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秦腔
秦腔文化传统

秦腔文化传统
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秦腔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陕西地区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
秦腔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纷呈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演员们在台上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歌唱、对白、动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既有唱腔,又有念白,同时还有武打和表演等元素,使得秦腔戏曲更加生动有趣。
秦腔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秦
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秦腔还融合了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元素,展现出丰富的民间文化特色,成为陕西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秦腔戏
曲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同时,一些秦腔表演团体和传统艺人也在努力传承和弘扬秦腔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发展。
秦腔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秦腔文化传统,让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秦腔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一带,是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发展最完整的地方戏曲之一、秦腔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下面是秦腔的特点:1.音调独特:秦腔以其沉稳、庄重的音调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音调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音用以唱角色,中音用以唱独白和情感的表达,低音则用来唱出音乐的基调。
这种音调独特而且富有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成为秦腔独特的标志之一2.口技精湛:秦腔以其卓越的口技而著称。
演员们能够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和音调转换,使观众产生错觉,似乎有多个人在同时演唱。
秦腔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掌握这种口技的技巧,并且能够在表演中将之运用自如。
3.表演形式多样: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戏、说白、弹琵琶、打鼓等。
其中唱戏是秦腔的主要表演形式,演员们通过歌唱,诉说故事情节,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说白则是在唱戏的基础上,加入讲述故事情节的部分,起到串场和补充角色对话的作用。
弹琵琶是秦腔的伴奏乐器之一,演员通过琵琶的演奏来衬托和增强表演的效果。
打鼓则是为了突出表演的节奏和气氛,增加戏曲的戏剧性。
4.表演技巧丰富:秦腔的演员们在表演中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唱腔、占地位、挥手、闪耀光等。
唱腔是表演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通过独特的发声方式和演唱风格,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占地位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运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表演的真实感。
挥手则是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闪耀光则是通过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的巧妙运用,增加表演的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
5.丰富多样的剧本内容:秦腔的剧本内容广泛而丰富多样,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等各种题材。
秦腔的剧本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故事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秦腔简介资料

秦腔在现代社
会得到了政府
和民间的关注
和支持,通过
保护和传承措
施,使秦腔得
到了较好的发
展和传承
01
02
03
05
秦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政府对秦腔的保护政策
01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秦腔的政策和措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
02
政府对秦腔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如设立专项资金等
03
政府对秦腔的保护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执行,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秦腔的创新和发展注重
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优
秀元素,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
秦腔的创新和发展在现
代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
展,为秦腔的传承和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近现代
• 秦腔在近现代经历了衰落,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秦腔在现代社会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经典剧目和表演
形式
• 秦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秦腔的地域分布与传播
• 陕西地区
• 秦腔在陕西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陕西地方戏曲的代表
• 陕西地区的秦腔表演团体众多,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等
起源于唐代
• 唐朝是中国戏曲的萌芽时期,秦腔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
• 秦腔起源于民间,受到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
• 秦腔的形成与陕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民间风俗密切相关
与陕西方言的关系
• 秦腔的唱腔基于陕西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陕西方言的音韵、词汇等特点对秦腔的唱腔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应以什么为击节乐器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应以什么为击节乐器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
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什么是秦腔

什么是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
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 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 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 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
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
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
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
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
秦腔西京故事

秦腔西京故事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剧种,起源于陕西省西安市,因此又称西安秦腔。
秦腔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承载着西安这座古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陕西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腔的演出中,西京故事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它以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风土人情为素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西京故事,是秦腔中的一大特色。
它以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韵味的戏剧人物和情节。
这些故事情节不仅展现了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古代的历史文化。
在秦腔的演出中,西京故事常常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欣赏。
西京故事的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西安古城的方方面面。
比如《长恨歌》就是一部以唐代长安为背景的秦腔剧目,它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代长安的繁华与风流。
而《骊山》则以古代西安骊山的传说为题材,描绘了骊山仙境的神奇景象和传统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许多以西安历史名人和古迹为题材的秦腔剧目,如《白鹿原》、《大明宫》等,它们都展现了西京故事的丰富魅力和深厚内涵。
在秦腔的表演中,西京故事不仅注重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更注重对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的再现。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统的唱腔,将西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西安之中,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风采和文化的底蕴。
西京故事不仅是秦腔的一大特色,也是西安这座古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它承载了西安古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西京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安这座古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它的魅力和韵味。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京故事将继续在秦腔的演出中发光发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秦腔 散文

