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合集下载

住持方丈和尚法师区分

住持方丈和尚法师区分

一、汉语释义1.住持(1)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

(2)主持管理一个佛寺或道观。

(3)佛教语。

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

(4)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

起于禅宗。

也称“方丈”。

后道教亦用此制,称道观之主持者。

2.方丈(1)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因住持的居室四方各为一丈,故名。

(2)也指佛寺或道观的住持。

3.和尚(1)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2)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

为印度对亲教师的通称。

在中国则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时也指女僧。

4.法师(1)佛教语。

精通佛经并能讲解佛法的高僧。

亦用为对比丘的尊称。

(2)唐代道士三种称号之一。

(3)指降妖驱邪的道士或方士。

二、材料相关1.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区别?来源:佛学百科-22376.html住持是职衔,是寺院的领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住持和尚。

主持是职务,是由住持任命,负责某项具体工作的运作,比如主持寺务、主持馆务、主持法会等。

僧人释永信,俗名刘应成,安徽颍上人,一九八一年在河南少林寺出家,一九八七年成为少林寺住持,时年二十二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

一九九九年,释永信正式升座成为方丈。

其中“住持”和“方丈”的区别?方丈,一丈四方之室。

又作方丈室、丈室。

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

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

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

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山怀海所创。

《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云:“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

又八传而至百丈。

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十分的盛行,拜佛人数量庞大。

弘扬佛法就有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得道高僧也蛮多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着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

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

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之盾爱马图。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

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

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

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

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

博通大乘小乘。

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僧人。

他们或者通过佛法教化,或者通过修行成就,或者通过文化传承,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

一、道元禅师道元禅师(1103年-1169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的禅宗大师。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正法眼藏》。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还成为了道教和儒家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他被誉为“禅宗开宗祖师”。

二、慧思和尚慧思和尚,原名李天福,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佛教僧侣和社会活动家。

慧思和尚在中国佛教界和社会界广受尊重。

他长期致力于传承中国佛教文化、弘扬慈善事业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他曾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南山禅寺副主持、中国象山寺住持等职务。

三、法相宗法相宗,原名孙佛,山东省即墨人。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曾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创立了法相宗,强调本质观念和所有东西的共同体性。

他的学说深受广大信徒的欢迎,被誉为佛教的一个大流派。

四、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和学者。

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尼师,这位福建人叫“随”,于是“因随”阿育王寺僧人便把他叫做“玄奘”。

他的名字也因此在佛教历史上流传下来,并广泛被人们传颂。

玄奘大师曾多次出国考取佛经,行程数万里,克服了无数困难。

他所经历的困难并没有气馁他的决心,相反他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玄奘大师为佛教的传播和丰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中最著名的祖师之一。

他出生在安徽省,但他的具体出生年份并不确定。

慧能大师在成为禅宗祖师之前,曾受过多次的重大的考验和斗争。

他曾逐步学会临听禅(或临济宗),由此开创出了禅宗的新领域。

慧能大师的学说对后世禅宗大师史学论坛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祖师们所信奉的“毗尼三藏”里所列的顶级圣者之一。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礼”的这一块特别重视,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称呼礼仪,包括日常交际称呼礼仪、职场称呼礼仪、佛教称呼礼仪、古代称呼礼仪,欢迎阅读!称呼礼仪——称呼概述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恰当的称呼,体现自身教养和对对方的尊敬,是社交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入乡随俗。

称呼是交谈前的“敲门砖”,具有“交际语言先行官”的美誉。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能使对方深感愉快和亲切,易于交流双方的情感。

因此,称呼使用得当与否,将决定社交成功与否。

称呼礼仪——日常交际称呼称呼的种类:称呼一般分为敬称和谦称两种。

1.敬称(1)尊称:沿用旧时尊称,“尊”、“贵”、“高”、“芳”、“宝”等构成的称呼语,例如对其长辈可加“尊”字,“尊叔”、“尊祖父”等,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名后加“老”或“公”,如“李老”、“张老”、“郭公”,以示尊敬;现代常用尊称:“您”、“老”、“兄”等。

(2)泛尊称(一般的敬称):一般称呼语为“先生”、“女士”、“太太”、“小姐”、“小妹”、“美女”、“同志”;老、大、小+姓氏构成的称呼;姓氏姓名+职业、职务、职称等构成的称呼;以辈分高低称呼对方,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

(3)美称:指长辈对年幼者表示喜爱和看重的称呼,多用于书面语。

以“贤”、“令”等字代表,如“贤兄”、“贤弟”、“贤侄”、“贤婿”、“令尊”、“令堂”、“令爱”等。

称对方子女,“公子”、“千金”。

(令尊指对方的父亲;令堂指对方的母亲;令荆指对方的夫人;令爱指对方的女儿;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4)婉称:阁下,用于对部长级以上官员的称呼;麾下,用于对将帅的称呼;尊驾、大驾,“驾”为古代帝王车驾的总称,用于称呼对方;颜,以容貌、脸色指代长者。

