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专题讲座一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合集下载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化学答案2013版整本答案 word2003版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化学答案2013版整本答案 word2003版

2013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化学安徽专用(整本答案)第一章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基础再现·深度思考考点一1.(2)2/3(5)灯帽2.试管1/3略向下倾斜蒸发皿玻璃棒泥三角坩埚钳石棉网圆底烧瓶锥形瓶烧杯3.(1)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0.1 mL(2)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3)酸式滴定管①查漏②在上方③酸性强氧化性碱性④0.01(4)碱式滴定管碱性酸性强氧化性(5)托盘天平②烧杯③被称物砝码左右④0.1(6)温度计①混合物中②支管口处考点二1.(1)药匙纸槽底镊子(2)胶头滴管倾倒手心玻璃棒2.(1)酸碱性酸碱性漂白氧化性(2)①玻璃片或表面皿玻璃棒中部标准比色卡②润湿镊子玻璃棒3.(2)滴成股(3)NaOH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CS2或热的NaOH溶液稀HNO34.(1)烧杯试管搅拌粉碎加热加热(2)①Cl2②NH3SO2HCl倒吸(3)较小较大考点三3.(3)①b②a、c③需要a、c考点四1.广口细口棕色碱性强酸强氧化性2.(1)密封(3)棕色(4)磨口的细口瓶深度思考1.(1)石棉网水浴加热使仪器受热均匀,便于控制KNO3溶液的温度(2)A(3)C(4)D(5)B(6)E碎瓷片或沸石2.坩埚、泥三角3. 不同,A图读数偏大,B图读数偏小。

4.砝码放在左盘,物体放在右盘27.45.(1)28.021.10C(2)①蒸发皿②5.9或5.8100 mL容量瓶6.K、Na、白磷等,因随意丢弃易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

7.(1)块状固体直接落入试管底部,易砸破试管(2)①瓶塞正放在桌面上;②试剂瓶标签未面向手心;③试剂瓶瓶口未紧靠试管口;④试管未倾斜45°(3)滴管伸入试管内8.不能,污染溶液。

