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共25页文档

合集下载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Kohut(自体心理学)认为NPD者乃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得 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或是在另一方面,其父母亲未 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使其人生失去了足够的企图心及理 想形象,在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
2气质
Kemberg认为,具有过多的先天攻击性使个体偏向于具有 NPD特征,因为攻击性强的人有大量的攻击驱力需要得到 调和。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治疗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的自我,帮助患者忍受愿望的延迟 满足,忍受由此而来的焦虑。随着患者将治疗师的品质内 化,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能力。
2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Johnson认为,成功的NPD治疗包括
推崇健康的自恋, 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 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 一面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 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
4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
5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 自己的期望; 6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
8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 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病因

1父母照料缺乏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 P被屡次地“遗弃”,不被关注的体验,促使P更强烈地 去索取爱、索取关注。亦即索取“心理乳汁”欲望更强。 这导致P的行为模式变得非此即彼,“要么得到,要么 得不到”,得到时拼命索取,忽略对方,从不考虑对方 的要求和利益,按照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得不到时就“逃”到心理症状中,或“逃跑”---换环境。
• 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 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 的爱,虽然少得可怜。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 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不管多累,家庭中其 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用P的话:“爸爸 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 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 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因此P 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

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 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 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 间接待P。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 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说明P不 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 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 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P的人格结构中,P有很强的本我,较 弱的超我,非常弱的自我。 • P常用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无所不能、 外射、内射、退行和合理化等。

在十次以后的治疗中,病人的情感表现占统治地位 的负性移情是“遗弃焦虑”和“分离焦虑”。因为P在成 长的过程中类似的经历被一再的“重演”:[1]父亲嗜酒 越烈,P得到的爱和关注越少,幻想中二哥的爱又被 新来的二嫂夺走,于是,唤起口欲期被遗弃的感觉, 在二哥结婚当天离家出走。[2]P念护校期间在姑姑家 住,姑姑因为其付了学费而像奴隶似地使唤P,因姑 父曾偷着给P好吃的和钱引起姑的猜疑,姑父再也不 敢管P,尚未毕业P就不得不搬走,再次体验被遗弃。

自恋人格的治疗

自恋人格的治疗

臨床特徵描述
操縱與剝削的行為:利用他人滿足自己的理想 化與鏡映功能,而不與他人建立真實關係。 由於他們非常需要他人,因此他們通常知道 如何驅策他人-他們瞭解別人的需求,其實是 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期望得到他人完全的 注意、仰慕、及瞭解,視他人為其selfobject) Self-Absorption 自我中心、自我專注:花很多 時間注意自己的外表、健康、成就以及表淺 的需要。因為花太多時間在虛假與誇大的自 我形象上,以致很少關注潛在的情感需求 (愛、感情、意義、追求內在滿足的活動)
臨床特徵描述
完美主義:認為自己必須是出色的、美麗的或 才華洋溢的,才能得到注意與尊敬。他們極 度渴望成為完美的 對他人的輕蔑很敏感:態度高傲卻易受傷。對 他人的輕蔑與侮辱(不被讚賞、不被認可以 及不被瞭解)十分敏感。傾向於以輕蔑和不 在乎回應他人的批評,否認那些危及他們誇 大自體幻想的話語,或因而變得憤怒,以防 衛內在深層的自卑、羞恥及空虛感。他們會 摒棄他人的批評與拒絕,認為那是別人嫉妒 他的天賦和成就。
兩種自戀類型/亞型
• 自戀型人格令人困擾的原因之一,即是 有兩種自體表徵極不相同的自戀類型。
– Progressive/exhibitionistic – Regressive/closet
• 兩種自戀類型與以下經驗有關:
– 尋求理想化與鏡映的移情關係 1. 自戀型父母利用孩子滿足自己的selfobject 需求。 2. 父母無法扮演孩子的selfobject ,偏好補償 性的selfobject經驗。

臨床特徵描述
潛藏著對true self的尋求與認可:在 false self之 下、在內心深處,他們尋求著true self(能夠覺 察真實情感、需求與目標)。當他們過度追求 名譽財富時,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渴望 自己不完美的true self能被他人接受。他們在他 人身上尋求早年未被滿足的selfobject,將他人 用來支撐自己浮誇的自我,而不是重新再發展 自己的真實自我。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性人格障碍分析概述:在对自恋的研究中,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

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4]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其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的贡献最为卓著。

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8]。

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 这样, 控制他人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

科胡特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健康宣教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健康宣教

感受
议和意见
03
建立信任:建立信任关系,与他人建立良
04
培养同理心: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
好的沟通和合作
受和需求
05
学会沟通:学会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06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受和需求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联系
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 受自己的不完美
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 独特之处
良好的社会关系。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01
提高公众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
02
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03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技巧
04
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环境
谢谢
自恋型人格障 碍的健康宣教
x
目录
0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 0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

0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调适 0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社会支持
_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 基本概念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 一种心理疾病,主
1 要表现为过度关注 自我,缺乏对他人 的同理心和关注。
自信和自尊。
专业支持:专业心理医生是自恋型人格 障碍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心理医 生应给予患者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指导,
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朋友支持:朋友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 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朋友应给予 患者理解和支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社会支持:社会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社会应 给予患者理解和尊重,帮助其建立
设定合理的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价值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

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

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3.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 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 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注意事项
病症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 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 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 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 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概念介绍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 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 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 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 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可以治愈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可以治愈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通常表现出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等行为。

这种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人都想知道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否可以治愈。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需要明确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种短期的疾病。

治愈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治愈的可能。

实际上,许多人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成功地克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问题和行为,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具体来说,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PDT)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两种常见方法。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PDT则通过让患者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过去的经历来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除了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也可以帮助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减轻症状。

具体来说,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两种常见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时间和耐心。

患者需要与心理医生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治疗,并且需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还需要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需要理解患者的问题和行为,并积极帮助患者克服困难。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治愈的可能。

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许多人成功地克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者需要与心理医生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治疗,并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只要患者积极面对问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治愈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治愈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