏北朝之一.534年北魏孝武帝逃到关中,投靠将领宇文泰.次年暴杀孝武立元宝炬,都长安,史称西魏.557年泰子宇文觉取代帝位,共历三帝,二十三年.5.9 北周北朝之一.公元557年宇文泰子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北周.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581年为隋所代.共历五帝,二十五年.5.10 后唐五代之一.公元923年沙陀部人李存助(上曰)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有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和陕西大部,宁夏、甘肃各一部分,安徵和江苏的淮河以北.936年为后晋所灭.共历四帝,十四年.5.11 后晋五代之一.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贵族,灭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除割幽蓟等十六州与契丹外,疆域略同后唐.946年为契丹所灭.共历二帝,凡十一年.5.12 后汉五代之一.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947年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部人刘知远乘中原人民抗击契丹军时在太原称帝,契丹军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汉,疆域除秦凤阶成四州属后蜀外,略同后晋,史称后汉.950年为后周所灭.共历二帝,四年.5.13 北汉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51年后周灭后汉,后汉节度使沙陀部人刘昊(下文)(后汉高祖刘知远弟)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有今山西中部和陕西、河北部分地方.公元979年为北宋所灭.共历四主,二十九年.5.14 元朝代名.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扩张势力于黄河流域.从成吉思汗至蒙哥汗,陆续攻取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在吐蕃建立行政机构.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今北京).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北面包括西伯利亚大部,东北到鄂霍次克海.顺帝至正十一年(1251)爆发红巾军农民大起义,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攻入大都,推翻元统治.自成吉思汗至此,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自世祖(忽必烈)定国号起,凡十一帝,九十八年.自成吉思汗建国起,历史泛称元朝.顺帝北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明建文四年(1402),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始去国号.5.15 清朝代名.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位改国号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及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秦、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至18世纪后期,人口增至三亿.19世纪40年代后,海疆香港、澳门、台湾、澎湖为英、葡、日所占;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西北今国界以外为沙俄所占;帕米尔为俄英所分;拉达克为英属克什米尔所并.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自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共历十一帝,二百七十六年.六夷区汉人政权6.1 前凉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张轨任晋凉州剌史.西晋灭亡后,从317年开始,张氏世守凉州,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345年张骏称假凉王,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有今甘肃西部、宁夏西部和新疆东部.376年为前秦所灭.6.2 西凉十六国之一.后凉时凉州分裂.公元400年汉族李冒(下高)在敦煌建立政权,称凉公,史称西凉.在甘肃极西部.421年为北凉所灭.6.3 北燕十六国之一.公元407年汉族冯跋推翻后燕慕容熙的统治,立高云为天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史称北燕.两年后高云为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义县).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436年为北魏所灭.6.4 闽五代十国之一.公元893年王潮据今福建,任威武军节度使.后其弟审知在909年被后梁封为闽王.933年审知子延钧称帝,都长乐(今福州),国号闽.共历六主,三十七年,为南唐所灭.6.5 前蜀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1年,唐利州剌史王建攻取成都,陆续扩占土地.903年唐封为蜀王,907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有今四川、重庆和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925年为后唐所灭.历二主,二十三年.6.6 后蜀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25年孟知祥为后唐西川节度使,933年受后唐封为蜀王,次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后蜀.有今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西部.965年为北宋所灭.共历二主,三十三年.。

中国历史中有多少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中国历史中有多少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中国历史中有多少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从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一共有53个政权(不论大小)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其中只有元朝和清朝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其他多半都是弹丸小国还短命。

下面列出政权不含匈奴突厥柔然吐蕃回鹘等政权,请各位看到的朋友指正遗漏,谢谢。

氐族(分别建立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四个政权)氐族又分白马氐和巴氐。

白马氐又分略阳氐、临渭氐和清水氐。

其中巴氐建立了成汉帝国(304-347),开国君主李雄,都城在成都,立国44年,被东晋消灭。

临渭氐建立了前秦(351-394)开国君主苻健,都城长安、晋阳,立国44年,被西秦消灭。

略阳氐建立了后凉王国(386-403),开国君主是吕光,都城姑臧,立国18年,被后秦吞并。

清水氐建立仇池国(296-553其中有空年),灭国复国如此三四次,一共立国242年。

仇池国又分前仇池(296-371),开国君主杨茂搜,立国75年,被前秦灭。

后仇池(385-443)开国君主杨定,立国58年,被北魏灭。

武都国(葭芦国443-477)开国君主杨文德,立国34年,被北魏灭。

武兴国(478-553)开国君主杨文弘,立国75年,被北魏灭。

匈奴(分别建立汉赵、北凉、胡夏三个政权)匈奴建立三个国家,分别是:汉赵帝国(304-329)开国君主刘渊,都城离石、蒲子、平阳、长安,立国26年,亡于后赵。

北凉王国(397-439)开国君主沮渠蒙逊,都城张掖、姑臧,立国43年,亡于北魏。

胡夏帝国(407-431)开国君主赫连勃勃,都城统万,立国25年,亡于吐谷浑。

羯族(建立后赵一个政权)后赵帝国(319-351)开国君主石勒,都城襄国、邺城,立国33年,亡于冉魏。

鲜卑(分别建立吐谷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代国、西秦、南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十二个政权)吐谷浑王国(329-663)开国君主慕容吐谷浑,都城伏俟城,立国335年,亡于大唐。

