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红色文化

合集下载

荔波县洞塘乡简介

荔波县洞塘乡简介

荔波县洞塘乡简介洞塘乡是荔波县的南大门,与茂兰镇、立化镇、永康水族乡、翁昂乡毗邻,与广西环江县川山镇、驯乐苗族乡接壤。

洞塘乡距荔波县城30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为懂朋村新街组,全乡地处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荔波作为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国家梅花协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梅之乡,是革命老区乡镇。

全乡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其中保护区面积近80平方公里,共辖懂朋、木朝、尧所、板寨、久安、洞腊6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108个自然寨,全乡总人口8870多人,居住有布依、汉、水、瑶、苗、壮、毛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5%。

洞塘乡处于喀斯特深石山区,耕地资源较少,现有耕地7575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

森林覆盖率为85%,有较为丰富的酸梅、泡竹资源。

乡境内工业企业主要有:巴格电站、三岔河电站、肯甫红糖厂、蒙寨电站。

由于受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制约,洞塘乡整体上贫困面大,属省级二类贫困乡。

近几年来,通过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全乡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荔波立化至广西金城江铁路和荔大公路穿境而过,是荔波通往广西的主要交通要道。

荔波县城至洞塘公路、洞塘至茂兰公路、乡政府经板寨至肯甫公路、荔大公路洞塘段、梅园景区公路、乡政府经尧所至巴格公路均为柏油路,除洞腊村和懂朋村部分村民组交通相对滞后外,其他各村交通都已基本解决。

为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洞塘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着力打造以糖蔗、桑蚕、乡村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加工、特色养殖为主要内容的“五朵金花”,以糖蔗、桑蚕和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乡有糖蔗面积5900亩,种桑1200亩,农家乐接待户120户。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洞塘学校,位于洞塘乡政府所在地懂朋村,占地面积25亩,现有小学部6个班、初中部12个班,属片区中心校,初中生源来源于洞塘、永康、翁昂三个乡,覆盖人口总数近2万人。

另有木朝小学、板寨小学、肯甫小学三所村级完小。

贵州荔波导游词(四篇)

贵州荔波导游词(四篇)

贵州荔波导游词荔波地处贵州南部,位于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处,东北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州的环江、南丹县毗邻。

西与贵州省独山县相连,北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

荔波行政区域总面积____平方千米,耕地面积____公顷,森林覆盖率____%。

辖____个镇,____个乡(其中____个民族乡),总人口____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____万人,少数民族人口____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

主要矿藏有煤、铅、锌、镁等。

荔波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光秀丽的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最为著名,茂兰国家级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荔波全县1/6的面积,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珍贵的科研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原始、古朴、神奇、多姿多彩而着称,主要有四大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及樟江沿河风光带。

荔波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

贵州荔波导游词(二)荔波县,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地处黔南边陲,位于地球东经107°37′至108°18′、北纬25°7′至25°9′。

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

西与独山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

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是全省三大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荔波综合旅游区的龙头。

____年荔波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县耕地面积____公顷,森林覆盖率____%。

辖____个镇,____个乡(其中____个民族乡),____个村民委员会,____个居民委员会。

荔波,地处黔南边陲,位于地球东经107度____分至108度____分、北纬25度____分至25度____分。

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

荔波的红色故事

荔波的红色故事

荔波的红色故事荔波位于贵州省南部,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它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独特的红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荔波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

荔波的红色故事起源于中国革命时期的斗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荔波成为红军的重要据点之一。

在这里,红军战士们英勇抗击敌人,争取人民的解放。

他们在荔波的山水之间耕耘发展,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色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荔波的红军烈士陵园。

这座陵园建于解放战争时期,是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无数红军战士的地方。

陵园不仅是烈士们的永久安息之地,也是人们纪念英雄的场所。

每年的烈士纪念日,荔波的居民和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陵园,献上鲜花和哀思,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除了红军烈士陵园,荔波还有其他红色景点值得一提。

其中之一便是红军石窟。

这座石窟位于荔波县城郊区,是红军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

在石窟内,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红军烈士墓碑和纪念碑。

这些碑文记录着红军烈士的姓名和事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艰苦的年代和英勇的红军战士们。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红色景点是红军烈士纪念馆。

这个纪念馆位于荔波县城中心,是为了纪念红军烈士而建的。

纪念馆内陈列着各种与红军有关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让人们通过观看展品感受那个年代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斗争的场景。

同时,纪念馆还举办各种红色主题的活动,如讲座、展览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荔波的红色故事虽然与解放战争有关,但它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的故事,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影响。

