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第一篇: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就我个人读书的体悟来说,东西方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很对西方文学都有女人出轨的描写,似乎一个贵妇人有情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很多书都有这方面的描写,福楼拜最喜爱的角色包法利夫人也是因为出轨而香消玉损,就连“纯洁”的茶花女也是一个被包养的高级妓女。

当然,这些女性的丈夫也是有很多情妇的。

但是对比中国,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女性一旦出轨便是十恶不赦,潘金莲、阎婆惜等有外遇的女性几乎是遗臭万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低,这可以解释一切,因为地位低,所以受约束,无法独立,受压迫,性格懦弱。

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只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几字可以概括的,这篇文章以我的能力只能浅谈几个方面了。

其实中国文学对于女性真善美的赞美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女子是被人赞美的,比如秦香莲,至今,我们也是偏爱淑女的。

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女子已把男权文化观念积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进而把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意识, 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终于在男权文化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

“ 她们”就是中外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 淑女”形象。

我们中国没有歌德,没有他所创造的“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没有但丁的《神曲》里引导他上天堂的理想的恋人贝亚德丽采,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起来,总量上对女性的表现力超过西方。

对于表现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

写男女爱情的诗歌更多了,西方的带有女性主义倾向作品比唐代传奇的《莺莺传》、《红拂传》晚好多年才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能塑造莺莺这个形象是很了不起的。

《红拂传》写私奔,写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刻画了一位聪明机智豪爽的女子。

经后人一再改编成剧本,又被画家们画了又画。

唐代传奇就是这样的了,更不用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中西文化对比 杜十娘和茶花女

中西文化对比 杜十娘和茶花女

1. 生活遭遇 2.悲剧结局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命运的分析对比: 1.生活遭遇
杜十娘幼年时被卖入春楼,沦为妓女,受尽 欺压凌辱。
茶花女来自农村,出身贫寒,只身到巴 黎谋生,不幸堕入风尘。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命运的分析对比: 1.生活遭遇
杜十娘爱上李甲最终遭受背叛
茶花女爱上阿芒却遭受误解后病亡
政治思想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 ♥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 ♥商品经济开始新兴 ♥思想依然处在封建伦理思想的禁锢之下 ♥男婚女嫁必须遵从宗法礼教、门第观念 ♥已是重要筹码的金钱仍然要依附着封建势力发生作用。
政治思想
♥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自 由的人权 ♥法国社会等级观念森严,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同样轻视糟践 ♥在形式上妓女还是有人身自由的,不会在老鸨的胁迫下去接客 卖淫;
1. 生活背景 2.生活态度 3.抗争精神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1. 生活背景
明代万历年间
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宗法礼教;门第观念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1. 生活背景
法国七月王朝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有人身自由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2. 生活态度
积极乐观
追求自由的爱情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2. 生活态度 奢靡放荡
自暴自弃
生活态度消极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3. 抗争精神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怒沉百宝箱投江自杀
强烈控诉封建礼教和制度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 3. 抗争精神 反抗精神不足

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比较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和亲女和妓女类的悲剧女性的比较,反映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西悲剧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 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出现的、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 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刘兰芝、杜十娘等。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同时,从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弃妇形象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六百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同样地位地下,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

而且,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生育男性后代是他们婚姻的目的和基础。

这一点在二人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

刘兰芝因为没有孩子被驱遣,美狄亚虽然生了两个儿子却被丈夫抛弃,因为跟愤怒、委屈。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

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

而刘兰芝则不同。

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最终由丈夫决定命运的结局。

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

美狄亚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伊阿宋的身上,而当她发现这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时,她就变成一头狂怒的狮子,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报复行动。

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知书达理,温柔善良,被焦母驱谴以后,兰芝就回家。

但被兄长逼婚时,她却毅然选择了以死求全。

以上这些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 男权文化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

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

学士学位论文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窦雅娟运城学院2015年6月毕业论文题目: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窦雅娟指导教师:张皎玲运城学院2015年6月现代视角下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摘要: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和解释,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最初形式和源头之一。

同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显著代表,中、希两国先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通过对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平行对比来分析中希神话中女性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与母爱悲剧,进而了解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而且通过分析其一系列导致悲剧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以及文化原因,从而得出神话中女性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

