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人们看戏,剧情的结局怎样,往往出现在高潮,正所谓“好戏还在后头”;阅读小说也是这样,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要到后面才把底细告诉读者。但是,新闻写作就不同,读者、听众要求在读或听之后,就知道怎么回事。因此,在新闻的导语中,作者要用简洁的文字介绍最主要的内容,以引导读者、听众进一步阅读全篇。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或听众阅读和倾听全文开头部分。一般来说,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美国新闻学者海敦说过,导语是能否吸引人往下看下去的关键。国内新闻学者陈礼章说,导语就是新闻的中心内容或者说是新闻的核心点。还有的专家学者把导语比作消息的“开路先锋”,是消息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不论是西方的新闻学还是中国的新闻学,都认为新闻导语是全篇消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实质,就是把一篇稿子的中心内容放在开头说出,达到既表述出最精华的事实,又能吸引读者、听众看、听下去的目的。

在社会转型、信息爆炸的今天,工作和生活节凑的加快,信息传播量的增加,人们很难一篇篇看完所有新闻,往往是集中精力浏览新闻中的导语。新闻界不少人认为,写好导语,是写好新闻的一半。

常用的导语有四种:

(1)叙述式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2)提问式先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再写出主要事实。多用于抓问题、谈经验的新闻。

(3)描述式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征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形成一个“活镜头”,再引出主要事实。多用于特写式新闻。

(4)引语式引用文件、报告或人物谈话的部分内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于谈话报道或某些公报式新闻。

在四种写法中,叙述式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广播用得最多的是描述式和提问式,这两种导语形象行动、引人警觉,听后印象深刻。

一、写好导语,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能把很多的单位名称、专门术语、人物、头衔写进导语;

2、不要把导语写成全篇事实目录,导语只写主要的、又能引出全文的事实。

3、导语要少写细节和附属事实,确实需要细节,但只能用一个细节,而且要有典型性。

4、导语不要要求新闻五要素俱全,有时只写两三个要素就可以,其他要素可在后文交代。

5、导语里不要堆满数字,数字太多,新闻一开头给人以枯燥感,导语也被拉长了。

二、新闻导语中要素的“审慎衡量”

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尔在《新闻结构》一书中指出:“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少人在设计导语时,习惯从时间或地点起篇,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至于”何时“、“何地”在这篇稿件中是否属于最关键、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要素,则心中无数。以广东省肇庆电台的一篇稿件为例:

肇庆台2007年4月27日播出的新闻:《城区3·27日小学生被烧伤事件原来是伤者谎报案情》

原来导语:记者从今天(26日)下午市公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3月27日小学生被烧伤事件,经过警方近一个月的细致侦查,已经真相大白,事件原来是由于两名小学生因玩火引致其中一人被严重烧伤,为了逃避家长的责罚而谎报案情。

今年3月27日中午,我市城区星湖辖区发生了一起小学生被烧伤事件,伤者苏某报案称,和同学易某在上学途中被两名学生拦截勒索,易某逃脱,由于苏某没有钱,就被这两名学生用打火机严重烧伤。

改动后导语:市公安局今天(26日)下午宣布:经过警方近一个月的侦查,今年发生在肇庆城区3·27小学生被烧伤事件,是由于两名小学生玩火引致其中一人被严重烧伤,为逃避家长的责罚而谎报案情。

今年3月27日中午,我市城区某小学学生苏某报案称,他和同学易某在上学途中被两名学生勒索,易某逃脱,苏某被这两名学生用打火机严重烧伤。

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警方全力展开侦查,终于弄清事件真相。市公安局星湖分局副局长梁华明(录音“梁华明”):“第一、苏某和易某的讲述有矛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就是作案时间不具备,案发地点不符,对

犯罪嫌疑人特征描述不符,回家的方式也不符;第二、受害人苏某致伤的原因有可疑;第三、苏某和易某一直都有玩火的习惯;第四、专案组民警在调查走访的时候得知他们中午就在一起玩火的。”

针对种种疑点,警方调整了调查方向,通过对苏某和易某进行教育,二人终于承认了因玩火不慎烧伤自己,怕家长责罚而谎报案情的事实。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以上这条新闻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事件的结果,抓住核心事实来写,充分考虑听众,选择的角度则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信息量。

三、会议新闻导语要抓住有价值的新闻,跳出会议才能出彩

在会议新闻写作中,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

以佛山电台和佛山日报在同一个会议获取的信息采写的稿件为例:

如,佛山电台一则消息:肇庆市旅游局昨天在佛山召开旅游推介会,向佛山市民推荐新春期间肇庆的旅游活动。据了解,从年初一到年初七,肇庆旅游点,包括七星岩、鼎湖山、盆龙峡等都安排有表演节目。

《佛山日报》消息:昨日,由肇庆市政府带队的旅游推介团一行来到佛山发下“邀请函”:请佛山市民去肇庆过个土味十足的大年!

佛山日报的稿件的导语非常吸引读者,可读性较强。这篇报道的导语跳出会议直接写出“肇庆市政府带队的旅游推介团一行来到佛山发下‘邀请函’”,读者更愿意将这篇新闻读下去。

由此可见,记者在采访会议新闻时,要尽量杜绝写会议程序性新闻,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发掘新闻,在写作上要把最鲜活的事情突出来,以调动读者和听众的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导语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大胆突破程式化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勇于摸索创新,就能写出精彩的导语。

所谓新闻导语,就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吸引读者注意。如此一来,写好新闻导语,对整篇新闻来讲都是相当重要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如此。新闻导语与文学作品的开头自然不能等量齐观,但就其重要性来说,新闻导语更加应该讲究开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所以记者们包括一些通讯员,都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刻意求新,各显神勇。

具体地讲,写好新闻导语就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要明确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导语在写法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但也有一些公认的准则;最好用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最主要最新鲜或富有趣味的事实,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要把通篇新闻所报道的中心思想加以突出,把中心思想掩盖了,事物的实质内容往往是最有特色的,把事物特点紧紧抓住,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关于运用生动形象而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

2、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

导语要有文采,具有鲜明性。许多导语常常是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开成了概念化的语言,新闻的思想性主要在事实本身的分量上,而不在普遍性的尽人皆知的口号上,应尽量避免那些空泛的套话。

3、要占有丰富的新闻素材,关于突出一些形象化的事物、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细节。形象化的东西容易吸引人,但是,导语毕竟是新闻事实的核心和精髓。新闻导语中要写出点形象,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截取新鲜的画面,也要讲究表现的角度。大体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表现方法使新闻导语形象化:一是通过群众的中级说出新闻的形象。二是抓住最能体现事实本质的形象写。三是抓住新闻事实中新鲜而有具体感觉的形象写。要写好新闻导语,还要在深入采访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深刻、鲜明、形象的好导语。

