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感染细菌
消化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与治疗方法

消化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与治疗方法一、引言消化系统感染是指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进入胃肠道,引起胃肠道黏膜受损及炎症反应的情况。
这些感染可以通过食物、水源、空气传播以及人际接触等方式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在治疗消化系统感染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病原菌以及适用的治疗方法。
二、常见消化系统感染的病原菌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通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也可通过唾液和粪便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胃灼热等消化不良问题。
2.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该细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大量腹泻、呕吐和严重脱水症状。
3. 沙门氏菌(Salmonella)沙门氏菌常常存在于动物肠道和其粪便中,通过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受污染的动物制品,如禽肉和鸡蛋,人们易受到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发热和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三、治疗消化系统感染的方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治疗消化系统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
对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其他部分细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可以有效清除细菌,并缓解相关症状。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等。
2.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针对由霍乱弧菌等引起并伴有严重脱水的消化系统感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内正常的水平,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抗腹泻药物在消化系统感染导致的腹泻情况下,抗腹泻药物可帮助缓解腹泻症状,并减轻不适。
然而,使用抗腹泻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防止可能的副作用。
4. 预防措施除了治疗感染后采取相应措施外,预防消化系统感染同样重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避免与有胃肠道传染病患者接触等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胃肠道感染如何进行有效自我护理

胃肠道感染如何进行有效自我护理胃肠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能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
感染后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但别担心,在积极寻求医疗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自我护理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胃肠道感染后的有效自我护理方法。
一、饮食调整饮食在胃肠道感染的自我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清淡饮食在感染初期,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较弱,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米汤、藕粉等。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2、少量多餐不要一次性进食过多,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既能保证营养摄入,又不会给胃肠道造成过大压力。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和呕吐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要多喝水,尤其是口服补液盐,以补充钠、钾等电解质。
也可以喝一些鲜榨果汁、蔬菜汤等,但要注意避免糖分过高。
4、避免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土豆等,以免引起腹胀。
5、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随着症状的缓解,可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但仍要保持清淡、均衡,避免暴饮暴食。
二、注意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抵抗力,对抗感染。
1、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 7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
三、注意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防止感染的传播和加重。
1、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搓洗20 秒。
2、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对餐具、厨具进行消毒。
3、单独使用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等,避免与他人共用,以防交叉感染。
四、药物治疗与使用1、遵医嘱用药如果医生开了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常见的药物有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抗生素(用于细菌感染)等。
胃肠道感染会引发哪些生活不便

胃肠道感染会引发哪些生活不便胃肠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可能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
一旦患上胃肠道感染,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首先,胃肠道感染会导致频繁的腹泻。
这可不是一般的拉肚子,而是可能一天数次甚至数十次的水样便。
想象一下,您正准备出门上班或者参加重要活动,却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不得不频繁地冲向厕所。
这不仅会打乱您的行程安排,还可能让您错过重要的事情。
而且,频繁的腹泻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使您感到虚弱、头晕和乏力。
如果在外出时找不到厕所,那更是尴尬和麻烦至极。
呕吐也是胃肠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
那种突然涌上来的恶心感,让您不得不找个地方赶紧吐出来。
这不仅会让您感到非常难受,还可能弄脏周围的环境。
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呕吐,还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和反感。
而且,反复的呕吐会使您无法正常进食和饮水,进一步影响身体的营养摄入和水分平衡。
腹痛也是胃肠道感染带来的困扰之一。
这种疼痛可能是隐隐作痛,也可能是剧烈的绞痛,让您坐立不安。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腹痛都会严重影响您的舒适度和行动能力。