前燕帝国(337-370)开国君主慕容皝,都城龙城、蓟城、邺城,立国34年,亡于前秦。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与民族关系本讲重要知识点1 三国魏(220266=46;洛阳)蜀吴(221-263=42;成都)(229280=51;建业)东魏北齐2西晋(266316=50年)北方: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南方: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317420=103;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士族政治。

4隋(581618=37年)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581北周外戚杨坚称帝,589灭陈统一全国。

5唐朝(618907=289)①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②唐与东突厥、西突厥、吐番、靺褐关系: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亲、会盟、册封。

③安史之乱、外重内轻、藩镇割据知识点一:政权更迭1三国:魏曹丕洛阳220266=46蜀刘备成都221263=42;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

吴孙权建业229280=51;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266316=50年;266,司马炎代魏建西晋;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3内迁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知识点二1 东晋:317420=103;317年,司马睿建东晋2南朝:420590=170;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宋、齐、梁、陈合称“南朝”,都定都建康,再加上吴和东晋,统称六朝。

3政治经济:①士族政治(士大夫家族),东晋时,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争权夺利,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有关词语:等级、门阀、出身、身份、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庶族。

②经济:江南经济开发:原因、表现、影响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造纸业影响:交融拓展思考、背诵:见P12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1政局: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和稳定。

2政权政策:江南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的措施。

说明唐朝与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说明唐朝与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说明唐朝与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对于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在唐朝的统治下,中原汉族的政权稳定发展,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和邻近国家的交往逐渐加强,形成了多元统一的关系体系。

本篇文章将展开对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在唐朝统一中国后,它面临着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和维持统一的挑战。

相对于汉族的主体来说,唐朝时期内,包括突厥、吐蕃(西藏)、回鹘(蒙古)、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唐朝的实际控制之下。

唐朝建立了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央政权,以朝贡制和婚姻政策为基础,与少数民族之间保持着一种稳定而较为平等的关系。

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是唐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和邻邦最为深厚的一种关系。

唐朝通过派遣公主嫁给突厥可汗,以此维系与突厥的和平关系。

此外,唐朝还通过贸易交流和修筑边境要塞等手段,保持了与突厥的接触,使双方的利益得以平衡,实现了长期边境和平。

作为唐朝的南疆,与吐蕃的关系也具有特殊性。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始于唐太宗时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迁。

初期,唐朝与吐蕃保持着一种紧密而平等的关系。

双方通过婚姻联姻和贸易交流,形成了一种相对友好的局面。

然而,随着唐朝的实力逐渐壮大,吐蕃渐渐削弱,唐朝开始对吐蕃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征讨,最终吐蕃被并入唐朝的版图中,成为唐朝的一个地方政权。

唐朝与回鹘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回鹘是一个由各个部落联合组成的部落联盟,他们在草原地带拥有一定的实力。

唐朝通过与回鹘的贸易往来和与回鹘公主的婚姻联姻,维持了与回鹘的和平关系。

但随着唐朝皇族内斗的加剧,唐朝对回鹘的军事行动也不断增加,回鹘渐渐陷入了唐朝的控制之下。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唐朝也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

东方的日本是唐朝外交的主要对象之一、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渤海的介入实现。

双方通过修筑港口、加强贸易往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此外,唐朝还与朝鲜、越南等国家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往来和外交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葑田:也称架田。江南水面上,大片水草根 系被水冲断,日久附着淤泥,厚达数尺,浮 游水面,成为浮动耕地,犹如木筏,可撑持 往来,这是自然形成的葑田。受此启发,农
民就有意用木扎缚成田架,上附葑泥种植其
上,故而也称为架田,葑田是人民与水争田
的一大创造。
沙田:指沿海围垦出来的滩涂田,也称涂田。
唐朝之后,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 哪些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五代十国、辽、北宋、夏、金、南宋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政治上处于 什么样的局面? 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经济重心的南移
黄河长江流域人口比率变化表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42% 63% 65%
时期 唐天宝元年 (742年)
北宋(1078 年) 南宋(1200 年)
58% 37% 35%
思考:为什么人口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 术和大量劳动力
2、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4、历代人民群众对南方的不断开发
二、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的发展
耕地开垦:圩田、湖田、葑田 沙田、梯田 生产工具: 农作物:水稻(占城稻)
黄河长江流域垦田比率
黄河流域 北宋(1077 年) 31% 长江流域 69%
行业 农
部 门
生产工具
发 展
地 位
土地垦荒

农业作物
手 工 业 商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货币
秧马、牛 新式农具和灌溉工具 转翻车 圩 田 农田和水利结合的杰 出创造 占城稻 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 扩展到长江以南 茶叶 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丝织业 两浙跃居全国首位 棉纺业 新型的手工业部门 景德镇 我国瓷都 海船河船 居于世界前列 交子会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棉花、茶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南方经济发展情况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丝织业
棉纺业
制瓷业: 造船业: 3、商业的发展: 纸币的出现
请你找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的史实?
看P47复习题
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人口流 东汉末年——东晋南朝: 动带来生产技术和经验,使江 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唐中叶——五代时期: 安史之乱,五代战乱,大量人 口迁徙,加速南方发展,全国 经济重心南移呈开始趋势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灭北 宋,大量人口南下,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