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
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龙鹏飞;傅凡;张苗苗;王珏
【期刊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8)6
【摘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内部空间结构对其防灾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构建轴线、凸空间、视域三种模型,选取整合度、选择度、连接度、协同度和视线深度为量化指标,分析公园内部空
间结构在疏散道路空间组织、避险功能空间布置、空间视觉感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发现:浣花溪公园防灾避险空间的空间结构整体呈现“西部空间可达性高,北部
次之,中部最低”的格局,公园一、二级防灾通道均具有较高的通达性;公园的整体空间与局部空间协调度不高,公园内部空间系统呈多核分散分布的状态,空间整体聚集
能力较低,需进一步优化;浣花溪公园虽然在防灾避险空间布局上总体满足应急防灾
需求,但部分防灾空间组织方式不利于高效率开展防灾救援活动,有待调整和完善。
【总页数】11页(P20-30)
【作者】龙鹏飞;傅凡;张苗苗;王珏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要点研究——以淮南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为例
2.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现状与分析——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3.动态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及设计研究r——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4.基于功能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以河北迁西防灾避险绿地体糸规划为例
5.地域性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质量评价--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建设工程抗震防灾管理办法(代拟稿)(2012年发布)

【法规标题】四川省建设工程抗震防灾管理办法(代拟稿)(2012年发布)【发布部门】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字号】【适用区域】四川省【发布时间】2012-08-22【生效时间】2012-08-22【关键词】安全许可及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四川省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办法(代拟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防灾管理,有效抗御并减轻地震灾害,保障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以及非抗震设防区学校、医院第二条 [适用范围]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抗震设防区的建设工程以及非抗震设防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适用本办法。
等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以上的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本办法所称非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六度的地区。
本办法称非抗震设防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是指对应于抗震设防区的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
第三条[抗震设防强制要求]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必须依照国家和省颁布的建筑工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有关专业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强制性规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有关专业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定进行抗震设防。
第四条[执法主体与相关部门职责]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
市(州)、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
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电力及能源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有关专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
审定公布。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四川省行政区域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区划的审定第五条[县以下管理机构或人员] 市(州)、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镇、乡、村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督。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绿地的选择、规划和布局、植被的选择和管理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的导则。
一、绿地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考虑到绿地的地理位置,选择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建设绿地,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其次,应考虑绿地的地形地貌,选择平坦的区域建设绿地,以便于排水和疏散。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土壤条件和水源情况,选择具有良好排水和保水能力的土壤,并保证绿地周围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绿地的规划和布局绿地的规划和布局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关键环节。
首先,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确定绿地的规模和布局。
绿地的规模应适度,并根据城市的特点合理分布,以保证绿地的覆盖面积和可达性。
其次,应考虑到绿地的连通性和可利用性,将绿地与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公共设施相连接,以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和可达性。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多功能性,将绿地设计为可供休闲、健身和教育等多种用途的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植被的选择和管理植被的选择和管理对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择具有抗灾能力强的植被,例如抗风抗涝能力强的乔木和灌木等。
其次,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根系系统和保水能力的植被,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持水源。
此外,还要注意植被的密度和高度的搭配,避免过密或过高的植被对城市的通风和景观造成影响。
另外,还应定期对绿地进行植被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剪和更新植被,以保证绿地的健康和美观。
四、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除了绿地的规划和布局,还应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救援队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

年
5
,
月 发 生 的 汶 川 地 震 再 次 为我 们 敲 响 了 警 钟
。
为刻 不 容 缓 的艰 巨 任 务
,
。
城 市绿 地 作为城 市唯
、
一
有生 命
,
震 灾 发 生 后 成都 市 二 环 以 内为 数 不 多 的 公 园 内每 天 涌 入 避灾人 员
20 万 人
,
力 的基 础 设 施 不 仅 具 有 生 态 景 观 游 憩 等 功 能 还 是 城
建 设 规 划 设 置 必 需 的应 急 疏 散 通 道 和 避 险 场 所 配 置 必
,
,
损毁 十分 严 重 ;绵 阳 市 城 区 公 园 广 场 小 游 园 绿 化 隔 离
、 、 、
要 的避 险救 生 设 施
”
。
随 着 近 年来 社 会 对 公 共 安 全 领 域 关
带 等 接 纳 避 灾群 众
郑
( 1 北 京 林 业 大学 园林 学 院 北 京
.
曦
.
