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措施——11叶品种

合集下载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精)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精)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
龙粳22
接种鉴定结果:叶瘟1-5级,穗颈瘟1-5级。 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7.7%-14.0%。在适宜种植
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空育131早 1天,需≥10℃活动积温2300℃左右。
产量表现:2005-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374.6公
产量表现:2002-2004区域试验平
均公顷产量,较对照品种“合江19” 增产7.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 公顷产量较对照品种“合江19”增 产8.7%。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
龙粳14
特征特性:粳稻,株高86.5厘米,穗长18.8厘米,平均每
穗粒数83粒左右,千粒重26.4克,主茎11片叶,稀有芒分 蘖力强。从出苗到成熟需活动积温2366℃。品质分析结果: 糙米率81.7-83.5%,精米率73.7-75.1%,整精米率67-73 %,长宽比1.7-1.9,垩白大小5.1-14.3%,垩白米率3-10%, 垩白度0.3-0.6%,直链淀粉(占干重)17.1-19.8%,胶稠 度70.3-78.2毫米,碱消值7.0级,粗蛋白质6.5-8.7%,食味 81-82分。
73.0%,垩白粒米率4.5%-18.0%,垩白度0.6%-2.2%,直 链淀粉含量(干基)18.1%-19.4%,胶稠度63.5-69.5毫米, 食味品质77-83分。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
龙粳23
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5级,穗颈瘟1级。 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2.4-21.37%。在适宜种植
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3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合江19同 熟期,需≥10℃活动积温2410℃左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12.3公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第一章寒地水稻的生长发育寒地水稻品种经历了极其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高气温短日照的低纬度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发展。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保留了适应新生态因子的变异个体。

这一变化的总趋势,在光温反映上的表现是对日照逐渐迟钝,对适温的要求逐渐降低,基本营养生长期逐渐缩短;在株型上是由高变矮,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交错。

寒地水稻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是早熟性和生育阶段的交错重叠。

水稻从种子萌动开始,直至新的种子成熟,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即水稻的一生。

在水稻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变化,内部生理过程和外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

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着体内生理代谢过程,代谢过程又在外表形态变化上反映出来。

弄清其相关的规律性,便可根据形态变化为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条件而获得高产。

第一节水稻的一生水稻一生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要经历发芽、出苗、发根、出叶、分蘖、拔节、幼穗分化、孕穗、抽穗、扬花、授粉、灌浆、结实等生理过程。

一、发芽水稻种子由种皮、果皮、胚乳、胚体所构成,胚体又由胚芽、胚茎、胚根、子叶所构成。

在适宜的水分、温度、氧气条件下,胚乳中的养分经过酶的活动分解,变成可溶性物质被胚体吸收利用。

使胚体中胚芽、胚茎、胚根、生长点的细胞得到了丰富的养分后,开始进行细胞分裂。

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增大,使胚根,胚芽伸长,突破种皮,伸出颖外,即称“萌发”或“破腹露白”。

胚芽向上生长先形成1片圆筒状叶,叫做芽鞘。

胚根向下生长先形成1条粗根,叫做种子根。

芽鞘和种子根伸出颖外的时期,就叫做发芽。

二、出苗发芽后从芽鞘内长出1片只有叶鞘没有叶身的叶,叫做不完全叶。

接着从不完全叶内长出1片具有叶鞘和叶身的完全叶,叫做第1叶。

当全田有50%的植株第1叶展成喇叭筒状时,称为出苗期。

出苗后依次长出第2叶、第3叶,当50%的植株展开第3叶时,叫做3叶期。

这时已经长出四五条须根,胚乳的营养也已消耗完了,因此3叶期在生理上叫做离乳期。

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五、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一)生产全程机械化1、秧田机械化以农场或管理区为单位实现集中浸种、集中催芽和精密秧田播种器播种,秧田播种以精密播种器为主,人工播种器为辅,扩大工厂化播种机播种面积。