这些神话中的女性遭遇正是当时社会中众多妇女命运的真实镜像。

文章从现代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神话中的女性,透过她们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和对传统道德的抗争,从而对当下社会中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视角;中希神话;女性悲剧;比较Modern Greek myth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female tragedyAbstract:the myth is an accumul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reflects the early human imagination to the various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phenomenon and explanation, to become a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source. The same as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wo countries ancients sages left a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 human be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myth and Greek myth of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to analyze the female's love tragedy in Greek mythology, the marriage tragedy and a mother's love tragedy, to underst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 in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social cause of the tragedy, its reasons and cultural reasons, calculated the myth in subsidiary position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encounter in these myths it is the fate of many women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real image. Articles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to re-examine the mythical female, through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of rebellion and struggle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the outlook on life, the values of the women in the society, etc.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Keywords: modern; Greek mythology; female tragedy; in comparison引言 (1)文献综述 (1)一、神话中女性悲剧的表现 (3)(一)爱情悲剧 (3)(二) 婚姻悲剧 (4)(三)母爱悲剧 (5)二、神话中女性悲剧的成因 (7)(一)社会原因 (7)(二)个人原因 (8)(三)文化原因 (9)三、现代视角下的女性悲剧 (10)(一)对男权社会的叛逆 (10)(二)对传统道德的抗争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和解释,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最初形式和源头之一。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 红杏 出墙 ,移 情别 恋 ” ,这 是 中 西 文 学 作 品 中 常 见 的一 个 主 题 ,有 些 评 论 家 认 为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妇 女 的 “ 杏 出 墙 ,移 红 情 别 恋 ”是 由 于 妇 女 在 以 权 力 结 构 为 基 础 的 ,大 男 子 主 义 的 社 会 里 受 深 度 压 迫 的缘 故 。 因此 妇 女 的 “ 杏 出墙 ,移 情 别 恋 ” 不 仅 红 是 妇 女 在 生 理 和文 化 等 方 面 遭 受 阉 割 的 一 种 强 烈 的经 验 ,也 是 她 们 对 社 会权 利 的 一 种 热 切 的 追 求 方 式 ,注 定 是 要 失 败 的 。 另 外 , 弗 洛 伊 德 还 这 样 认 为 ,妇 女 的这 种 “ 杏 出 墙 ,移 情 别 恋 ” 是 一 红 种 对 性 的正 常 的 需 求 与 大 胆 的 尝 试 。 社 会 学 家 认 为 这 又 是 一 种 对 社 会 的无 情 的揭 露 与 批 判 。总 之 , 我 们 如 果 按 照 上 述 几 种 观 点 去 看 “ 红杏 出墙 ,移 情别 恋 ” 的话 ,我
风 华 正 茂 ,姿 色 过 人 的 女 子 ,但 由于 命 苦 嫁 给 了 武 大 郎 。 武 大 郎
是 一 个 黑 不 溜 秋 的 “ 寸 矮 树 三 皮 ” 按 伦 理 观 念 以 为 “ 鸡 随 。 嫁
鸡 、嫁 狗 随 狗 ” 。的 确 ,在 一 开 始
的 时 候 ,潘 金 莲 一 直 守 着 自己 的 妇 道 。 丈 夫 出 f , 自家 在 家 做 饭 - j 菜 、补衣 服 等 丈 夫 回来 。 回来 后 , 两 口子 虽 说 不 上 什 么 恩 恩 爱 爱 ,
是 如 果 我 们 回 头 去 想 想 潘 金 莲 与 武 大 郎 ,两 人 既 非 “ 才 女 貌 ” 男 , 又 非 “ 当户 对 ” 门 ,像 这 样 的爱 情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悲剧 。
作者简介 :王丽华 ( 1 9 8 1 一) ,女 ,山西永文人 ,讲师 ,研 究方 向:英语语 言教 学研 究。
・ 6 6・
( 三 )主体 的 自觉性和被动性
萍 乡学 典悲剧 中的女性 并非等 同于弱 小的、最底 层女 性 。中国古典 悲剧 中的女性在社会 中确确 实实 处于弱 小、低层人群 。这些女性不但在社会 中处于最低层 ,而 且受上层人物的迫害、排 挤。此外 ,同阶层男性也会压 迫这些女性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悲剧 中的女性是真正
剧 中女主人 公所遭 遇的困境大都表现为琐碎小事 ( 夫妻
感情 、儿女情长等 ) ,在宏大主题方面较为 匮乏。例如 : 高 明创作 的 《 琵琶记 》中的赵五娘 ,其面临的困境为被 丈夫抛弃 , 赡养父母 的责任全 都落在 其一人身上 。 赵五
娘 的悲剧是其无怨无悔承 受困难 。 中国古典悲剧 中这种

