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

合集下载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本文作者:宿小白罗汉本期摄影:宿小白一个夏日融融的季节,二度造访晋北云林寺。

前年来时,恰逢寺庙大修,未能进入殿内参观。

那时尘土飞扬的寺院,如今变得一尘不染、秩序井然,透出一股清爽。

甫一至此,心境也随之而清净悠然。

大雄宝殿云林寺为两进院落式布局,现存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之物。

大殿为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形制古朴,姿态优雅,出挑的飞檐令人激动。

在这塞外小城居然存有等级如此之高的建筑,不禁让人愕然。

殿内佛坛上的三世佛一字排开,均为泥质金装塑像,法相庄严,气度不凡。

释迦两侧的阿难、迦叶二弟子似冥想一般悄然而立,两尊威武的护法金刚拱卫左右,两山墙下那些形态各异的佛像,则是十八罗汉坐像。

墙壁上还绘有一铺精美的水陆画。

如此富丽堂皇,如此斑斓多彩,便是这座殿宇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三世佛迦叶护法金刚护法金刚相对于主佛的程式化,十八罗汉像尤其精彩。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原指小乘佛教徒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以自身解脱、求得涅槃为最终归宿。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主张以佛法成就众生,提倡佛灭度后不入涅槃驻锡世间弘法的阿罗汉精神。

由于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未曾预期的任务,释尊要在他们之中遴选。

选中的人从最初的四大罗汉到十六罗汉再到十八罗汉,最后甚至出现五百罗汉,罗汉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可见一斑。

罗汉罗汉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罗汉像,则是从唐末五代和北宋发展起来的。

随着佛教的本土化特别是禅宗的兴起,罗汉从附属于人们对佛的信仰中独立出来,以罗汉为题材的宗教艺术作品大量地出现,禅门喜塑罗汉像,文人争写罗汉图,一时蔚然成风。

罗汉不同于佛菩萨像受宗教仪轨的限制,罗汉像的塑造多打破常规,风格独具,朝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罗汉像多为胡貌梵相,尤以五代贯休为代表,《宣和画谱》称其罗汉画“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后人称之为“禅月式罗汉像”。

宋代之后,罗汉容貌日益汉化、本土化,从早期的神性中解放出来,人性化成分增强,发展成一种“世态相”的罗汉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世俗的审美趣味和写实性的美感要求。

佛境——现代佛教建筑的建筑意

佛境——现代佛教建筑的建筑意

第j章中目传统*#∞“女5与“境”
建筑意”
(Architeeturesque)概念是由梁
思成和林徽因(如图3-6)从文
化审美角度,于1932年在《平
郊建筑杂论》中以散文的形式首
次提出。

“建筑意”是一个具有中
国特色的建筑审美概念,它立足
于传统的“意象”“意境”‘‘境界”
的美学学说和“诗意”“画意”的
美学学说,并且结合了建筑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摘抄如下“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段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的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他们所说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

但是建筑师要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与‘画’以外的‘意’存在。

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后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1凭吊与兴衰的感慨:偶然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精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笔,请问那时代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管欣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5)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研究,将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分为三类,从寺庙建筑布局、有关佛教小品的安排和植物配置等不同角度透视中国佛教寺庙不同空间的意境塑造,分析现代园林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园林环境.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管欣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2
【相关文献】
1.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J], 管欣;李丹
2.安徽沿江地区佛教寺庙建筑环境空间布局的文化意境研究 [J], 高春妍
3.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研究 [J], 李晨
4.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J], 尹丽
5.五蕴视角下佛教寺庙空间意境营造——以五台山菩萨顶为例 [J], 王崇恩;崔月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作者:程华侯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千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使心灵得到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隆兴寺;空间;意境;美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3-02千年古刹——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

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1000多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中。

一、空间之美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寺庙是我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

它的建筑和布局,受到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大小、位置、高低、屋顶、腰檐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趣味。

正定隆兴寺现有面积825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的山门(天王殿)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

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自牌楼门进入,门内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

牌楼门的设计在这里起到沟通内外空间、错落景物的作用,使空间合中有开,实中有虚,富于哲理。

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8)34 0053 02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收稿日期:2008 07 24作者简介:管 欣(1976 ),女,硕士,讲师,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李 丹(1980 ),女,硕士,讲师,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管欣 李丹摘 要:通过对宗教空间意境的分析,希望人们重视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宗教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城市环境。