“尊颜”、“威颜”用于称呼男性;“慈颜”用于称呼女性。

东汉至唐代汉传佛教僧人名号的演变

东汉至唐代汉传佛教僧人名号的演变

东汉至詹代汉馋怖教僧人名4的演变高强(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原,由此至东晋十六国早期,传法译经僧主要是外国人,东晋之 前外僧的汉语名号采取“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的方式;东晋之后随着“佛法僧”三宝思想 的深入,外僧大多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

后赵政权允许汉人出家为僧后,汉僧规模大幅增加,在僧姓统一为“释”之前,汉僧主要以师为姓,采用三宝“佛法僧”或三学“戒定慧”中一字搭配别 字为法名,前秦道安将僧姓统一为“释”,字和简化法名也逐步得到使用。

僧姓统一后,僧人重名 现象时有发生,为示区别,在唐代佛门逐步确立了以山名、地名、寺名、俗姓、尊号和法名混合使用 命名僧人的方式,这些方式以禅宗表现最明显,其他各宗受到巨大影响,这也奠定了唐之后僧人命 名的基本形式。

在唐代的基础上,后世又进一步出现了号以及以字或号加法名命名僧人的方式。

关键词:佛教;僧人;名称;演变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僧人名号是佛门及俗世对僧人的称谓,以 对广大僧众有所区分,同时其所承载的文化历 史意涵又远大于其识别区分的功用本身。

佛教 于东汉初年传人中原后,在其思想精神义理不 断发展演变的同时,传法僧人由外国僧人为主,到汉僧为主,其名号也经历了诸多变化,这种变 化不仅反映了佛教在僧人构成、组织及称谓层 面的变迁,在相当程度上也映射着佛教逐步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对于僧人名号的演 变,前辈学人如陈垣、汤用彤、任继愈等在其著 述中皆有所探及,当代学者如周裕锴、鲁先进、释妙智等亦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 研究。

本文在继承和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对东汉至唐代汉传佛教僧人名号的发展演 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在还原史实的同时,窥 佛教中国化历程之一斑。

文章编号:1000-6176 (2021 ) 01-0045-09一、外国僧人名号演变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原,此后一直到魏、西晋及东晋十六国早期,主要的传法和译经僧人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来自今印度、中亚和当 时的西域地区。

佛教中和尚、尼姑、行者,头陀,沙弥、长老等称谓是指什么人

佛教中和尚、尼姑、行者,头陀,沙弥、长老等称谓是指什么人

佛教中和尚、尼姑、行者,头陀,沙弥、长老等称谓是指什么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

目前,佛教和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为我国五大宗教。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后,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更是五大宗教中信徒最多,在老百姓中影响最大的宗教。

不但佛教的很多术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俗语、言语,而且,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很多佛教人物形象。

打开新浪新闻一些佛教中修行者的称谓也常常出现在这些作品中。

比如,行者,头陀,法师、沙弥、禅师、长老等。

那么,这些称谓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和尚。

和尚又称作和上、乌社、优佛佗等。

和,为三界统称。

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

佛教出家修行的男教徒称作和尚,在藏传佛教中称堪布或堪钦。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后来习俗上这个词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了。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尼姑。

“尼姑”一般是指“比丘尼”,又称作苾雏尼、比呼尼、尼、沙门尼等。

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俗称尼姑。

什么是“具足戒”,因为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与沙弥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

在东晋升平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打开新浪新闻长老:“长老”者,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

德指德行。

腊,指戒腊、法腊,指沙弥剃度出家后之年数。

也就是说,出家修行者必须深悟佛法且修行五十腊以上者方可称“长老”。

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法师。

法师,又被翻译为说法师。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

在佛教中,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为法师。

头陀。

头陀,也称作“头陁”。

梵文的译音,意思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

它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通常称为头陀行、头陀事或头陀功德。

修头陀行的人的称为头陀行者。

也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

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有哪些

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有哪些

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有哪些中国佛教是中国人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僧人为了承担维护佛教正统、服务百姓的责任,不辞辛劳、四处奔波。

今天,我们将带领读者了解一些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看看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第一个为大智禅师。

他是唐朝著名的僧人,号称“中国第一禅师”,被誉为“中国禅宗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金刚经》和《心经》至今仍受到崇高的敬仰。

第二个是法门寺的僧人智存。

智存集佛教刑律智慧,在唐朝仪凤司任刑律道行军判官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刑律,并写成相关著作。

