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民族主义情结
民族性元素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民族性元素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体现作者:史响隋欣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的创作几乎只专注于钢琴一个领域。
由于出生于特殊的年代,肖邦的音乐创作与19世纪上半叶的波兰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19世纪的波兰是不安定动乱的,不同于其他音乐家的处境,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凸显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独特的民族性。
而肖邦钢琴作品的民族性也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艺术色彩,从肖邦创作的音乐开始,钢琴音乐不再只与高超的技巧相糅和,更加赋予了有如诗词般的诗意与激情以及浓郁的个人情感。
关键词:肖邦民族性钢琴诗人人们常说家乡是港湾是一个人灵魂的归属、尤其是在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家乡给了人们无限多的回忆和眷恋,那里是人们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终结时所要归去的地方。
远离他乡的人很多在一生都在追随着家的脚步,特别是在那些特殊的年代,他们不得不在外漂泊无家可归,或许在异国他乡的那些人们最惦记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那一抷泥土、一碗乡泉。
民族性元素在很多创作中都有体现,音乐中富含民族性更加有特色、更加充满情感。
而这些民族性风格扎根于每一位创作者的心中,是自身内心情感的写照和寄托。
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钢琴家钢琴诗人肖邦一生都饱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爱国情怀在创作,他创作的玛祖卡和波罗乃兹体现着完美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向人们展现着它的独特和绝妙。
肖邦的音乐,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最强烈的反应,浪漫主义的音乐在肖邦音乐的渲染下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他的钢琴音乐饱含着太多的情感与内容。
浓厚的民族性展现着肖邦钢琴音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肖邦对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遭受战争后所体现出悲愤的情感和流亡于他国对于祖国波兰的思念之情。
一、肖邦音乐具有民族性元素的原因肖邦出生在波兰,根据资料显示肖邦的父亲曾经参加过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独特的家庭教育风气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提供了前提。
浅析肖邦音乐中的民族气质与爱国精神

浅析肖邦音乐中的民族气质与爱国精神摘要: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创造了大量钢琴曲,最能体现他的民族气质和爱国精神的是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肖邦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旋律,更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民族爱国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肖邦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联系的,他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玛祖卡结束。
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的每首乐曲都像一首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乐诗。
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特别是成熟时期创作的几首,它们的音乐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舞曲体裁包括的范围。
音乐中所包含的波兰民族的精神气质,也远远超过十九世纪初爱国歌曲形式的波罗奈兹。
肖邦的波兰舞曲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内容和深刻的民族意识。
以1817 年开始的创作到创作结束,肖邦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民族音乐体裁的创作,共写了19 首波罗涅兹舞曲,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浓郁的波兰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波兰民族感情。
肖邦波罗涅兹舞曲创作的高潮,是其创作力最旺盛并达到高度成熟的时期。
这时他的波罗涅兹舞曲已发展成真正具有较深刻内容的严峻的、英雄气概的、史诗性的、激昂慷慨的波罗涅兹。
肖邦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而使这种舞曲获得悲壮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在作曲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字体:大中小]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一.肖邦的艺术成就以及对玛祖卡舞曲的发展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也是最卓越的钢琴演奏家。
肖邦的创作不仅对波兰19世纪的音乐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欧洲的浪漫派音乐和各个民族乐派的发展都有影响。
肖邦用他具有进步内容和富于独创性的作品大大丰富了浪漫派音乐,从而使波兰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发展,对整个欧洲音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气质的作品。
58首玛祖卡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种体裁来自于民间,充满着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是忧郁、阴沉,时而是光明和欢乐,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代替。
它的本源是以下三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即: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缓慢、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飞快轻盈、重音多在两小节上的末拍上的奥贝列克。
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往往混合在一起构成肖邦的玛祖卡,结构上多是对称性乐句构成的三段形式,钢琴织体简单朴素。
二.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玛祖卡舞曲在肖邦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8首玛祖卡展现出这位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这首作品是肖邦曾经献给丽娜胡勒帕夫人的一首作品,他采用了肖邦少年时期在乡村亲耳听到的犹太人音乐的旋律与和声,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是一首风俗性很强的玛祖卡舞曲,所以这首作品又被称为《小犹太》。
(一)曲式结构作品是一首风俗性很强的作品,乐曲采用三段式,即A-B-A的曲式结构,a 小调,速度轻快活跃,典型的3/4拍节奏,跳跃性的前奏之后拉开的主题的序幕;乐曲到B段时转成了A大调,风格柔和、阴郁;第三段主题再现。
从美学角度谈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