4、要学点语法、修辞,打好写文章的基础,还要学点逻辑学

写起导语来很容易冗长繁杂、眉目不清。由于导语要求简洁明快,一般要求只有几十个字甚至十几个字,这就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总之,做好上述四点,是写好新闻导语的基本方法。有些经验丰富的通讯员,在写一条新闻时,往往写出几个导语加以比较、研究后,再选用其中最精彩的一个。难怪有的老新闻工作者说,写新闻时,先把导语写好,通篇新闻就可一气呵成了。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内容提要:

我们都知道,导语,简单说就是消息的开头。导语的主要特点是位置在前、突出重点、句式简练,富有吸引力。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新闻主题,为整篇新闻定下基调,形成文势,所以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展程度。多年来,关于导语写作方法分类、创新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这只是虚假繁荣,而真实情况则是导语与受众日行渐远。面对导语缺乏重要性、时新性,形式单调等问题,我们提出导语写作应迎合受众心理,并进一步提出写作基本要求与写作思路,指出导语写作应先掌握规范,熟练后方可创新。

关键词:导语写作受众心理思路

前言

导语是以精练而生动的文字揭示消息主要内容的开头第一段话或第一个单元,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则消息中最先与受众见面的部分。导语写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全篇消息的质量。新闻导语主要担负这样三项使命:第一,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重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新闻消息;第二,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展程度;第三,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新闻界公认“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教师会自然的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①要从事新闻报道,不能不注重研究导语写作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能算作优秀的导语?参与编写美联社写作手册的该社写作和计划工作组成员霍华德.海恩认为,一条优秀的导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能够提供消息、简短、明晰、准确、简单、直截了当、生动、客观、富有色彩、格调高尚。上述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它代表了西方新闻界许多人的看法。

一.导语的分类与基本写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出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②因此多年以来,新闻工作者均很看重新闻导语的写作。随着新闻导语写作模式的突破,在当今林林总总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消息导语的表现可谓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由于消息导语写法颇多,因而关于它的分类在中外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法:

(一)中国导语部分分类形式

《新闻通讯写作》③一书的导语分类:叙述方式、描写方式、评论和结论方式、提问方式、对比方式。

《新闻写作学》④一书的导语分类:提问式、引语和对话式、直叙式、结果式、概括式、描写式、评论式、史料式、比拟或比喻式、谚语和歌谣式。

《现代新闻写作技巧》⑤一书中导语分类:叙述式(概括、综合、摘要、结果);描写式(人物、事物、现场);议论式(结论、评论、提问)。

(二)西方导语部分分类形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⑥一书,根据导语中是否直接交代主要新闻事实分类:1.直接导语(单元素、多元素、总结性)2.延缓性导语,它是指“用于专稿、特写、深化报道、新闻分析中,因此这种导语也叫‘专稿导语’”。⑦这两类导语的特点正好相反,其区别在于是否直接而简要地叙述新闻的主要事实,而是介绍一些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其他材料。

美国内华达大学新闻学副教授威廉.梅茨所著《怎样写新闻》⑧一书,根据新闻导语中突出新闻六要素的某一要素分类:人物导语、事情导语、时间导语、地点导语、原因导语、方式导语(怎么样)

以上两种导语,西方记者应用最广,中国记者也多有借鉴和运用。

二.与受众日行渐远的导语

虽说新闻导语的写法颇多,但现在我们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看到、听到的导语大多令人失望,少有真正有吸引力的导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如凤毛麟角。导语缺乏吸引力的背后实际上是导语被编辑、记者所忽视的现实。有的记者对导语不够重视,认为导语区区几十个字,乃雕虫小技,只顾去抢大新闻、独家新闻了。还有不少记者工作时间长了,生出麻木的感觉,不去在导语的写作上狠下功夫。而导语被忽视的背后,其实就是对受众的忽视。导语本身是为受众服务的,在导语的写作过程中,不考虑受众的感觉,新闻也就没有意义。几乎所有的受众看到这类导语,都不会再去主动阅读正文,这样这些"新闻"也就无法成功地到达受众。某种意义上说,一条垃圾导语的产生几乎就意味着一条新闻生命的结束,它的出现只会造成人类资源的浪费。导语对受众的忽视和漠然,最终造成的不仅仅是一条新闻的埋葬,而是媒体公信力的丧失,长此以往,媒体失去的将是受众。概括起来,当前媒体上消息的导语写作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缺乏重要性

例本报讯8月11日,共青团河南省十二届四次全会(扩大)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了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了今年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副书记xxx在讲话中强调,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坚持用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精神和作风,推动团的事业新发展,进一步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原崛起建功立业。(2004年8月12日《河南x报》)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讲这样的导语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例子中的关键词是会议、通报、部署、讲话。(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单调、乏味。读者最关心的、最重要的不是某某部门召开的一个与己无关的什么会议。而是会议的内容对自身利益、公共利益有何影响。召开会议,通报形势,部署检查,领导讲话,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也就无法对受众形成吸引力,达不到吸引受众的作用。读者最关心、最重要的会议的实质性内容在导语中被忽略了。

(二)缺乏时新性

例本报讯8月6日,记者从省煤炭工业局召开的宣传贯彻《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座谈会上获悉,上半年,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杜绝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但种种数据表明,较之国有煤矿,小煤矿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生产安全仍不可大意。

这则消息是某报8月11日才见报的,处于二十一世纪和网络社会的今天,相隔五、六后天才见报,日报真的快成周报了。而且消息当中最重要的信息“小煤矿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生产安全仍不可大意”也被丢到了导语的最后。

(三)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

例本报讯8月12日上午,河南工业大学成立暨与河南省科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大会在郑州举行。省委副书记xxx、副省长xxx、省政协副主席xxx 等出席会议。

仍然是大会、举行、出席之类,句式也仍然是八股式的句子,完全是程式化的东西,没有个性,毫无滋味。读者最关心的不是某某领导参加,而是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大会的举行。然而这样的内容在导语当中没能得到体现。而类似的问题,又绝不仅是一家。传者往往高高在上、动辄站出来讲话,使得文章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样也就造成了新闻导语吸引力的缺失。

可见:导语是为受众而写,为受众服务是导语的最终归宿。导语的写作过程当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受众是不是能够理解与接受。

三、.新闻导语的写作应迎合受众心理

我们都知道,受众看新闻和看小说、看电影、看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阅读心理。"好戏在后头"观众、读者、观看小说、电影、戏剧是有备而来,一般会耐着性子看到最后。新闻却不同,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每个人接触到一篇消息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最迫切想了解的是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新近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牵涉到什么人,结果又是怎样的等等。如果不把这些重要内容写在开头,读者就会放弃继续阅读新闻的正文,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只能是枉费心机。正如英国作家亨利.费厄利所说:“写好导语,不仅对记者重要,对读者更重要。” ⑨所以,受众阅读认知的心理要求新闻导语必须提供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有吸引力的信息,才能吸引读者阅读。