中西古典 悲剧 中女性形象 的差异
桐雨》 ) 。中 国悲剧主题更具 民间性 、世俗性 ,人们更会 同情世俗女性 的遭遇 , 这与 中国人 审美爱好 、审美追求
相符合 。
( 一 )悲剧主人 公的高贵与平凡 就西方古典悲剧来讲 , 其 塑造 的主人公往往 “ 模仿
( 二 )困境形式 的重大与琐碎 中西方古典悲剧塑造 的女主 出身存有很大 的区别 , 其所 遭遇的困境形式 自然也不 同。 西方古典悲剧 中女性 多担 负着伟业责任 。 例如 : 安提戈涅负责维持及保护传 统法 ,其须做 出艰难选 择;美狄亚 勇敢反抗 ,以维护女
戏剧 开端 ,安提 戈涅 便决心冒死埋 葬兄长,以履行人伦
道德责任 ,其对 个人行动结果进行了意料,不管结果如 何,其都要克服此困境 ; 美狄亚依靠主体 自觉性开展疯 狂的复仇行动 。复仇过程 中,美狄亚具备主动优势 。中 国古典悲剧塑造 的女性 , 其 自觉意识较为薄弱 , 是被抑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赏析现代社会,大多数女性都是青春靓丽、美丽动力、婀娜多姿等形象示人,但是古代社会的女性因为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束缚都以端庄娴熟、温文尔雅、善解人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等形象示人,不同的是,在西方大部分国家的女性都以的自立、自尊、自强不息的形象示人,她们勇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对于自己想要的从来不会因为失败而放弃。

在中外文学史中所打造出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各色各异、形形色色,由于所打造的性格不同、并没有限制这些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人生完美的追求。

一、中西文学史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女性对于爱情的表现极为矜持、不自主,而在西方的情况就恰恰相反,她们表现得非常大胆直接、有主见,当然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民族差异在爱情的追求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下面举例说一下西方女性是怎么样主动、热情的追逐她的爱情的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作品《简 ?爱》中是这个描绘女主人公简 ?爱是一个命运很坎坷的女性,由于命运的坎坷塑造出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知识女生形象,虽然她的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过在那时的社会制度中,这样的女性是没有相等的社会地位的,凭着她的知识与智谋与生活做着抵抗,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爱恨纠葛的情感历尽风雨。

从这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就应当持有独立,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不要把自己过多的情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对于小说中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刻画中,一个女人一生都要对一个人始终如一、至死不渝,“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相夫教子” 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编制来说,对于婚姻,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来说是悲惨的,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就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生的不幸,不管怎样都是伴着配偶过一生。

这是不幸的。

二、中西女性的爱情观差别国外女性形象特色具有开放、前卫、她们并没有受到礼教管束,甚至不以议论性爱为羞,是比较随性的,她们个性坚强、独立、还有极强的忍耐力、对人对事有独立的思维,在很多事情上都敢于大胆尝试,在事业上也不甘落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独揽一而、可谓足女人撑起半边天了,在西方女性中认为做女人很好,充分感受身为女人的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西方悲剧中的女性主要体现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中国悲剧中的女性所塑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关键词:《美狄亚》《窦娥冤》女性形象自我意识
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
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悲剧这一概念的使用,是近代王国维从西方美学范畴的引入和借用。

在中西方早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相同的,如在古希腊悲剧中从天国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类的幸福,勇于自我牺牲。

中华民族也不发这样的英雄人物,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等,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强烈的反抗精神。

然而在悲剧文学随后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的悲剧文学、悲剧精神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西方的悲剧角色更具有人的特征,有着清醒的存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中国的悲剧角色往往更多的是表现为较弱的个体自主意识,人物性格单一化、绝对化,从而使中国的悲剧精神缺少一种张力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表现出委婉含蓄隐而不露的民族特色。