您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或进行其他日常活动,只想找个地方躺着休息,以缓解疼痛。
由于胃肠道感染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您可能会失去食欲。
看到平时喜欢的美食也提不起兴趣,这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导致身体虚弱,恢复起来也会更慢。
而且,长时间的食欲不振还可能会影响您的体重和身体健康。
另外,胃肠道感染还可能会引发发热。
身体发热会让您感到浑身酸痛、乏力,只想躺在床上休息。
如果发热持续不退,还需要就医治疗,这又会花费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社交方面,胃肠道感染也会带来不便。
因为感染具有传染性,您可能需要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这意味着您可能要暂时取消与朋友的聚会、聚餐等活动,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和互动,可能会让您感到孤独和失落。
在工作和学习中,胃肠道感染同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频繁的上厕所、身体的不适以及精神状态的不佳,都会使工作效率大幅下降。
抗生素在消化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消化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它们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能力,从而治疗和预防感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在消化系统感染中,抗生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将针对消化系统感染,介绍抗生素的应用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科学、准确的用药指导。
一、胃肠道感染的类型及常见病原菌胃肠道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胃肠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阿米巴原虫等。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种类的不同,可将胃肠道感染分为胃炎、胃溃疡、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等类型。
二、抗生素的选择原则在治疗胃肠道感染时,应根据病原菌、感染严重程度、耐药性及患者的特殊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以下是抗生素选择的原则:1. 选择广谱抗生素:鉴于胃肠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复杂,且常伴有混合感染等情况,首选应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2. 耐药性的考虑: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临床用药的一大挑战。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参考当地的耐药监测数据,避免使用已存在耐药问题的药物。
3. 目标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特点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能够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常用抗生素的应用1.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
适用于胃肠道感染、泄泻等病因不明的急性腹泻等。
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
2.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感染治疗,尤其对耐药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3.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胃肠道感染中的病原菌,对沙门氏菌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适用于一些急性腹泻病例。
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四、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1. 注意剂型的选择:消化道感染通常可选择口服给药,但对于病情严重或无法口服的患者,可选用静脉给药。
抗生素在胃肠道感染中的应用胃炎和肠炎的治疗策略

抗生素在胃肠道感染中的应用胃炎和肠炎的治疗策略抗生素在胃肠道感染中的应用及胃炎、肠炎的治疗策略胃炎和肠炎是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疾病,它们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抗生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感染疾病治疗的药物,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在胃肠道感染中的应用,并提供胃炎和肠炎的治疗策略。
一、抗生素在胃肠道感染中的应用1. 胃肠道感染的病原体胃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霍乱弧菌等。
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这些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胃肠道感染。
2. 抗生素的选择在选择抗生素治疗胃肠道感染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感染类型、病原体的耐药性和患者的个体情况等。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医生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 常用的抗生素常用于胃肠道感染治疗的抗生素包括:(1)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许多致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如头孢克洛、头孢他啶等。
(2)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有效对抗各类致病菌,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
(3)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对许多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如阿莫西林、苄环素等。
(4)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胃肠道感染,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4. 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胃肠道感染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使用: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正确使用抗生素,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
(2)药物相互作用:胃肠道感染患者常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需注意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一定破坏,患者应同时进行益生菌的补充。
二、胃炎的治疗策略胃炎是胃黏膜受损引起的炎症,严重时会导致胃溃疡等并发症。
