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体系在千枚岩隧道中的应用
例谈水电站引水隧洞大断面千枚岩开挖柔性支护

例谈水电站引水隧洞大断面千枚岩开挖柔性支护1、工程概况古城水电站位于涪江上游干流上,是涪江上游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的第二级低闸引水式电站。
古城水电站引水隧洞断面为圆形,衬砌后内径为9.5m,开挖洞径Ⅳ类为10.6m,Ⅴ类为11.4m。
围岩大部分为云英千枚岩,岩层陡立,走向与洞轴线夹角为35°左右,岩体虽新鲜较完整,但强度低,片理发育。
千枚岩抗风化能力差,遇水易软化,呈千枚状,岩质较差,较为破碎,围岩不稳定,洞室爆破开挖成型效果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2、爆破掘进方案设计2.1 地质条件分析根据开挖揭露情况看,古城水电站引水隧洞地质条件具有如下特点:(1)岩层具有含水层,且厚度较大;(2)顶板岩层属于软岩(千枚岩);(3)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大;(4)隧洞断面大。
2.2 开挖方法设计根据以上分析,经过论证,最终采用“上下分断面开挖,弱爆破,短进尺,锚杆与网喷结合及时跟进支护”的方法,如图1-1所示,即上断面先开挖,完成后退后反向进行下断面扩挖,扩挖时采取分段开挖全断面衬砌跟进的施工方案。
总体方案确定后,分断面开挖方案设计时为充分考虑稳定和工序连接问题,对分断面开挖方案进行了设计,上断面以圆心下1.5m为平台界面,开挖时采用楔形掏槽光面爆破开挖方案;下断面开挖时中间掏槽,两侧预留保护层的施工工艺,充分保证了洞室两侧围岩底脚的稳定。
为保证开挖断面整体受力效果,充分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边墙开挖成型后素喷10cm厚的C20混凝土及时封闭;完成边墙开挖和素喷混凝土施工后,再及时进行底板保护层开挖和20cm厚的C15素混凝土垫层施工。
图1-1 古城电站引水隧洞开挖支护示意图2.3爆破方案设计(1)爆破方式:在千枚岩地质条件下,经现场试验采用复合楔形掏槽的爆破方式。
(2)掏槽孔设计:经过论证,本设计采用了复合楔形掏槽孔布置方式。
(3)周边眼间距和周边眼最小抵抗线的选择根据千枚岩本身的抗爆性选择周边眼间距和周边眼最小抵抗线、采用的炸药性能以及炮眼直径和装药量而定的,本设计周边眼间距取E=400毫米,最小抵抗线取W=400毫米。
大断面千枚岩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探讨

156YAN JIUJIAN SHE大断面千枚岩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探讨Da duan mian qian mei yan sui dao zhu dong guan tong shi gong ji shu tan tao余东升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道路多趋于高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成为基本配置,由此形成隧道断面跨度较大,特别是对于浅埋或地质状况较差的隧道,主洞贯通尤为重要,针对隧道贯通施工进行专项探讨和研究,为今后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1.设计概况凤凰山隧道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为宇路,里程桩号K0+615~K1+050,全长435米,双洞、双连拱设计,城市次干道标准,双向四车道,行车时速40km/h。
隧道横向净宽度为13.7米,最大开挖宽度为15.15米,最大开挖高度12.21米;左、右线隧道内均设置1座城市综合管廊。
2.地质情况(1)隧道进出口围岩主要为全~强风化千枚岩。
全风化千枚岩,风化呈硬土状;强风化千枚岩岩质软弱,岩体极破碎。
岩体呈松散结构,围岩稳定性差,开挖时易产生坍塌及大变形,隧道开挖过程中雨季会产生小股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大,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为251~350。
(2)洞身围岩主要为强风化千枚岩,部分为中风化千枚岩,岩质较软弱,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软弱结构面主要为节理及层面。
较缓的层面与陡的节理面结合,将在隧道顶板及右侧洞壁切割出最危险的危岩体,可能产生顶板塌落或右侧侧墙滑塌,对此危岩体应引起注意。
隧道开挖过程中雨季会产生滴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较大。
(3)隧道围岩等级为Ⅲ~Ⅴ级。
实际施工中,需根据中导洞开挖过程中收集的地质围岩素描情况及主洞超前TSP 地质预报情况及时、合理与各方沟通,提前确定合适的围岩等级及支护形式调整。
