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经义考_通说_引文考辨十二则_陈开林

合集下载

文献通考总序文言文翻译

文献通考总序文言文翻译

《文献通考》者,博考经史,广搜群籍,旁及百家,综括宇宙,上自羲农,下逮近世,凡一代之制度,一代之文章,一代之事迹,一代之风俗,莫不备载。

盖欲观一代之盛衰,必考一代之文献;欲知一代之得失,必察一代之风俗。

是以《通考》之作,实为治史之要务。

序曰:天地设位,日月运行,万物咸生,文治武功,继轨相承。

自羲农以来,历数千载,史册繁芜,文献充栋。

学者欲求其源流,究其得失,非通考不可。

然文献之富,非一人所能尽览,故有志之士,莫不欲穷搜极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予尝观史,见历代帝王,莫不崇儒重道,修文德以化民。

故史册所载,皆圣贤之言行,经世之治术,足以为后世法。

然古之史家,或详于一代之政,或略于一代之文;或重于一代之文,而轻于一代之政;或详于一代之风俗,而略于一代之制度。

是以后世学者,每苦于史籍之繁杂,难以综览。

予尝病夫,学者欲求一代之文献,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予于是有志于编撰《文献通考》,以综括一代之文献,使学者得以窥一代之全貌。

于是,予搜罗典籍,披阅群书,辨析源流,考订得失,欲使《通考》之作,成为一代之史鉴。

夫史者,所以明道也。

道不明,则政不明;政不明,则民不安。

故史之作,所以载道也。

今《通考》之作,非徒载一代之文献而已,亦欲载一代之道。

故予于《通考》之中,凡一代之制度、风俗、文章、事迹,莫不考究详明,以俾学者得以窥一代之道。

夫《通考》之作,非易事也。

文献浩如烟海,源流纷纭,欲求其全,非得博学之士不可。

予虽才疏学浅,然志在广博,欲竭尽所能,以成一代之《通考》。

庶几后之学者,得此以为阶梯,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今《文献通考》成,凡若干卷,自羲农至于近世,一代之文献,一一代之道,无不备载。

愿学者览之,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以下为《文献通考总序》的文言文翻译:《文献通考》一书,广泛地考察了经史典籍,广泛搜集各类书籍,旁及诸子百家,综合涵盖了宇宙间的各种知识。

上自羲农时代,下至近世,每一朝代的制度、文章、事迹、风俗,无不详尽记载。

《〈经义考·通说〉疏证》补正

《〈经义考·通说〉疏证》补正

论 定周谓 、乔可聘均为 因袭杨时 ,朱彝尊失 于甄别 。
今 考辨如下 :
嘉录 》 其名作 “ 季应祁 ” 。另清代孙诒让《 温州经籍志 》
卷博考 载籍 , 言其名 或作 “ 祁” 、 “ 期” 、 “ 旗” , 并定 “ 祁”
( 1 )今 检宋 代 卫浞 《 礼 记集 说 》卷一 一七 ,
图 书馆 研 究 与 工作
2 0 1 5 年 第 2期 (总第 1 4 2 期)
《< 经义考・ 通 说 >疏 证 》补正
陈开 林
( 华 中师范大学文学 院 ,湖北 摘 要 武汉 4 3 0 0 7 9)
朱彝 尊 《 经义考 ・ 通说 》四卷辑录诸家经学 评议4 9 9 则 ,内容极 为丰富 ,然引文 多经剪裁 ,且 出处标 注简
四七 。
就 《 通说 》四卷而言 , 其失误主要表现为 : ( 一)
引文 只题 “ 某某 日” ,不注具体 出处 ; ( 二 )引文多
为节 引 , 难窥全 豹 ; ( 三)对 于常见 的典籍 ,今人 可 以按
图索 骥 ,考订 其原 始 出处 。对 于 现 已散佚 的著 作 ,
兹 举一 例 ,如 《 通 说三 》“ 王 绅 ”条 ,文段 中 有脱字—— “ 因其 口口之 口而成礼 ” , 《 经义考新校 》
校日 : “ 口口之 口,《 四库荟 要 》本 作 ‘ 节文 之宜 ’ ,
当是各本 均作 “ 郑元{ ; 占 ” ,无作 “ 郑元佑 ”者 。
1 8 5页 “ 季应期” 条
【 按】 此则 言 “ 穷经以致其用 ,反躬 以见其实 。
不如是 , 读 书奚益 !”《 疏证 》力辨 “ 穷经 以致其用 , 反躬 以见 其 实”为 “ 理学 家 的基本 理念 ” ,进 而认 定朱 彝尊 “ 不熟 悉理 学话 语 ” ,未免 求之 过深 。此