以下是胃炎治疗的一些策略:1. 抗生素治疗: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胃炎,抗生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选择抗生素需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2.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胃炎病例不全是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在这些情况下并不适用,此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医院感染与胃肠道感染

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呕吐物、粪 便等污染物传播,常见于 家庭和医院等场所。
空气传播
某些病原体会通过气溶胶 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如诺 如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胃肠道感染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严重时可引起脱水 、电解质紊乱等。
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大便常规 、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确定病原体和病情严重程度。
分类
根据病原体类型,医院感染可分为细 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根 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下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等。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接触传播
通过医护人员、患者之间 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如握手、共用医疗器械等 。
飞沫传播
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 方式传播。
空气传播
某些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 长时间浮游,易感人群通 过吸入而感染。
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针对医院感染和胃肠道感染的特点,研发新型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提高 治疗效果和降低耐药性。
开展临床试验,验证新型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推广应用 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中医中药等,为患者提供更 多的治疗选择。
提高公众对医院感染和胃肠道感染的认识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制定严格的医院感染 管理制度和流程,确 保感染防控措施的有 效实施。
对医疗器械、器具和 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 理,定期对病房、卫 生间等场所进行清洁 和消毒。
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 技能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能力 。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改良Skirrow琼脂或在Karmail弯曲菌培养基 上3-5天。
氧化酶+,触酶阳性,不发酵葡萄糖,尿素 酶强阳性。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胃粘膜溃疡病理切片革兰染色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胃肠炎,感染性和中毒性腹泻
病原因子(细菌性) 诊断方法
动力
H2S
产酸
志贺菌
+
-
宋内0%+ -
-
福氏42%+
痢疾40%+
鲍氏37%+
沙门菌
+
-
-
+
+/d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志贺菌的血清分型
A群痢疾志贺菌 1、2、3、4、5、6、7、8、 9、10、11、12、13、14、15
B群福氏志贺菌 1a,1b,2a,2b,3a,3b,4a,4b,4c,5a,5b,6Boyd88,6 孟城型,6新城型,X,Y
胃肠道感染的病原 菌及其检测方法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主要内容
食管炎的病原菌 胃炎主要的病原菌 急性胃肠炎的病原菌
细菌性 寄生虫 病毒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食管炎
最常见原因是非感染性的,如胃食管反流 性疾病
感染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
胃肠道感染病原菌及其检测方法
食管炎的实验室诊断
最优标本
沙门菌,志贺菌,弯曲 常规粪便细菌培养 菌
粪便
EHEC,包括O157:H7和 其他产志贺毒素的大肠 埃希菌
培养O157:H7 志贺毒素免疫学检查 NAAT测志贺毒素基因
胃肠道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与应用原则

胃肠道感染的抗生素选择与应用原则胃肠道感染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
抗生素是治疗胃肠道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但在选择和应用抗生素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疗效和减少药物滥用的风险。
一、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考虑病原体的特点,包括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治疗药物浓度在胃肠道的维持时间。
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因此,抗生素的选择应基于药物对目标病原体的覆盖范围和临床疗效。
1.1 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例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在胃肠道感染的初期,广谱抗生素可用于覆盖细菌的大范围,以控制病情的进展。
1.2 靶向抗生素靶向抗生素针对具体的病原体,如肠道耐药菌感染可以使用咪诺环素、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抗生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干扰,避免引起二重感染。
1.3 抗真菌药物除了细菌感染外,胃肠道感染还可能由真菌引起,如念珠菌感染等。
在明确为真菌感染时,可以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二、合理应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减少药物滥用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1 确定感染病原体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通过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和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2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是确定感染病原体敏感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患者的样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目标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2.3 应用足量的抗生素合理应用抗生素需要确保足够的药物浓度达到病灶部位,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剂量选择上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2.4 适当疗程的应用胃肠道感染治疗的疗程应根据病情进行合理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乳糖(底物),胆盐、煌绿(抑制非 致病菌),中性红(指示剂)