从美学角度谈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肖邦(Frédéric Chopin,1810年-1849年)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欧洲古典乐派和民族主义音乐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他自己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个人见解。
从美学角度来看,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肖邦的钢琴作品表现了深刻的情感和主题。
肖邦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这个时代强调个体的情感和主观感受。
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他通过音乐表现了自己的爱情、痛苦、忧伤、幸福等各种情感,体现了他对人生、爱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例如,他的《降E小调前奏曲》、《夜曲》、《英雄波兰舞曲》等作品都表现了这种情感主题。
第二,肖邦的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技巧特点。
他的钢琴作品要求演奏家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敏捷的手指。
他的作品经常运用琶音、颤音、装饰音、三度音、八度音等技法,使得音乐旋律更加华丽和丰富。
此外,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演奏技巧——“肖邦式的奏法”,即通过揉拨、小跳、滑奏等手法来演奏技巧性较强的音乐片段。
这种独特的技巧特点为肖邦的钢琴作品赋予了更深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力。
第三,肖邦的钢琴音乐反映了波兰民族主义的精神。
作为波兰籍作曲家,肖邦的作品中将波兰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了他的音乐作品中。
例如,他的《波兰圆舞曲》、《波兰舞曲》等作品中融入了波兰传统音乐中的舞曲元素,使得肖邦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波兰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
第四,肖邦的钢琴音乐风格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情感和主题,强调音乐表现力的感人之处。
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他通过丰富的调性、独特的旋律和华丽的技巧,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各种特征。
例如,他的《降C小调大奏鸣曲》、《降C小调幻想曲》等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色彩。
总之,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最高峰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情感、人生和死亡等主题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波兰民族主义的精神。
浅论多重背景影响下肖邦作品的民族特性

浅论多重背景影响下肖邦作品的民族特性作者:王思明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8期【摘要】肖邦的作品已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闻名于世,但除了通过分析其艺术作品进而剖析其民族特征外,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对肖邦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过分的说,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成就了肖邦这位浪漫主义后期最重要的波兰作曲家。
【关键词】肖邦;民族特性;浪漫主义肖邦是19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之所以有这样的成为不仅仅是因为肖邦钢琴创作上无尽的想象力和在音乐时尚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肖邦一生大量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带有浓重的民族情感,或称为肖邦对波兰的“故国情怀”。
这一点通过肖邦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十八首波兰舞曲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诠释。
其中音色情感最为宏伟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号OP.53,被后人冠以“英雄”为该曲的标题,通过作品情绪上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斗争精神体现出肖邦对自己祖国所面对外国势力入侵的悲愤和渴望波兰再一次站起来的内心情感。
在我看来,肖邦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特性除了作曲家本身的性格特点外,更是多重背景交织的产物。
一、肖邦的生平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的一个名为热拉佐瓦沃拉的小村庄,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迁居华沙后开设一所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
母亲是曾做过贵族女管家的波兰人。
肖邦从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之后就学于刚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不满20岁时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开始欧洲巡演并旅居巴黎,但就当肖邦刚到达巴黎不久,华沙起义爆发并失败,自此肖邦定居巴黎,后再和女友旅行时沾染肺结核,1849年病逝于巴黎。
二、历史背景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事实上,从17世纪到现在的五百年中,俄波两国恩怨不断,俄国三次参与瓜分波兰,波军也曾两次杀入莫斯科。
虽然大部分波兰人与俄国人均为斯拉夫人种,但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波兰人信仰天主教,所以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两国仇恨的一个原因。
论肖邦波洛奈兹作品的爱国情结

论肖邦波洛奈兹作品的爱国情结作者:卢丹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0期【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
他所创作的作品都是钢琴作品,体裁多样,创作风格也不同。
在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波洛奈兹是他运用较多的一种体裁,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创作作品中,肖邦运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寄托着这位“钢琴诗人”强大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阐述肖邦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之波洛奈兹这一体裁作品,以及其爱国主义情结的体现。
【关键词】波洛奈兹;肖邦;民族性;爱国情结西方音乐史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的洗礼、严谨的巴洛克时期、高雅的古典主义时期到了光辉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的一种文艺素材。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反对拘泥形式、凭感情进行文艺创作。
同样这个时期的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性的音乐时代。
一、肖邦创作波洛奈兹体裁的背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波兰遭受了列强侵略,人们饱受磨难。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多次将弱小的波兰进行瓜分,他们不但抢占波兰的领土,还要奴役波兰的人民,甚至在思想上消灭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
顽强的波兰人民面对侵略奋起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世界瞩目。