’
孙 晓春
2 10 0 8 3 5
,
2 10 0 0 8 3 ;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城 乡规 划 管 理 41 心 北 京
,
)
随 着 我 国城 市 化水平 不 断 提 高 城 市建筑 和 人
,
, 、
、
口
密度
万 m2
。
天 津 重 庆 西 安等
、
高 峰 时达
30
,
万 人 公 园 中人 员 拥 挤 踩
,
、
市 防灾 体 系 的 组 成 部分 具 有 重 要 的 防灾 避 险 功 能
,
西昌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8版

兼容用地性质
中类
一、二研用地
小类
住宅 用地
服务设 施用地
图书展 览用地
文化活 动用地
科研用 地
大类
中类
小类
类别代 R11/
R12/R22
A1
码
R21
A21
A22
A35
附录一 用词说明和名词解释............................................................. 78 附录二 计算规则................................................................................. 83 附录三 建筑间距图示......................................................................... 89 附录四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91 附录五 西昌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94 附录六 西昌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97 附录七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类....................................................... 100 附录八 西昌市建设项目建筑规划设计电子图形数据标准.......... 105
第九条 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 性范围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 划未明确兼容性范围的,根据表2.1的规定或规划专项论证确定其兼容性范围。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1月前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2 设计原则 (2)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3 分类 (3)3.1长期避险绿地 (3)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3.3 紧急避险绿地 (3)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4 级配 (5)4.1 分级配置 (5)4.2 服务半径 (5)4.3 有效避险面积 (5)4.4 防灾避险容量 (6)5 选址 (7)5.1 基本要求 (7)5.2 其它要求 (7)5.3 调研评估 (8)6 分区设计 (9)7 竖向设计 (10)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8.1 避险、救援通道 (10)8.2 铺装 (10)9 种植设计 (11)9.1防护绿带 (11)9.2篷宿区 (11)9.3直升机停机坪 (11)10.设施配置设计 (12)10.1总体要求 (12)10.2 具体要求 (12)1 总则1.1 为规范和引导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以下简称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特编制本导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作者:黄志勇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9期摘要: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要求各地应尽快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
关键词:防灾避险绿地疏散通道规划原则1.防灾避险绿地与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1)防灾避险绿地的等级划分。
①中心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整个城市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心公园结合布置,拥有最完备的防灾综合配套设施和最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②固定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城市局部和组团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小型公园结合布置,拥有较为完善的防灾配套设施和较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③紧急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街道和社区的防灾避险绿地。
④防护绿地:一般分布于火源、辐射源、污染源、噪声源周围及防灾避险绿地周围。
(2)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
①救灾干道:城市灾后实施救援的主要通道,应保证机动车量的通行条件,与城市出入口有快捷沟通,与城市中心避险场所相连或相邻,两侧人行道、绿化带较宽,建筑退红较大,质量较好。
②疏散主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主要通道,应保证大量人流的通行条件,并与城市救灾干道相连,与城市固定避险场所、各级医院相连或相邻,两侧留有一定的人行道、绿化带,建筑退红符合规范,质量较好,层高合适。
③疏散次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直接通道,应保证人流的快速通过的条件,并与城市疏散主干道相连,与城市紧急避险场所、医疗急救点相连或相邻,两侧建筑退红符合规范,层数合适。
2.防灾绿地与疏散通道的规划标准(1)防灾绿地的配置要求:①面积:防灾大区必须安排中心避险场所,单个中心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米;防灾组团、防灾街区必须安排固定避险场所,单个固定避险绿地场所的有效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防灾街区必须安排紧急避险场所,单个紧急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宜小于0.1万平方米。
有效面积是指防灾避险绿地总场地面积扣除其中的水域面积、大于7°的陡坡面积,文物古迹占地面积及建筑物倒塌的影响面积后的防灾避险面积。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
计导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8.01.03
•【文号】建办城〔2018〕1号
•【施行日期】2018.01.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的通知
建办城〔2018〕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海南省规划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我部组织编制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城市建设司。
附件: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18年1月3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试行)1、总则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1.2.10《城市防洪标准》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
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
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2.规划引导2.1规划思路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
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2.2.1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
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2.2临时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的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2.2.3紧急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
满足短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2.2.4隔离缓冲绿带隔离缓冲绿带是指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功能的绿化空间。
2.2.5绿色疏散通道绿色疏散通道,是指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
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疏散体系。
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2.3指标体系依据城市的灾害类型与防灾重点,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绿地进行防灾避险功能布局,并满足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技术指标要求。