现在社会的信息量超乎人的想象,我们已经置身于一片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受众可以选择的机会多到空前的地步,于受众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信息选择多元化的形势对传统新闻导语写作构成巨大挑战。标题和导语同处新闻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先浏览一遍标题或导语,再选有兴趣的看,已经成为当前读者阅读报纸的基本习惯。信息选择的多元化使得导语对于一篇新闻的意义更加重要。如何来吸引受众?如何让真正重要的新闻为受众所知晓?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对于以吸引受众为目的的新闻导语的创作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难题。这是摆在每一个新闻导语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改进导语的视角,让读者成为导语的主体,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已成为报纸参与竞争、锁定读者的最重要的筹码之一。

可见,导语是为了吸引受众,不是卖弄文采、故弄玄虚。导语的作用,在于表述新闻的要旨、新闻事件的轮廓和最主要之点,唤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吸引人们不得不看或者听下去。新闻导语的最根本作用就是吸引读者、吸引受众。导语要想紧紧抓住受众,必须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必须向受众提供最新鲜的新闻信息,必须采用最有吸引力的形式。这是新闻导语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受众的认知心里决定的,是党对新时期新闻工作"三贴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受众信息选择多元化对导语挑战的必然选择。这取决于受众能不能够接受,

是不是喜欢,是不是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四、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条好的导语要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将读者的目光立即吸引过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纲挈领地了解到这条新闻的要点,以便做出决定和判断:是否需要阅读这条新闻的全部文字。

根据新闻写作的传统,我们要求导语的句子必须明快、简洁,用字必须简单、有力,而且具体,要删去繁复的语句和暧昧含糊的字词。这就像一位高超的武师,能够拳打窝牛之地,在严格的限制下演义出精湛的技艺。

(一)、干脆利落,少而干练

比如,China Daily,December 20-21, 2003, Page 8 就有条导语。

" Basra, Iraq: Iraqs US administrator Paul Bremer said on Friday he had escaped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in Baghdad in early December."此条导语仅用了19个英语单词,其意大致为:"伊拉克的美国管理者保罗.布雷墨星期五说,他于12月初在巴格达逃过了一次暗杀企图。"译为中文后字数为36个字。

导语虽然短小,却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新闻记者的功底和敬业精神。因为记者采访回来,面前自然会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首先要在报社给定的发稿面积内做出舍弃,然后还要像沙里淘金一般地苦思冥想那个核心中的核心:导语。它要直截了当,干脆利索,一下子就激起读者的兴趣,因此需要记者付出最大的功力,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

(二)、避免面面俱到,多而拖沓

然而,目前我们有些新闻记者却渐渐抛弃了导语写作的规矩,早已把导语的字数限制和写作要求丢到脑后去了。他们通常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大笔一挥,随心所欲地写下来,很是痛快淋漓。当然,也有许多记者写出了很地道的导语。

如 2003年12月22日,某晚报第6版

本报讯(记者XXX)今天上午10时30分,服刑3年没见到儿子的赵红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孩子。为了见儿子,赵红特意化了妆:"让儿子对我放心一些。"但是在19岁的孙覃眼里,妈妈还是瘦了些、变老了。19岁的孙覃第一次给妈妈倒了一杯茶,端着儿子倒的第一杯茶,赵红热泪盈眶:"原来担心他不适应监狱生活,现在看儿子虽然瘦了,但是成熟多了!"除掉标点符号,这这条导语还有131字!

这个例子只要稍加总结一下,就可看出,其要传达的中心信息不过就是:"今天上午10时30分,服刑3年没见到儿子的赵红,端着同在服刑的儿子(19岁的孙覃)倒的第一杯茶,热泪盈眶。"如果再加上这对母子见面的特殊地点:北京市某监狱,可能读者就会更清楚地知道这篇报道的大致内容了。经过一番"瘦身",这条导语仅剩下了44个中文字,却能传达出同样多的新闻要素。

(三)、用心构思,留有悬念

其实记者只要在心中多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读者着想,多下一些苦功,就一定能写出好导语的。据说早年《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为了一条导语竟然写了13遍方才满意。

我们的许多记者也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导语,比如:

1、2003年12月22日,星期一,《报刊文摘》第4版:"据《现代快报》12月16日报道,市民刘先生这两天一直在为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件事而烦心。"这条导语简短明快,富有悬念。

2、2003年12月22日,星期一,《北京晚报》,第8版:"昨天,一伙骗子在海淀区莲花池长途车站,上演了一场‘精彩双簧,把正候车的张女士唬蒙了,结果钱包和手机不翼而飞。"仅用了50个中文字就将新闻要素交代清楚,读者一目了然。

(四)新闻导语还须精当

写好新闻导语,即完成了全篇任务的一半。可见“新闻导语”(以下称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位置。精彩的导语可以让读者数秒钟读完“导语”后,便可了解这篇新闻报道所反映的事件的主要内容。

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被刺,美联社记者戈布莱特当日从华盛顿拍发了一条轰动世界的大新闻,仅有一句话:

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

再看这个例子:新华社曾发过一则关于上海防止地面下沉的消息,导语长达200多字,试摘如下:

新华社1972年3月15日电 1972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防止地面下沉》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上海……撰写的。它总结上海防止地面下沉中积累的经验……

这条导语既臃肿又枯燥,一位英国朋友将它改为7个字:

据新华社消息:上海不是威尼斯。

导语只一句话,通过将上海与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来比较,告诉受众全文中最重要的事实——上海防止地面下沉。这后一条导语写得干脆利落,生动鲜明。

五、导语写作的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思维过程,任何写作都要认真思考。好的导语写作都应该是思路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根据导语的使命和写作要求,写导语的思路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一)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要在提炼和概括上下工夫

导语写作过程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程序是提炼。一条消息的导语必须突出核心事实,揭示要旨,缺少这两点就不成其为导语。这是写导语的基础,是第一性的,是将导语写好的关键。新华社曾给各分社的指示信中说:有导语的消息是比较难写的,它是研究的结晶。这里所说的“研究”,主要指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提炼。美国威尔逊大学教授海德.格兰特.米尔纳也曾经说:“导语是一种揭示、摘要、高潮、,一种包在小包裹里的要点或是新闻预告的总合。”⑩在消息写作中,所谓提炼,就是提炼最主要、最新鲜的,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同时,提炼和概括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只有提炼,不善于概括,导语做不到简而明;