_全元文_误题作者考辨_陈开林

_全元文_误题作者考辨_陈开林

二、 官职人名牵混为一
部分文章在古人撰文 , 文后题署往往先列官职 , 后题姓名 。 由于部 分 官 职 名 称 不 太 为 人 所 知 , 以致 官职名与人名牵合 。 在传抄过程中 ,
( 一) 左弘道
《 按: 全元文 》 据康熙六十年刻本 5 9册( 3 2 3 页) 《 嘉兴府志 》 录《 简斋读书记 》 一文 。 小传称 “ 左弘道 , 。此文亦载嵇曾筠《 佛教徒 , 约活动于 嘉 兴 一 带 ” 雍 正浙江通志 》 卷4 作 者 亦 题 左 弘 道。 今 考 元 末 明 1, 初有诗僧弘道 , 今迻录其相关传记资料如下 : 弘道 , 苏之吴江人 。 幼读书 , 日记数千言 。 见人 , 诵《 法华经 》 历 耳 便 能 成 诵。 宿 根 所 种, 慧 解 日 生, 遂舍俗出家 。 贝 叶 与 蒲 编 并 渉 , 目 无 不 见 之 书。淹 贯既极 , 郁为菁华 , 下笔作文 , 新警弘深 。 居然作者 , 诗尤清丽 , 无酸饀 气 。 洪 武 十 年 有 诏 笺 注 《 楞 伽》 等 经, 道与其建 。 十五年主天竺 □□ , 寻领郡都纲 。 明 年, 迁僧录司左善世 。 所著 《 竺隐诗文 》 若干卷 , 行于
[ 3]
, 邓韨 、 管一德所作之序 。 戴良之序即 《 琴川志序 》 卢 。 镇之序即 《 重修琴川志记 》 , “ 卢镇曾撰 《 琴川志 》 且《 重 修 琴 川 志 记》 云: 镇 ” 惟是州 , 虞仲 、 子游文化之地 , 不可无纪 。 文末有 “ 至 正癸卯秋七月初吉 , 守御常熟领兵副元帅兼平江路 的题署 , 则此文为卢镇所作 。 常熟州知州卢镇谨识 ” 、 另外 , 清代陆心源 《 皕宋楼藏书志 》 清代庞鸿文 等纂 《 光绪常昭合志稿 》 卷末 《 总叙 》 均以此文为卢镇 作 。 故此序作者为卢镇 , 当无疑义 。

_皕宋楼藏书志_考辨十一则_陈开林

_皕宋楼藏书志_考辨十一则_陈开林

* 收稿日期:2015-04-19 作 者 简 介 :陈 开 林 ,在 读 博 士 ,从 事 宋 元 明 清 文 学 、目 录 学 研 究 。 ① 文本问题,有作者之误,有版刻之误。今二者无法区分,故一并讨论。
第 9 期 陈 开 林 :《皕 宋 楼 藏 书 志 》考 辨 十 一 则