在当地群众和官员眼中,他是个公正果断、有仁慈之心的好官。

第三个是明朝文学名家吴承恩,他也是一名僧人。

他的代表作《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也是中国的文化精髓。

他通过书中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尊敬。

第四个是一位叫慧因的六祖弟子。

他经常奔波于各地传播佛法,开创了一个“五祖慧能”和“六祖慧因”的天下名号,深受广大信徒的敬仰。

最后一个是位于渤海湾岛上的五台山。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拥有深厚的禅宗文化底蕴。

五台山上的僧人常年修行,传承佛教文化,引导信徒追求人生真谛。

总之,中国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传承佛教文化的僧人,他们的业绩和贡献令人钦佩和羡慕。

他们为维护正统、传承文化、服务百姓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令后人望而生敬。

希望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行事风范,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为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佛教供奉的对象

佛教供奉的对象
中国佛塔每一座塔自身都有着较为 完整的结构,一般分为塔刹、塔身、 塔基和地宫四个部分。
四大佛山:又称“四大道场”,系 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 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它们分别是 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 现身讲经说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2、文殊表“大智”。文殊菩萨最为显 著的特征是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 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智 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像传 其道场在今山西五台山。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 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在今四 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锡 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比丘 形象。
佛教供奉的对象
佛教具有庞大的神鬼体系,供奉 的对象较多,基本类型可分为佛、菩 萨、罗汉和护法天神四种。
(一)佛
佛寺中常见的主要有三身佛、三 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五方佛等。 1、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 佛,源于天台宗。中宗为“法身佛”, 名毗卢遮那。左尊为“报身佛”,名 卢舍那。右尊为“应身佛”,名释迦 牟尼。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逐渐和中国 传统建筑相结合,发展成为中国式 的寺庙建筑。就建筑单体而言,中 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伽蓝七堂”即七种不同用途的佛 教建筑,包括山门、佛殿、法堂、 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中国主要佛寺
中国佛塔
佛塔是保存或埋葬释迦牟尼的“舍 利”所用的建筑。
中国现存佛塔的主要类型有楼阁式、 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四种。
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该 寺为非接待寺。
关羽为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
五、佛教常用的称谓、礼仪、佛事活 动和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月悟法师发布时间:2013-10-29 21:26:46繁體版
为了随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礼仪,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也很复杂。

法名:从出家那天开始,剃度师父就给你取法名,法名是出家人的第一个称谓。

从古至今,高僧的法名往往不为人所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直称他人姓名是很不礼貌的。

直称他人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出家人统一姓释(释迦牟尼佛的释),法名是出家人的第一个称谓,一般也只能用于自称、介绍或作传。

作传时,还得在法名前加“讳”。

现在,不讲究了。

称字:出家受大戒,仅有法名不够,剃度师父再给你取字。

对他人,称字不称名,是有礼貌的称谓。

如,天台宗第四十三祖谛闲大师,名古虚,号卓三。

谛闲是大师的字。

名、字并称:作传时,可以将高僧的名与字并称,字放在法名的前面,以谛闲大师为例,称“谛闲古虚大师”。

或在“字”的后面,加上“法名”的下字,称“谛闲虚大师”。

中国佛教僧人的法名,与传法世系、剃度字派有关。

上字表师徒辈分,佛教徒对他人敬称自己的依止师父为上某下某法师。

笔者的法名“月悟”,上字“月”。

上字“月”的剃度恩师,是上字“式”。

上字“式”的剃度恩师是上字“静”。

下字较比上字不重要,主要为区别师兄弟法名。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高僧的出生地、居住地、居住寺院,其名称都可以作为对高僧的尊称。

如,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尊称为天台大师,因为大师长期隐修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

天台宗第五祖灌顶大师,尊称为章安大师,因为大师出生于临海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陈宅村)。

天台宗第九祖湛然大师,曾住常州妙乐寺,讲法华,尊称为妙乐大师,大师之《法华文句记》称为妙乐记。

《观心略要集冠注》曰:“吾山先哲皆指湛然尊者云妙乐大师。

相传云:妙乐,寺号也。

” 大师是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也尊称为荆溪大师。

尊称、字并称:尊称放在字的前面。

如,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荆溪是尊称,也是大师出生地。

湛然是大师的字。

称“号”:僧人的号,大致有三种情况:1、接受法卷时,法师父依照宗派传承字派顺序取号。

2、依止师父取号。

3、自取法号、别号,如,弘一大师的别号很多,晚晴、二一老人等等。

名、号并称:作传时,可以将高僧的名与号并称,“号”放在法名的前面,以明末禅宗高僧密云禅师为例,称“密云圆悟禅师”。

或在“号”的后面,加上“法名”的下字,称“密云悟禅师”。

圆悟是禅师的法名,密云是禅师的自号。

敕号:帝王颁赐称号。

如,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法号“智顗”,字“德安”。

世称“智者”,乃隋炀帝(当时为晋王)敕封之尊号。

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有的高僧圆寂后,也有谥号。

如,天台宗第九祖湛然大师,吴越王追谥“兴道尊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