只有概括,没有提炼,是无米之炊,概括不到点子上,不是空洞无物,就是不得要领。新闻导语要提炼的准确,概括才能精当。

在这方面,有些外国记者在提炼和概括上的工夫和技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请看下面两条导语:

(1)(我国一家新闻单位)对外经济贸易部一位负责人今天向记者介绍了“东芝机械事件”后中日两国政府进行会谈的情况,并要求日本政府切实采取措施,使问题尽早解决。

(2)(一外国电台)中国要求日本赔偿在禁止东芝机械产品输出到中国以后,中国所蒙受的损失。

分析以上两条导语,清楚的看到第一条导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中日两国会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条导语正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条只停留在事物表层,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说写好导语第一步要提炼,这是关键,也是基础。

(二)找出新闻六要素中,具有价值最高的和较高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按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事件、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结果。但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往往同一个要素在不同的新闻,其价值大小也不一样。请看下面两则导语:

(1)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利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休会的机会,应邀到大钟寺参观。

(2)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今天重访了一年前他们批评过的北京大钟寺。

第一条“何事”是这条导语的“支点要素”,第二条导语是由“何人、何时、何故、何事”组成。“何故”价值最大。因为人大代表,利用休会时间参观是常事,只是单纯的报道没什么价值。第二条导语揭示出是因为“一年前他们批评过”北京大钟寺这一特殊原因。突出这一要素,正式说明了人大代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由以上两条导语的对比,可见写导语是认真分析新闻诸要素,找出新闻价值最高的要素,突出在导语里的必要性。

(三)注意选取能揭示新闻价值和烘托深化主题的背景材料

有些新闻事实,如果从事实本身看,看不出什么新闻价值,如果把此事实放在有关背景中去看,其新闻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凡是揭示新闻价值的背景材料,均出现在导语里,使受众刚刚接触新闻,便知其新闻价值。请看获1991年“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的导语:上海市民做了100多年的大桥梦,今天终于实现了。他们纷纷涌向大桥,争睹这座跨度423米,名列世界第二的斜拉桥的英姿风采。

在这条导语里有两处背景材料,即“上海市民做了100多年的大桥梦”和“名列世界第二的斜拉桥”把此桥放在历史背景上看,它是来之不易,是人们的企盼;把它放在世界的背景上比,它属第二。因此,这座大桥的建成便有了较大的新闻价值。

(四)选择适当的表达形式

导语的表达形式是较多的,我们应就内容、主题和受众心理而定。原则是既突出新闻价值,又引人入胜。如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往往采用叙述式导语,直截了当地将人们关心的事实,急于要知道的信息告诉受众;在报道日常生活中凡人小事新闻的导语,往往采取一些修辞手法,将导语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素材:

1月7日郭中奇从韶关站上了272次列车,打算回家乡浏阳结婚。当车行至郴州地区时,他随身携带的防锈漆泄露,接触火种引起火灾。列车起火后,郭中奇破窗逃跑,逃回浏阳家里,1月10日被公安部门抓获。

《羊城晚报》首次报道的导语:

昨天晚上,广州开往西安的272次列车在郴州地区发生特大火灾,烧毁两节车厢,34人死亡,30人重伤。

下面是几条连续报道的导语:

(1)1月7日晚上,由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行至郴州地区时,发生火灾,造成34人死亡,30人重伤,经济损失18万元。肇事者郭中奇逃回老家浏阳,1月10日被公安机关抓获。

(2)特大火灾的肇事者郭中奇被抓获。

(3)272次列车特大火灾的原因是一乘客,擅自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接触火种引起的,肇事者今天被抓获。

上面的导语可看出首次报道较好,下面第一条主要是“挂钩句”不简练;第二条又过于简单;第三条较好,,“挂钩句”和其他部分均简而明,而且揭示的主题指导性也强:凡是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造成重大事故,都要负法律责任。

新闻导语的写作,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已形成了一些新闻界公认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但我们在写作新闻时,不仅要有独特的角度,新鲜的内容,还必须注意表达方式上的刻意求新,力求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因而要敢于创新、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这必须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散文式、白描式的导语,在优美的文字中,把重要的新闻的事实、记者的观点倾向等,都溶进去,逗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其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新闻事实。当然,创新须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新朋友,首先是掌握规范,熟练之后方可去实践创新。

注释:

①选自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67页

③汤世英、薄瀚培、劳沫之编著,1986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科书。

④程天敏编著,1987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暨南大学新闻系教科书。

⑤洪天国著,1986年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

⑥1984年版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第三次版

⑦摘自《世界新闻事业》1980年第三期《美国新闻导语初探》一文

⑧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怎样写新闻》第21页

⑨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第70-71页⑩选自《新闻报道》一书

记者如何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1819146.html, 记者如何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作者:张冰 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34期 摘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是每一名记者的理想,在写作中要从细节入手,从关切点上,共鸣点 上等方面找准新闻视角,摆脱人云亦云的报道,这样才能写出不落俗套的作品。 关键词:视角角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a)-0223-01 每名记者都希望自己写出的新闻报道有深度、有意义,观众看完之后回味无穷。那么如何 才能摆脱人云亦云,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佳作呢?笔者认为,采用独特的视角是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的“法宝”。有的记者看起来很勤奋,但是却不出东西,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缺乏艰苦的思想劳动,没有选准写作视角。要写出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的文章,首先必须选择全新的切入角度,做到人人心中有,却是笔下无。比如写经济建设、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稿子,一定要着眼于那种静悄悄发生的、不为人们注意的,然而一经点破之后便会使人恍然大悟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抓住 看似细微的事情,用非常真实、亲切的细节打动受众。要想以独特的视角取胜,还可以在身边发生的变化中截取最有特色的角度,选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大主题小切口深开掘,从微观入手反映宏观问题,抓住传神的细节,找到最能激起感情的切入口等入手,写出引人入胜的佳作来。 那么什么叫新闻视角呢?新闻视角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角度报道,角度不同、挖掘的深度就不同,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同。一个出色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新闻写作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或者叫思辨角度。这种思辨角度,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中便已完成。优秀的记者,往往在采访的同时,便酝酿写作角度,做到边采访边思考,做到心中有数。甚至采访一结束,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也有的在采访之后,面对材料,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另一类是表现的角度,多指技巧而言,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往往比较具体,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现实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我们通过采访,记了满满一本子材料,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不知从何处下笔,苦思冥想,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表达。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1 关切点上找角度 写新闻报道要围绕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即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 问题,找准报道的切入点,是选择新闻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纵观这几年被评上全国好的新闻作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新闻导语分类的方法有多种。为了方便初学者,我们大体上可以按照表现手法上的区别,把导语简单分为三大类型。 1.叙述型导语 与新闻报道要可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采用叙述叙述型导语。 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1)叙述型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例如——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出新一届中央军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等决议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又如—— 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昨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茶会,与数百位长期默默耕耘,为香港回归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基层人士共度中秋佳节。 这种导语适合于快速报道新闻,适合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这类导语弄不好,易陷于平淡,缺乏吸引力。要避免这个弊病,首先必须鉴别一下,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中,哪一个新闻事实最有新闻价值,对读者最有吸引力,就在导语中突出这个新闻事实。一般而言,这样的导语必须具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而且所涉及的人或事必须有较为显著的特点。 (2)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这类导语通常适合那些内容较为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例如,浙江省仙居县百货公司有一大批女带鞋积压在仓库里,曾经委托几个供销社“移动代销”,并削价出售,结果仍未销出去。 后来又两个商贩买去60双下乡摆地摊,仅20分钟就被争购一空,第二天又去带了900双,不到一个钟头全部卖光。《浙江日报》在报道这件事时,用了一个概括式导语: 本报讯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两千双女带鞋,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 这条导语从纷繁的内容中,概括出积压商品与农民见面后成畅销货这个主要新闻事实,突然了全文精华,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概括时的抽象程度不能过高,以免给人空洞的感觉。如果抽象程度较高,那就应该补充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例如,《羊城晚报》有这样一天消息的导语: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1、一语破的法 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 日本投降了! 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 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例如: [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例如:[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意大利古迹极其需