给水以微喷浇水为主,扩大智能化温湿度监控面积,示范秧田管理自动化。

2、移栽机械化以机械插秧为主,示范推广钵育机械摆栽技术,第一生态区、第二生态区以四行、六行插秧机机插为主,第三生态区以八行插秧机插秧为主,推广高性能插秧机插秧技术。

3、整地机械化水田旱整地以翻地机械为主,旋耕、深松机械为辅,扩大旱平地机械数量;放水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旱平地)后再放水泡田,可节约泡田水30%以上。

水整地以搅浆机整地为主,手扶拖拉机找平为辅,搅浆整地2遍后用手扶拖拉机找平。

4、收获机械化水稻收获在枯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种子田全部以半喂入式收获机收获;扩大横插竖割机械割晒拾禾面积。

5、植保机械化在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弥雾机的作用,每户(井)一台弥雾机,本田防病防虫要坚决淘汰喷雾效果差、防效差、效率低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

本田除草积极推广弥雾机施药技术。

6、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收获后进行烘干、清选、除芒、除糙、检验、包衣、包装全程机械化。

(二)耕作技术标准1、本田规划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条格田宽50米,格田面积8~10亩。

实现田、池、路、渠、林综合配套。

加速老稻田改造,裁弯取直、去高添洼、消肥补瘦;扩大格田面积在1公顷以上。

2、耕作制度稻田耕作采用翻地、旋耕和深松相结合的耕作体制,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扩大深松面积。

质量标准:翻地深度18~22厘米,旋耕深度14~16厘米,深松22~25厘米,做到扣垡严密、深浅一致、不重不露、不留生格。

3、秸秆还田结合翻地耕作,实行秸秆粉碎还田或高茬收割还田,秸秆还田量以秸秆总量的60%左右为宜。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Z a i p e i j i s h u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水稻生产优势日渐明显,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为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发展要求,在现有栽培技术水平下,开展水稻良种良法配套和新技术综合组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水稻品种的选择和种子处理在水稻种植之前要选择良好的水稻种子,该种子还应适宜当地生长环境和季节的变化、不在有效生育期贪青,一般选择水稻植株90~110c m、抗病性强、分蘖率高、不早衰、秆强不倒且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的中晚熟水稻品种,选中可在初春时期,晒种2d,增加种子发芽率,浸种两到三天,按照1.0∶1.1的比例配置浸泡溶液,通常以盐水浸种,将大半不饱满的种子清除。

用清水将种子洗净,去除种子上的盐分。

在以上过程之后就要进行包种,再次之前要晾晒一些温度适宜的清水,用来混合使百克、施保克或是咪鲜胺等药剂,包制种衣,这一过程一般要保持在72~96 h,在稻种吸收水分时,在催芽,种子的吸水量占自身重量的四分之一为最佳。

2.准备育苗的苗床良好的苗床选择有利于秧苗的培育和生长。

苗床要选在背风、向阳、有充足的水源、排水好、好管理、离住地近便于管理额的平川地。

通常要根据苗床的大小计算出营养土所使用的分量,在培育前做好苗棚内土壤的营养均衡。

我们这里就以2%的水稻种植面积为例进行计算,1h m2的种子大约需要200m2的苗床,而苗鹏内的营养土应当按照草炭土30%、优质无害的当地土壤以及腐熟的农家肥10%的比例,混合搅拌完成备用,通常1m2的苗床需用10k g营养土。

制造苗床的最佳时机就是秋季,平整床面,翻松15~20c m的床土,增加床土的通透性,增加床土温度。

事先在育苗大棚的四周挖设好排水沟,床面积雪较大时,要在扣大棚前将床面的积雪清除干净,可在三月初扣膜,保证长提华东的深度,增加棚内土温。

3.培育壮苗秧盘育苗时,把用水稻壮秧剂(15k g/袋)配制的营养土撒放在秧盘里,用平板刮匀、刮平,去除多余细土,用播种器适量播种。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寒地水稻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栽培的水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洲等地。

