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赤 壁赤
曹操 20多万大军
刘备
曹操进军路线 刘备败退路线 孙权进军路线 孙刘联军进军路线
之壁
战
前之 的 形战
曹 操 刘备
刘备 孙刘联军
幻灯片
Hale Waihona Puke 5万军队势刘备
孙 权 孙权
赤壁 之 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翦伯赞
袁绍
官
渡官
袁绍
白马
之渡
战
延津
前之
的战
形
曹操
势
曹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
3-4
曹
万 军
操
队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 2.赤壁之战
•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 (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 “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 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 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 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 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 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 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C
B.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
之一
C.三国至隋朝期间南方有六个
政权在此建都
D.十六国的政权都曾经在此建都
最新人教版七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由鲜卑语译成汉语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 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 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
2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 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
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 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 面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农 业 发 展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施肥图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手工业:
快速进步。在缫丝、织 布、制瓷……。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 青瓷莲花尊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 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 达。
《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 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 工业发达。
1.东晋第一个皇帝是( ) A.司马懿
D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睿
2.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
B 是因为( ) A、司马睿雄才大略,能征善战 B、得到南北大地主的拥护 C、淝水之战大败苻坚,使南方 局势稳定
第18课三国鼎立

18课三国鼎立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外国语学校初中姓名:宋金花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历史3、课时:1【教学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人教版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的形成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是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局部范围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百度视频:/programs/view/vGkiiLAZpLg/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
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历史科代表引领大家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届可的重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共分三大知识板块第一板块是:官渡之战;第二板块是:赤壁之战;第三板块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生产。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完成问题,并在课本上勾划出来,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魏国修建了许多,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精心自主学习,完成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此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西安事变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知识梳理】1、九一八事变(1)爆发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2)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4)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西安事变(1)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华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解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8课 三国鼎立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正文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口集中地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那时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
盘踞在那里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南下的曹军迅速前进,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
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十分赞同,派诸葛亮去见孙权。
那时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只有大将周瑜等主张坚决抵抗。
经诸葛亮、周瑜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
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
三国鼎立的形成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优质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上述诗文在怀念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二、讲授新课(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西晋的灭亡和十六国的建立,引出这段时期即是民族分裂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科目:历史年级:七年级姓名: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82—85页,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本课上承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下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民族融合和北方人南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
本课主要讲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东晋、南朝的建立及更替。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也改变了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问、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对江南地区发展的研读,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难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U盘、PPT课件、笔记本电脑、扩音器、无线鼠标、多媒体教室、打印教案8份等。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播放江南风光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2、做“雨点变奏曲”或者“言行不一”的小游戏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识记与理解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开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开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开展线索的能力;通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开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江南经济的开展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开展作出的重大奉献。
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读?忆江南?: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的淋漓尽致,今天,江南比北方兴旺,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
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内容探究】一、东晋的兴亡1.西晋的统治阶级腐朽不堪,在晋惠帝时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采取压迫政策,最终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的统治就此完毕。
第二年,东晋建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东晋的兴亡〞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第一,东晋是如何建立的?第二,如何理解“王与马,共天下〞?3.教师待学生看完课本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上面两个问题,讨论完毕后答复。
[学生答复]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4.教师展示课本第83页?东晋形势图?和“相关史事〞中“闻鸡起舞〞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西 魏晋
263 266 -316
蜀
280 年灭 吴 统一
吴
十六国 北魏
北朝
东魏 西魏
东晋
317 年
宋
420 年
齐
梁
南朝
420 -589年