二、贯通断面选择隧道开挖贯通通常是选择在埋深较大、围岩状况较好的路段,但由于施工工期紧张,两端掌子面掘进都不能停止等待贯通,在保障安全距离的情况下,确定贯通断面位置,结合隧道开挖进度情况,隧道贯通段落选定在K0+910~K0+930之间(Ⅳ级围岩)实施。
千枚岩地质条件下隧道平导扩挖快速施工技术

千枚岩地质条件下隧道平导扩挖快速施工技术王才高【摘要】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为亚洲第一长铁路隧道.该工程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地质复杂、围岩易发生变形、施工难度大,自开工以来引起各方的关注.我公司参与了30号横通道工区左线484 m软弱围岩平导扩挖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该隧道扩挖快速施工配套技术作一介绍.【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7(000)0z1【总页数】4页(P166-169)【关键词】铁路隧道;千枚岩地质;平导扩挖;快速施工;机械配套;变形控制【作者】王才高【作者单位】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长沙,41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1 工程概况我单位承担施工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左线DK175+503~DK175+987段纵坡为-11‰,均处于直线段上,埋深在500 m以上。
该段洞身通过板岩、千枚岩地段,岩体受F6、F7断层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裂隙发育,工作面有渗水,岩体软弱,围岩Ⅴ级,松散破碎,遇水软化,并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开挖后成粉状、泥状,自稳性极差,容易产生围岩失稳、变形等地质灾害。
前期作为右线平行导坑、提供运输通道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后期扩挖施工成隧道左线。
施工运输通道通过10号斜井进入左线平导,然后通过F7断层或迂回导坑后通过33号横通道进入右线隧道,沿右线隧道到达30-1号横通道,进入左线;另一施工面通过29号横通道到达左线隧道。
施工平面示意见图1。
图1 乌鞘岭隧道DK175+503~DK175+987段施工平面示意2 施工方案在板岩、千枚岩地段,因板岩含石英、长石,千枚岩含绢云母,本身性软,在开挖后遇水易软化,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膨胀越大;30号工区位于F6断层与F7断层之间,其破碎带施工时,易产生断层带的松弛变形;加上隧道区地应力较高,因此容易产生挤压性围岩形成的挤压变形和高地应力引起的软弱围岩变形。
在这种软弱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控制变形的方法在于遵循“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作业原则,在适宜、适时的支护和其他措施的辅助下,特别是根据围岩变化实际采取动态施工,按“施工工序内部控制标准”规范作业,稳扎稳打。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摘要:通过对香溪洞千枚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滑塌、侵限等病害的分析、处理,探讨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1 工程概况香溪隧道位于陕鄂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安康市汉滨区香溪洞风景区,隧道区属微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310m~350m,最大高差约40m。
山体自然坡度20°~35°,植被较发育。
进、出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两端洞口处均发育有一条冲沟。
隧道左线位于线路直线段,纵坡为-2.3%。
隧道左右线进口间距22m,出口左右线间距65m,隧道最大开挖断面163m2。
隧道起止里程为zk117+484~zk117+673,全长189m,为三车道大跨度千枚岩隧道。
隧道地表为回民墓葬区,墓葬众多,并在zk117+645处穿越香溪洞旅游专用公路,隧道埋深仅为10m。
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较差,主要为v级强风化千枚岩,支护形式为v浅埋(加管棚)30m、vx浅埋加双层小导管40m、v浅埋加双层小导管56m、v浅埋30m管棚、8m回填暗挖,隧道左线出口段埋深为1~23m,最大埋深40m。
明暗洞交界里程分别为zk117+499、zk117+663。