9.不能。

若润湿,不一定有误差,如测NaCl溶液的pH时。

10.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然后沿器壁慢慢注入浓H2SO4,边加边搅拌。

11.①—4(自燃物品);②、⑪—3;③、④—1;⑤、⑩—5;⑥—2;⑦、⑧、⑨—8 12.(1)②防倒吸原理:漏斗下口与液面接触产生倒吸,烧杯中液面下降与漏斗口脱离,在重力作用下,漏斗中的液体又落回烧杯,防止了倒吸。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 第4讲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 第4讲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
第4讲
4.1 mol Na2O溶于1 L水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1 mol· -1吗? L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答案
不是。1 mol Na2O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2 mol
NaOH,溶液中溶质是NaOH而不是Na2O,且反应后溶 液体积不为1 L,故浓度一定不是1 mol· -1。 L
-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4讲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 能用一次)________。 A. 30 mL 水洗涤________2~3 次, 用 洗涤液均注入容量 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 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 30 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 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________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 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 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______ 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解析 据混合后n(H2SO4)=n1(H2SO4)+n2(H2SO4),设取 nH2SO4 混合前两硫酸溶液的体积为V mL,则有c= = V溶液 - c1V+c2V×10 3 c1+c2ρ3 = ,应选答案A。 ρ1V+ρ2V ρ1+ρ2 ×10-3 ρ3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4讲
解析
1.25 g· 1×1 000 mL×36.5% mL 36.5 g· -1 mol - (1)c(HCl)= =12.5 mol· 1 L 1L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专题讲座十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专题讲座十
10 s 后, 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但并没有停止反应, 项错误。 B
答案 C
- -
专题讲座十
2.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放入 0.4 mol A 和 0.6 mol B,在一 定温度下,压强为 p,放入催化剂(体积忽略),发生反应 2A(g)+3B(g) xC(g)+2D(g),在 a min 后,容器 中 c(A)=0.1 mol· -1,则 v(B)=____________;若温度 L 不变, 压强变为 0.9p, v(C)=________, 则 x=_________。
专题讲座十
解析
N2O4和NO2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N2O4 2NO2 0 0.02×5 0.5 0.05
起始(mol) 反应(mol) 2s时(mol)
0.5-0.05 0.02×5 0.05 mol v(N2O4)= =0.005 mol· -1·-1 L s 2 s×5 L 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0.05 mol+0.02 mol· -1×5 L=0.55 mol L 2 s时的压强与开始时压强之比为p2s∶p始=0.55∶0.5= 1.1∶1。 60 s达到平衡时,设有x mol N2O4反应。则有
- - - - - -
专题讲座十
用上式进行某物质反应速率计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浓度变化只适用于气体和溶液中的溶质,不适用于固体 和纯液体。 (2)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反 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3)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对于反应nA+mB qD,有如下关系:v(A)∶v(B)∶v(C)∶v(D)= n∶m∶p∶q,比较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大 小时只需要比较v(A)/n、v(B)/m、v(C)/p和v(D)/q的大小即 可。 pC+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七章 第1讲化学反应速率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七章 第1讲化学反应速率
第1讲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1讲
[考纲解读]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化学反应速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的
定量表示方法。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 中的重要作用。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4.了解化学反应速 率的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不变 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增加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小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大 增加 增大 增加 增大 增加 增大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1讲
深度思考 5.有人说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实现 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这句话是正确的。但压强仅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起 作用。增大压强,所有参与反应的气体的浓度均增大,如 2SO2(g)+O2(g) 2SO3(g)增大压强,SO2、O2、SO3 的 浓度均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而增大浓度可只增 大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若只增大反应物的浓度,v 正瞬 间增大,v 逆不变。压强对无气体参与的反应无影响,但浓 度仍可改变无气体参与的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第1讲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思维模型 “三段式”模板突破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Δc 1.根据定义式 v= 算。 Δt 2.对某一具体反应,知其中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其余 物质的反应速率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之比求算。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④2s 时 B 的浓度为 1 mol· 1-0.15 mol· 1· 1×2 s=0.7 mol· L L s L