关 键 词 :陆 心 源 ;《皕 宋 楼 藏 书 志 》;藏 书 目 录 ;目 录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G256.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1734(2015)09-0014-04
陆 心 源 (1834—1894),字 刚 父 ,号 存 斋 ,晚 称 潜 园 老 人 。 浙 江 归 安 (今 浙 江 湖 州 )人 。 晚 清 著 名 藏 书 家 、 目 录 学 家 。 陆 心 源 勤 于 著 述 ,著 作 颇 丰 ,有 《仪 顾 堂 文 集 》、《唐 文 拾 遗 》、《宋 诗 纪 事 补 遗 》等 二 十 余 种 。 陆 氏 一 生 酷 好 藏 书 ,其 皕 宋 楼 名 列 清 代 四 大 藏 书 楼 ,以 收 藏 宋 元 椠 本 而 驰 名 。 门 人 李 宗 运 称 其 “十 余 年 来 ,凡 得 书 十 五 万 卷 ,而 坊 刻 不 与 焉 ”,因 “以 皕 宋 宝 藏 旧 刻 精 钞 为 世 所 罕 藏 者 ,辑 其 源 委 ,仿 贵 与 马 氏 、竹 垞 朱 氏 、月 霄 张 氏 例 成 《藏 书 志 》一 百 二 十 卷 。[1](P1)”其 后 ,又 续 成 《皕 宋 楼 藏 书 续 志 》四 卷 。
然 而 ,陆 氏 所 载 不 无 错 讹 。 即 就 其 引 以 为 傲 的 二 百 部 宋 刊 本 而 言 ,陆 氏 所 作 的 版 本 判 断 时 有 谬 误 。 诚 如张佩纶所言“陆心源自称皕宋,实则明本充宋者 居 多”。[2]学 界 对《皕 宋 楼 藏 书 志》的 研 究,也 多 集 中 在 版 本考订这一方面。笔者在研读《皕宋楼 藏 书 志》过 程 中,发 现 其 中 除 学 界 聚 讼 的 版 本 问 题 外,尚 有 其 他 错 讹 。 比 如 著 录 撰 者 姓 名 有 误 、所 载 序 跋 作 者 不 详 、所 载 内 容 与 他 书 有 异 等 。 今 条 举 十 一 则 ,予 以 考 辨 。①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举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举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
2 0 06 :11 2 2
中山大学 出版社 ,1 9 9 8: 3 7 1 — 3 7 2
[ 1 6 ] 张国常 . 光绪重修 皋兰县志 [ M], / 凤凰出版社
编选 . 中国地方志集成 : 甘肃府县志辑 4 . 南京 : 凤凰出版社 ,
2 0 0 8:1 1 9
[ 2 ]翁方 纲 . 复 初斋文 集 [ M], / 沈 云龙编 . 近代 中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2 3 )
( 1 0 ] ( 宋) 朱熹 撰 . 晦庵 先生 朱文 公文 集 [ M] / / 朱
浙江省 古籍保 护中心举行 “ 国家级古籍修 复技艺传 习中心浙江传 习所 "揭牌 仪式
5月 7日,浙江 省古籍保 护 中心举 行 国家 级古
1 9 9 7 :1 6 0 8
[ 2 1 ] 刘毓庆 , 贾培俊 . 历代诗经著述考 ( 明代 ) [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0 8: 1 3 7
[ 2 2] 朱 彝尊 . 静志居诗话 [ M]. 北京 : 人 民文学 出
版社 , 1 9 9 0: 3 7 0
[ 2 3 ]吕友 仁 . 中州文献 总录 [ M]. 郑州 : 中州古籍
仪式上 ,张 志清为 国家级古籍修 复技艺传 习中 心浙江 传习所导 师胡玉清 、导 师助理 阎静 书颁发聘
籍修 复技 艺传 习 中心浙 江传 习所 揭牌 与拜 师仪 式 、
浙江艺术 职业学 院教学实 习基地揭牌 仪式 以及 第一 期全 国古籍编 目合作进修班 开班 仪式 。 国家 古籍保护 中心副主任 、国家图 书馆 副馆长 张志清 ,浙 江省文化厅 副巡视 员尤炳秋 ,国家 级古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20分)《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通志》南宋郑樵《释名》东汉末刘熙《方言》西汉杨雄《通典》唐杜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百川学海》宋左圭《北书钩》《贩书偶记》近人孙殿起《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籍纂诂》清阮元《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二、名词解释。

(共8题,计40分)1、文献参考答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2、校雠参考答案: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许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3、七略参考答案:是刘歆在刘向撰写《别录》的基础上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而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分类目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七略》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4、索引参考答案: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索引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试析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

试析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

试析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陈开林【摘要】刘咸炘精于目录学,其目录学思想颇为丰富.书录解题是目录学的重要部分.研究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总结其目录学思想.他认为书录解题有两个评价的标准:一是"考证",二是"批评".依照这两个标准,他对历代目录学著作作出了评论,分析其得失;并且在观览典籍时,自己也撰写了大量的书录解题,且有自身的特色.【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6【总页数】5页(P9-12,16)【关键词】刘咸炘;书录解题;目录学;考证;批评【作者】陈开林【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G257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

