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体系

合集下载

杭州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建设现状及规划

杭州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建设现状及规划

8 1 。 州 历 史 上 虽未 发 生过 像 汶 川 、 山 、 城 这 样 的 ~0级 杭 唐 海
大 地 震 , 中小 规 模 的地 震 也 发 生 过 多次 。 杭 州 史 书 记 但 据
载, 从公 元 18年 至 1 7 0 9 0年 , 州地 区曾发 生 4 5级 地 震 9 杭 ~ 次 ,~ 3 4级地 震 6 5次 , 3级 以下 地 震 1 2次 ; 杭州 地 区 自 17 91
地 作 为 承 担 防 灾避 险 功 能 存 在 以下 问题 : 是城 市 绿 地 分 一
般 具 备避 难 通 道 、 救 场所 、 民 临 时 生 活场 所 、 灾 物 急 灾 救
资集 散 地 、 灾 人 员驻 扎地 、 救 倒塌 建 筑物 的临 时堆 放场 等 空 间。 固定 防灾 避 险绿 地 还 必须 配备 应 急指 挥 中心 等机 构 . 以 及 应 急水 装 置 、 源 与 照 明设 施 、 防 治 安设 施 、 报 通 讯 能 消 情
均 每 年 2次 ,9 6年 5次 , 有 1 6 16 只 9 8年 、 9 6年 、 9 4年 3 17 18
会和 文 化繁 荣 的 同时 , 也带 来 了一 系 列 的社会 和 环境 问题 。
城 市建 筑 和 人 口密度 高度 集 中 , 使得 城 市遭 受 地 质 、 象 、 气

截 至 2 1 末 , 市城 区 拥 有 绿 地 面 积 1 77k ; 0 0年 全 3 . m2城 区 绿地 率 3 .%, 化覆 盖 率 3 . ; 均公 园 绿 地面 积 1 58 绿 91 人 % 5 m 目前城 市 绿 地 平坦 地 较 多 , 置 较合 理 , 用 于应 急 避 。 位 适 灾 场 所 的约 占可 利 用公 园 总数 的 6 %, 5 可利 用 度较 高 。 绿 但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建设密度增加,城市绿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绿地不仅能提供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抵御能力。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城市绿地防灾避灾的方案。

首先,建设泄洪空间。

城市常常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足而出现内涝现象,这是灾害风险的一种。

为了减轻排水压力,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绿地,将其作为泄洪的空间,以减少雨水径流的压力。

例如,在城市低洼地区或河流两侧,可以建设自然湿地或人工湖泊,作为临时储备洪水的空间,降低洪峰水位,避免洪水泛滥。

其次,构建植被护坡。

城市山体或河岸的护坡是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植被护坡,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冲击力。

因此,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该优先考虑设置植被护坡,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灾害预防措施。

再次,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绿地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气温上升,改善热岛效应。

此外,屋顶绿化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对于防止城市内涝、减轻洪峰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该鼓励、推动屋顶绿化的普及和发展。

最后,加强公园与绿地的建设。

公园和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锻炼身心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防灾避灾的关键区域。

公园和绿地的植被可以降低风速、吸收水分,起到减轻风灾和洪灾冲击的作用。

此外,公园还可以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在突发灾害发生时提供安全保障。

因此,加强公园和绿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是城市防灾避灾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在防灾避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抵御能力。

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应注重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安全提供保障。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绿地的选择、规划和布局、植被的选择和管理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的导则。

一、绿地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考虑到绿地的地理位置,选择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建设绿地,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其次,应考虑绿地的地形地貌,选择平坦的区域建设绿地,以便于排水和疏散。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土壤条件和水源情况,选择具有良好排水和保水能力的土壤,并保证绿地周围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绿地的规划和布局绿地的规划和布局是城市防灾避险设计的关键环节。

首先,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确定绿地的规模和布局。

绿地的规模应适度,并根据城市的特点合理分布,以保证绿地的覆盖面积和可达性。

其次,应考虑到绿地的连通性和可利用性,将绿地与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公共设施相连接,以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和可达性。

此外,还要考虑到绿地的多功能性,将绿地设计为可供休闲、健身和教育等多种用途的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植被的选择和管理植被的选择和管理对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择具有抗灾能力强的植被,例如抗风抗涝能力强的乔木和灌木等。

