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金融危机的成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 1.长期低利率,加上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造成流动性泛滥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2001年经济出现衰退,美联储 开始连续降息,直至2003年6月一年期美元利率降低到1%的超低水 平,长期的低利率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 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美国房地产市场一度繁荣,次级抵押贷款逐 渐兴起。美国的信用体系健全,银行根据个人信用记录的好坏将个 人购房的按揭贷款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PrimeMarket)、 “ALT-A”(Alternative 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信用好的就给予优质抵押信贷,信用一般的就给予Alt—A 贷款,信用差的就给予次级抵押信贷。依据房贷机构对借款人信用 高低会区别对待的情况,美国次级债市场被划分为“次级”市场和 “优惠级”市场。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繁荣期, 房地产金融机构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需 求后,把眼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虽然次级市场即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 贷款高2%—3%,但是信用低的人在优惠级市场申请不到贷款就被 筛选出来,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对于放贷机构来说,次级贷 款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许多放贷机构不要求次级贷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税收表格在内的财务 资质证明,人为调低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激进的信贷扩张, 而由于次级贷款的借款者信用较差,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 也就更大。
2.政府加息,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持续走低 这是导致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次贷危机说到底是美 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国社会的 “消费文化”有关,也和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 松货币环境有直接关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 特征,不但居民大手大脚地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借贷和 超前消费。美国人近年来不断增强的消费勇气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 的持续上涨。 由于次级贷款和ALT—A贷款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 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最优贷款形成了鲜明 对比。据统计,在最优贷款、次级贷款和ALT—A贷款中,浮动利率贷 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自2004年6月30日 以来,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美联储17次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 升到5.25%,逐步刺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使得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 重,违约不再支付贷款的客户增多,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 破产。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 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拖欠债 务比例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因此而上升,同时由于借款人出售房产抽 逃资金,造成房贷市场更加混乱。一旦这种案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 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种因素的叠加,加剧了次贷 危机的发生。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

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教训金融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正大敌。

自从人类发明钞票,金融就成为了决定一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成为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金融危机不仅对单个国家的经济造成打击,还会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各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世界经济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成为了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金融危机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

当时,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一轮繁荣,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股市景气和债务滥发的基础之上的。

当时的股票投资热潮吸引了无数投资者,而各大企业和银行也纷纷借机发行新股,吸引更多的资本。

这一盲目投资和债务滥发过程中导致股票价格虚高,股市难以承受;而股票价格的下跌又导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

短时间内,美国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带来无数人民的血泪和痛苦。

这一事件警醒后世,表明维持肥胖繁荣的代价太重了,而且股市投机与实业投资的风险对人类社会的支持有限。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也与整个金融市场紧密相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亚洲许多国家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然而,在银行和企业无节制地借贷和扩张之际,国内经济却没有相应的实体经济提高,虚假数据把经济算旺了。

当虚假经济破裂,亚洲金融危机随之爆发。

这一起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也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重视内部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增长而导致的经济泡沫。

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折点。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也不幸卷入其中。

这场危机所涉及到的贷款证券和金融衍生品超出虚拟本质,成为了真正的余波毁灭性事件。

整个金融市场陷入疯狂的恐慌和萎靡,引发了多个国家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和启示

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和启示

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和启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尤其是还在规模经济驱动下发展的商业银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文章分析了在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标签: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如今,金融风暴已经波及全球,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增长体的中国,亦受到了较大冲击。

尤其在出口、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等方面,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应从金融危机中端正自我认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虽也遭受了一定冲击,但其力度有限,受到影响较大的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受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高于欧美。

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中国商业银行的境外投资受到外汇管制及监管机构审批的限制,总体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得以逃过此次金融风暴的一大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目前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之上,信贷风险的识别、分析、预测、防范和化解缺乏规范有效的制度指引。

倘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在这一次美国金融风暴中吸取教训,那么当真正致命的风暴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将同样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风险(一)信用卡消费量萎缩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根源,是美国无节制的消费行为、无约束的货币发行和信用卡的滥用。

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信用卡消费者大多为“月光族”,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影响使得部分信用卡实际或潜在消费者对于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方式产生了质疑,对于信用卡的使用态度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物价上涨工资未涨以及对于失业的状况下,消费者偿还压力增大,部分消费者减少对信用卡的使用。

(二)商业银行主要投资方向的潜在风险增大此次全球金融风暴,被看作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升级版”。

华尔街金融风暴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启示
投资
理财
■ 何仕金
华尔街金 融风 暴 给 中 国 资本 市场
In s p ir a t io
n s
fr o
r
m
F in
a n c
ia l W in ds t o C a p it a l M
rm a r
in ket
W a ll S tr
e e
t fo
C h in
e s e
华 尔街 金融 危 机 最 终 引发 全 球 金
51
点 的近
松 的货 币 政 策 以及 大 量 所 谓 创 新 的金 融衍生 工 具
, ,
雷曼 的 破 产 充 分 反 映美 国监 管 的重 大 疏 忽 和 管理 层 所 犯 的历 史 错误