隧道断面图如下:2 地质特性香溪隧道隧址区属第四系覆盖层薄,大部分路段基岩裸露,出露岩层为志留系梅子垭组(s1m)千枚岩,岩体呈褐黄色、灰绿色,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受断裂带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状和碎块状,岩质软,岩体极破碎,局部炭质含量较高,片理发育,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岩质较软,岩体极破碎,自稳能力差,开挖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该层揭露厚度为34.8m~43.8m。
十堰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148°∠33°,节理j1:160°∠65°;节理j1密度5-7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5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
浅埋段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技术控制

浅埋段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技术控制发布时间:2023-02-13T03:03:09.908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37卷17期作者:姬长江[导读] 随着隧道施工项目的增多,碰到软质千枚岩的概率会随之增多,如果浅埋段存在软质千枚岩,施工单位需要加强隧道施工位置的技术控制,方能提高隧道施工质量。
姬长江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随着隧道施工项目的增多,碰到软质千枚岩的概率会随之增多,如果浅埋段存在软质千枚岩,施工单位需要加强隧道施工位置的技术控制,方能提高隧道施工质量。
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在碰到软质千枚岩的时候,加强施工技术控制,重点提升隧道施工质量控制,降低软质千枚岩对隧道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千枚岩隧道施工方案设计方式,其次探讨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以期对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浅埋段;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技术控制引言:在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软质千枚岩隧道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稳定性不足,容易发生破碎问题,为了防止软质千枚岩影响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施工单位应该在保证施工设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力度,及时解决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问题,从而全面提高隧道施工质量。
1软质千枚岩隧道常出现的灾害在对软质千枚岩隧道进行开挖处理的时候可能会引发灾害问题,主要是由于隧道自身构造情况相对比较复杂,直接开展开挖处理,不但会对原有隧道结构产生破坏性,而且可能导致隧道存在稳固性不足的问题,将会增加出现塌方问题的可能性,由此可知,软质千枚岩隧道开挖具有一定的风险。
若是隧道碰到堵塞问题,不但会破坏千枚岩结构,而且可能造成泥化问题,在千枚岩隧道完成施工作业时,拱脚位置的千枚岩含水量获得提升,可能导致围岩出现变形问题,容易使围岩失去原有功效。
在对含水量比较大的软质千枚岩隧道展开施工时,会存在开挖面不够平整的问题,会对千枚岩产生塑性损害问题,甚至容易产生变形问题[1]。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

千枚岩隧道施工及常见地质病害防治技术摘要通过对主要为强、中风化千枚岩的关家隧道施工过程的研究,介绍了适用软弱围岩隧道的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施工方法及其操作要点,同时对千枚岩隧道常见地质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得出了千枚岩隧道必须严格按照新奥法“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强支护、早封闭、快成环”的施工理念进行施工的结论。
关键词软岩;施工;防治1 工程概况关家隧道为国家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内的高速公路隧道,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关家乡大田村三组至张滩镇响水村一组,呈曲线形展布,隧道总体轴线方向约为240°。