相比于一般水稻的栽培,寒地水稻在生长期、管理技术上有着特殊的要求。

本文将从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寒地水稻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种植技术1. 选址与土壤准备寒地水稻适合在寒冷大陆性气候地区栽培。

在选址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地,远离河流、湖泊、山谷等潮湿地带。

对于土壤要求,寒地水稻适宜在疏松肥沃的沼泽土或腐殖质土中生长,土壤PH值在5.5-6.0之间为最佳。

在进行土壤准备时,应将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和基础肥料充分混合,使土壤质地更为松软,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还需要做好排水工作,以防止冬季水稻遭受淹水。

对于寒地水稻的种植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种植时间,避开极端的低温期。

2. 种子选择与播种方法在种子选择方面,应选择生长期短、抗寒性强、产量高的优良水稻品种。

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浸种处理、药剂处理等,以增强种子的萌发能力和抗病能力。

播种方法上,可以采用直播、插秧等方式。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播种。

在播种密度上,应根据水稻品种和土壤肥力来确定最佳的密植程度,一般建议每亩种植水稻株数在1.5万-2万株之间。

二、施肥技术寒地水稻对养分的需求比一般水稻要高,因此在施肥上需要更加注重。

施肥前首先要进行土壤化验,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酸碱度,有的放磷肥,一定要根据化验结果来确定。

1. 基础肥施用基础肥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在基础施肥时,应选用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机肥,比如腐熟的农家肥、木屑肥等。

对于无机肥,可以采用氮磷钾复合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合理施用。

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进行追肥,以满足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养分需求。

一般追肥分为幼穗期追肥、灌浆期追肥和抽穗期追肥。

幼穗期追肥应注重氮肥的施用,促进幼穗的生长;灌浆期追肥则应注重钾肥和磷肥的施用,帮助水稻结实;抽穗期追肥要注重氮肥和磷肥的施用,促进水稻的生长。

寒地水稻的栽培技杨阳

寒地水稻的栽培技杨阳

第三步:摧芽
摧芽(保持衡温32℃),一般为24小时, 目的是出苗快,出苗整齐,秧苗健壮, 主要有两种方法:火坑催芽和大棚催芽
催芽
为什么要催芽? 寒地水稻播种时气温低,为缩短播种到出苗天数,减少不 良气候的影响,播种前要催芽。 催芽要达到什么目的? 催芽要求达到“快、齐、匀、壮” “快”指24时内能催好芽; “齐”要求发芽率达到90%以上; “匀”指根芽整齐一致; 催芽标准 : 芽长不超2毫米,呈双山型。
寒地又可分为六个积温带

第一积温带:哈尔滨以南,常年有效活动积温在 2700℃以上。 第二积温带:哈尔滨以北,绥化以南。有效活动积温 在2500-2700℃。 第三积温带:绥化以北,海伦以南。有效活动积温在 2300-2500℃。 第四积温带:海伦以北,嫩江以南。有效活动积温 2100-2300℃。 第五积温带:嫩江以北,加格达奇以南。有效活动积 温在1900-2100℃。 第六积温带 :加格达奇以北,有效活动积温1900℃, 最低达1400℃。
旱育秧田集中规范设计
林带 床 土
堆 肥 场
堆肥场
苗床地
运秧路 床 土
堆 肥 场

洒水池
苗 床 排 水 沟
床土
堆肥场
做好“两秋”、“三常年”
两秋:秧田秋整地、秋做床。 提高秧田的干土效果,增加土壤养分释放, 缓和春季农时紧张,提高旱育秧田质量, 是旱育壮苗所必需 三常年:常年固定、常年培肥地力、常年 培养床土、制造有机肥。
第二步 浸种消毒
25%施保克(进口)25毫升+ 0.15%天然芸苔素20毫升的药液 中,每百公斤药液浸种100公斤。
浸种是使水稻种子吸足水分,促进生理活动,使种 子膨胀软化,胚乳贮藏物质转化为可溶物质,并降 低种子中抑制发芽物质的浓度,把可溶物质供幼芽、 幼根生长;种子消毒是防除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 的主要措施。