这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作品要有民族性,要突出反映人民渴望自由、热爱祖国的时代背景。
肖邦就是这个时期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自幼接受爱国思想的熏陶,积极参与民族解放运动。
他也是世界上极少的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思想都献给钢琴的艺术家。
他以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钢琴的新风格,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创作出大量的至今仍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
肖邦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其中在肖邦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民族性和爱国情结的是波洛奈兹这一体裁。
尤其在他创作的中后期里,这种体裁被他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和浓浓的爱国之情,使他一生都在为这种体裁而创作。
肖邦的爱国事迹(思修论文)

肖邦的爱国事迹(一)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
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
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
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
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英勇战斗,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
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
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
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
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
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二)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
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
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
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
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
肖邦“玛祖卡”的民族情结

肖邦“玛祖卡”的民族情结作者:张默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摘要: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的一位极为重要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当时存在的各种钢琴作品体裁,其中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民族特征的。
本文将主要论述其“玛祖卡”体裁与波兰民族音乐的渊源,并具体举例分析了肖邦玛祖卡舞曲中对民族舞曲的借鉴及运用,阐明其所蕴含的民族情结。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民族情结作者简介:张默,女(1982-),硕士,陕西理工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讲授作曲理论相关课程。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2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创作中是其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它充分表现了肖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对西方浪漫主义晚期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所以,进一步研究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民族情结问题,对于音乐史类研究和钢琴教学及演奏有着巨大的重要作用。
肖邦(1810-1849),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的一位极为重要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和民族作曲家,被世人称作“钢琴诗人”。
因为从小教育的影响,使他对波兰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即便后来一直远离故土,他也始终眷恋着祖国。
肖邦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
其中,玛祖卡舞曲共有58首。
在他的作品中,玛祖卡的数量是最多的,可见玛祖卡在肖邦作品中的重要性。
肖邦的这些“玛祖卡”作品常常带有其个人的影子,这种个人的主观性,应该正是源于对波兰人民生活情景的怀念及对祖国的思念所致。
这些记忆是肖邦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他作品能够上升到社会高度的根本原因。
安东.鲁宾什坦曾经这样说道:“他是波兰人,并且是主观地写作乐曲,但他的主观是代表整个人民,他的音乐所歌唱的也是人民。
”肖邦确实把波兰生活的痕迹及民间艺术和他的音乐创作联系了起来,在其音乐创作中,“玛祖卡”是最具波兰民族音乐情结的作品。
一、玛祖卡舞曲的来源玛祖卡,是波兰的乡土舞曲,发源于几种波兰的民间舞曲,其中有三种是主要的分别为库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以及玛祖尔舞曲,这些舞曲共同的特点都是三拍子舞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肖邦的民族主义情结
摘要肖邦的钢琴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全部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
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相连的。
在他的作品中,用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寄托着这位“钢琴诗人”强大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对他的音乐感兴趣的地方。
最能代表肖邦音乐中民族性的就是玛祖卡舞曲和波罗涅兹舞曲。
本文在此主要是分析肖邦创作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舞曲的背景以及民族主义情结在其中的体现。
关键词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舞曲民族性
西方音乐史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的洗礼、严谨的巴洛克时期、高雅的古典主义时期到了光辉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的一种文艺素材.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感情、反对拘泥形式、凭感情进行文艺创造。
同样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
欧洲的浪漫乐派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文章所要阐述的肖邦正是浪漫乐派早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一、肖邦及其玛祖卡舞曲、波洛涅兹舞曲的创作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18世纪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
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多次的瓜分,波兰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强盗们不仅要分裂波兰的国土,还要奴役波兰人民,甚至还想要扼杀波兰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