关键词:佛教,寺庙宗教空间,意境塑造中图分类号:T U 252文献标识码:A1 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

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1]。

境 ,本源于佛教中的名相概念,作为佛教术语, 境 的定义主要是感觉的存在。

或者说,境是人客观的生活、景物。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故称为境。

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又直接反映造园者人生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思想感情。

中国佛寺园林作为寺庙园林中的一部分,借助自然山水,在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上,让自然的灵逸之气充溢内心,抚平不宁,使之高拔,超脱尘俗,以实现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的 大我 。

使其与惟我独尊的皇家园林、文人墨客创造的私家园林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

2 佛教寺庙宗教空间的意境塑造佛教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一支,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空间之外,还有其特殊的空间环境!!!宗教空间,即供奉佛像和进行佛教礼仪活动的空间。

宗教功能在寺庙建筑中占有主要地位,其意境主要是通过合乎佛教礼制的建筑布局来表现,并因寺庙的类别不同而有着不同变化。

首先,其总体建筑是完整的、合乎规范的。

我国建筑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安置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摆放于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遵此法。

因此,作为中国建筑基础的有关神圣空间的观念就被同心、南北轴心、东西对称这3条原则所控制。

浅谈中国寺院园林的意境塑造——以文殊院为例

浅谈中国寺院园林的意境塑造——以文殊院为例
园林与建筑
A R T EDUCATION R E SE A R C H
摘 要 : 意 境 是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精 神 与 灵 魂 。 该 文 主 要 探 析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四 大 类 型 之 一 的 寺 院 园 林 ,以 四 川 省

成 都 市 青 羊 区 的 文 殊 院 为 例 ,阐 述 建 筑 、山 、水 、花 木 四 个 方 面 ,分 析 寺 院 园 林 在 遵 循 佛 教 文 化 教 义 的 基 础 上 是 如 何 袁
意的作用之一。
4.花木之境
三 、浅析成都文殊院的意境塑造
“寺 因 木 而 古 ,木因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文殊院,总 寺 而 神 ”。文殊院的古
占 地面积为2 0 余 万 平 方 米 ,是成都市内被 树多为银杏、青 冈 ,这些
保存得最完整的寺院园林。其最早建于隋 历经风雨沧桑的古树静
代,清康熙年间被改名为文殊院。院内至今 静 地 矗 立 在 文 殊 院 中 ,
值和文化意义。名胜园林以景点为主,较著 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 路 径 上 ,不如说观赏者也是画卷的一部分。
名的有杭州西湖的小瀛洲等。 3. 按地域特点区分
堂、斋 房 等 功 能 用 房 ,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 目不暇接的景色触发观赏者百转千回的思 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 绪 ,园中的 ,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 教 文 化 影 响 , 游人身在其中犹如赏一
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起止于前后照壁 幅名画,又如读一篇游记。
m
ili
m
林 的

境 塑 造
模 ,功能上是作为游憩休闲的场所。私家园 的中轴线长200米 ,在这条线上的分别是天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

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佛教建筑以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色彩悦目为特点,其空间设计和装饰艺术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宝藏。

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佛教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宁静清净”,即以虚空和静默为最高标准。

这种宁静清净的空间设计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包括:一、方位布局佛寺应选择宁静的地势,不仅要避开喧闹的街市,还要避免山水多变的地方。

如宋代的灵岩寺,便是采用了深宅大院的布局方式,建筑和自然景观很好地融为一体。

二、空间尺度佛教建筑的空间尺度也是宁静清净的。

建筑的尺寸通常采用比例分割法,以避免人们在建筑内部的感观上受到太多的干扰。

同时,在佛教建筑的内部空间中还加入了相应的隔间和屏风,既有利于防止外界的干扰,又能够营造出一种完美的空间氛围。

三、主材料佛教建筑的主材料通常为木材和砖石。

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建筑采用了砖石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而在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主材料则更多地运用了木材,木质建筑材料给建筑带来了自然、素朴的质感,更好地表现出了佛教文化的内在精神。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美观大方,更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一、建筑构件的装饰佛教建筑的构件装饰以雕刻为主,包括石雕、木雕、陶瓷雕和铜雕等等。