(表一)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技术指标2.4规划成果与内容要求2.4.1中、小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以专章形式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对防灾避险绿地的指标、布局、结构、分类和近期建设等作出规划,2.4.2 特大城市、大城市须作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专项规划。
2.4.3 特大城市、大城市防灾避险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成果须包括:●文本①总则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等②规划目标③规划指标④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⑤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简述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⑥植物材料规划⑦主要设施规划⑧近期建设规划●说明书①概况及现状分析(评估报告)Ⅰ.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Ⅱ.相关规划分析(包括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分析)Ⅲ.防灾避险绿地现状分析(分析威胁城市安全的主要灾害类型、分布情况和特点,调查现状城市绿地及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布局和规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②规划总则Ⅰ.规划编制的意义Ⅱ.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Ⅲ.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③规划目标Ⅰ.规划目标Ⅱ.规划指标④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结构布局Ⅰ.规划结构Ⅱ.规划布局⑤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Ⅰ.防灾公园Ⅱ.临时避险绿地Ⅲ.紧急避险绿地Ⅳ. 绿色疏散通道Ⅴ.隔离缓冲绿带分述各类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防灾避险设施。
⑥绿地植物规划Ⅰ.植物选择的原则Ⅱ.植物选择建议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近期和远期。
在安排各期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时,应依城市的规模、类型和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城市绿地自身发展规律而定。
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
●图则①.区位关系图②.灾害分析图③.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现状分析图④.防灾避险绿地结构图⑤.防灾避险绿地总体布局图⑥.近期建设规划图3.设计引导3.1 防灾公园3.1.1 选址防灾公园应交通便利,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空旷,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1.2布局与分区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不应低于表一第2项指标的要求,须与两条及以上救援疏散通道相连。
绿地应为开敞式,应考虑避险需求,有效避险面积不宜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
人均有效避险面积1~2㎡,周边应设置防火安全带,宽度应宽于25m,且园内应划分区块,区块之间应设防火安全带。
如果中心避险绿地周围有木制建筑物群且风速较大,应当加宽防火安全带。
出入口设置:不少于两个双向快速交通出入口,并应设置应急备用出入口。
出入口布置相应的设施,至少有一个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
防灾功能分区:防灾公园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救灾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避灾与灾后重建生活营地、临时医疗区、对外交通区(停车场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
3.1.3 设施·基础设施①供水水源:须与城市供水管网相连并设有独立的供水设施如地下水井、或封闭式蓄水池。
保证饮用水3升/人•天。
②排水:应设置独立的排污系统,污水应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医疗卫生污水、应急厕所污水应进行收集外运集中处理。
③供电:应采用双电源供电,配备有便携式发电机组,并储备有备用燃料。
④通信:须设置固定电话,并应设置移动通信设施,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避险绿地。
宜配备卫星无线通讯设施(一般通讯中断后的紧急通讯系统)。
设置广播系统,配备监控系统。
·救灾机构及占地要求①救灾指挥中心:功能:统筹指挥整个救灾行动,指挥救援和安置,对救援人员进行调度。
配置监控广播系统,固定电话和无线通讯设备。
保证救灾指挥中心与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畅通。
建筑面积宜大于200 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室外空地(搭建帐篷)不小于500 平方米。
布局原则:靠近服务性出入口,便于交通组织和信息传递等。
②应急服务中心:功能:主要为本避险绿地服务,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物资收集与分配。
占地面积不应小于100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布局原则:靠近服务性出入口,便于组织和协调。
③医疗救护中心:平时为开敞空间、在灾时能搭建医疗帐篷迅速转为医疗救护中心。
功能:收治、救助伤员,及时转运伤病员。
占地:按20~50个床位设置,占地面积应不小于1600平方米布局原则:靠近输送救援出入口,便于伤员和药品的运输。
④集散场地:应设置一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集散场地,作为人员集散,临时停车,物资运输,宜与直升机临时停机坪设置在一起。
·物资储备应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消防、交通、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设置通信设施。
物资仓库应靠近输送救援出入口,便于物资输送。
·配置设施及建设标准①内部道路:尽量实现环路,便于人员疏散。
②自备水源(水井或封闭式蓄水池等):应有明确的标识。
③应急直升机停机坪:面积为40×50平方米, 以草坪及低矮灌木为主,周边不得有高大乔木。
宜设于集散场地内。
④在绿地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分区处须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且入口处须悬挂应急避险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
⑤公厕:固定公厕:按每1000人设置一处。
临时公厕:平时预留空间和管道接口,灾时通过简单搭建即可使用。
按防灾避险容量,每500人设置一处。
⑥消火栓:须设置消火栓,且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⑦公用固定电话:应备有不少于3部固定电话。
3.2临时避险绿地3.2.1 选址临时避险绿地应交通便利,地形相对平坦,周边空旷,无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影响,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无易燃易爆及有害化学物品的影响,无建筑物倒塌等的影响,确保避险人员安全。
3.2.2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场地要求:场地面积根据城市规模,按表一要求设置。
须与两条以上避险疏散通道连接;场地内应设置环形通道,通道的宽度不小于7米。
绿地应为开敞式,有效避险面积不应小于绿地总面积的60%。
绿地周边须设置防火隔离带,不应小于15米。
出入口设置:应不少于两个双向交通出入口,应与集散场地相连。
至少有一个进出口设置无障碍通道。
防灾功能分区:临时避险绿地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区:管理与指挥区、物资存储与装卸区、临时避险空间(含临时医疗点)、对外交通区(救援用车停车场)。
3.2.3 设施·市政基础设施①供水水源:须与城市供水管网相连,或设置地下水井、封闭式蓄水池。
供水指标:保证饮用水不低于3升/人•天。
②排水各临时避险绿地应与城市污水管网相接。
移动式厕所应有独立的排污系统,或污水收集外运集中处理。
③供电应采用双电源供电。
有条件可以配备有便携式发电机组,并储备有燃料。
④通信临时避险绿地应接入城市通讯线路。
宜设置移动通信设施,避险使无线信号覆盖避险绿地,并设置广播系统。
·建设机构及占地要求①应急供水站:主要用作饮用水发放,占地30-50平方米左右;②应急服务中心:主要为临时避险绿地服务,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安置,物资收集与分配,与外界取得联系等功能;占地应不小于50平方米,抗震等级须在《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③医疗救护与防疫点:对受伤灾民进行简单处理包扎,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组织将伤员转治医疗服务中心,并负责避险绿地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瘟疫的传播;占地应不小于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