其次,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根系系统和保水能力的植被,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持水源。

此外,还要注意植被的密度和高度的搭配,避免过密或过高的植被对城市的通风和景观造成影响。

另外,还应定期对绿地进行植被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剪和更新植被,以保证绿地的健康和美观。

四、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除了绿地的规划和布局,还应建立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救援队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探讨——以徐州市主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探讨——以徐州市主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探讨——以徐州市主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为例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城市广场、公园及绿地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它们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空间形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对城市防灾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防止火灾发生、延缓火灾蔓延、临时避难急救、多功能分洪蓄洪、作为城市重建的据点等方面拥有其他类型的城市用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1概念释义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2范围界定本次规划范围为徐州市主城区,即徐州市的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徐州市新城区,总用地面积约553平方公里。

3防灾避险绿地功能(1)安全疏散功能提供灾后应急疏散的安全空间,是城市应急疏散通道的主要功能。

(2)防灾减灾功能防灾避险绿地作为一个灾害防御和应急避难场所,其设置的首要原则就是保证安全性,防灾避险绿地必须具备较强的防灾减灾能力。

(3)避难生活功能是灾时避难疏散绿地和灾后恢复重建绿地的核心功能。

作为城市避难生活场地的组成,这两类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避难场所,更重要的是确保了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

(4)情报收集和传播功能本功能主要体现在在灾时避难疏散绿地中建立临时的指挥机构,发布应急疏散警告,在灾时保证指挥机构对居民的信息畅通,建立数据库对应急避难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等方面。

(5)物资运输集散功能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抢险救灾部队和其他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或在灾区内实施救灾活动,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物资运输系统。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梦想。

然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首先,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强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实时获取灾害相关信息,为及时预警和应对提供依据。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因素。

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避免将重要的设施和人口密集区建设在灾害易发区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比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等。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在灾害发生时还可以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因此在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

这包括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应急救援队伍应具备多种技能,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

同时,要加强日常的训练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

并且,应急预案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和灾害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1月前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2 设计原则 (2)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3 分类 (3)3.1长期避险绿地 (3)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3.3 紧急避险绿地 (3)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4 级配 (5)4.1 分级配置 (5)4.2 服务半径 (5)4.3 有效避险面积 (5)4.4 防灾避险容量 (6)5 选址 (7)5.1 基本要求 (7)5.2 其它要求 (7)5.3 调研评估 (8)6 分区设计 (9)7 竖向设计 (10)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8.1 避险、救援通道 (10)8.2 铺装 (10)9 种植设计 (11)9.1防护绿带 (11)9.2篷宿区 (11)9.3直升机停机坪 (11)10.设施配置设计 (12)10.1总体要求 (12)10.2 具体要求 (12)1 总则1.1 为规范和引导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以下简称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特编制本导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

浅议防灾避险绿地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作者:黄志勇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9期摘要: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要求各地应尽快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

关键词:防灾避险绿地疏散通道规划原则1.防灾避险绿地与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1)防灾避险绿地的等级划分。

①中心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整个城市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心公园结合布置,拥有最完备的防灾综合配套设施和最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②固定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城市局部和组团的防灾避险绿地,一般与城市中小型公园结合布置,拥有较为完善的防灾配套设施和较大的有效避险面积。

③紧急防灾避险绿地:服务于街道和社区的防灾避险绿地。

④防护绿地:一般分布于火源、辐射源、污染源、噪声源周围及防灾避险绿地周围。

(2)疏散通道的等级划分。

①救灾干道:城市灾后实施救援的主要通道,应保证机动车量的通行条件,与城市出入口有快捷沟通,与城市中心避险场所相连或相邻,两侧人行道、绿化带较宽,建筑退红较大,质量较好。

②疏散主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主要通道,应保证大量人流的通行条件,并与城市救灾干道相连,与城市固定避险场所、各级医院相连或相邻,两侧留有一定的人行道、绿化带,建筑退红符合规范,质量较好,层高合适。

③疏散次干道:城市灾后居民疏散的直接通道,应保证人流的快速通过的条件,并与城市疏散主干道相连,与城市紧急避险场所、医疗急救点相连或相邻,两侧建筑退红符合规范,层数合适。