寒地水稻农时标准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农时标准粮油,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农时标准粮油,栽培技术
浸种催芽:第一批种子3月26-28日浸种,4月4-6日催芽;第二批4月5-7日浸种,4月13-15日催芽。

秧田播种: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置床温度12℃以上时开始播种,4月18日前结束。

泡田整地:4月上旬突击旱整地,4月15日放水泡田,4月20日全面水整地,5月10日前结束。

插秧: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泥温15℃时为插秧始期,5月10日开始插秧,5月25日结束。

水稻高产插秧期是5月15-25日。

晾田:水稻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1叶品种8叶,预计田间茎数达计划茎数80%时,在7叶期开始晾田控蘖,控制9叶的同伸分蘖发生。

防治稻瘟病:11叶品种水稻9.1-9.5叶期防治水稻叶瘟,孕穗末期-始穗前期(抽穗5%-20%左右)防治水稻穗颈瘟,水稻穗颈瘟防治做为常规措施有病无病此期必须防治,齐穗期后15-20天防治枝梗瘟、粒瘟。

齐穗期:11叶品种的水稻7月25日齐穗,保证结实期活动积温850-900℃。

安全成熟期:水稻在9月11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标志为水稻黄化完熟率95%以上。

收获期:水稻种子收获9月25-10月5日,商品粮收获10月16日前结束。

第1页共1页。

五大连池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调控栽培技术

五大连池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调控栽培技术

五大连池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调控栽培技术五大连池市属于寒地水稻稻作区,位居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

我市主栽品种最多是11片叶品种,因此我市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是以11叶品种为标准,是在水稻“器官同申理论”,“叶龄模式理论”,“肥效反应线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市稻作实际发展而来的水稻栽培技术。

它制定了每个叶龄期的生长发育标准,并根据田间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肥、水、植保等调控措施实现高产稳产的实用技术体系。

该项技术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

更为科学合理。

一、移栽移栽时期:适期早栽。

中苗机插必须在5月25日前栽插结束。

二、水稻5叶期【诊断标准】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10日(5月25日前移栽),叶长16厘米左右,5叶龄田间每平方米稻苗茎数为200株,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30%左右,如果每穴有长出2个分蘖就达到了茎数标准。

稗草叶龄和阔叶杂草叶龄:用双手在水稻行间捧表面泥土,仔细观察判断杂草种类,确定杂草叶龄。

虫害:是否有潜叶蝇发生,叶尖是否有虫卵,叶片上是否有白色条斑。

【调控措施】杂草防止:采用除稗剂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方法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

水稻4.5-5.5叶期(插秧后15-20天),稗草叶龄在1.5叶期以前,选用60%马歇特乳油1500-1995毫升/公顷或50%苯噻酰胺1200-1500克/公顷;稗草叶龄大于1.5叶期,选用30%莎稗磷乳油900-1050毫升/公顷。

上述除稗剂与15%乙氧磺隆水分散粒剂300毫升/公顷混配防止雨久花、泽泻和慈姑等移栽田杂草。

潜叶蝇防治:水稻4.5-5.5叶,选用70%蚍虫啉水分散粒剂90克/公顷,兑水喷雾,喷液量225升/公顷。

三、水稻6叶期【诊断标准】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15日(5月25日前移栽)、叶长21厘米左右,6叶龄达计划茎数的50%-60%,每平方米茎数为300-320株,诊断是否有负泥虫发生。