版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专题讲座一PPT25张

版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专题讲座一PPT25张

10 11
解析 答案
11.金属锡的纯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分析:将试样溶于盐酸,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Sn+2HCl===SnCl2+H2↑,再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发生如下 反应:SnCl2+2FeCl3===SnCl4+2FeCl2,最后用已知浓度的K2Cr2O7溶液 滴定生成的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FeCl2+K2Cr2O7+14HCl=== 6FeCl3+2KCl+2CrCl3+7H2O。现有金属锡试样0.613 g,经上述反应后, 共用去0.100 mol·L-1 K2Cr2O7溶液16.0 mL。求试样中锡的百分含量(假定 杂质不参加反应)。
89
解析 答案
9.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
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9.02 g
√B.8.51 g
C.8.26 g
D.7.04 g
解析 最后沉淀为 Cu(OH)2 和 Mg(OH)2,Cu 和 Mg 共 4.6 g,关键是求增加的
D.115w321-w184w1
345
解析 答案
5.(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6 mL由NO与NH3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催 化剂作用下于400 ℃左右可发生反应:6NO+4NH3 5N2+6H2O(g), 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变为17.5 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与
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四种情况:
n(OH-),n(OH-)等于金属单质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即 n(OH-)=242448000×1 mol
+22334600×2 mol=0.23 mol,故沉淀的质量为 4.6 g+0.23×17 g=8.51 g。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 第2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 第2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第2讲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规律方法 舍弃滤渣。 1.需要滤液时,如何提取母液中的成分 案例1 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舍去不溶性杂质(滤渣) 后,怎样从母液中获取NaCl固体? 过滤操作中的常考热点案例 在过滤操作后,有时需要滤渣,舍弃滤液;有时需要滤液,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普通漏斗
(2)加滤纸后, 可过滤液体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2讲
(1)用于随时 (1)注意活塞不得渗漏 添加液体 (2) 萃取、 (2)分离液体时,下层液 体由 下口放出 ,上层 液体由 上口倒出 (1)一般选择与杂质气体 反应的试剂作吸收剂 (2)装入液体量不宜超过 容积的2/3 (3)气体的流向为: A
过热而飞溅
;② 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 而不能直接蒸干。
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3)如图 3,方法、装置的名称: 分液 。
第2讲
适用范围:①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 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 来;②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且易分层。 注意事项:①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②萃 取剂与原溶剂不反应、不相溶;③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 (4)如图 4,方法、装置的名称: 蒸馏 。 适用范围: 沸点 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内要加沸石;③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为“逆流”。 (5)如图 5,方法、装置的名称: 升华 加热条件下分离的方法。 。 适用范围:某种组分易升华的混合物,利用物质升华的性质在
干燥管
状,常用CaCl2、碱 石灰 蒸馏时,用于冷凝蒸 气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九章第1讲甲烷、乙烯、苯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九章第1讲甲烷、乙烯、苯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1讲
5.烯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 碳碳双键 的 不饱和 烃。 (2)单烯烃的通式为CnH2n(n≥2) 。 (3)化学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与 乙烯 类似,可以发生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加成反应 、 氧化反应 和 加聚反应 等。烯烃能 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但符合同一通式的不一定是同系物, 如羧酸和酯(烷烃例外)。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2.同分异构现象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 分子式 ,但具有不同 结构 现象。 3.同分异构体 (1)定义 具有同分异构 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是最基本的碳链异构。
第1讲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第1讲
(3甲基戊烷)的一氯代物有 ( B ) C.5种 D.6种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解题指导
解析
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出等效氢原子,即可迅速解答。
找出 3甲基戊烷的对称线: 。对称的位置有①与①′,②与
②′,所以其一氯代物共有 4 种,故选 B。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考点三 乙烯
第1讲