波兰人民面对强权的侵犯,没有害怕,更没有退让,他们奋起反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着,这种顽强的民族精神让世界各国瞩目。
这时,波兰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肖邦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的土地上出生的。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的教师家庭,他是法国人的后裔。
肖邦有极高的音乐天赋,7岁就公开演出,展现了他作为未来音乐家所特有的精神力量。
肖邦自幼接受爱国思想的熏陶,1826年他毕业于音乐学院的时候正值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年轻的肖邦也参与其中。
历史和事实都证明了,这些民族精神在肖邦的大脑中深深的根植并且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以至于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思想中的民族元素。
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十九世纪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先驱”。
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
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至今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珍品[1]21。
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史的发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对钢琴音乐发展史添上了绚丽的一页。
肖邦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波兰民族风格的是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在这两类作品中,肖邦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具有高度的情感表现力,极富个性。
二、肖邦玛祖卡舞曲创作的民族性
玛祖卡为波兰的传统舞曲,17世纪由玛索维亚地区传开并盛行于整个波兰,18世纪中叶玛祖卡舞曲传至德国及巴黎,19世纪传入不列颠,于1830年代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极为流行的社交舞曲19世纪中叶是西欧玛祖卡的鼎盛时期,玛祖卡从此成为欧洲古典舞蹈体裁的一员,今天我们所说的玛祖卡舞曲有三种形式——玛祖卡舞曲、库亚维舞曲、奥别列克舞曲,各种形式的名称均以所处的地区而得名。
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数量最多、最丰富多样的并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他的玛祖卡舞曲饱含着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奏、曲式和旋律特点,是受民族语汇启发的最早最好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范例[2]239。
在他的58首玛祖卡舞曲中,每首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风俗性、舞蹈性较强的玛祖卡
例如作品17之4肖邦采用了少年时代在农村听到的犹太音乐的音调与和声很富有特色,所以被人称为《小犹太》作品24之2,纯朴、生动,引子和尾声模仿民间乐器的空五度和音,曲调纯粹是民间风味的,在高音区模仿民间小提琴手的演奏,旋律活跃,具有欢乐的舞蹈性质:
(二)抒情性、歌唱性较强的玛祖卡
如作品41之1:
这首玛祖卡是1839年肖邦在养病期间的作品,情绪悲伤,寄予了作曲家背井离乡的悲伤情绪。
还有作品68之4,是肖邦死前几天的作品,这首乐曲的基调是那么的低沉,用了大量变音和半音的进行,我们能听到他是在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来怀念故乡。
(三)较大型的、适合于音乐会演奏的玛祖卡
这类玛祖卡内容比较多样,所用的音乐素材也比较复杂,这类玛祖卡中也兼有舞蹈性、风俗性或抒情性的因素。
如作品41之1,作品50之3等。
三、肖邦波洛涅兹舞曲创作的民族性
波罗涅兹又名波兰舞曲,源于波兰贵族沙龙中用于伴舞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进入宫廷和沙龙,19世纪以来,随着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人们赋予这种音乐体裁以新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成为一种表达爱国情感的体裁,并成为波兰的象征。
肖邦的创作中波罗涅兹舞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舞曲节奏稳健、在乐段结束时常有固定节奏型的三拍子舞曲,它典型的伴奏节奏是: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0首波罗涅兹其中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这10年当中,最后7首波罗涅兹,这些作品是他同类体裁中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
第三首a大调(0p.40nr1)常被人称作《军队》波兰舞曲,具有英雄性和节日舞曲的性质,这是肖邦所有波洛
涅兹舞曲中最流行的一首,他的音乐主题是:
这个主题常被用来当做波兰的象征。
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思想迅速地成熟。
起义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感情体验,他用批评的眼光去评价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发现那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缺陷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民族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使肖邦在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倾向,这种倾向也鲜明地反映在1835年以后他创作的波罗涅兹中。
0p.53(降a大调)是他最宏伟的一首,这首作品充满了战斗性,引子就像暴风骤雨一般,主题随之出现,节奏坚硬,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段的时候:
不断的反复固定低音音型,就像是兵马由远而近,音乐与他内心蕴藏的热烈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据说肖邦在作这首曲子的时候,由于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国激情,他隐约听到了波兰先辈的脚步声,眼前也出现他们的幻影,我们不难看出肖邦音乐强烈的感染力。
他是在以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来反对被压迫的心声,肖邦在这首波罗涅兹中所体现的是他的思想中最可贵的东西是顽强的反抗精神,对斗争充满胜利的信心,相信未来,这些并不是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肖邦一生的创作,体现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所走过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历程。
他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波兰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他独特的音乐风
格以及他在钢琴领域的建树,使他在音乐史上获得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所创作的音乐的民族内容和民族风格,可称为19世纪中叶兴起的民族乐派的先驱,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肖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这几张纸,他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颂。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钢琴诗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田可文.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美)格劳特,帕利斯卡. 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