荔波的红色故事激励着这个地方的居民,让他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荔波,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荔波的红色故事是这个地方的独特符号和宝贵财富。

它记录了革命年代的壮丽画卷,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荔波的红色景点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了解和感受。

相信通过不断传承和弘扬,荔波的红色故事会在未来继续发光发亮,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黔东南荔波地区白裤瑶服饰艺术探析

黔东南荔波地区白裤瑶服饰艺术探析

黔东南荔波地区白裤瑶服饰艺术探析廖军;许星【摘要】在对黔东南荔波地区白裤瑶的历史沿革、生活方式和服饰艺术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与众不同的传统服饰装束和图案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析.【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5页(P39-42,49)【关键词】黔东南;白裤瑶;服饰艺术【作者】廖军;许星【作者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21;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11;J522.8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定为是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

在贵州省黔东南荔波县瑶山乡的拉片村就居住着一支白裤瑶,他们依照祖先流传下来的方式生活着,自己种植,纺织,制衣和装饰,服饰的样式和装饰的形式别具一格,风格独特。

尤其是服装上的刺绣和印染装饰图案,作为象征白裤瑶历史文化的符号,既记录了其祖先发展的历程,又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与苗族同源,历史上曾被泛称为“南蛮”。

瑶族人普遍认为自己是蚩尤大帝的后裔,早在秦汉时期,瑶民就逐渐从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向西南迁徙到湘江和沅江流域,曾被称为“长沙蛮”“武陵蛮”。

后来苗族和瑶族分支,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族系和服饰体系。

唐宋时,瑶族被称为“蛮徭”或“徭人”,主要生活在湖南和广西东北部。

据记载,明代时贵州境内已有瑶族居住。

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早在明代就有瑶族居住在荔波境内了,但当时,荔波应归属广西庆远府,《明史·广西土司传》[1]记有:“永乐二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县至洪武至今,人民安业,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

今闻朝廷加恩抚绥,咸愿为民,无由自达,乞遣使招抚。

’”到清代雍正十年,在政府“拔粤归黔”时将原属广西的荔波、罗甸、望谟等地归入贵州管辖,《清史稿·地理二十》[2]记:“(雍正)十年,改河池州荔波县隶贵州都匀府。

”使原来居住在此的瑶族民众隶属贵州。

贵州的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贵州的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贵州的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贵州地处中国西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贵州的红色文化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加深对贵州红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首先,贵州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红色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贵州是毛泽东同志发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战略区域,著名的遵义会议在此召开。

遵义会议被誉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贵州因此成为了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的存在,使贵州成为吸引国内外红色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的重要地方。

其次,贵州的红色文化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从服饰、民俗和饮食等方面来看,贵州人民传承了红军的精神和信仰。

在贵州的农村地区,仍然可以看到红军队伍的服饰和歌舞活动,这是一种对革命历史的敬仰和传承。

而贵州的民俗活动中也常常出现红色元素,比如泼水节上人们用红色水溅洒,在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围着红色头巾等等,都展示出了贵州人民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再者,贵州的红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红色旅游成为贵州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贵州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包括红军长征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贵阳烈士陵园等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贵州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还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为观光游客带来了极高的文化满足感。

最后,贵州的红色文化在当地教育中的传承和弘扬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各级教育机构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包括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

这样的举措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贵州的红色文化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历史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

同时,贵州的红色文化也给旅游业、教育等领域带来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希望贵州能够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我的家乡贵州 (修正)

我的家乡贵州 (修正)

这些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形成了贵州 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美食
贵州是一个美食之都,有着许多独特的美食和特色小吃。酸汤鱼、酸辣粉、毛肚火锅、糍 粑肉等都是贵州的代表性美食
酸汤鱼:以酸汤为底料,加入鱼片、 豆腐皮等食材烹制而成的一道美食。 酸汤鱼以其酸爽的口感和鲜美的味道 深受人们喜爱
酸辣粉:以红薯粉为主料,加入酸辣 调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小吃。酸辣粉以 其酸辣可口、爽滑多汁的特点而广受 欢迎
赤水河谷
位于遵义市赤水市,是一处以丹霞 地貌为主的峡谷景观。这里有红色 的山峰、清澈的溪流和翠绿的竹林,
景色十分美丽
自然风光
除了以上著名景点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美丽的自然 景观,如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云台山等
x
这些景点各有特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
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众多民族。这些民族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地区,有着独特 的语言和服饰文化。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最 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之一,以其精美的图 案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此外,土家族的 毛古斯舞也是一项非常有名的舞蹈表演形 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民族文化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民族 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 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 化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毛肚火锅:以毛肚为主料,加入各种 蔬菜、肉类等食材烹制பைடு நூலகம்成的一道美 食。毛肚火锅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 的营养而备受推崇
糍粑肉:以猪肉为主料,加入糯米饭 等食材烹制而成的一道美食。糍粑肉 以其软糯的口感和香浓的味道而广受 喜爱