1.组成与结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拓展提升 碳以单键相连的四个原子在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
因此含—CH3物质的所有原子一定不在同一平面内。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第1讲
2.(1)甲烷和烷烃的特征反应为取代反应,1 mol甲烷和0.5 mol 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只生成CH3Cl吗? (2)能否用CH4的取代反应制取纯净的CH3Cl?
答案 (1)不是只生成 CH3Cl, 四种取代物 CH3Cl、 2Cl2、 CH CHCl3、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 第5讲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 第5讲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解析 题目中指出被还原的物质是Cr,则得电子的物质必 是K2Cr2O7,失电子的物质一定是Na2SO3,其中S元素的化 合价从+4→+6;而Cr元素的化合价将从+6→+n(设化合 价为n)。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规律,有0.05 mol· 1×0.024 L×(6-4)=0.02 mol· 1×0.020 L×2×(6 L L -n),解得n=3。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配平的步骤:
第5讲
(1)标好价:正确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 价。 (2)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 (3)求总数:求元素化合价升高数和降低数的总数,确定氧 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4)配系数: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5)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即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 恒、电荷守恒),逐项检查配平的方程式是否正确。
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 具体操作过程) ① ② „„ 预期现象和结论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 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 立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解析
第5讲
(1)写出氯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特点,只有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所以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由题给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可知,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 发生变化,故它们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肯定不是置换反 应,是NH3(或H2O)中的H原子与HClO(或NH2Cl)中的Cl原子 发生了交换,故是复分解反应。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应物这边缺负电荷,一般加OH-,生成物一边加水。然后 进行两边电荷数配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一
【例5】
在含有a g HNO3的稀硝酸中,加入b g铁粉充分 a 反应,铁全部溶解并生成NO,有 g HNO3被还原,则 4 a∶b不可能为 ( C.4∶1 D.9∶2 ) B.3∶1
A.2∶1
解析
Fe与HNO3反应时,根据铁的用量不同,反应可
分为两种极端情况。 (1)若Fe过量,发生反应:3Fe+8HNO3(稀)=== 3Fe(NO3)2+2NO↑+4H2O b a a 3 则有 ∶ =3∶8,解得: = 56 63 b 1 此为a∶b的最小值。
专题讲座一
(2)若 HNO3 过量,发生反应:Fe+4HNO3(稀)===Fe(NO3)3 +NO↑+2H2O b a a 9 则有 ∶ =1∶4,解得:b= 56 63 2 此为 a∶b 的最大值。 3 a 9 所以 a∶b 的取值范围为 ≤b≤ , a∶b 的比值在此范围 即 1 2 内均合理。
答案
A
专题讲座一
②物质的量差法 【例 2】 白色固体 PCl5 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 PCl5(g) PCl3(g)+Cl2(g)。现将 5.84 g PCl5 装入 2.05 L 真空密闭容器中,在 277 ℃达到平衡,容器内 压强为 1.01×105 Pa,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合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0.05 mol, 求平衡时 PCl5 的分解率。
专题讲座一
解析 点燃 4CnHm+(4n+m)O2――→4nCO2+2mH2O 4 32 4n+m 4n ΔV 4+m 72
列方程得 4/32=(4+m)/72,解得 m=5,即氢原子数的 平均值是 5,由于乙烷和丙烯均含有 6 个氢原子,所以 利用十字交叉法 ,可计算出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1/(1
专题讲座一
解析
5.84 g 原 n(PCl5)= -1≈0.028 mol 208.5 g· mol
设分解的 PCl5 的物质的量为 x mol
所以 x=0.022 0.022 mol PCl5 的分解率= ×100%≈78.6%。 0.028 mol
答案 78.6%
专题讲座一
③体积差法 【例 3】 (2011· 四川理综,12)25 ℃和 101 kPa 时,乙烷、 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 32 mL 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 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 体积缩小了 72 mL,原混合烃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 A.12.5% B.25% C.50% D.75% )
专题集训〃能力提升
1. 标准状况下, 一个装满氯气的容器的质量为 74.6 g,若装 满氮气时总质量为 66 g,则此容器的容积是 A.22.4 L B.44.8 L C.11.2 L ( D ) D.4.48 L
解析 22.4 L(标准状况下)Cl2 换成 22.4 L(标准状况下)N2 的 质量差是(71-28)g=43 g,设氯气的体积为 x L,则有 Cl2 xL 解得 x L=4.48 L。 ~ N2 Δm 43 g 74.6 g-66 g=8.6 g 22.4 L
思路点拨 Na、Al混合物中没有具体指明Na、Al的物 质的量,且二者相对量的多少与H2O反应后产生H2的量 有关,故需要采用极值法来确定V的范围,根据题意求 出两个端值,则实际介于两个端值之间。
专题讲座一