二、女性角色的塑造
中西方悲剧中,对于女性角色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莉叶》中的茱莉叶和《奥赛罗》中的苔丝狄梦娜都是贵族千金,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也出身于名门。

而中国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大多表现中下层人物居多,如《娇红记》中的王娇娘,《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地位低下的女子。

这种差别由中西方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止一次强调只有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人物的痛苦或毁灭,才更容易唤起主体的悲剧情感,更能实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所以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崇高伟大的上层人物,男性悲剧主角大多是国王、将军、大臣、贵族等,而女性悲剧角色也大多是公主或贵族。

这些悲剧主人公因其崇高,当他们遭受不幸时,就会深深的震撼观众的心灵,会“激起怜悯和恐惧之情”。

中国的悲剧目的不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是为了取得道德教化作用,以至善至美的伦理美德来感化观众。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下层,对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了解较深,所以作家更容易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

再加上封建社会的文字狱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直接描写帝王、王子、公主和贵族。

中国古代悲剧在唤起审美主体崇高情感过程中,不是依靠人物显赫的地位和高估的身份,而是凭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内容的美与善。

所以中国悲剧中女主角多是普通人且地位并不高,但是她们完美的品格和情操使她们成为某种伦理美德的化身。

观众为她们的美德说打动,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

这就是中西悲剧中女性角色塑造不同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悲剧中的女性意识
《美狄亚》中的主人公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的公主,她为了爱人阿伊宋不惜背叛父亲,杀死亲兄弟,但最终还是被爱人背叛,最终她采取了残忍的报复手法杀死了仇人,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然后逃亡雅典,留下伊阿宋孤独的生活。

窦娥是中国出名的悲剧人物之一,自小卖身当童养媳,丈夫死后为了自己的婆婆不受恶人的迫害,自己含冤而死。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以证其冤屈。

后来果然应验了三桩誓愿。

两位悲剧女主角对待命运的不同反应,反映了中西方女性不同的女性意识。

美狄亚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反抗阻挡她的“男权力量”,她杀子的行为则是当时的社会形态的产物。

古希腊父权制社会下的观念认为,父亲是真正的生育者,儿女的出生完全与母亲无关。

美狄亚要宣泄心中的仇恨,只有亲手杀死伊阿宋的子女才能对他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偏重个体尊严及其人格价值。

美狄亚的报复实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和男性道德观的反叛,强调了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

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人必须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奋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伦理道德大不相同。

窦娥的反抗也是惨烈的,尤其是刑场的许愿,很是悲壮。

她听到要拷打财婆婆,
便立刻屈招了冤案。

这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中国的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窦娥被卖当童养媳到被迫成婚,是因为“父母之命”,深受“烈女不从二夫”的观念影响,坚决不从张驴,最终因为孝道而被斩法场都是受到封建制度的毒害。

与西方女性为了个人主义奋斗完全不同,中国悲剧女主角更多的是通过伦理道德来博得读者的同情。

当然中西悲剧中也有一些相似,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苔丝狄梦娜与中国悲剧人物秦香莲都是中西悲剧中著名的女主人公。

她们都具有纯正善良、忠贞的性格。

中西方父权制度赋予女性忠贞、无私、顺从,要求女性奉献自我,顺应男权社会的一切结果。

她们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也注定她们成了男性社会的牺牲品。

四、总结
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在塑造形象时有所不同,西方悲剧中的女主角的身份地位都比较高贵,这是因为悲剧主人公因其崇高,当她们遭受不幸时,就会深深的震撼观众的心灵。

而中国悲剧中女主角多是无辜的普通人,不是依靠悲剧人物显赫的地位和高贵的身份,而是凭借悲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伦理的美与善。

此外,中西悲剧中反映出的不同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西方社会追求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与中国的重“孝”和“礼”,重伦理道德完全大相庭径,这与中西民族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文化传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罗念生译.美狄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宝斗.透过悲剧看中西方女性与命运的抗争[J]. 昌吉学院学报,2002(4).
[4]吴晓群.《美狄亚》与女性历史地位的再思索[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5]杨晓莲.美狄亚与窦氏[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