如何写好一篇企业新闻稿

如何写好一篇企业新闻稿 导读:本文如何写好一篇企业新闻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写好一篇企业新闻稿 新闻稿写的好的话,会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那么企业新闻稿怎么写会比较的好呢?一起来看看学习一下吧。 一般就新闻稿写作的技巧来说,消息贵在短而精,不需要过多的形容与修饰,将事实讲清楚是写消息最重要的任务;专题的中心或主题一定要鲜明、突出,层次或要点要分明,立场要中立,角度要多面,引发思考,开放性结论。 总体来说,企业新闻承担着对外对内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对外,由于行业的服务对象是面向整个社会,行业特点决定了他需要依托大众媒体的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内面向干部职工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干部职工凝聚力。把握企业和大众的新闻宣传尺度是企业新闻工作者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以这样说,企业的新闻宣传是企业勾通社会,团结职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客观来说,企业新闻和大众新闻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实质上,企业毕竟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自己视角和观点,具有主动维护企业利益的功利性。 1、企业新闻其注重点在"宣传",而不在时效性。企业新闻宣传虽

然也报道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但其注重点在"宣传".宣传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宣传企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弘扬企业文化,刊登领导讲话等等,对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性不是特别关注,比较注重宣传效果的大小。 2、企业新闻宣传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企业新闻对内重在宣传教育,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新闻是"多报喜少报忧",对外竭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宣传上更是"只报喜不报忧". 3、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是熟悉企业情况的"专家".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要了解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发展情况等方方面面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宣传与新闻工作有机结合,增强企业新闻宣传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4、企业新闻宣传获取信息、线索相对容易。企业新闻的任务就是宣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再加上企业新闻宣传往往被列为管理机关的一项职能,因而有时还带有行政命令的形式。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在采写新闻时往往能得到被采访对象的主动积极配合,获取信息、线索相对容易。 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稿件 一是培养一个阅读的兴趣。平常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把好文章、好句子摘抄下来。 二是要多写稿,多读自己的稿件,多修改,把文章拿给朋友看、同事看、单位领导看,让他们给你提修改意见。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消息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消息 篇一:如何写好新闻报道 新闻语言的特点: 要素有四项: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少用概念化语言和模糊性词语,尽量使用意义鲜明的动词、含义确切的名词和数词。写作手法讲究平实、结构简单明了、用词通俗和口语化。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评章、理论文章不同,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事实的报道,记者的观点、感情也要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体现。但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并不是绝对排斥议论和抒情,有时在报道事实的同时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议论,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真诚而自然的一两句抒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篇二: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谈谈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山东省审计厅内审指导中心任庆明 (2014年6月) 宣传报道是内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指引导向、推广典型、凝心聚力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宣传报道员,就是要多撰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大力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新动态、新经验、新做法,展示内部审计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不断扩大资源共享面和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怎样写好新闻稿件,如何进行有效宣传。

一、新闻的有关概念 (一)什么是新闻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叙性文体。 这里的定义强调三点: 一是在?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二是?新近发生?,这是说新闻不是隔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 三是?报道?,即指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重要的事实,值得 报道的事实,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由新闻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2、新鲜性。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

如何做好经济新闻的宣传

如何做好经济新闻的宣传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电视观众通过这称媒介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充分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容量大、时效性强、涵盖面广成为电视新闻面临的新的标准。 经济新闻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经济建设成就和经济发展动态,是电视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做好经济新闻的报道工作呢? 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每天的工作更是同经济新阐的采制密不可分的,结合自己几十年来工作实践,本人谈谈如何搞好经济报道的一些看法。 经济新闻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重大活动和发生的各种事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观众欣赏需求接受能力的不同,经济报道的内容单调;形式雷同,造成新闻与观众的距离很大,形成脱节。作为一名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避免以往形成的两种倾向:一是为单纯经济报道而报道,这主要是由记者认识水平低、理论水平有限或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搪塞敷衍造成的;另一方面忽视经济新闻的报道。这是由于人为夸大了经济活动的独立性,忽视了经济活动主体是人而非物这一客观事实造成的,认为既然经济新闻脱离群众的日常生活,就放弃这方面的题材。这两种倾向的最终结果是失主了观众,导致言传工作的失败。 我认为正确的办法是客观对待这一问题,看到经济报道中的矛盾而加以认真解决。矛盾就是观众要求新闻具有生动性、通俗性和可视性。而经济活动又是抽象的、无形的、淹没于人的日常行为中,经济新闻在人们的印象中又是以往的那种旧模式,枯燥无味。针对这个矛盾,一方面要解决观众的心理问题,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强化舆论导向作用,增大传播的信息量,及时反馈受

新闻写作技巧汇总分析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 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 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 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 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 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 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 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 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 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 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 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 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 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 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 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 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 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关于经济新闻的深度报道

