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的兴亡 教案

合集下载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2)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如郡县制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和修筑驰道等。

(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4)楚汉相争。

2、理解(1)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2)识读秦朝疆域图和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掌握阅读地图的能力,并理解便利的交通对巩固统一的重要作用。

(3)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不堪重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商鞅变法为秦吞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官僚制度方面,中央设三公各司其职,地方设郡县管理一方,但中央和地方官职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由此,统治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官僚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从而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分析文字、度量衡、钱币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理解秦始皇在这些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的进步意义。

结合“史海拾贝”内容介绍长城,使学生了解秦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秦朝在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秦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功绩显著。

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措施和工程确实加重了人民的各种负担,使百姓无力承受,最终酿成农民起义。

应该使学生知晓,“兴”与“亡”之间的辨证关系,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是统治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三、重要图片说明《铜车马》第三单元的单元页插图。

秦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共有两乗。

图为1号铜车马,也称作高车、立车或戎车。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通用3篇)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通用3篇)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通用3篇)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篇1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挨次,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心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育分析问题的力量。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把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争论培育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熟悉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进展做出了乐观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熟悉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抵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缘由。

教学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宏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学问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老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同学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争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一、“秦王扫六合” 秦的统一(前221年)“纸上谈兵”二、秦末农夫战斗. 秦的灭亡(前2XX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洪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周楚歌”复习战国形势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受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究秦统一的意义2.了解秦的暴政,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理解秦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

3.了解楚汉战争的时间、性质及结果。

完成目标:【自主预习】一.“秦王扫六合”1.背景:战国以来,成为大势说趋。

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时间:年,秦国先后兼并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3. 开国皇帝:4.都城:5.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时间:3.地点:4.领导人:5.口号:6.建立政权:7.结果:8.意义:9.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机,率军攻占,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时间:交战双方:交战目的:主要战役:结果:【达标检测】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2.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称颂的是秦始皇()A.统一中国 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抵御匈奴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4.后人用“六王毕,四海一”来称赞秦王嬴政统一天下。

你知道“四海一”的时间是哪一年吗()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5.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皇帝是()A.夏禹B.汉武帝C.秦始皇D.唐太宗6.能反应陈胜吴广起义壮举的成语是()A.破釜沉舟B.背水一战C.纸上谈兵D.揭竿而起10.说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

课堂小结:。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秦帝国的兴亡》教案_6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秦帝国的兴亡》教案_6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结果,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

3、探讨秦朝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并绘制示意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学生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的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教学流程时间导入通过多媒体打出秦始皇的人物肖像图,请同学们回答:这个人物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回答略。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样建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讲授新课一、秦王扫六合1、合作与探究: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1)、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呢?(2)、秦是怎样灭掉六国的呢?(3)秦朝建立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长平之战。

强调长平之战的重要。

3、动手画一画:指导学生看秦朝的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域。

并请学生绘制秦朝疆域示意图。

4、历史剧场:通过多媒体播放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称号的由来。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通过对“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三、教学准备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播放视频资料,导入新课。

歌曲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哪个朝代?秦始皇大秦帝国师: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你知道秦王如何统一六国的?秦帝国为什么很快被推翻了呢?导入新课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说出秦灭六国的经过和完成统一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3.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三幅历史画卷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秦王扫六合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楚汉战争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秦王扫六合1、自主学习课本64-65页,完成同步学习42页1-3题。

七年级历史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七年级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

1、教材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所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基本沿用了2000多年,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感悟历史。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在对本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②了解统一措施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③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了解秦朝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由学生扮演秦始皇,设计“千古一帝”解难题的情境教学,自主讨论、交流,了解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②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学会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通过学生搜集关于“秦的暴政”的历史资料,并加以交流讨论,了解秦二世而亡的必然原因,并培养学生能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认同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意义。

②秦防御工程——长城是震惊世界的文明古迹。

③秦的暴政导致秦二世而亡,使学生理解巩固统一,发展社会经济与残暴统治,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3、重点与难点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措施难点:秦朝的灭亡依据说明:①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

《秦帝国的兴亡》历史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历史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帝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灭亡原因。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学习秦帝国的兴亡,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规律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秦帝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秦帝国兴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秦帝国的历史背景与崛起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帝国之前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秦国的发展等。

引导学生思考:秦国是如何崛起的?2.讲解讲解秦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

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强化中央集权等。

3.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秦帝国的统一与制度建设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国的崛起过程,思考:秦国是如何实现统一的?2.讲解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如战争、外交手段等。

分析秦国统一后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如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3.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秦国统一后进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秦帝国的繁荣与衰败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国的制度建设,思考:秦国在统一后取得了哪些成就?2.讲解讲解秦国的繁荣时期,如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秦国的衰败原因,如暴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四课时:秦帝国的灭亡与历史教训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国的繁荣与衰败,思考:秦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2.讲解讲解秦国的灭亡过程,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争霸等。

分析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如重视民生、加强民主监督等。

3.互动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秦国灭亡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秦国历史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13、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剧的编演,提高全面把握问题能力及表演和语言表达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措施:对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对秦统治的评价这两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后教师要全面的总结;也可以小论文形式布置课后习题。

教学方法通过历史表演、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材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灭亡却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王朝。

教学准备:1、教师下载雨声、笑声等符合情境的声音。

2、教师使用动态《秦灭六国示意图》并准备成语故事《纸上谈兵》3、学生排练节目《秦朝开国大典》和《陈胜吴广起义》教学内容:13、秦帝国的兴亡兴:“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亡: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06年)楚汉战争西汉建立(前202年)预想反思:本课在过渡语的处理上可能还不够精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灌云县初级中学孙迎春
教学目标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二.授新:
(一)秦王扫六合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思考:
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说出?
学生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 C7%D8%CA%BC%BB%CA&in=10522&cl=2&lm=-1&pn=0&rn=1&di=488762876 73&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is=&istype=2
描述图片中的秦始皇: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讨论: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分组讨论后明确。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

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

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

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

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

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

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明确: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百度搜索 视频/programs/view/BfycrN4tnQI/
请学生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复,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

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期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

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学生说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三)、楚汉战争
学生自学,了解成语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知道:
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三.本课小结:
出示

灯,
结合板书
四.布置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06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年)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