构件雕刻的内容多为佛家的故事、佛像、花鸟虫鱼和几何图案等。

二、壁画佛教建筑的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由于佛教禁止制作佛像,所以人们通过壁画来表现佛教思想和艺术美学。

佛教建筑的壁画内容则以佛教故事、精神内涵、历史人物、神仙道场、图案等为主。

三、贴画佛教建筑的贴画最早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以画作贴于墙上为主,画中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和角色。

贴画是佛教建筑装饰中体量较小的装饰,但在整体的环境氛围的营造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

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信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佛教寺庙建筑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信仰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典范。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佛教寺庙建筑中艺术与信仰的融合。

一、建筑风格中国佛教寺庙建筑风格种类繁多,但一些基本元素却是共同存在的。

比如典型的寺庙建筑通常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后殿等。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具有象征佛教教义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天王殿供奉护法神,而大雄宝殿则是佛教寺庙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像并进行佛教仪式。

后殿一般用于僧侣休息和进行日常活动。

寺庙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采用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以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和多重屋顶的形式,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此外,寺庙建筑还遵循“严整、庄重、对称、和谐”的规则,给人以平静和宁静的感受。

二、雕塑艺术佛教寺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是艺术与信仰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寺庙内的佛像、菩萨像和护法神像等都是雕塑的主要对象。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佛像的雕刻取材广泛,包括佛陀的各种姿势和表情,每一个佛像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雕刻佛像需要经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佛教教义和追求智慧的内涵。

此外,寺庙内的菩萨像和护法神像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菩萨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和智慧的神灵,而护法神则是佛教信徒在修行过程中所依靠和供奉的神灵。

这些雕塑形象各具特色,通过雕塑艺术形象地传达了佛教信仰中对于慈悲、智慧和保护的追求。

三、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在佛教寺庙建筑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内的壁画和屏风画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寓意,成为佛教信仰与艺术相结合的精华之一。

壁画是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壁画通常绘制在寺庙的墙壁和天花板上,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展示佛教故事和教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西园寺平面图
苏州西园寺內园林
三、寺外园林空间的意境塑造
(一)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现代园林的可利用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生机活力,是每一位规划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而寺庙园林借有限的自然风景创造出佛家无边的禅境,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僧人们却通过障景和虚景等手法,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产生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

1.障景[6]
障景除了“屏俗”之外,还可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

掩藏了美,使美更美产生无限的诱惑力。

莫测颠末,莫究浅深,莫知其源,莫穷,则视觉无尽。

多用植物来障隐建筑物。

绘画史上“乱山藏古寺”的故事,是此法的最好佐证。

《园冶》:“围墙隐约于罗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即指用植物障隐建筑物,产生“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深远感。

杭州灵隐寺,寺前有大面积植物空间引导,“未入天童心先静,松风廿里引入行。

千年古刹寻难见,一群散鸟起钟声。

”人行于蜿蜒曲折的松林道上,宗教情绪慢慢酝酿产生,遥听悠远沉浑的钟声,把人引向佛的境界。

杭州灵隐寺
2.虚景
园林中不仅重视实景,而且注重虚景。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大自然的声色光影等都成了“直超顿入,明心见性”的阶梯。

张继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计成“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的生动写照。

王维诗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悠悠钟声以远远超出寺庙园林的空间范围,把整个大自然笼罩于寂静安谧的佛音之中。

(二)实中求虚,虚实相生[7]
清代蒋和《写竹杂记》说:“树石布置,需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也说“:凡布置要明虚实,以一幅而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也。

”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中有一岛,水是虚,岛是实。

山顶有一亭,山是实,亭是虚。

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

建筑的相对疏落,也形成了一定的虚实对比。

虚和实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即:“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

”[8]在佛教寺庙中,建筑、佛像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水体这一类虚幻的物质做衬托,才能表现其神仙境界。

佛教寺庙园林中所设的“放生池”,除了放生、饮用和养殖等功能之外,又是一面天然之镜,“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水体不仅使充塞的实景有个透气的空白,而且“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积水空明,上下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