【调控措施】施肥管理:进入6叶期,如果分蘖肥有分两次施的,第二次分蘖肥必须在5.5叶左右施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高产创建技术措施1、优化水稻品种从寒地及井灌特点出发,选用当地安全抽穗成熟的中早熟优质品种,确保低温年份正常成熟。

以11片叶极早熟品种为主,推荐应用垦稻20、龙粳31等。

产量构成设计以垦稻20品种为例,亩产达到817公斤:公顷理论产量=公顷收获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520万×100×90%×27克=12636公斤,扣除收获田间损失率3%,实收公顷产量12257公斤(即亩产817公斤)。

2、提高旱育壮秧技术2.1旱育秧田规范化本着确保旱育、便于管理、利于培育壮秧、运苗方便等要求,选择地势高爽平坦、土壤肥沃偏酸、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充足、无农药残毒的旱田或水田,设置适当集中的固定高台秧田(秧田高度20-30cm),做到合理布局。

秧田内建成具有井(水源)、池(晒水池)、床(秧床地)、路(运输道路)、沟(排水及引水沟)、场(堆肥场、堆床土场)、林(防风林)等基本设施。

坚持做好两秋(秋整地、秋作床)、三常年(常年固定、常年培肥地力、常年制造有机肥、培养床土)。

育秧棚型,采取大棚育秧,使用育秧微喷技术。

2.2旱育壮秧模式化运用“增氧壮根、提高胚乳转化率、器官同伸”等理论,按不同苗类型育出标准壮秧。

根据所用品种熟期和移栽方式,在保证安全抽穗成熟的前提下,选定育苗的秧苗类型。

机械插秧,用早中熟品种,用中苗移栽,中苗叶龄3.1—3.5叶,秧龄30-35天,苗高13厘米左右,地上部茎叶结构为“3、3、1、1、8”,即中茎长不超过3毫米,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内,1和2叶的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2和3叶的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3叶长8厘米左右,地下部根数为“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1叶节根9条分化待发。

百株地上干重3克以上,每盘播芽谷100-110克。

人工插秧和摆栽钵苗,用中、早熟品种,以大苗为主,大苗叶龄4.4—4.5叶,秧龄35-40天,苗高17厘米左右,带1-2个分蘖,地上部茎叶结构为“3、2.5、1、1、1、11”即中茎长不超过3毫米,第一叶鞘高2.5厘米以内,3个叶耳间距各为1厘米左右,4叶片长11厘米左右;地下部根数为“1.5、8、9、11”即第2叶节根11条分化待发,其余与中苗相同,百株地上鲜重4克以上,每平方米播芽谷200-250克(6盘)。

人插中苗每平方米播芽谷250-300克(6盘)。

钵育大苗,选用486孔钵盘,每钵播芽谷3-5粒,育成2-4苗。

,配好床土置床上秋季整地做床高出地面8-10厘米,早春除雪晾地,大棚3月上旬扣膜,促进土壤化冻,提高土温。

每100平方米置床施腐熟优质有机肥200-250公斤,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5公斤,均匀撒施并耙入置床0-5厘米土层内。

摆盘播种前1天,每100平方米用1%硫酸水(1公斤硫酸加100公斤水)调酸,使土壤PH值达到4.5-5.5,5小时后每100平方米用30%恶霉灵(土菌消)3-4毫升加2.5%敌杀死2毫升加水300公斤浇施。