期新低
八 个 交 易 日 的最 高 点 到 最 低
57%

已 使 美 国 金 融 市 场 充满

监管
点 的跌 幅 达 到 了 惊 人 的 2 7

对 中 国 资本市 场 的监 管 是 有 非 常有益


全球
解 这 场 全 球 范 围 的金 融 危机
也 向市


6 ]5
亿 美元 银 行破

场 注 入 流动性并实行 宽松 的货 币 政 策
中国虽 然 已 加 入
不够
W TO


但是


小 到 美 国 9 0 岁老 太 太

但 笔 者 认 为 在市 场 注 入 流 动 性 的 同 时
必 须 采取

全 球 经 济 还 没 完 全 接轨

金融开 放性
大到冰 岛

(完整版)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完整版)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

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

从2000年到,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

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

到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

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

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

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

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

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和启示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和启示

一、次贷链条和危机的爆发 (1)二、危机深化的深层次原因 (5)三、后期对商品市场影响 (8)四、带来的启示 (9)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和启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一年多以来,由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导致了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汇市和商品期货等各类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以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清盘等一连串事件,次贷危机迅速升级为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危机,并快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让金融产品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见识了虚拟经济的力量,也使全世界的商业、政治、学术界及普通老百姓的目光一时间都集中到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心——华尔街。

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被举世公认为全球最强大、最发达的金融体系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影响范围为什么如此之广?到底谁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我们从中汲取到什么样的教训?未来将会怎样?包括投资者在内所有关心这场危机的人都在不断追问。

当前,这场危机还远没有结束,最终会产生多大的破坏力任何人都无法预知。

但这场危机目前所暴漏出来的严重问题和已然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无疑已经足够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吸取教训、启示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了解到这场危机的全貌、细节和发展的过程,大家会惊奇的发现,虽然他技术形成上异常的繁琐和复杂,但实质上却又如此的简单;虽然现有金融体系在诸多环节和层面存在严重问题,但几乎犯得都是类似的毛病,却叠加成巨大的风险。

不可思议的是,虽然危机在根源上,道理是这样简单而类似,但却一直被“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所掩盖、忽视、容忍甚至鼓励,当积聚的巨大风险瞬间释放,造成了现在无法收拾的局面,各方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这些都警示我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和所要吸取的教训,不能简单的从经济原理和逻辑关系上来寻找,更重要的是要把它放在具体的环境中,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才能真正的把握危机的本质,发现危机的真正根源,才不会盲目的否定好的东西、再次忽略坏的东西。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投 资者 抛售 他们拥 有 的房地 产 。同期 美联储 基准 利率 的连 续 上涨 ,更 增加 了次级 按揭 贷款 人 的负担 ,导致 不 能偿还 银 行贷 款 的人逐 步增 多 ,部分房 屋贷 款 开始转 换成银 行坏 账 。伴 随着 美 国房地 产市场 的逐 步 降温 ,这一 风险 继续扩,金融 机构 亏损 ; 于是金 融机 构提 高贷 款标 准 ,收缩信 贷 ,正常 住房贷 款 也
危机 ,美 国第 十大抵押 贷款放 款行 I d M c a c r I c n y a B n o p n
也 进 入 破 产 程 序 , 被 联 邦 机 构 接 管 ,预 计 未 来 还 将 有 更 多 的 金 融 机 构 会 先 后 进 入 破 产 程 序 。 与 此 相 应 , 美 国 股 市 也 连 续 受 到 重 挫 ,道 指 一 度 跌 至 1 6 2 1 ,创 3 来 新 低 。 O6.点 年 美 国 金 融 危 机 目前 已 进 入 高 潮 ,美 国 经 济 衰 退 不 可 避 免 。 美 国 金 融 危 机 的 爆 发 有 其 深 刻 的 原 因 和 必 然 性 , 其 中 以资 产 证 券 化 为 代 表 的 金 融 创 新 工 具 被 过 度 滥 用 以及 市 场
价格 全面 下降 ,最 终引发 了此 次影 响全球 的金 融危 机 。美 国经济 陷入 了 “ 融机 构亏损一 信贷压缩一 资产价格 下降” 金 之 间的恶 性循 环 。美 国的许 多知名 金融 机构购 买商 业银 行 的房 贷 ,然后 打包 转化 成证券 产 品在全 国乃至 全球 市场 上 出售 ,这 样就 将本 来可 能集 中在地 区银 行 的风险转 移到 全
受 到 影 响 , 同 时 流 动 性 减 少 再 次 导 致 房 地 产 和 金 融 资 产 的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止 境 的 。华 尔 街 的高 管 大 部分 如 此 . 曼 兄 弟 申请 破 产 而并 雷

