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教学大纲
孩子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纠正讲课教案

孩子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纠正讲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常见类型。
让学生掌握纠正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基本方法。
1.2 教学内容介绍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背景及重要性。
分析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常见类型。
第二章: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让学生掌握纠正孩子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介绍纠正孩子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等。
第三章:孩子常见的行为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孩子常见的行為问题。
让学生掌握纠正孩子行为问题的基本方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孩子攻击性、注意力不集中、拖延等行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介绍纠正孩子行为问题的方法,如行为疗法、家庭教育等。
第四章:纠正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策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纠正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4.2 教学内容介绍纠正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基本原则。
分析如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纠正计划。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理解。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 教学内容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案例中的孩子制定纠正计划。
第六章:亲子沟通的重要性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子沟通在孩子心理和行为纠正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6.2 教学内容分析亲子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介绍建立良好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家庭环境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方法。
7.2 教学内容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
介绍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第八章:学校教育的作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在孩子心理和行为纠正中的作用。
幼儿园老师的矫正教育教案

幼儿园老师的矫正教育教案一、引言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接触社会、学习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矫正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幼儿是天真活泼的,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教师应通过矫正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态度。
本教案旨在指导幼儿园老师进行矫正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积极的个性特点,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矫正教育的目标1.培养幼儿的礼貌与公德心。
2.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3.引导幼儿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促进幼儿与他人和谐相处、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礼貌与公德心教育•教学内容:–礼貌用语的学习:请、谢谢、对不起等。
–尊重他人:提醒幼儿不要打扰他人,不要抢夺他人的东西等。
–良好的社交习惯:教授幼儿握手、问候等礼仪。
•教学方法:–善用示范:教师积极示范礼貌行为,鼓励幼儿模仿。
–游戏角色扮演:创建情境,让幼儿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学习如何表达谢意和道歉。
–图书故事阅读: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故事,引导他们通过故事情节感受到礼貌和公德的重要性。
2. 自我管理教育•教学内容:–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教授幼儿正确的洗手、刷牙等个人卫生习惯。
–学习整理与保存:引导幼儿养成整理书包、玩具等物品的好习惯。
–时间管理:教授幼儿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组织幼儿集体操作,教授正确的洗手和刷牙方法。
–游戏体验:设计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整理与保存的重要性。
–计划表的制定: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制定简单的计划表,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
3. 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正确与错误的区分:引导幼儿理解和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自我评价:教授幼儿正面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
–友善行为的培养:教授幼儿友善、乐于助人的行为。
•教学方法:–群体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幼儿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探讨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游戏角色扮演:设计情景,让幼儿模拟不同的情境,提供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行为矫正》PPT课件

四、暂停
• 停又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 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一 段时间内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 种行为干预方法。
• 强化暂停有两种做法:1.在某段时间里对目 标行为不进行强化,如孩子看电视,吵闹, 家长关电视几分钟;2.让行为者离开行为发 生情景,到暂停区域呆上一段时间,如人来 疯的孩子,父母可让孩子呆在小房间里静坐。
• 三、恐惧与焦虑
• (一)小学生情绪困扰
• 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学校恐怖和社交退 缩。
• 问题: • 你还有见过其它的情绪困扰现象吗?