谈谈经济新闻的选题 一、关于经济新闻的选题 经济新闻到哪里去找题、到哪里去选题、选什么样的题、哪里是选题的切入点、怎样把经济新闻写得厚重些?这些常常是许多通讯员在工作中颇费心思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搞懂搞透了,写起新闻来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在报刊上见到的稿子就不只是轻飘飘的“小豆腐块”。 首先,到哪里去找题? 一是到上面去选题。一个记者选取题材的能力,决定着你的工作水平,你的能力和水平就体现在选题上。所谓到上面去选题,就是到领导机关、到重要会议上去找选题。 二是沉到下面去选题。但到上面找选题只找到一半,或者说只到上面找才能确定选题方向。下一半在哪里?就在基层。这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沉到基层去,才能真正找到另一半选题。二者有机结合,选题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正确的,这样的选题才经得起历史和事实的检验。 第二,选什么样的题? 一是百姓关心的。百姓都关心什么? 二是政府关注的。政府、领导机关都关心些什么? 三是具有普遍性的。所采写的经济新闻中稿率高,刊登的位置好,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肯定是具有普遍性的。

四是具有全局性的。所采写的经济新闻能引起领导机关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也一定是带有全局性的,而不是个别情况或个例。 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经济新闻的选题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首先必须是百姓关心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为经济新闻是针对群众需要和领导机关的决策或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而讲话的,所以选题自然要与百姓生活贴近,目的在于使群众的难题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得以妥善解决,使领导机关的决策得以顺利实施。 第三,怎样选好经济新闻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分析新闻、观察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你就可能不知从何说起,不知切入点在哪里。讲到切入点时,要先说说新闻的“抢”和“养”。 有些新闻要“抢”,而有的新闻则要“养”。动态性的、转瞬即逝的新闻要“抢。不抢别人就发在您前面了,不抢新闻就变成旧闻了。这样的新闻一定要抓紧时间发。国外新闻机构是分秒必争,发得早就很有价值,发在别人后面可能就一文不值。这就是为何要抢的原因。 相对静止的、经验性的、渐进式发展的新闻,报道时机不成熟就要“养”,等待一个较好的报道时机。有许多通讯员只会写动态性新闻,不善于写经验性、渐进式发展的新闻,原因就在不善于分析、观察、判断、总结事物。动态性新闻绝大多数通讯员都会写,当然写好,写出彩来也十分不易。最考验记者功夫的是经验性、渐进发展的新闻

做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新闻写作技巧浅谈

做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新闻写作技巧浅谈 www.hkfe.hk 香港经济网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二、学校新闻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三、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1、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 2、消息写作 3、通讯写作 4、导语写作 四、如何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ν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2、对学校工作既能“跳进”又能“跳出” ν 跳进: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ν ν跳出:跳出自己学校的圈子,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学校工作和活动 ν跳进是为了深入了解要采写的新闻内容,跳出是为了更准确的把握要采写新闻的主题和挖掘新闻的意义。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3、锤炼新闻写作基本功 ν ν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因为我们的大多数通讯员都不是专业出身,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大家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基本的写作技巧,通过自学都可以掌握。 ν开始写稿的时候,可以先找一些类似的稿件模仿,熟悉了,就可以自如的去表现。 勤写勤练勤看,相信大家一定提高很快ν 二、学校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 1、国家当前教育热点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2、社会热点和学校活动的有机结合; 3、市教体局工作要点和宣传重点

新闻学习——21世纪经济报道主任谈怎么写财经新闻

21世纪经济报道主任谈怎么写财经新闻 什么样的新闻才算是好新闻?我相信,来到这里的人都不能算笨吧,新闻的好坏还是分得清的。美味的菜你做不出来,难道还尝不出来吗?可是,有人要说了,我们到这里主要不是来欣赏、品评好新闻,而是想做出好新闻的。能不能告诉我,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 对不起,我没学过新闻,不知道新闻系的教科书是怎么定义好新闻的。我丝毫没有想贬低新闻科班出身的同事的意思,但我深知,仅仅用新闻系的教科书来套是写不出真正的好新闻的。我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任何资格来制定好新闻的标准,而且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新闻是好还是不好,将是可怕的,灾难性的。 但好新闻总是有共通性的。我只想从几个大的新闻种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感觉。当然,我们必须把以下话题局限于财经新闻的范畴。 政策性新闻。听起来政策性新闻最没新意,你又不能瞎阐释,主要是靠人脉关系和敬业精神,谁先发出来谁最牛。纸媒体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网络,新华社通稿一到它就发出来了。都市报还可以把政策一二三列出来,分析分析,再加一些政策出台的背景。周刊类的财经媒体怎么办?如果能抢到第一落点,发原创新闻,当然最好,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只能抢第二落点。 政策性新闻写什么?政策本身你只需提一句就行了,详细内容都市报早就报过了,我们可能主要还是要写新闻后面的东西。 第一,政策出台的背景肯定要写,但不单是流水账似的回顾,而是要捕捉到政策出台的逻辑线索,让读者明白,哦,原来这个政策现在出来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二,政策对市场、对行业的影响要写。这是对政策影响的前瞻性分析,是政策性新闻的主体部分。 第三,市场有关主体对政策的反响和评论。采访哪些人?能采访到制定政策的关键部门或关键人,最好不过。不行,就采访政策影响到的市场主体。但并不是说背景就是第一段,对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就是第二段,不,政策对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应该放到最前面,因为这才是读者最关心的;其次是分析评价,然后才是背景,或者两者揉在一起写。政策性新闻要写出差异化、要创新,才会更受关注。好的政策性新闻,是能从政策中揭示出趋势性的东西来。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前一段央行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即房贷加息。重点在写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现实的、即时的影响,对当前房价的影响;然后是各方的反应和评论,对未来房贷政策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及它对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是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如果写得好,能采访到关键人物,对政策背景的新闻元素的突出,甚至可以单独成篇。譬如,大家都在说央行房贷加息是中央宏观调控打压房价的需要,而不太注意央行自身和商业银行本身的需求,如果我们采访到央行的人(甚至只是听到了央行的人的讲话、演讲),突出了央行对住房个人抵押贷款风险的强调,我们就会明白,作为央行,它出台这种政策,客观上会起到打压房价的作用,但可能更多是的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因为自1998年以来,

如何拟写新闻导语

如何拟写新闻导语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拟写新闻导语; 2、明确导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掌握拟写新闻导语的方法; 2、快速地提炼出新闻的“六要素”。 学习过程 一、真题再现 (2005·福建高考)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40字)(3分)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答案: 二、拟写新闻导语的方法 导语是长篇新闻报道的开头,一般是第一句或第一段,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一)归纳导语的方法: 1、划分阅读材料的结构和层次。 (1)、确定对象(2)、分清主次(3)、找中心句(4)、辨明层次 2、明辨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把握材料要素。 (1)记叙性的语段,最重要的是筛选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词语和语句。 (2)说明性或议论性的语段,关键词句注意叙述语句。 3、整合有效信息,准确规范答题。 (二)导语的表述原则 1、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2、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有特殊要求除外)。 3、主语(陈述对象)必须存在且要准确。不要把很多的单位名称、专门术语、 人物、头衔写进导语。 4、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事件、行为)。 5、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运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必要