置床标准:平-床面平整一致;直-置床要直、步道砖摆的直;净-置床内干净,无杂草根茎及石块等;碎-床面土壤细碎无大土块,置床上实下松;干-置床达到旱田干土标准。

床土配制:使用“垦研”水稻液施壮秧剂,按说明书操作。

种子出库后,盐水选种前5-7天晒种2-3天。

选晴暖天气,背风向阳的地方,把种子放在铺好的苫布或塑料薄膜上,铺种厚度5-7厘米,经常用木锨翻动,防止戳破种皮,晚间收堆苫好,防止低温霜冻。

用比重1.13盐水(50千克水加大粒盐12.5千克,搅拌溶解均匀)选种,选好的种子用清水漂洗1-2次,洗去附着盐分。

盐水选种后淋去种子表层多余水分,堆放在室内12小时后用种衣剂拌种。

1千克种衣剂兑水1.5千克拌种50千克,混拌均匀后堆放48小时阴干,待药膜固化后可袋装浸种。

每100千克种子,用120千克水,加入25%施保克25毫升和0.15%天然芸苔素乳油20毫升浸种。

水温保持11-12℃,浸种消毒7-8天。

浸种时种子要装袋,并注意经常翻动。

浸好种子的标准: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米粒易捏断,手碾呈粉状,没有生心。

使用恒温催芽器催芽。

高温32℃破胸,露白后温度控制在25-28℃催芽。

催芽时间20小时左右。

根、芽露出1毫米左右呈“双山”形为准,在阴凉处晾芽待播。

在置床上浇透底水,进一步整平的基础上,在播种前2-3天摆盘,装床土厚2厘米,按说明书使用垦研水稻液施壮秧剂。

用电动苗床精密播种器播芽种4400粒/盘。

用带刺的小滚子把种子压到三面着土。

覆土0.5-0.7cm,防止种子芽干。

用钵盘育苗时,在置床浇足底水基础上,趁湿摆盘将钵体压入泥中,每钵装土深四分之三,浇水后播芽种3-5粒/穴,覆土。

(播种后覆土时,不要用含壮秧剂的土覆盖,以免发生药害)要严格掌握种期,育大苗要早播中苗后播,最佳播种期为4月5-20日间。

三覆盖(大棚膜、小棚膜、地膜)可在4月5-15日间播种,采用机械播种。

以稀播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壮苗模式为标准,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抓住管理关键时期,培育标准壮秧。

第一个时期:种子根发育期(播种至第一叶露尖)约7-9天。

以培育种子根为主,棚温33℃以上要开膜通风,床土过湿处要散墒,缺水或顶盖处适当补水,露种处理适当覆土。

第二个时期:第1完全叶伸长期(约5-7天),管理重点:地上部以调温控水,控制第一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地下部促发与第1叶同伸的鞘叶节5条根系。

出苗80%时撤出地膜。

棚温控制在22-25℃,超过28℃通风练苗。

在秧苗1.5叶时追施液施壮秧剂。

第三个时期:离乳期(从2叶露尖至3叶展开,约10-14天),此期管理重点是: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根8条健壮生长;地上部要控制好1叶和2叶、2叶和3叶的叶耳间距各1厘米左右,防止茎叶徒长。

秧苗2.5叶期防治立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在稗草2叶期,每亩苗床用10%千金60ml加48%排草丹160ml加水40千克,均匀喷洒除草。

要加强通风练苗,2叶期棚温控制在22℃以内,3叶期控制在20℃左右。

根据早晚秧苗叶尖吐水有无、中午是否卷叶、床土表面是否发白,确定是否浇水,每次水要浇足,控制浇水次数。

秧苗在1.5叶和2.5叶期,结合浇水追肥一次,并喷水浇苗,防止烧苗。

如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每平方米用硫酸铵2克,硫酸锌0.25克,稀释100倍叶面喷肥,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

同时,在秧苗2.5叶期每棚用天然芸苔素2克、米醋150ml加水20㎏喷茎叶。

第四个时期:第四叶伸长期(育4.1-4.5叶大苗时有此时期,约为5-7天),管理重点:地上部控制3和4叶的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地下部促发与4叶同伸的1叶节根9条,棚温不超过20℃,昼间揭开,夜间低温时覆盖。

按叶尖吐水、卷叶及床土表面发白情况,及时补水。

第五个时期:移栽前准备期(移栽前3-4天),要控水蹲苗壮根,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