• (二)恐惧和焦虑的矫正
• 1.认知调整
• 认知调整的焦点不放在“正确认识”上, 而是放在帮助学生确认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带来的消极后果上;
• 然后,向学生介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讨 论这是学生能够接受的;
一环或基础。
• 1.定义目标行为 • 这种定义应是操作性定义,应包括行为类别。 • 2.行为的观测 • 观测要确定具体的观测时段和场景;方式多
样。
•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基本策略
• 一、强化 • 斯金纳认为,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
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 控制行为。他的强化理论可概括为:有机体行 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 的过程。 • 强化是指在条件作用下,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 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
• 2.采取适当策略
• 强化代替惩罚与忽略;建立有效行为(如, 补偿、升华、循序渐进);个别辅导和小 组辅导结合。
• 二、注意缺陷 • (一)对注意缺陷的认识 • 主要表现为分心和注意缺乏。 • 其中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是值得关注的。 • 具体症状诊断标准见p170. • 注意:我们没有资格诊断儿童是否患有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做父母的烦恼 带孩子的难处 带孩子的法宝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行为主义基本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社会模仿学习理论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正 增 强
增
绪
强
论
物
消 弱
整体框架
行
后
为
向
惩
塑
连锁
罚
造
反应
继
间
代
续
歇
币
增
增
制
强
强
躲
区
隔
避
别增 强儿童行为的塑造离与矫正优秀课制 约件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6)儿童行为矫治的难点
(5)、要真正懂得什么东西对孩子有奖赏作用, 并不总是容易做到的。
(6)、对什么行为奖赏,往往会取决于你当时 的情绪状况。
(7)、有时候你会从孩子身上发现你所希望的 行为,但它们也可能是不合时宜的。
(8)、在自己没有获得充分奖赏情况下,奖赏 别人是很难的。
六、继续增强
所谓继续增强,就是指个体每次行为的 发生,都给以适当的增强物。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七、区别增强
1、定义 2、类型 3、示例 4、影响效率区别增强的因素 5、有效应用区别增强的要点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1、定义
所谓区别增强,就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 间内,目标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 增强,终至目标行为不再出现或出现次 数为人们所接受范围。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优秀课件
1、定义
(1)、一个以前被增强的消极行为 (2)、取消具有增强作用的增强物,消
除增强结果 (3)、并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为矫正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健康和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行为矫正技术的教学大纲是指为了有效地教授这一技术,制定出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有条理和系统化的教学框架,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首先,教学大纲可以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材料。
行为矫正技术涉及到许多概念和理论,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最后,教学大纲可以提供评估和反馈的依据。
通过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明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
学生需要了解行为矫正技术的定义、目标和作用,以及它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其次,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行为矫正技术的方法和策略的介绍。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行为,制定行为矫正计划,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行为矫正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需要了解行为矫正技术的使用范围和限制,以及如何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规定。
行为矫正技术教学大纲的实施方法应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和原理。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为矫正技术的实际操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行为矫正技术。
儿童形体矫正课程设计

儿童形体矫正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儿童形体矫正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骨骼、肌肉的发育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儿童常见不良体态的原因及危害。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形体矫正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体态进行自我评估和矫正。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适合儿童的形体矫正体操和日常锻炼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沟通技巧,指导家长关注并参与儿童形体矫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关注自身健康、积极改善体态的良好习惯。
2. 学生增强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反馈,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儿童生长发育基础知识:包括儿童骨骼、肌肉发育特点,不良体态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教材章节:《儿童生长发育》2. 儿童形体矫正方法:介绍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形体矫正方法,如儿童体操、拉伸运动等。
教材章节:《儿童形体矫正》3. 儿童自我评估与矫正: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矫正计划。
教材章节:《儿童自我评估与矫正》4. 日常锻炼与生活习惯: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日常锻炼习惯,改善体态。
教材章节:《儿童日常锻炼与生活习惯》5. 家长沟通与合作:探讨如何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并参与儿童形体矫正过程。