新闻学习――21世纪经济报道主任谈怎么写财经新闻

21世纪经济报道主任谈怎么写财经新闻什么样的新闻才算是好新闻?我相信,来到这里的人都不能算笨吧,新闻的好坏还是分得清的。 美味的菜你做不出来,难道还尝不出来吗?可是,有人要说了,我们到这里主要不是来欣赏、品评好新闻,而是想做出好新闻的。 能不能告诉我,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对不起,我没学过新闻,不知道新闻系的教科书是怎么定义好新闻的。 我丝毫没有想贬低新闻科班出身的同事的意思,但我深知,仅仅用新闻系的教科书来套是写不出真正的好新闻的。 我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任何资格来制定好新闻的标准,而且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新闻是好还是不好,将是可怕的,灾难性的。 但好新闻总是有共通性的。 我只想从几个大的新闻种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感觉。 当然,我们必须把以下话题局限于财经新闻的范畴。 政策性新闻。 听起来政策性新闻最没新意,你又不能瞎阐释,主要是靠人脉关系和敬业精神,谁先发出来谁最牛。 纸媒体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网络,新华社通稿一到它就发出来了。 都市报还可以把政策一二三列出来,分析,再加一些政策出台的背景。 周刊类的财经媒体怎么办?如果能抢到第一落点,发原创新闻,当然最好,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只能抢第二落点。 政策性新闻写什么?政策本身你只需提一句就行了,详细内容都市报早就报过了,我们可能主要还是要写新闻后面的东西。

第一,政策出台的背景肯定要写,但不单是流水账似的回顾,而是要捕捉到政策出台的逻辑线索,让读者明白,哦,原来这个政策现在出来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二,政策对市场、对行业的影响要写。 这是对政策影响的前瞻性分析,是政策性新闻的主体部分。 第三,市场有关主体对政策的反响和评论。 采访哪些人?能采访到制定政策的关键部门或关键人,最好不过。 不行,就采访政策影响到的市场主体。 但并不是说背景就是第一段,对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就是第二段,不,政策对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应该放到最前面,因为这才是读者最关心的;其次是分析评价,然后才是背景,或者两者揉在一起写。 政策性新闻要写出差异化、要创新,才会更受关注。 好的政策性新闻,是能从政策中揭示出趋势性的东西来。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前一段央行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即房贷加息。 重点在写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现实的、即时的影响,对当前房价的影响;然后是各方的反应和评论,对未来房贷政策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及它对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是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 如果写得好,能采访到关键人物,对政策背景的新闻元素的突出,甚至可以单独成篇。 譬如,大家都在说央行房贷加息是中央宏观调控打压房价的需要,而不太注意央行自身和商业银行本身的需求,如果我们采访到央行的人(甚至只是听到了央行的人的讲话、演讲),突出了央行对住房个人抵押贷款风险的强调,我们就会明白,作为央行,它出台这种政策,客观上会起到打压房价的作用,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部郭伟东 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者赫伯特.黑德这样说。一个好的导语,意味着一篇新闻报道已成功了一半。 在日常改稿、编稿的过程中,我发现,编辑的工作大部分用在了修改导语上。因为新闻事实已经清楚,最多也就是改改错别字,调整句式、段落,使之顺畅贯通而已。但在导语上,编辑上往往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总想用更新鲜的方式,更简洁的语言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吸引读者。下面,我结合日常工作简单谈一下新闻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作用 1、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 导语高度概括着新闻事件的面貌,集中表现着新闻的核心内容,快速传递事件的最新动态,它反映着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般来说,导语中已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新闻事实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所以说导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披露了新闻的实质内容。 2、吸引读者 忖语就像是一篇文章的导读部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看下去,导语对他们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关键。有的新闻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读者拿过一张报纸,往往是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