秦腔散文秦腔,又称秦调,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动人的旋律、深情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共鸣。
秦腔的唱腔独特,它采用的是“胡琴、板胡、二胡”三种乐器的合奏,以其悠扬高亢的音调为主,能够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秦腔的唱腔通常分为“高腔”、“中腔”、“低腔”三种,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高腔以其高亢激昂的音调,能够表达出悲愤与豪情;中腔则以其稳重的音调,能够表达出深情与坚毅;低腔则以其低沉的音调,能够表达出沉郁与凄美。
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对唱和合唱。
在表演中,演员们不仅要唱出动人的旋律,还要以生动的动作、表情和姿态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他们通过精妙的身体语言和细腻的表演技巧,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秦腔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奇,也有现实题材。
其中,历史传奇是秦腔的一大特色,它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歌唱和表演,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历史传奇既有英雄豪杰的故事,也有平民百姓的生活故事,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苦难。
秦腔的艺术表达丰富多样,它不仅有歌唱和表演,还有舞蹈、道白、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其中,舞蹈是秦腔的一大特色,它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现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道白则是秦腔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以朗诵的方式讲述故事,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转折。
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达,使观众能够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共鸣,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魅力,秦腔才能够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热爱和追捧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荧屏前,秦腔都能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摘要: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芭蕾讲“立脚尖”、“阿拉佩斯”、“弹跳旋转”、“托举”,程式是戏曲艺术的独特个性,所以我们戏曲的表演不可忽视与谈化,张庚说:“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程式是人物创造的起点,又是人物的归宿”秦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说:孕育于周,生发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元,盛行于明,广传于清,升华于民,繁荣于今。
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名伶辈出。
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是将诗、歌、乐、舞、和灯、服、道、效、化、美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和其他艺术个性特点的区别是质的不同,所以,把握戏曲导表演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
秦腔艺术在传达故事,表现人物时都是遵循其艺术本质而呈现的,它是意象,不求真象,它是以虚代实,大虚小实。
什么是戏,黄佐临先生说:“虚戈为戏,真假为宜,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成戏,悟得情与理,是戏又是艺”,以鞭代马,以桨显水,以杯似酒,三五步走遍天下,四五人百万雄师等,不就是虚中见实、实中有虚的意象吗?书法讲写黑当白,气脉相通;绘画讲无画则有画,画中之白,则画中之画;戏曲讲写素夸张,以实代虚,虚中见实似与不似为奇,像与不像为美,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
”所以“有是无中生,无是生中有,以象外之象,求象下之意”。
大写意,小写实是戏曲也是秦腔艺术的美学特征。
唱念做打是戏曲人物表现个性的要素和手段。
它和影视话剧写实性截然不同。
唱念做打都有很高的、独特的技艺性,所谓以歌舞演故事。
那么什么是歌、又何为舞,这就是唱念为歌,做打为舞,根据剧中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的不同和需要或歌或舞来表现,比如人物在极其复杂的心里情感冲突中,往往以唱念为主(歌)的技艺手段向观众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秦腔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
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
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
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
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
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
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风靡全国,创造了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乡村秦腔之忧
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
那么秦腔会不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像会宁县白草塬乡树王村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采访。
刚开始采访的时候听到许多居民说我们是在完任务,但当我们求知认真的态度和他们交谈几分钟后,他们的笑容和热情否定了开始的看法,这让我们感到很自信。
这次采访使我们对秦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讶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
但由于生活压力的负担,许多人对秦腔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了。
秦腔语言
秦腔独特的语言声腔和声腔美感,在全国众多的语言声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们也不无忧地看到,秦腔语言发展到今天,已与时代前进的节奏不大合拍了,落后于其它艺术剧种,同时也让青年观众有点难以接受。
这种落后局面严重影响着秦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采访时,许多青少年都说不喜欢秦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听不懂。
他们说听起来唱的很卖力,但就是听不懂。
所以要使秦腔更好的发展,我们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语言进行改革。
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要使秦腔语言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其语言改革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语言土气、落后、杂乱无章,就会影响思想的交流,甚至会使交
流的过程延长以至中断。
所以只有与时俱进的对秦腔语言加以科学的规范,才能更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攀上与现代观众对话的平台。
1.其自身对语言的要求:
秦腔语音铿锵苍劲‘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较多的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要想前景光明,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因此秦腔语言应该在保留自己语言特色的前提下向前发展,尽快使舞台语言向着大众的,高雅的艺术高度迈进。
2.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的要求
秦腔语言作为传播乡土文化的工具,理应在信息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言土气、杂乱、不为大众所接受,就会使信息传导发生阻滞,会影响文化的发挥,也就难以适应社会的潮流。
3.观众对其语言的要求
在社会开放的今天,秦腔不仅仅要面对本地的观众,而且还要面对其他广大地区的观众。
观众对语言的要求就是能让其很快听清听懂语言传达的信息,再进一步就是能听出美感。
所以,我们若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即普通话广泛普及的大的语言环境和信息社会语言广泛交流的形势来看,秦腔目前的语言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和规范。
使其不仅进入光的群众的生活圈子,而且要走向现代社会的比较广泛的语言环境。
乡村秦腔的传承及发展前景
1.传承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人对秦腔的传承并不重视,几乎没有这种传承的意识。
就是过春节时人们也很少唱了,但有时候年龄较大的伯伯在田间劳作或走路时还哼几句。
年轻一点的已经讨厌秦腔了,更别说让他们唱了。
所以秦腔的传承应该引起乡亲们的注意。
2.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文化市场的撞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秦腔的兴衰也同样经受着这场竞争的洗礼,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新的选择。
在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变化中,求新奇、求美、求知、求刺激这些欲望和愿望集中的表现在艺术鉴赏中。
尤其是大部分年轻人,受现代文化冲击的影响,不愿接受慢节奏的古老戏曲,使这一古老艺术发展产生困难,令人警觉和担忧。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
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模式,对秦腔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因此秦腔艺术要适应新时期历史赋予的使命,得到社会各阶层观众的认可,就要改革要创新,要和时代同步,要进行新的综合,实现新的和谐,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