7
乳糖发酵试验: 初步鉴别 肠道致病菌 肠道非致病菌
SS培养基
8
抗原结构复杂
• O抗原:耐热性菌体抗原;细胞壁脂多糖,稳定, 属、种特异性;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 抗体; 失去O抗原,菌落S-R变异; • H抗原:鞭毛蛋白,不耐热;刺激机体主要产生 IgG 抗体;失去后运动消失, H-O变异; • 荚膜抗原:多糖类物质,位于O抗原外围(E.coli K抗原等) • 菌毛抗原等
9
6.易变异
通过 接合 转导 溶原性转换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H-O抗原及S-R菌 落变异等
10
引起
第一节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大多数是正常菌群:Vit B
条件致病菌
肠外感染
某些血清型可导致肠内感染 (腹泻)
常作为饮水、食物粪便污染 的指标
11
一.生物学性状
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
致病物质:质粒编码的菌毛蛋白
致病机制:不侵袭细胞,细菌聚集性黏附于肠
粘膜细胞,刺激粘液分泌,阻止液体的重
吸收,致腹泻
23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采集 – 肠外感染:血、尿等 – 腹泻:粪便 • 分离培养与鉴定: 涂片染色镜检
(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
*尿路感染需计数中段尿细菌总数, >10万/mL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 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 致病机理 – 不产生毒素 – 靠菌毛粘附,大量繁殖破坏肠粘膜微绒毛 –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致腹泻
2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hemorragic E.coli,EHEC
• 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1)肠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
2)肠致病型大肠杆菌(EPEC)
3)肠侵袭型大肠杆菌(EIEC)
4)肠出血型大肠杆菌(EHEC)
5)肠聚集型大肠杆菌(EAEC)
18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症状:从轻度腹泻到严重霍乱样腹泻
第八章 胃肠道感染细菌
1
胃肠道感染细菌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细菌。 包括:肠杆菌科、弧菌属、弯曲菌属及幽门螺 杆菌等。 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分布于水和土壤中,经污 染的手、水、食物等进入体内,引起胃肠道传 染病。
2
肠杆菌科
寄居人和动物肠道中 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 革兰阴性杆菌 多为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少数致病(伤寒 杆菌、痢疾杆菌等) 条件致病菌
• 传染源:污染食品,如牛肉
• 致病物质:菌毛和志贺毒素(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
• 选择性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急性肾衰 •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10%为十岁以下患儿,并发症( 急性肾衰)严重,死亡率高
• 重要血清型:O157:H7
22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
抗生素(药敏试验)
疫苗:目前尚无
26
第二节
革兰阴性菌,球杆状 又称痢疾杆菌
志贺菌属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 的病原菌
27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 G-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菌毛 ---区别于其他肠道杆菌 生化反应 不分解乳糖,除宋内志贺菌 SS培养基上为无色透明菌落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3
共同特性
1. 2. 3. 4. 5. 6. 形态结构相似 营养要求不高 生化反应活泼 抗原结构复杂 抵抗力不强 易发生变异
4
1. 形态结构相似
中等大小 G- 杆菌 无芽孢 大多有菌毛、鞭毛 少数有: 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
生化反应:
常用SS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
• 形态染色: G-杆菌, 有周身鞭毛 普通菌毛、性菌毛 少数有荚膜 菌毛与致病性有关
12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琼脂板:灰白 色、圆形、光滑的 菌落
液体培养: 呈浑浊生长
13
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活泼: I M Vi C
利用试验
吲哚 甲基红 VP试验 枸橼酸盐
+ +
- -
分解乳糖(区别于致病菌)
致病物质:
– 定植因子(菌毛) – 肠毒素
肠毒素
ATP
cAMP, cAMP
细胞分泌 功能增强
19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 似菌痢,发热、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 • 致病机理 –侵袭和破坏肠粘膜上皮并繁殖(释放内毒素) 致炎症、溃疡、血性黏液便
20
24
卫生学指标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 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我国的卫生标准: ≤ 3个大肠菌群/1L饮水 ≤ 5个大肠菌群/100ml饮料
25
防治原则
• 预防:注意个人、食品卫生
防止粪便污染,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尿道插管等注意无菌操作
• 治疗:早期纠正体液平衡,
2、外毒素
3、内毒素等
16
(二) 所致疾病
1、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肠道外感染(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E.coli是引起败血症最常见的细菌, 免疫力低下 泌尿道感染:女性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细菌 新生儿脑膜炎 2、致病菌株引起的肠道内感染(胃肠炎)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外源性感染
17
• 2. 肠道内感染
28
动力实验
29
抗原与分类:有K、O抗原,无H抗原
根据O抗原分类 菌种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宋内志贺菌 群 A B C D 型 1-10 1-6,X,Y变种 1-18 1 亚型
SS培养基: 红色大菌落
14
抗原结构
主要有O、H、K 抗原,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 O抗原 • H抗原 • K抗原 血清学分型 超过170种 鞭毛抗原 56种 O抗原外层 菌毛抗原/荚膜抗原 100种以上
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
15
二. 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粘附素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于肠道 和泌尿道细胞 志贺毒素Ⅰ、Ⅱ 耐热肠毒素a、b 不耐热肠毒素Ⅰ、Ⅱ 溶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