2.防灾绿地与疏散通道的规划标准(1)防灾绿地的配置要求:①面积:防灾大区必须安排中心避险场所,单个中心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米;防灾组团、防灾街区必须安排固定避险场所,单个固定避险绿地场所的有效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防灾街区必须安排紧急避险场所,单个紧急避险绿地有效面积不宜小于0.1万平方米。

有效面积是指防灾避险绿地总场地面积扣除其中的水域面积、大于7°的陡坡面积,文物古迹占地面积及建筑物倒塌的影响面积后的防灾避险面积。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
计导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8.01.03
•【文号】建办城〔2018〕1号
•【施行日期】2018.01.0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的通知
建办城〔2018〕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海南省规划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我部组织编制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城市建设司。

附件: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18年1月3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 能评估 、 划编制和 实施管坦 3 了 系统 认 理 规划荷 传 满 键 :风 目杜 中 圈分类号 T 8 U 96 避畸绿地 文赫 标志码 现的后譬 悍 在 功能评 什体 容 指 兽 素, 培出 , 划蝙制体 幕 i 规
埘 工1 体 f A
我国城市 防灾避 险绿 地系统 规划 工作体 系
T e P n i g Wo k S s e f r U b n D s s r P e e l n a d A o a c r e p c f C i h l n a n r y l m o r a i l r v n i n v i n e G e n S a e o h n a e o d a
esa l h tbi men yt m ar po e te c t ̄ h m pe s ts se d pr o s s h one lof e i lmenain 1 tl man g o a eme t y a oc l l ; gre s c o ds s e p eenin r s a d c pe hi ur r ec e n pa e f a t r v l an a oda c ; pln wo k y tm ;l n t n e r o d vi ne a r s se u ci o
陈存 友
胡 希 军

要 :在目鼬 关 究的基础 根 据避难行 为 研 特 Ⅱ 灾后 建安 置善求 , 提出完善 的防灾避 陆缛地规 划 [ 伫体 系包 能评 估 观 赶上作的前 提与基 础. 珏是规 划 上体 与咳 , 蝙- 博 殳施管 筛 选出 e 目 , 大 【 估 构建 能 估 栏 绕场 和 谜道2 交体 管 体系府 包括健全法 律和 规 , 定 范 标 准, 强 政 引 r 及 辟
能 估 模
规划编制体
文 章 编 号 : 1 0 66 ( 0 )3 6 4 2 100 00 3 00 4 04
收稿 日期:2 9 7 00 0 08 修 目 日 期 : 2 0 1 01 0 2 4
基金项 目: 甫省 敦
利 学 究项 研 城 击防灾避 险绿地规 地 与 计研完 I 编号 0 C 0 4 髓肪 9 1 0)
ap r ia o elpln e t lhmen ytm p as lm d ; a sabi s t se s
20 年 5 1 J特 大 地震 , 0 8 2汶 I 再
发将 人
显 示, 在我 国 , 关城市 防灾 避险绿 地 的研究 t 有
了用 GI S万法 来 指导 防 灾公 园 规划 的
Abla srd: B s d n e iwi te eltd e e h a c n f Te eh vo c aade s c f ia fr v a e o rve ng h r a e rs ar c odig o h b a i h c r r r i f B o ds se o ada c O d ne n le e o sr cin rqu s Ie il pop s s h te er c pan ig h r c n tut e e l h arce r o e tat h p f l l nn w ok yt o t e s s r em s oud n u e f0 u ci q l ic d 1 fn l l  ̄n a s ssem l an sa l h ppai r a yt he pl el bi men y tm a d m pe e ll m a ag m e ts se s ls se nd t e i lm nai on n e n y tm T e u cin ppai h fn t a s o r al ssem i e d s h p e s a d b ss pln ig yt s gade q te mie n a i r r r of a nn wor te l e l l h nls se k h pan sabi me y lm as h m an od s te i b y
a d oe f ln g n c o pa nJ an te mpe e t in r n d h i lm nat m a ag m e t s h f o — p u te fr aiig t e ln n h o n e n a le olw u g ar e o e l n h p te an z a
f n t n ppas ssem t e il cs ee ld i u ci a rial y t o h arc h s lce sx te ap s fcor d o srce t fncon ap io mo l pai r al a l an c n t td he u t pr s l s u i a de; rg i t esenil f t o se an c a e te at i p l f ad l man c Req o f 自 pa e ar ng wo d s t acos f a r l J d h nn l h !e us ow he rt r r i o l t f h l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