隧道分为左、右线,左线长2 540m,最大埋深约249.2m;右线长2547m,最大埋深约231.0m。
该隧道区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430.1m~685.1m,最大高差约255m。
山体自然坡度20°~55°,植被较发育。
十堰端左、右线洞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天水端洞口位于缓斜坡地段。
隧址区有张坝路及多条简易公路通过,交通条件较差。
2 地质工程特性2.1 地质描述千枚岩属于软岩的一种,但有其特殊的性质。
千枚岩是一种浅变质的岩石,是一种具有千枚状构造的岩石,属于区域变质浅变质带岩之一,是泥质、粉砂质或中酸性凝灰岩等岩石经过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颜色较浅,为黄色、绿色、褐色或灰色,经过变质作用后,原岩中的物质大部分重结晶,生成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
有时含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
常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mm,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
2.2 工程特征在工程上,千枚岩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遇水泥化,当千枚岩含水量超过其稳定状态原始含水量时,则表面出现软化、泥化的特征,特别是在富水隧道仰拱路基部位的千枚岩,经过车辆的碾压,迅速泥化并不断发展;二是托说粉尘化,在隧道开挖后,千枚岩暴露面会因为其水量的流失,出现崩解、剥落,强度降低,最终成为沙土。
炭质千枚岩隧道围岩流变机制与让抗耦合支护结构研发及工程应用

炭质千枚岩隧道围岩流变机制与让抗耦合支护结构研发及工程应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的规划与实施为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
在我国西部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岭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如火如茶的规划与修建中,涌现出了大量穿越强震重灾区深长大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频发的大变形、掉块、塌方、岩爆和突水涌泥等地质灾害威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穿越5·12汶川强震重灾区的炭质千枚岩隧道,岩体经历强震的动力揉搓损伤,强度低、层间结合差、节理裂隙发育、遇水泥化,具有显著的流变特性,给隧道修建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
本文以穿越汶川强震重灾区高原铁路某深长炭质千枚岩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对多条典型炭质千枚岩隧道大变形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现场测试、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取得了如下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的研究成果:(1)基于现场测试和室内单轴、三轴及流变试验结果,系统研究了隧址区炭质千枚岩的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系统总结了强震重灾区炭质千枚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特性、发生机制、破坏模式和影响因素,阐明了围岩大变形环境下支护结构失稳破坏的力学机制;(2)考虑岩样初始微裂隙损伤等固有初始属性,引入了表征岩体固有初始属性的系数m、n,提出了一种可描述微裂隙材料压密变形的瞬时塑性体元件,建立了表征瞬时塑性体应力应变的指数函数关系;提出了以初始微裂隙损伤等固有属性决定的非线性粘塑性流动应力阀值作为由稳定蠕变向非线性加速蠕变过渡的判定点准则;考虑材料受荷应力水平α、非线性粘塑性流动应力触发值σs及材料固有初始属性β,优化了非线性加速蠕变指数"s,建立了表征非线性加速蠕变应力应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3)构建了能够完整描述岩石蠕变全过程的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INEVP),模型可以较好的表征岩石瞬时弹性—瞬时塑性—黏弹性—黏塑性变形,尤其适用于描述含有初始微裂隙损伤材料的瞬时变形及非线性加速蠕变变形;运用MATLAB数值计算软件,基于最小二乘法对INEVP模型中参数进行了辨识;推导了本构方程三维中心差分形式并开发了相应计算程序,对比室内流变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4)建立了隧道三维计算模型,基于提出的INEVP 