解析 据题意金属钠的物质的量为nx mol,Al的物质的量 为n(1-x) mol,产生的H2是溶液中的H+获得Na、Al失去 的电子而生成的,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产生H2的物质 nx+3n1-x 的量= mol,根据反应 2 2Na+2H2O===2NaOH+H2↑、2Al+2NaOH+2H2O ===2NaAlO2+3H2↑和题中“金属没有剩余”,可知 n(Na)≥n(Al),即0.5≤x<1。当x=1时,产生H2的物质的 量为0.5n mol,即11.2n L;当x=0.5时,产生H2的物质的 量为n mol,即22.4n L,故产生H2的体积的取值范围为 11.2n<V≤22.4n,故选项D正确。
专题讲座一
解析 样品加热发生的反应为 2NaHCO3 168 m(NaHCO3) g Na2CO3+H2O+CO2↑ 106 Δm 62
(w1-w2) g 168w1-w2 质量差为(w1-w2) g,故样品中 NaHCO3 质量为 g, 62 168w1-w2 样品中 Na2CO3 质量为 w1 g- g,其质量分数为 62 168w1-w2 w1g- g 84w -53w 62 mNa2CO3 2 1 = = 。 w1g 31w1 m样品 当然,本题也可用常规方法,依据化学方程式直接求解。
+3)×100%=25%。
答案 B
专题讲座一
特别提醒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引起差量的原因,
只有当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存在比例关系,且化学计 量的差值必须是同一物理量时,才能用“差量法”解 题。
专题讲座一
2.极值法 (1)极值法的含义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 巧。它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 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 求得结果。故也称为极端假设法。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 ①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完全反应。 ②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③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3)极值法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专题讲座一
【例6】
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
g,投入足量的盐酸中, ( )
充分反应后得到11.2 L H2(标准状况),则原混合物的组 成肯定不可能为 A.Mg和Ag C.Al和Zn B.Zn和Cu D.Al和Cu
专题讲座一
解析
本题可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即提供 1 mol 电子所需
的质量)法求解。反应中 H+被还原生成 H2,由题意可知 15 g 金属混合物可提供 1 mol e-,其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 15 g· -1。选项中金属 Mg、Zn、Al 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 mol 为 12 g· mol 1、32.5 g· mol 1、9 g· mol 1,其中不能与盐酸 反应的 Ag 和 Cu 的摩尔电子质量可看做∞。 根据数学上的 平均值原理可知,原混合物中一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大 于 15 g· -1,另一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小于 15 g· -1。 mol mol
专题讲座一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 (3)差量法的类型及应用 ①质量差法
专题讲座一
【例 1】 为了检验某含有 NaHCO3 杂质的 Na2CO3 样品的纯 度,现将 w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 w2 g,则该样品的纯 度(质量分数)是 84w2-53w1 A. 31w1 73w2-42w1 C. 31w1 ( 84w1-w2 B. 31w1 115w2-84w1 D. 31w1 )
专题讲座一
专题讲座一
1.差量法
化学计算中的几种常见数学思想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 “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 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 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 比例,然后求解。如:
-1 -1
的 NaOH 溶液 200 mL,则原硫酸的物质的 ( B ) B.2 mol· -1 L D.3 mo中只有 Na2SO4,
因为 NaOH 共 0.6 mol,故 Na2SO4 为 0.3 mol,所以原 H2SO4 为 0.3 mol。
专题讲座一
专题讲座一
2.标准状况下,6.72 L NO2通过水后,收集到5.04 L气 体,则被氧化的NO2的体积是 A.1.68 L B.2.52 L C.0.56 L ( A ) D.1.12 L
解析 由于3NO2+H2O===2HNO3+NO,从反应方程式 可以看出体积差量部分就是被氧化的那一部分,所以被 氧化的NO2的体积是6.72 L-5.04 L=1.68 L。
专题讲座一
解析 由反应式可得出每 3 mol Cl2(反应气)生成 1 mol N2 (生成气)时,气体物质的量减少了 2 mol,即体积减小 44.8 L,这 一量即为“理论差量”, 而这一差量所对应的被氧化的氨气的物 质的量为 2 mol(质量为 34 g), 再从题中所给的数据可以求出“实 际差量”为(1.12-0.672) L=0.448 L。即: 3Cl2 ~ 2NH3 ~ N2 ΔV 44.8 L (1.12-0.672)L 2 mol×17 g· -1 mol m(被氧化的 NH3) g
专题讲座一
答案 D
特别提醒 本题最重要的极值思想是确定x的范围,其最 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将x的范围确定为0<x<1,即全是钠或 全是铝,忽略了铝自身并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2,必须有 Na与H2O反应生成的NaOH参加反应,才能与水反应产生 H2,从而导致错解。由此提醒我们在使用极值法解题时 两个端值的正确选取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专题讲座一
3.把氯气通入浓氨水中,会立即发生下列反应:3Cl2 + 8NH3· 2O===6NH4Cl+N2+8H2O。在标准状况下,把 H 1.12 L Cl2、N2 的混合气体(90% Cl2 和 10% N2,均为体积 分数)通过浓氨水,实验测得逸出气体体积为 0.672 L(其 中有 50% Cl2 和 50% N2),此反应中被氧化的 NH3 的质 量为 A.3.4 g B.0.34 g C.1.36 g D.4.48 g ( )
专题讲座一
【例 4】
将总物质的量为 n mol 的钠和铝的混合物(其中钠的
物质的量分数为 x),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 剩余,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V L。下列关系式中正确 的是 A.x=V/(11.2n) C.V=33.6n(1-x) B.0<x≤0.5 D.11.2n<V≤22.4n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