四川双流人。

近代学术大家。

生平著述甚丰,共计二百三十五种,四百七十五卷,名曰《推十书》。

治学服膺章学诚,精研校雠之学,且颇有建树。

从新近整理出版的《推十书》收录其著作来看,刘咸炘的目录学思想极为丰富,撰有《续校雠通义》、《校雠述林》、《目录学》等专著。

当前学界对其目录学思想研究多集中于其《目录学》、《续校雠通义》等书的探讨,且多概述其目录学思想,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然而目录学范围较广,书录解题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书录解题,刘咸炘有理论的探讨,主要见于《目录学·题解第九》。

而且身体力行,在研读典籍过程中,也撰写了多篇解题,见于《旧书别录》、《内景楼检书记》等书。

本文试图从书录解题的角度,来总结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并结合其撰写实务,归纳其书录解题的特色。

余嘉锡先生曾将目录书分为三类:(1)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2)有小序而无解题者;(3)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

[1]8第(1)类目录,即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库总目提要》等;第(2)类目录,即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第(3)类目录,即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周洪祖《古今书刻》等。

_全元文_误收作家考甄_陈开林

_全元文_误收作家考甄_陈开林
《东牟集》 十四卷,宋王洋撰。洋字元渤,山阳 人,以省试第二名中宣和六年甲科。绍兴初,累官起 居舍人,知制诰,直徽猷阁,历典三郡。其事迹不见 于 《宋 史》, 惟 周 必 大 所 作 集 序 略 纪 其 行 履 大 概 。 《嘉定山阳志》 中有洋小传,亦皆采必大序中语,不 能有所增益。今考韩淲 《涧泉日记》,称洋在信州城 居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辟宴坐一室,号半 僧寮。清贫,衣服窭甚,善诗篇云云。 《江西通志》 亦称洋侨寓上饶与,曾几相唱和。以二书所载与集序 参考之,盖亦南渡之清流也。[1]1351
106
文献学
箴》 一文。小传称“张蕴古,生平不详”。今考唐代 吴兢 《贞观政要》 卷八 《刑 法 第 三 十 一》 载 “张 蕴 古”事,记其“贞观二年以幽州总管府记室兼直中 书 省 , 表 上 《大 宝 箴》”。[4]所 附 《大 宝 箴》 文 字 与 《全元文》 所收相同。并载其贞观五年“为大理丞”。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有 传,云:
Chen Kai-lin
Abstract:There is dispute on the issue of writer inclusion standard while compiling the whole literature of certain dynasty. Yuan dy- nasty, founded for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connected Nanso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m- plexity of writer inclusion standard. This paper, by identifying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ffirms that there are 25 writers included by mistake in the Whole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 Among these writers, 1 belongs to Tang dynasty, 8 belongs to Song dynasty, 5 belongs to Jin dynasty, 9 belongs to Ming dynasty and 2 belongs