模型,分析了炭质千枚岩隧道三台阶施工过程中,不同台阶长度、不同支护时机等工况下拱顶沉降、拱腰水平收敛和边墙水平收敛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形时效特性,揭示了不同支护滞后时间影响下围岩与初支的接触压力变化规律,为最优支护时机与合理让压变形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5)借鉴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方法,遵循"先让后抗再刚"和"协同变形"的大变形控制思想,研发了钢格栅混凝土核心筒新型让抗耦合支护结构(SGCCT支护结构),介绍了 SGCCT支护结构的组成与特点,建立了拱架定量让压计算方程与让压时机控制准则;分析了拱架变形特征及荷载承担比的变化规律;(6)选取围岩大变形高风险段,开展了传统型钢拱架和SGCCT拱架现场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支护结构作用下围岩收敛变形、围岩深部位移、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拱架内力、锚杆轴力、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和二次衬混凝土应变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基于现场监测结果,计算了两种不同支护结构作用下荷载承担比例系数,为支护结构安全判定提供了分析依据;(7)研究成果在汶川强震区高原铁路某深长炭质千枚岩隧道和重庆市快速路一横线歇马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千枚岩(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开挖支护探讨

千枚岩地质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受 断层、破碎带影响,千枚岩质岩体整体破碎 ~ 较破碎,岩体甚至呈绕曲、扭曲变形,岩体结 构以碎裂状 ~ 中、薄层状为主,这些岩质软、 岩体完整性差的围岩段落均属于 V 级围岩。 同时断层带、破碎带内也是地下水较富集区域。 因此受围岩上伏岩体应力、地下水影响及岩石 软 ~ 极软,遇水后易软化变形等特点,掘进时, 由于应力出现集中,进而导致隧道的围岩出现 迅速形变,并且形变常常能够达到数十厘米, 且时间能够持续十几天到数百天不等,继而发 生流变,更会延续几年之久。所以在进行此类 隧道施工及运营上,要预防隧道支护出现损坏。
(二)初期支护 在初期进行支护的过程中,选择的是钢 支撑或者是锚杆,也会利用钢筋网或者是喷射 混凝土。根据千枚岩遇水后易软化变形,并且 形变常常能够达到数十厘米,且时间能够持续 十几天到数百天不等的特性。复合衬砌的结构 之中,有两个部位承担了隧道的大部分荷载: 围岩和锚喷,在这过程中,二次衬砌承载的量 比较少。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开挖之后 围岩稳定性比较差,为了确保这个部位的稳定 性清空隧道的断面。就需要一些架能力比较强 的材料进行支护。一般会选择钢架,细分为两 种一种是型钢架,一种是格栅钢架。这两种材 质都能够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护作用。 第二种格栅钢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 因为受力而断裂,或者是脱离,能够承受较大 的围岩压力,而且还能够和喷射混凝土紧密的 黏在一起。这种材质整体比较轻,施工过程中 比较方便简单。但是独立的承载能力比较差。 而刚度比较强,就能够弥补这个缺点产生较好 的支护作用。而第一种型钢架,安装过程中有 一定的困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和第二 种相比,实用性更差。 单层钢架进行支护可能无法限制千枚岩 地质条件围岩大变形。此时需要更强的支护参 数进行支撑,加设锚杆、注浆小导管等措施可 能也无法起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双层拱架进 行支护。第一层拱架采用格栅钢架,利用格栅 钢架与喷射混凝土的粘结握裹好,喷射混凝土 能与围岩紧密粘结,可以很好的传递剪应力、 拉应力和压应力,改变围岩表面的受力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阻止应力场所引起的岩层变形的发展 , 以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 性 。因此 , 解决隧道产生形变的关键在于选定合理的支护体系。
1 工 程概况
十堰一天水联络线磨河村隧道工程位 于陕西省安康地 区, 是 连接西康高速及贯通秦巴山脉的重要通道。隧道全长 4 2 1kn .2 r,