教材章节:《家长沟通与合作》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儿童生长发育基础知识,不良体态形成原因及危害。
第二课时:儿童形体矫正方法,实践操作。
第三课时:儿童自我评估与矫正,制定个性化矫正计划。
儿童行为矫正课程教学大纲.doc

《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时数:32学分数:2.0执笔者:龚丽娟编写日期:2007年11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儿童异常行为的区分,培养学生处理儿童异常行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异常行为科学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矫正的涵义,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相关概念的区分,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我国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应用领域,有效运动行为矫正的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2、了解正常行为与非正常行为的区别;3、了解精神分析与行为矫正的区别,以及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4、了解行为矫正的特殊性和应用基本要求。
重点: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视觉、听觉的机制。
难点:行为矫正的有效应用原则,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4学时)教学内容:条件反射原理,巴甫洛夫(I.P.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行为原理,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认知疗法,概述,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概述,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与治疗步骤,社会学习理论与教育激励,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教育激励教学要求:1、理解行为矫正的四个理论基础的实验过程、结论、以及在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中的技术;2、掌握四个原理的基本内涵;3、了解四个原理产生的基本背景,以及原理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要求;4、了解家庭治疗与生物反馈疗法的技术与应用;5、了解结合认知原理与社会学习原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时数:32学分数:2.0执笔者:龚丽娟编写日期:2007年11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儿童异常行为的区分,培养学生处理儿童异常行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异常行为科学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行为矫正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矫正的涵义,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相关概念的区分,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我国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应用领域,有效运动行为矫正的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2、了解正常行为与非正常行为的区别;3、了解精神分析与行为矫正的区别,以及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4、了解行为矫正的特殊性和应用基本要求。
重点: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视觉、听觉的机制。
难点:行为矫正的有效应用原则,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的比较。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4学时)教学内容:条件反射原理,巴甫洛夫(I.P.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行为原理,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认知疗法,概述,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认知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概述,适应症,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与治疗步骤,社会学习理论与教育激励,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观察学习的过程,关于教育激励教学要求:1、理解行为矫正的四个理论基础的实验过程、结论、以及在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中的技术;2、掌握四个原理的基本内涵;3、了解四个原理产生的基本背景,以及原理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要求;4、了解家庭治疗与生物反馈疗法的技术与应用;5、了解结合认知原理与社会学习原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应答性原理的实验过程与结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与结论,认知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社会学习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难点:应答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与结论,社会学习原理的基本心理过程分析,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贝克的认知疗法,儿童行为的序列分析。
第三章正强化原理(4学时)教学内容:正强化概述,正强化物的分类及选择,正强化物的分类,正强化等级,正强化物的正确选择,正强化的误用,有效运用正强化原理的原则,有效应用正强化原则,正强化实施案例教学要求:1、理解正强化的概念;2、掌握正强化物的分类与选择,把握正强化的矫正技术。
重点:正强化的概念,正强化物的种类,正强化的误用,正强化物的矫正技术。
难点:正强化物的应用。
第四章惩罚(3学时)教学内容:惩罚的涵义及范例,惩罚的类型,谴责,隔离,惩罚方式的选择和惩罚的副作用,惩罚方式的选择,惩罚的副作用及弊病教学要求:1、理解惩罚的概念;2、掌握惩罚的种类与功能,把握惩罚的矫正技术。
重点:惩罚的概念,惩罚的种类,惩罚的误用,惩罚的矫正技术。
难点:惩罚的应用。
第五章负强化(3学时)教学内容:负强化的涵义,含义,负强化与负强化、惩罚的比较,负强化实施过程,案例,负强化的基本过程——从逃避到回避,逃避和回避的相互关系,有效地运用逃避、回避的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负强化的概念;2、掌握负强化物的基本过程,把握负强化的行为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负强化的概念,负强化的种类,负强化的误用,负强化的矫正技术。
难点:负强化的应用。
第六章消退(1学时)教学内容:消退的含义,消退的类型,消退的类型,影响消退有效性的因素,消退的的误用,消退误用举例,消退误用的类型,有效运用消退的原则,应用原则,消退法实施教学要求:1、理解消退的概念;2、掌握消退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消退的概念,消退的误用,有效应用消退的原则。