移栽前一天做好三带:带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带药,每100平方米苗床用70%艾美乐6克加水6千克喷洒,预防潜叶蝇;带“平安福”生物菌肥,按产品说明施用。

3、主要农时标准寒地优质稻生产,必须适时完成各项农事作业,才能充分发挥优质高产技术作用,确保安全出穗,充分成熟。

3.1大棚扣膜。

为促使置床土壤解冻增温,在3月2日前大棚要扣好棚膜。

3.2秧田播种。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播种,4月18日前结束,保证中苗秧30-35天,大苗秧龄35-40天。

3.3泡田整地。

使用打浆平地机水整地,5月5日前结束。

3.4插秧期。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时开始插秧,5月23日插秧结束。

3.5齐穗期。

7月25日前,确保水稻结实期间最少活动积温在800℃以上。

4稻田耕作整地技术4.1条田建设标准化加速老稻田改造,实现田、渠、路、林配套,灌排畅通,格田平整的条田。

4.2建立少耕、轮耕体系有机质含量高、排水不良的低洼地,要强化排水改洼,采取深翻或深松两年,旋耕两年,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稻田,采取深翻、深松一年,旋耕两年的轮耕制度。

深翻18-20厘米,深松24厘米,旋耕14-16厘米。

4.3秸秆还田结合深翻作业,实行稻秆还田培肥地力,每三年最少还田一次。

禁止焚烧秸秆。

4.4稻田整地在充分旱整平的基础上进行水整地,充分利用水源,提早泡田整地,提高格田内平整度,高低差3厘米以内。

5、移栽时期与密度5.1移栽时期根据种苗型,适期早栽。

钵苗移栽不伤根,可适期早栽;中苗机插或人工插,可安排在适期中间;带蘖大苗秧龄长,可在适期后段栽植,在5月23日前栽插结束,5月末进入分蘖,对利用早生分蘖,提高有效穗数,是基础措施。

5.2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类型、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及栽培水平来确定。

一般穗重型品种稀些,穗数型品种密些;活动积温高的地区可稀些,活动积温低的地区宜密些;肥地稀些,瘦地密些;栽培水平高的可稀些,反之宜密些。

机械插秧,以30厘米×13-15厘米为主,每穴4苗,平方米确保22-27穴,如有缺苗适时补插。

人工插秧,以(40+20)×13-14厘米为主,每穴4苗,平方米确保25穴。

钵苗摆栽,以(40+20)×16厘米的规格为主,确保平方米20钵以上。

三积温带下限井灌区,宜大面积推广钵苗摆栽,提高栽插质量,加强插秧机手的培训和机具维修,备贮零部件供应,保证插秧效率和机插质量.人工插秧,要做到苗数均匀,每平方米穴数均匀、满(地头埂边插满)。

采取以质论价,农场统一插秧费标准。

6、施肥技术6.1施肥用量和时期有测土配方施肥条件的,施配方肥。

其他地块按以下方法施肥:,二铵105㎏, 50%硫酸钾126㎏,生物硅肥(神归)150㎏,基施旺生物有机肥5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田施入或与搅浆整地同时用施肥器施入,随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

注意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分二次使用,第一次每公顷50㎏硫酸铵全田施入,第二次每公顷用13㎏尿素在11叶品种6叶期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水稻倒4叶前后,11叶品种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使用。

高产攻关的地号必须施用调节肥。

,田间观察飘长叶出现后一个叶片就是倒二叶, 11叶品种在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每公顷施尿素63㎏,50%硫酸钾84㎏,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出现拔节黄褪淡时则晚施;底叶有枯萎、干尖现象先放水壮根,后复水施肥;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在抽穗后如田间出现落黄现象时,每公顷补施尿素15㎏,在水稻抽穗后8天以内施完。

6.2施肥建议,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20毫克/公斤时,亩可适当减少磷肥用量1公斤左右,同时,配合施用硅肥、解磷生物肥和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