一
般来说 , 围岩洞身 为千枚岩时 , 当千枚岩厚度 达到一定程
度, 洞身就不会 出现地 下水 。在开挖 时围岩产 生应 力重分布 , 发 生变形 , 形成一定的松动区与塑性 区。当塑性区的范 围还未接近
板 岩区, 而这个范围不至于使板岩中的地下水 由于渗透压力而进 入塑性区时, 时洞身也 不会 出现地下水 ; 这 当初期 支护不及时或 初期支护强度不足 以抵抗千枚岩的变形时 , 塑性 区的范围可能更
量渗漏水、 滴状及面状洇湿 , 量小 , 拱部有掉块 、 坍塌现象 。围岩 岩二次应力重新生成 时, 方可满足其要求 。 整体稳定性较差 , V级围岩 。 为 因此普通砂浆锚杆无法满足系统锚杆注浆饱满, 使用年 保证
千枚岩属副变质岩 , 主要 由沉积岩 中的页岩经区域变质作用 限这两项基本要求 。可见其缺 陷性、 安全性等 问题。 形成 , 主要 矿物成 分是 绢云母、 石英 、 绿泥石等 , 基本 已全部重结 2 2 中空注浆锚杆 . 晶, 软弱矿物成 分较 多 , 因而千枚 岩硬度 小 , 单轴抗压 强度小 于 中空注浆锚杆较普通锚杆有较大改进 , 中空注浆锚杆配有垫 1MP , a易风化。挤压紧密的碳质千枚岩层具有弱透水性 , 是相对 板 、 止浆塞 、 锚头 , 施工时采用先锚后灌( 见图 2 。 ) 隔水 层 。
支 护 体 系 在 千 枚 岩 隧 道 中 的 应 用
杭利强
一天水联络线磨河村隧道工程为例, 简要介绍 了千枚岩 隧道 中出现地下水及产 生变形的机理, 针对隧道支
护体 系中常用系统锚杆的优缺点进行 了分析 , 通过施工验证 , 出隧道支护体 系的核心是利用围岩 自身应力达到稳定。 指
・
31 ・ 6
第3 6卷 第 2 4期 20 10年 8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 I , TE(n RE
Vo. 6No. 4 I3 2 Au . 2 1 g 00
文章 编 号 :0962 (0 02 .360 10 .85 2 1 )40 1—2
逐渐 加 大 的过程 ) 。
2 隧道 支护体 系中常用 系统锚 杆优缺点分析
2 1 砂 浆锚 杆 . 工工艺 , 如何应用确定支护体系是隧道结构安全的控制问题。 砂浆锚杆属于杆体粘结型锚杆。施工 时采用 似2风钻钻孔 , 遵循新奥法施工的原则 , 充分利用围岩 自身形成的二次应力 高压风枪清空 , 采用注浆棒插人底端灌注砂浆 , 然后将 2舳 螺 ( 即自稳能力) 。为了抑 制隧道钻爆 时对围岩扰动及 高地应力破 纹钢送人锚孔底端 , 而后紧贴岩面焊接垫板( 见图 1 。 )
薄层状 , 层理不 明显 , 节理、 裂隙发 育, 呈薄层 状角砾结构 , 产状不 全长粘结的要求 。3 因锚杆的 自重和砂浆的流动性 , ) 在锚孔有倾 稳定 , 围岩破碎 , 局部结构 面充填泥质物 , 面光滑 、 稳定性较差 ; 千 角的条件下, 锚孔 内锚杆 会紧贴一侧孔 壁 , 能保 证砂浆保护层 不 枚岩挤压揉皱 , 松软破碎 , 中石英 脉多呈酥碎砂状 , 其 以散体结构 的应有厚度 。4 隧道支护结构 中 , ) 锚杆 主要承受 围岩重力, 支护 为主。开挖后呈碎石、 角砾状 , 掌子 面无 明显渗水 , 但开挖后有少 前期锚杆抗拔力无法满足其应力要求 , 容易造成拱顶沉降。待 围
趋 于完善, 然而在西南 、 西北地 区大都为崇 山峻岭 , 的交通网 传统 络与当今 的社会发展 速度 不相 匹配 , 地 区隧道工程 大多 为长 此 大、 深埋隧道 , 穿越高地应力 区且地质环境 恶劣的软弱 围岩 隧道 工程已不可避免。结合现今 国内隧道工程 主流采用的新奥法施
点体现在千枚 岩层 中地下水 的延迟性( 即塑性 区在地下水作用下
图 2 中空注浆锚杆
中空注浆锚杆在施工 时仅是简单地将锚 杆的空心 当作 注浆
关键词 : 千枚岩隧道, 支护体 系, 中空注浆锚杆
中图分类号: 4 57 U 5 .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化、 泥化 , 使塑性 区条件恶化 , 而使塑性区加大 , 从 这又使地下水
互相作 近年来 , 随着我 国国民经济的 飞速 发展 , 经济 的突飞猛进 同 进一步发 育。塑性 区的加大 与地下 水的发 育互相促 进 , 用 , 围岩稳定性不断变差 , 使 变形不 断发展 , 生各种病 害。这一 产 时加快 了交通建设的脚步。 目前 中东部地 区铁路、 公路 主干线 已
双向四车道 , 采用钻爆暗挖法修建 。对带动沿线山区经济发展起
围 1 砂 浆 锚 杆
此种锚杆工艺简单 、 成本低廉 , 但存在 以下缺点 :
1 由于锚杆施工 中砂浆 饱满 度难 以控制 , ) 加上 钻孔 内的孔 到了决定性作用 , 磨河村隧道工程是十天高速控 制性工程 。 磨河村隧道工程 为山岭隧道 , 口最小埋深 1 3I, 洞 . I T 最大埋深 隙、 空腔 , 砂浆无法包裹杆体钢筋 , 裸露现象难 以避免 , 导致钢筋 严重影响锚杆 的耐久性 。2 拱顶 大仰角位置 , 孔 ) 锚 4 0m, 8 地质主要以强风化千枚岩 、 石英片岩、 绢云母为主 , 围岩节 杆体 的锈蚀 , 理发育、 较破碎 、 强度低 。以千枚岩为 主, 局部夹有 石英脉 , 板岩 内砂浆未设置任何止浆措 施 , 以达到注浆饱 满, 难 无法满 足锚 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