北 北齐 方
北周
南
陈
方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西晋 东晋
司马炎 司马睿
266年 317年
洛阳 建康
二、南朝(420~589)
宋
齐
南
建康
梁
朝
陈
1.“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
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
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
祖逖北伐
公元4世纪初,匈奴等种族铁骑 南下,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那时 晋朝内部一些官僚们仍旧过着荒淫 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坚持北伐, 主张收复失地。朝廷虽同意他北伐 ,但只给他千人用粮和三千匹布做 军需,军士要他自己招募。但祖逖 没有灰心。
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 立了前秦政权。前秦 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 为丞相。前秦迅速强 大起来,消灭了其他 政权,统一了黄河流 域。
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
制作日常器具。
——薛东冰晋《玻南璃京杯城市史》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
农 业: 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用绿肥
,牛耕和粪肥推广,产量提高, 麦稻兼种。
手工业: 织锦业,制瓷业,灌钢法,造纸业
商 业 :城市繁荣(建康)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商业方面: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
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
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
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
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 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 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思考: 材料反映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主要原因);
2、自然条件优越; 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经济 发展 4、人民的辛勤劳动。
青瓷莲花尊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手工业方面: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 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灌钢法
由北齐著名冶金家綦[qí]母怀文发明。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 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经过 "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 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
远,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南方的经济地位
落后期
开发期
繁荣期
历史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宋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
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一、东晋(317~420)
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 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
前秦
南京又叫石头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朝代: 三国吴
东晋 南朝(宋 齐 梁 陈)
都城:建业(今南京) 建康 (今南京)建康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北朝
魏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蜀西
西魏 北周
晋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三国
5.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 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 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6. 南朝时,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
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
的城市是(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手工业方面: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 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青瓷鸡首壶
东晋 南朝时 青瓷发 展到成 熟阶段 ,无论 在胎质 、釉色 、纹饰 与烧制 技术方 面,都 有提高 。青瓷 胎体较 薄,造 型秀美 ,釉色 青灰, 匀净莹 润。瓷 业以越 窑规模 最大, 产量最 高,质 量最好 。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手工业方面: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 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根据史籍 绘制的 千里船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船速明 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 兴盛,有不少私人营造的大船。
施肥图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手工业方面: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 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将蚕茧 抽出蚕 丝的工 艺概称 缫丝。
南朝 织锦
东晋 纺织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 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 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 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 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 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 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2、祖逖北伐 (P82-83)
3、东晋灭亡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 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 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 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的景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十六国
北朝
西晋
东晋
南朝
420年 刘裕
宋齐梁 陈
建国于中国南方,都城 都在建康,共170年。
两晋、南朝简表
朝代
西晋 东晋
宋 南齐 朝梁
陈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司马炎 266年—316年 洛阳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刘裕 420年—479年 萧道成 479年—502年 建康
萧衍 502年—557年
陈霸先 557年—589年
一、东晋南朝时期 5、南朝的更替
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后来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 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 里绝烟,人迹罕至。从此,在南北实力对 比中,南朝处于南明朝显牛劣车势画。像砖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gēng)鱼,或 火耕而水耨(nòu)…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汉朝)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 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266年, 司马建炎立了西晋 。
2. 张被仲称景为“医圣”。
3.
黄巾沉起重义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
一蹶不振。
4.秦朝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上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庄子
回忆一下:
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 朝?(266年 316年)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晋惠帝智 力低下。 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报国志向( )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3.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的景象与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
A.八王之乱
B.祖狄北伐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 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东晋的兴亡
建立者:司__马__睿__。以_建__康_为都城。 灭亡: _4_2_0_年,东晋灭亡。
南朝包括_宋_、_齐_、_梁_、_陈_四个王朝。
南朝的政治 _宋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_梁__武__帝_
建国于中国南方在,位都时城,都政在治建日康益,败政坏。 权更替频繁,共170年(420—589年)。
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 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 年两次下令减轻以至免除农民 积欠政府的“诸逋债”。"役宽 务简,氓庶繁息” 。
宋武帝刘裕 (363年4月—422年6月)
宋文帝刘义隆 (407年 -453年 3月 16日 )
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 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 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 政治日益败坏。
对比一下,南朝中领土最大、统治时间最长的政权的分别是 哪个政权? 南朝四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最长的是宋,59年。 其中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
一、东晋南朝时期
南朝的社会
刘裕十分关心百姓生活, 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对于那 些原来因战争需要被征发的奴 隶也一律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