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8课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赤 壁赤
曹操 20多万大军
刘备
曹操进军路线 刘备败退路线 孙权进军路线 孙刘联军进军路线
之壁

前之 的 形战
曹 操 刘备
刘备 孙刘联军
幻灯片
Hale Waihona Puke 5万军队势刘备
孙 权 孙权
赤壁 之 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翦伯赞
袁绍

渡官
袁绍
白马
之渡

延津
前之
的战

曹操

曹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
3-4

万 军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 2.赤壁之战
•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 (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 “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 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 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 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 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 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 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政权更迭
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势力情况
原因 北人南迁;社会;自然;统治者;人民
发展情况 秦汉→孙吴→两晋
表现
影响
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趋向 平衡,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中考真题
1.“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 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
你知道江南是什么时候 得到开发的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楚越之地(江南地区),地广人 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 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A 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南 朝 织 锦
推广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改进扬犁州“丝绵布帛 耕之,饶实,覆衣天下”。
行精—耕—《宋书》
细作。 施肥图
东晋 黑釉 鸡首

南青莲湖普麦;南季朝瓷花遍稻五种稻实兼岭植。行作以双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4. 影响:
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使 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此时经济中 心仍在北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例为例,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料,创设江南地区的意境,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让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公开课(9)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公开课(9)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进入分裂和混战 的状态。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 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 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 户口殷实”的景象。
5、东晋灭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刘裕手中。 420年, 东晋灭亡。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 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 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 南朝”。
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扬州
益州
荆州
浙江
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也 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技术
福建
口南迁
广东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农 业: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农业技术改
进,犁耕粪肥,育秧移栽;稻麦兼 作;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 材等,实行多种经营。
手工业: 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
南 地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大量南迁;社会 安定;南北人民共同努力。
区 的
江南地区 开发
表现: 农业、手工业、商业

影响: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
的政治特征(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
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 业: 商业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建康)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南 朝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的兴亡 祖逖北伐、淝水之战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C
B.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
之一
C.三国至隋朝期间南方有六个
政权在此建都
D.十六国的政权都曾经在此建都
最新人教版七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由鲜卑语译成汉语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 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
2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 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
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 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 面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农 业 发 展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施肥图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手工业:
快速进步。在缫丝、织 布、制瓷……。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 青瓷莲花尊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 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 达。
《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 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 工业发达。
1.东晋第一个皇帝是( ) A.司马懿
D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睿
2.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
B 是因为( ) A、司马睿雄才大略,能征善战 B、得到南北大地主的拥护 C、淝水之战大败苻坚,使南方 局势稳定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练习五十七第1题【单选题】东晋的都城建康在今天的( )A、南京B、洛阳C、开封D、西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人南迁的原因D、淝水之战的背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优于北方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史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餐桌上也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商品经济发达C、北方人南迁和民族交融D、南方统治着提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A、北方B、南方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此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西安事变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知识梳理】1、九一八事变(1)爆发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2)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4)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西安事变(1)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华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解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16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ppt(18份) 人教版

(2016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ppt(18份) 人教版
1、是谁推翻了秦的主力? 2、是谁灭了秦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咸阳,秦朝 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 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 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 争”。最终,刘邦取得了最 终的胜利。
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咸阳
鸿门
鸿门宴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 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 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 反抗秦的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民起义 暴政 封建地主 封建统治阶级内 楚汉 帝位之争 部争权夺利斗争 之争 阶级
课堂小结
秦 朝 的 暴 政
前期 陈胜、吴广 起义
被镇压
农民 起义
项羽、刘邦领 后期 导农民军 灭秦朝 楚汉 之争
西汉 的建立
课后检测
1. 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赋税、徭役繁重 B.刑法苛严 C.争夺皇位 D.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2.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都有唤起民众的响亮口号,起到激励 人们 斗志的作用。下列哪一口号最有可能是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 ( ) A.杀人者死,作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3.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男子力耕不足饷粮,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 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繁重的 “丁男披甲,丁女传输”: 徭役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七年级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梳理
东 晋 南
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
康 统治:依靠①___王__导_____为首的南北大

贵族,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时 期 江 南 地
东晋的兴亡
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稳定: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 北方的威胁,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 所发展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
包括
D
()
A. 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ຫໍສະໝຸດ D. 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2. (2015常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
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

灭亡:②____4_2_0____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
南朝:420—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个 王朝,都城都在建康
政治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 宋文帝在位时,社会比较安定
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 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南朝从 此处于劣势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 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 而江南 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发原因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 ③__劳__动__力____,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④__生__产_技__术___ 自然条件优越
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发展表现
农业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许多水利 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还实行 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缫丝、织布、制瓷、 冶铸、⑤___造_船______、造纸、制盐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南朝时的⑥___建__康_____,人口众多,是
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真题演练
1. (2015茂名)《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
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
时期
( B)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 什么捷 径,苦 学才是 根本; 在你没 有找到 “不用 重复就 可以学 习好” 的方法 之前, 请不放 弃“重 复”这 种最简 单、最 有效的 学习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