荔波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管见

荔波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管见

荔波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管见作者:何群芬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8期摘要:荔波红色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内涵深层次高,但开发利用总体上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荔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荔波;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一、荔波红色资源主要特点荔波地处贵州高原南部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在这片热土地上,先辈们从事革命斗争活动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一)区域分布相对集中荔波县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发现并登记的革命遗址遗迹有20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县城与东南部,涉及到永康、翁昂、水浦村、板寨村、坤地村、洞勤村等。

根据其分布情况与公路交通网条件,红色资源形成“一核一线”的空间布局,一核即邓恩铭故居,一线即红七军战斗路线。

(二)资源种类多样。

荔波红色资源种类多样,在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名人故居故里、革命旧址、遗址、纪念建筑等类型。

在藏馆文物中有当年红军和地方武装用过的大刀、匕首、手雷、短铳、梭镖、生活用品、革命文件、书信、宣传册等等,种类多样几乎涵盖所有资源类型。

(三)开发利用差别大荔波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在邓恩铭故居、邓恩铭故里与红七军板寨会师军部旧址。

邓恩铭故居:1979年当地政府开始在其后院修建“邓恩铭烈士陈列馆”,之后多次拔款对该故居进行修缮,1990年初故居修缮完毕,可容纳约130人同时参观,7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010年,为迎接邓恩铭诞辰110周年,当地政府再拔款扩建修缮,可同时容纳约250人参观,比原来的人数增加了近一倍。

邓恩铭故居每年对外免费开放约3万余人次。

2017年1月随着荔波旅游提质扩容的开展,邓恩铭故居投资10亿再次扩建,7月14日开放后,可谓是“车水马龙人如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学习党史、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红七军板寨会师军部旧址:2003年县政府拔款维修,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11月再次拔款进行修缮,并新建板寨会师陈列馆,2011年8月修缮完成正式投入使用,因远离县城加上交通问题,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每年约3千余人次,处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态。

西南旅游区

西南旅游区

在我国自然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而在旅游资源上划分,我国西南旅游分区涵盖了广西、云南、贵州、桂林等旅游亚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东面是华南区,北面是华中区,西部接青藏区和缅甸,南临北部湾和越南、老挝等国。

地跨滇西与滇南山地、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三大地貌单元,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异不明显,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猿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

本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陆路通道,我国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过该地区运往印度、缅甸等国,被誉为“西南丝路”。

本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本区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本区的旅游资源环境特点,及相应可开发的旅游项目一.岩溶景观分布广泛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孤峰、石林、峰林、峰丛、天生桥、溶洞、岩洞瀑布等无所不有,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也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大致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

其中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了世界自然遗产。

喀斯特地貌对于西南地区有大量的优势:1.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3.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波县
• 荔波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 贵州省南部。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 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 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
• 1930年4月16日,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 明瑞率领一、二纵队从左右江地区辗转黔桂边, 抵达荔波县板寨,召开“前委会议”(又称 “板寨会议”),为此,荔波成为红军首次进 入贵州高原的第一个县份。 • 1934年5月,中共右江党组织在荔波县翁昂乡组 建具有工农革命政府性质的“黔桂边革命委员 会”。
邓 恩 铭
中共“一大”上的参会代表 (油画)
邓恩铭烈士故居
邓恩铭故居 陈列馆
鸳鸯湖
荔波香草园
谢谢观赏
板寨会议
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纪念 馆坐落于荔波洞塘乡板寨 村,占地面积1230多平方 米,始建于2003。馆标大 门横匾由当年红七军军部 特务连党代表、百岁将军 吴西题写。红七军板寨会 师旧址纪念馆,先后被省 人民政府、荔波县人民政 府授予贵州省文物保护单 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 地、荔波县青少年学生校 外活动中心德育基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恩铭
• 邓恩铭(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尧,男,贵州荔波人, 水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五四 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参加 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 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 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 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 2月8日,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8年12月,邓恩 铭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于纬八路刑场就义。2009年9月,邓恩 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 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