金融危机 、 次贷危机概 念
金 融 危 机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或 多 个 国 家 与 地 区 的全 部 或 大
部 分 金 融 指 标 急 剧 、 暂 和超 周 期 的 恶 化 。 伴 随 着 危 机 企 业 短 财 务 风 险 加 大 . 果 疏 于 防 范 控 制 则 很 容 易 使 企 业 陷 入 资 金 如
在金融领域缺 乏信托责任 . 使风 险的雪球越滚 越大 。 致 同时
也 带来 了 金 融 资 产 泡 沫 和 房 市 泡 沫 . 终 在 20 最 0 7年 爆 破 . 引
发 此 次 世界 性 的金 融 危 机
死 ”再 到美 林 、 , 高盛 、 摩 的全 军 覆 没 , 见 此 次 危 机来 得 如 大 可
备 的 优 秀 的管 理 经 验 , 优化 我 国外 汇 储 备 结 构 。 4引 进 金 融 危 机 中失 业 的 人 才 . 养 专业 的 金 融 专 业 人 . 培 才 及 懂 金 融 的 企 业 家 . 防 国 际金 融 炒 家 暗算 。 国航 燃 油 套 谨
值 , 汇 储 备 就 会 缩 水 , 国 是美 国最 大 的 债权 国 家 . 外 我 当然 损 失惨 重 。 国因 购 买 了美 国 的债 券 . 致 国 家开 发 银 行 、 家 我 导 国 外 汇 投 资 公 司 、 国银 行 、 商 银 行 、 商 银 行 都 有 损 失 , 中 工 招 我 们 的 人 民 用 血 汗攒 下 的 钱 就 这 样 给 人 家 填 窟 窿 . 现 金 融 危 出
主 要 金 融 市 场 出 现 流 动 性 不 足 危 机
G P的 比例 下 降 了 一 半 . 6 %多 降 到 3 % 。 具 代 表 性 的 D 从 0 0 其 是 美 国 的制 造 业 占 G P的 比重 更 是 失 调 . 降 了一 半 还 多 . D 下 只 有 虚 拟 经 济 占 G P的 比 重 在 不 断 提 升 . 且 比 6 D 而 O年 前 增 长 一 倍 . 见 美 国 的虚 拟 经 济 与 实 体 经 济 严 重 失 衡 。美 国汽 可 车 、 铁 和 建 筑 业 已 不 再 是 三 大 支 柱 产 业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钢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尔街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
“就大宗商品、货币、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波动性、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看,自20 世纪70 年代初以来这些年的局面前所未有。

”——罗伯特·艾力伯
“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艾伦·格林斯潘,英国《金融时报》(2008 年3 月16 日)。

“我不再相信市场的自愈能力。

”——约瑟夫·阿克曼,法兰克福(2008 年3 月)。

“简言之,这个崭新的金融体系——尽管参与者才华横溢,尽管回报巨大——未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保罗·沃尔克,纽约经济俱乐部(2008 年4月8 日)。

30 年来,我们一直在宣传自由金融体系的好处。

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呢?“一场又一场金融危机”是一个不错的答案: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业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金融危机;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

卡门·雷哈特和肯尼思·罗格夫最近在一份出色的论文中证明,这些正是我们本应预料到的:银行业危机总是跟随着金融自由化而出现。

这并不是说,金融自由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它肯定已经让很多人变得格外富有。

它也许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证据有些好坏参半。

但有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危机频繁且代价高昂。

杰勒德·卡普里奥和丹妮拉·克林格比尔提供了自上世纪70 年代末以来93 个国家(即半个世界)不低于117 次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其定义为多数或所有银行面临资金枯竭)的信息。

在能够获得相关数据的27次危机中,纾困的财政成本达到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有时远远超过这一比例。

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但乐观主义者——比如我——可能相信,或至少希望,监管水平正在提高、金融机构的管理更为老练、风险管理更为成熟。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乐观主义者会——实际上曾——相信,全球最为发达的金融体系,尤其是美国,代表着新的以交易为导向的复杂金融的希望之乡。

就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新金融资本主义”的文章。

我在文中提出,现在“我们见证了全球对地方、投机者对管理者、乃至金融家对制造商的胜利。

我们正见证着20 世纪中叶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上世纪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饱受遏制的金融行业再次摆脱了束缚。

”我在文章的最后总结称:“我们勇敢的新资本主义世界与20 世纪初有许多类似之处。

但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

它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机遇。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经受过考验。


考验几乎是立刻就降临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最新一轮危机——2007 年和2008 年的“次贷与信贷冻结”——是过去30 年最重大的一次。

是什么让这次危机意义如此重大呢?它考验着我们最为复杂的金融体系。

它发源于全球最发达经济体的核心,发源于最有见识的金融机构达成的交易,这些金融机构运用最为聪明的证券化工具,并依赖于最为成熟的风险管理。

即便如此,金融体系还是崩溃了:商业票据和银行间市场处于冻结状态;证券化票据产生了辐射效应,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近似于幻想;央行不得不注入巨额流动性;恐慌的美联储不仅被迫以空前幅度降息,还要拯救券商贝尔斯登;银行自身也不得不从一切可能的地方寻求紧急增资。

甚至外国政府也伸出了援手,向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注资。

美联储通过收益率曲线的间接纾困也在进行之中。

另外,亏损一直在继续。

几乎无人认为,这个悲伤的故事已经结束。

沃尔克得出一个如此可恶的结论,可以说毫不奇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