to Qing dynasty.The writers born during dynasty alteration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paper for the controversy on the generation . Keywords:the Whole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 Authors Included by Mistake; the Whole literature; Inspec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专门,旁 通 者 少。通《诗》《礼》者 后 苍 也,通 也。至 东 汉 而 兼 者 渐 多,郑 康 成 出,凡《易 》、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书》、《诗》、《周官》、《仪礼》、《礼记》、《论语》、 小人亦将假此以害君子,以正治邪,犹虑不胜,况
邪于吉神书,其不 以 左 道 诛 者,幸 也[7]275。( 《东
( 三) 《疏证》267 页 吕祖谦曰: 谶记之伪易 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四《列传》‘襄楷’条)
知,只缘光武以符命起,故笃信之,亦是欲蔽明也。
此则前部品评郎顗、后部品评襄楷。《通说》
杨春卿有祖传秘记,而为公孙述将以杀身,谶记之 合而为一,实则前后之间关联不大。
《曝书亭序跋》。因今本《竹垞行笈书目》非全本, 郑玄的文字,敷衍而成。
《曝书亭集》尚有集外之文,《曝书亭序跋》亦有可
另外,朱 彝 尊 撰 有《郑 康 成 不 当 罢 从 祀 议 》,
补之处。故此跋为朱彝尊佚文,当补入。今详考 其文曰:
四则引文如下:
西汉学士,大都专治一经,兼经者自韩婴、申
( 一) 《疏证》115 页 吕祖谦曰: 汉儒经学,大 培、后苍、孟卿、胶东庸生、瑕丘江翁而外,盖寥寥
《经义考·通说》四卷( 即卷 295 - 298,以下 简称《通 说》) 辑 录 历 代 有 关 经 学 的 评 论 共 499
**
则,每则引文只冠以“某人曰”、“某书曰① 的形式, 而未注明其详细出处。由于朱彝尊在引述诸家评 论时,大多并非照原本直录,而对材料有所加工。 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台湾 学者杨果霖先生在《朱彝尊 < 经义考 > 研究》一 书中专 设“引 文 的 方 式 ”[1]173 - 189 一 节,将《经 义 考》的引文方式概括为“直录”、“约引”、“讹增”、 “抽换”、“倒置”、“并合”、“析离”七 类。除“直 录”外,其他引文均对原始材料进行了剪裁,而非
跋,见清代蒋光煦《东湖丛记》卷四《两汉精华》条 如后世出盛传于世; 《费氏易》,《古文尚书》,《毛
载:
诗》,《小戴礼》,《左氏春秋》。大抵秦火后,诸儒
东莱吕氏《两汉菁华》廿八卷,影宋本精钞, 差于收揽。初以经名家者,后多不传,夫子所谓欲
曝书亭故物也。竹坨老人手跋云: “吕成公《两汉 速不达[5]119 - 120。( 《东 莱 吕 氏 西 汉 精 华》卷 十 三
之) ,为学界引用《通说》相关内容提供了极大的 无复吕祖谦原貌。兹列相关文本如下:
便利。本文就其“待考”的条目,择取十二则予以
诸经旁通
考辨。《通说》引 文 及 页 码,均 据 司 马 朝 军 教 授
五经: 王苍通《五经》,夏侯始昌亦通《五经》。
《疏证》。
诗礼: 后苍从夏侯始昌通《诗》《礼》。
一、吕祖谦四则
《疏证》115 页 胡铨曰: 《诗》《书》《礼》《乐》 《易》《春秋》,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数圣人之心法在焉。观于《易》,则由多识以畜其
菁华》二十八卷,语简而味长,学者之津筏也。于 《艺文志》)
范史论不及志,盖蔚宗书原未有志,自孙宣公判国
汉儒大抵专门,惟康成最通,集诸家所长,然
子监,以司马彪《续汉书志》八篇混入范史中,后 谶纬乱经,其于西汉专门之害[5]136。( 《东莱吕氏
人不复置辨。读此乃知成公史学之精审也。康熙 东汉精华》卷一《统论》)
《孝经》,无不为之注释,……可谓集诸儒之大成, 以邪治邪乎? 襄楷以天文星象言宫女之祸,虽感
而大有功于经学者[6]698 - 699 。
帝能 宽 其 死,至 上 琅 邪 于 吉 神 书,其 不 以 左 道 诛
此《议》所论,与此处经其改换后之引文极为 者,幸也。
相似。
【按】此则有删并之改动。其原本作:

《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陈开林,齐 颖
(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朱彝尊《经义考·通说》四卷,辑录历代关于经学评论的文字四百余则,均未注明详细出处,且引文多经其剪裁。 后代学者不明《经义考·通说》引文原始出处,据以征引时,无从覆案原文,以致时有谬误产生。本文考辨《经义考·通 说》十二则引文的出处,期于增加学界转引《经义考·通说》相关材料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间附辑录朱彝尊佚文《两汉 精华跋》,并考订出何洛文、刘曰宁二人的生卒年。 关键词: 经义考; 通说; 朱彝尊; 经学; 辑佚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33X( 2015) 03 - 0109 - 07
陈开林,齐 颖 :《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其加工,最妥善的方法即是考订每则引文的原始 《诗》《书》者徐敖、夏侯始昌也,通《书》《春秋》者
出处,比勘其文字内容,剪裁与否便一目了然。武 胡常也,通《礼》《春秋》者孟卿也,通《诗》《春秋》
汉大学司马朝军教授曾著有《 < 经义考·通说 > 者申公江公也,通《易》《诗》者韩婴也,通《三传》
每条仅一二语,略抒大意,亦不申其所以然。盖是 人。
110 书乃 阅 史 之 时 摘 录 於 册,以 备 文 章 议 论 之
三传: 尹更始 授 蔡 千 秋《穀 梁》,授 张 禹《左
用。”[3]895《西汉精华》性质与之相同。
氏》。
朱彝尊富于藏书,曾藏有《两汉精华》并作书
汉儒大抵专门,旁通者少。汉世经先出者,不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preciseness of the quotations to discover the sources of the quoted essays. It 109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sources of ten quoted essays in Jing Yi Kao Tong Shuo to reduce the mistakes in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quoting and,meanwhile ,find one article unprint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ZhuYizun,making clear the birth and death dates of He Luowen and Liu Yuening. Key words: Jing Yi KaoTong Shuo; Zhu Yizun; Confucian classics; scattered manuscript
原貌,且部分条目改换严重。 囿于该书不详注引文的“缺陷”,后代学者在
引述《通说 》相 关 材 料 时,无 从 按 图 索 骥,以 核 检 其引文的原本。加之朱彝尊所见书籍极多,部分 书籍今已亡佚或罕见流传,也给覆案工作带来很 多困难。因此,后代学者常直接引用《通说》的内 容,而未暇考订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说》“直 录”的文字,后人据以转引,并无问题; 但经过朱 彝尊 加 工 的 文 字,如 果 直 接 引 用,难 免 有 一 间 之 隔,甚至有误。
庚辰八月晦前三日,竹坨彝尊跋于红药山房,时年 七十有二。”[4]103
《西汉精华 》卷 十 二、十 三 乃 讨 论《汉 书 · 艺 文志》之文字,主要罗列各学派之代表人物、传授
蒋光煦《两汉菁华》乃朱彝尊藏书,今本《竹 渊源等。此则乃改换《诸经旁通》所列谱系的样
垞行笈书目》未 载; 此 跋 亦 不 见 载《曝 书 亭 集》、 式,变更句式; 并删合卷末总论及《东汉精华》论
学何益? 谶记出于术数之士,岂无小验,然无益于
二、胡铨一则
治乱,徒 足 为 害 耳。 人 主 以 谶 害 政,学 者 以 谶 害 身。隋文帝 创 业 大 类 始 皇,然 始 皇 焚 书,文 帝 焚 谶,利害相反也。
【按】此则乃并合四则文字而成。 谶纬之伪易知,只缘光武以符命起,故信,亦 是欲蔽 明 也[7]141。( 《东 莱 吕 氏 东 汉 精 华》卷 二 《论光武地位资质》) 杨春卿有祖传秘记,而为公孙述将以杀身,谶 记之学何益? 记记于圣人,出于术数之士,岂无全 无小验,然虽验无益于治乱,徒足为害耳。光武好 谶,其事可见。 人主以谶 害 政,学 者 以 谶 害 身,盗 贼 以 谶 害 身。
《左氏》自刘歆、陈元争论未得立,贾逵论之 ( 《东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四《列传》‘郎顗’条)
乃得立。汉儒好谶,逵以谶会傅乃得立。经学兴
大抵以正治邪,犹虑不胜,况以邪治邪乎? 楷
废不以理之是非,而以时之好恶,则汉儒经学可 以天文星象言宫女之祸,虽感帝能宽其死,至上琅
知[7]229。( 《东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列传》)
( 二) 《疏证》115 页 又曰: 汉经学兴废,不以
谶记之学,以术数推天人,以为天灾人事皆有
理之是非,而以时之好恶。
定数,如此 则 怠 于 修 省,急 于 消 伏,与 天 地 相 期。
【按】此则乃直录,见于《东汉精华》关于《贾 于酧论其贤否,天道难知,若以天变言之,君子虽
逵传》之论述。其文曰:
可假此以去小人。小人亦将假此以害君子[7]274 。
汉精华》和《东 汉 精 华》,《东 汉 精 华 》见《四 库 全 秋》。
书》史部史钞类存目。《四库全书总目》称: “是编
诗春秋: 申公。江公。申公以《诗》、《春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乃其《两汉精华》之一。即范氏之书摘其要语而 教授,江公尽能传之。
论之,或比类以明之。……然不具事之始末,所论
易诗: 韩婴推《诗》意作《外传》,亦以《易》授
疏证》[2]13 - 281 ( 以 下 简 称《疏 证》) ,详 细 考 订 了 者尹更始也,五经悉通者王吉、夏侯始昌也,至郑
438 则 引 文 的 出 处 ( 另 有 61 则 注 明“待 考”,已 康成通集诸家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