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合集下载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新人教精选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新人教精选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新人教精选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自主学习⑴第一框题“官渡之战”,(阅读课本第102-103页)完成导学。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出现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2、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交战结果_____。

3、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⑵第二框题“赤壁之战”,(阅读课本第103-105页)完成导学。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出现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____ 年,交战双方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交战结果__ _。

3、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___,孙权在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__。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⑶第三框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阅读课本第105-106页)完成导学。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 和 地区的联系。

二、合作探究1、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孙权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2、赤壁之战打败曹军的决定因素是( )A 诸葛亮的计谋B 周瑜的水军C 孙刘的联盟D 地理上的优势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When you are old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魏 蜀 吴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3“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
A 袁绍 B 诸葛亮 C 孙权 D 曹操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巨鹿之战
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 东汉 B 魏C 蜀 D 吴
6、下列哪一次战役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愿望 (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7、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的壮志是( )
A 消灭袁绍的实力 B 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 南下统一全国 D 废掉汉献帝
成的。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
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这一共同
结果的原因。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8课 三国鼎立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
成语。
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
军取胜的原因。
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10、、材料题:
观察下图
归纳生成
一、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18、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官渡之战温馨提示: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影响2.赤壁之战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1.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分天下:魏蜀吴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五、巩固练习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战役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诸葛亮C.孙权D.曹操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献帝D.统一北方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六、中考链接1.(2010•贵港)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2.(2010•咸宁)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3.(2010•深圳)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4、动手设计: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要求:包含以下信息:政权名称、建立者、都城,培养学生归纳和动手能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利用图示展示。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赤壁之战”的历史地图和战争视频,讲解战争过程,并用表格归纳战争情况。
3、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那?学生思考,教师归纳。官渡之战中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主观方面:兵多将广,骄傲轻敌;客观方面:士兵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课,没有知识基础,但是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启发讨论法,结合历史地图、图片、表格及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4.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提示:三国鼎立局面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教师强调袁绍的势力最大,曹操经过发展,实力也在不断的壮大
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
学生积极回答。
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师:简介本单元及本单元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分立(2)民族融合。本课内容着重讲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
探究一:提出问题:东汉末年是一种什么状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这样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多媒体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