也就是没有明确的意图去寻找特定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篇新闻的导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就人过去时一步阅读下去,此时,“无意注意”就开始变为“有意注意”。可见,导语是否能吸引读者对于一篇新闻能否传播还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3、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一个好的导语,实际上就已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因为在导语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对全部的新闻事实进行思考、判断,从而确认你想最先告诉读者的内容,同时确定你讲述这些内容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对新闻事件要素的选择、结构及关系等都已经完成。可以说,写出了一个好的导语,你就已找到了整篇新闻的思路与方法。 二、导语的分类与写作 导语的分类与写作,各种新闻业务书籍中已讲得很细,光分类就大概能分出十多种,诸如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评论式等等,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感觉到,导语其实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式导语,一类是间接式导语。 1、直接式导语 也可以叫概括式导语,或者更通俗一些,就是硬新闻导语。它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交代新闻事件的主题,在第一个自然段就把构成新闻的何人、何事、何地、为何、结果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告诉了读者。 直接式导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它不事渲染,不设悬念,完全用新闻事实的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事实中最为重要的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消息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消息 浅谈怎么写好新闻消息 参加工作后,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时刻最长,由立体媒体转入到平面媒体的工作中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刻。这次座谈会给我提供了一具特别难得的,与大伙儿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接到通知,我进行了仔细的预备,把自己的一些体味向大伙儿作以汇报。因为时刻关系,仅选取几个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中,曾经走过弯路、感到困惑的咨询题,以及我认为很重要的咨询题,跟大伙儿交流、汇报。有些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加之水平有限,请领导和各位在座同志批判、指正。一、公文信息简报与新闻消息的区别(一)公文信息简报与新闻消息的区别。什么原因先说那个,因为宣传部有一批通讯员队伍,平时和通讯员的接触中,把公文信息简报当新闻消息发是最突出的一具咨询题。功能、作用、服务对象、传播报送范围别同让公文信息、简报与新闻消息有鲜亮的区别。在格式、写法上有明显别同,有各自的规范要求。与公文相比,新闻更多了个性化的东西,体现的是写作者成熟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视角。新闻传统的分类有消息、通讯、评论等等,其中消息在新闻中占重量最多,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一种。它是将能引起群众广泛兴趣的重要事实和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新见闻,由传媒机构进行认定和传播,起的是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一具完整的新闻消息有标题,标题里又有引题、主题、副题。有导语,有新闻背景,具备时刻、地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的新闻6要素。有最基本的格式和规范要求。一定要按新闻的格式、规范和要求去写。要别然新闻别像新闻、公文别像公文的稿件编辑很难处理。普通都会按垃圾稿件处理了。同一件情况假如写公文信息,10个人写别应该有太大出入,因为公文有严格的规范性。假如让10个记者去写并在别同的10家媒体上发出来,会有10个模样,因为在事实的基础上,看待同一件事,别同的记者和媒体味有别同的角度别同的层次。一篇刊发的新闻稿件总会带有记者和这家媒体对事件的认知、见解、态度。举例:比如说今年元月28号,我们县上凉快了迎奥运庆新春妇女文艺大赛。假如报信息,普通的写法算是写清晰这次活动的时刻、地方、参加人数、举办单位、举办目的、达到的效果。而新闻消息能够在这些事实基础上从别同角度别同层次去报道。比如本次竞赛各乡镇都积极参与,能够从新农村文化建设去写。这次活动也是富蕴县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也能够从丰富节日群众文化日子去写。这次竞赛又是一次妇女文艺竞赛,更能够从展现现代妇女风采的角度去写。(二)别同类传播媒体之间的区别。按普通的分法有报刊、电视、广播、络四类媒体。加上如今正在迅速进展的挪移通讯短信平台是五类媒体。新闻消息有基本的要求、基本的格式,但具体到别同的传播媒体依然有很大差别的。同是新闻消息,在别同类媒体上有别同特点和要求,有别同的表现形式。一篇稿件别可能在电视、报纸、广播、络都通用。电视新闻要紧经过现场画面、同期声展现新闻事实,文字解说作为辅助,具有让群众在视觉、听觉上都可以感知的优势。而广播靠听觉,报刊靠文字。(三)同类媒体别同新闻单位之间的区别。由于同类各家媒体的理念、宗旨、层次的别同会体现出别同的风格。把人民日报和中国少年报对照,把新疆日报和新疆经济报对照,能看到明显的风格上的别同。同样是电视台,上海台和湖南台就有很大的别同。如今通讯手段便捷,我们往往写出一篇稿往所有的地点都发,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投稿,往往带有很大的撞人品的成份。假如同一篇稿往报纸发时按报纸的形式搞,往络上发按络的要求处理,并且把握同类媒体别同新闻单位的风格,发新疆日报,就贴近新疆日报的适应和风格,要往经济报发就对他的办报理念、风格和特色有所了解。如此能明显的提高上稿率。编辑收到如此的稿件,一看很对本报或本台、本的风格,稿件写的符合本媒体的规范,别用花太大精力去修改,就会优先用。坚持发上一段时刻稿,编辑用稿用顺了,稿子就好上。二、常规工作别是新闻,常规工作中充满了能够发掘的新闻一些通讯员往往把常规工作中的信息简报、文件材料当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新闻导语,就是在一条消息的开头,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思想及意义,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他们进一步读完全篇。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也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新闻导语写作必须做到“四个必须”。 一、导语里的事实必须是最重要、最新鲜的 新闻事实是有重要性的等次之分的,不能把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写进导语里,以免把最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掩盖了。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最有特色、最受读者关注,也最有吸引力。只有最重要的,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最新鲜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新闻,在新闻导语写作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条著名消息的导语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不能要求将新闻的六要素全写进导语里,但可以根据每条新闻的特点,从六要素中选取一二个最重要最能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人新闻志语之中,其余的要素则分散到新闻的正文部分去交代。 请看这样一条新闻导语:“用假的案件数字来表明‘治安形势明显好转’的地方,不但不能得到表扬奖励,反而要被追究责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严厉警告那些在案件数字上做文章的基层公安部门。”(2000年9月12日《羊城晚报》)这条导语很别致,很富吸引力,但它只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而将通常放在导语中的“时间”要素放到了第二段才交待,何也?事实的重要性之故也。不成功的导语则让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烟雾。请看这样的长新闻导语:“最近,泉州市文管会在开元寺殿前左边宋代方形石塔下发现一座五代石经幢,这座石经幢建于南唐保大4年(公元946年)3月18日,经幢用坚细太湖石刻制,雕工精致,主体是八角形,直径四十六厘米,高一米二十八厘米,各边长为二十厘米,顶盖及基座都雕刻形态优美的飞天和其他图案,石刻文字基本完整,字迹清晰可辨,是泉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文字保存又最完整的一座石经幢。”这条新闻导语竟有163字,作者把不必要的背景、数字以及繁冗的描写不加选择地塞进导语里,不但使读者喘不过气来,理不清头绪,而且使最主要的事实掩盖在一般化的繁琐的事实之中,让读者不得要领,莫名其妙。 二、导语必须简明扼要、短小精悍 新闻导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拖泥带水。导语给读者的印象一定要眉目清楚,一目了然,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说,导语必须简明而扼要,言简而意赅。只有这样,才能使导语写得具体、肯定、准确,才能使导语写得短小精炼、干净利落。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人们看戏,剧情的结局怎样,往往出现在高潮,正所谓“好戏还在后头”;阅读小说也是这样,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要到后面才把底细告诉读者。但是,新闻写作就不同,读者、听众要求在读或听之后,就知道怎么回事。因此,在新闻的导语中,作者要用简洁的文字介绍最主要的内容,以引导读者、听众进一步阅读全篇。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或听众阅读和倾听全文开头部分。一般来说,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美国新闻学者海敦说过,导语是能否吸引人往下看下去的关键。国内新闻学者陈礼章说,导语就是新闻的中心内容或者说是新闻的核心点。还有的专家学者把导语比作消息的“开路先锋”,是消息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不论是西方的新闻学还是中国的新闻学,都认为新闻导语是全篇消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实质,就是把一篇稿子的中心内容放在开头说出,达到既表述出最精华的事实,又能吸引读者、听众看、听下去的目的。 在社会转型、信息爆炸的今天,工作和生活节凑的加快,信息传播量的增加,人们很难一篇篇看完所有新闻,往往是集中精力浏览新闻中的导语。新闻界不少人认为,写好导语,是写好新闻的一半。 常用的导语有四种: (1)叙述式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2)提问式先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再写出主要事实。多用于抓问题、谈经验的新闻。 (3)描述式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征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形成一个“活镜头”,再引出主要事实。多用于特写式新闻。 (4)引语式引用文件、报告或人物谈话的部分内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于谈话报道或某些公报式新闻。 在四种写法中,叙述式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广播用得最多的是描述式和提问式,这两种导语形象行动、引人警觉,听后印象深刻。

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的写作 教学要点:新闻的导语 一、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的核心。 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导语: 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2006年5月20日14时,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期待。今年汛期,三峡大坝开始全面挡水,可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能够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解除洪水威胁。 三峡工程迄今已完成投资1260亿元。年发电可达847亿度。 二、导语的发展 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 本报上海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人民日报》)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 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 三、导语的写作要求 导语写作是个分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从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引述的情况中,提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首尾贯通的“表述’,在其作者看来,它能最恰当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含义。第二步就是用一种最能打动读者的方式将它形诸文字。” 第一步:要彰显新闻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