难点:消退的应用。
第七章间歇强化(上)(1学时)——维持行为的间歇强化教学内容:间歇强化的涵义,间歇强化概述,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消退的比较,间歇强化的范例,间歇强化的类型,间歇强化的分类标准,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可变时间间隔强化,间歇强化的误用,间歇强化的误用,有效运用间歇强化的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间歇强化的概念;2、掌握间歇强化物的分类与选择,把握间歇强化的矫正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间歇强化的概念,间歇强化物的种类,间歇强化的误用,间歇强化物的矫正技术。
难点:间歇强化物的应用。
第八章间歇强健(下)(1学时)——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教学内容: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概述,两种间歇强化的比较,间歇强化与其他减少行为的矫正方法的比较,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的误用,有效运用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间歇强化的概;2、掌握间歇强化物的分类与选择,把握间歇强化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间歇强化的概念,间歇强化的种类,间歇强化的误用,间歇强化的矫正技术。
难点:间歇强化物的应用。
第九章塑造(1学时)教学内容:塑造概述,塑造的误用,由于塑造而逐渐形成了儿童的不良行为,在应该用塑造方法时却不知道适当地应用它,有效运用塑造的原则,塑造法实施案例教学要求:1、理解塑造的概念;2、掌握塑造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塑造的概念,塑造的误用,塑造的应用领域。
难点:塑造的应用。
第十章渐隐(1学时)教学内容:渐隐的涵义及范例,渐隐概述,渐隐的范例,渐隐的特点,渐隐的应用原则,有效运用渐隐的原则,渐隐法实施典型案例教学要求:1、理解渐隐的概念;2、掌握渐隐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渐隐的概念,渐隐的应用技术。
难点:渐隐的应用。
第十一章链锁(1学时)教学内容:链锁的涵义及范例,链锁的涵义,链锁的范例,三种链锁方式的选用与特点,三种链锁方式的误用与要求,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效运用链锁的原则,三种渐变程序——塑造、渐隐和链锁的比较教学要求:1、理解链锁的概念;2、掌握链锁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链锁的概念,链锁的种类,链锁的误用与矫正技术。
难点:链锁的应用。
第十二章应答性条件反射(1学时)教学内容:原理的应用,治疗遗尿症的方法,厌恶疗法,运用符号表征的厌恶疗法,内部敏感法,厌恶疗法和惩罚的区别,有效运用厌恶疗法的原则,系统脱敏法一、涵义及原理,系统脱敏法的涵义,系统脱敏法的原理,肌肉放松训练方法,有效运用系统脱敏法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应答性条件反射的概念;2、掌握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分类与选择,把握应答性条件反射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应答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应答性条件反射的种类,应答性条件反射的行为技术。
难点: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应用。
第十三章认知行为疗法(1学时)教学内容:关于认知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贝克认知疗法的具体治疗方法,贝克认知疗法伪应用,贝克认知疗法的实施案例,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概述,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理性情绪疗法实施案例,梅晨保的自我指导训练法,自我指导训练法概述,自我指导训练法的治疗方法,自我指导训练法的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认知疗法的概念;2、掌握认知疗法的基本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认知疗法的概念,认知疗法的误用,认知疗法的矫正技术。
难点:认知疗法的应用。
第十四章模仿疗法(1学时)教学内容:模仿疗法概述,获得效果,解除抑制效果,促进效果,模仿的减弱行为效果,抑制效果,不相容行为效果,影响模仿的因素,模仿疗法的基本类型,电影,电视或录像模仿疗法,现场模仿疗法,参与模仿疗法,想象模仿疗法,有效运用模仿疗法的原则,模仿疗法的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模仿疗法的概念;2、掌握模仿疗法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模仿疗法的概念,模仿疗法的种类,模仿疗法的误用,模仿疗法的矫正技术。
难点:模仿疗法的应用。
第十五章自我控制(1学时)教学内容:自我控制概述,自我控制程序及种类,自我控制的范例,自我控制的实施步骤,自我控制失败的主要原因——即时后果短路,即时后果短路的涵义,即时后果短路的具体类型,有效运用自我控制的原则教学要求:1、理解自我控制的概念;2、掌握自我控制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自我控制的概念,自我控制的种类,自我控制的矫正技术。
难点:自我控制的应用。
第十六章刺激控制的捷径策略(1学时)教学内容:刺激控制概述,刺激控制类型,指导语,示范,动作指导,情境诱导教学要求:1、理解刺激控制的概念;2、掌握刺激控制的分类与选择,把握刺激控制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刺激控制的概念,刺激控制的种类,刺激控制的矫正技术。
难点:刺激控制的应用。
第十七章代币制(1学时)教学内容:代币制概述,概述,代币制范例,代币制的优缺点,有效运用代币制的程序和原则,明确目标行为,确定代币的原则,确定逆向强化物,拟订代币交换系统,典型问题和解决办法教学要求:1、理解代币制的概念;2、掌握代币物的分类与选择,把握代币制的矫正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代币制的概念,代币制的种类,代币制的矫正技术。
难点:代币物的应用。
第十八章研究材料的收集和记录(1学时)教学内容:确定与记录问题行为和目标行为,什么是问题行为和目标行为,怎样拟订问题行为和目标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怎样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的作用,行为记录的类型与量化,次数记录法,时间记录法,百分比记录法,观察时间分配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时距记录法,时间取样记录法,观察信度的检验,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计算信度的粗略方法教学要求:1、理解研究材料收集与记录的基本方法;2、掌握几种研究材料收集与记录的基本技术,掌握行为记录的类型与量化技术,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重点:目标行为的概念,行为记录的种类,观察时间记录分配记录方法。
难点:观察信度的检验。
第十九章实验设计(2学时)教学内容:实验设计的依据,倒返实验设计,倒返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倒返实验设计的不同模式,有效运用倒返实验设计的原则,倒返实验设计的效果评估判定,多项基线设计,多项基线设计的原理,多项基线设计的类型,有效运用多项基线设计的原则,逐变标准设计,概述,有效运用逐变标准设计的原则,逐变标准设计案例教学要求:1、理解实验设计的依据;2、掌握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实验设计进行行为矫正,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