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合集下载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文 主 义 还 有局 限 性 , 哈 姆 雷 特 把 复仇 这 一 重 任 让 自 己 独 自来承
担 , 没 有先进阶级 引导 , 注 定 要 失败 。
我们再 来看杜十娘, 她 的身份是 个青楼女 子 。 在封建社会
里一 ,
个普通 妇 女 , 包括贵族 妇女 都要 受到封建礼教 的压 迫 , 更
何 况 处在最 底层 的妓女 呢? 她 们的生 活是最 痛苦 、 最 悲惨 的。
在西 方美学史上 影响深远 , 被视 为经典 性的定义 。 中国的戏剧
产生很早 , 却没 有十分 系统 完整的悲剧理 论 , 但我们仍能从 具
体 的作 品 中窥见 中西 方 悲 剧 的差 异 与相 似 。
哈姆雷特是一 个人 文主 义者 。 他 同叔父 克劳狄斯之 间的冲
突, 表面 看是 王 子 为父 向弑君 篡位的人 复仇 。 其实质则是 拿叔
这也 由戏剧在东西 方文学史 的地位而 论 。 在西 方文学史上 , 戏
剧 作 为十分 重 要 的形 式 历 史悠 久 。 而 中国 戏剧 , 作 为 以话本 为
载体 的艺 术形 式 只 是 市 民阶层 的精神消费 。 因 此在人 物 的选 择
上 , 必 须选择贴近 受众生 活 的人 物 。 只 有满足 受众 的要 求才能
在他们 身上 表现 出来的往往 不 是 时代 的火 花, 而 是 人 类 的善 良、
友 爱 、 勤 奋 、 自我 牺 牲 、 渴 望 自 由等等 , 由于 他 们 地 位 的卑 微 ,
身世 下 贱, 家庭 和 阶级 的局 限 , 以及 社会条件 的影 响, 他们 只
能 处于 被侮辱 、 被 损害 的地 位, 最 后 被 黑 暗势力所吞 噬 。 当然
古希腊三 大悲剧家埃斯 库勒斯 、 欧里 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

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

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

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

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ppt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ppt
中西方悲剧特点 比较
1003班第二讨论组 展示人 刘振宇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2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2 3 4 4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不同的悲剧 性格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 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 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 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 和否定勇气。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 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 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不 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 有伦理评判性质。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 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 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 中国的悲剧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 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 的和解。但是,这种令人高兴的结 局一般不是主人翁自己争取的,而 是借助一种外在力量实现的。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则 多选取 日常百 姓的生活故事 ; 二是在 结局上 , 西方 悲剧 追 求 “ 一 悲 到底 ” , 中国悲剧 则 多 为“ 双 重 的悲 剧” , 以大 团圆结 束 ; 三是 在审美效果 上 , 西 方悲剧多 追求“ 真” , 中国悲剧则着力表现一种“ 善” 。
悲剧是 西方 美学的一个重 要范畴 ,也是 西方艺
依 和拉 辛的悲剧人物也 莫不如是 。悲剧主 角的身份 2 0 0 0年都 没有重大变化 ,发生在他们身上 的都 是些 惊天动地的大事 件。直到 启蒙时期 , 狄德罗和莱辛提
出要创 作反映 普通人 生活 的“ 市 民剧 ” 的主张 , 这种 在 悲剧 里贵族 王候独 断的局面 才算被打破 。不过 , 在
身 的独特性。中西悲剧生长在各 自的文化土壤 , 形成
曲悲剧也 多来源 于历史 故事 、 民间传说 、 传奇 、 评 话
等, 处理题材 比较 自由。中国最 早的戏 曲悲剧 , 汉代
“ 百 戏” 《 东海黄公》 就是讲 述一个 民间的打虎英 雄年
迈力衰 , 伏虎不成反被害的悲剧遭遇。后来的著名悲
贵, 君 为轻 ” , 可见 , 中 国具 有 悠久 的 “ 民本 ” 思想 传 统, 这一思想贯穿到艺术 家的创作 中, 使得他 们能够
具有 关注普通 百姓 、体 恤下层平 民生活疾 苦的思想 意识。在中国 , 妇女又是受封建礼教压迫最深的一个 群体 , 因此 , 悲剧作 家将 同情 和关怀最大限 度地投注 到女性身上也是不足为奇的。从审美效 果上看 , 中国 悲剧 的平 民性能够 拉近观 众与 悲剧 主人公 的距离 ,
大悲剧的主人公都是 国王 、 王子和贵族 。 之后 的高乃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他们遭遇不 幸、 饱受摧残 时更能激起 怜’ 悯和 同情 , 不像西方 悲剧 中的神和英雄高 高在上 ,使观 众敬而 远之 ,只能是有 限度地表达 对主人公 悲剧 命运的怜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_1

浅谈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栾岚[摘要] 悲剧作为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高度关注。

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是从哲学的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的个性反思特点。

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了现实性的一面。

本文从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审美;差异;I106.7在世界文学使上,“悲剧”这一概念是发源于希腊的,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它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表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地深度美感。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悲剧作品,而在中国,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忠教节义的伦理观和温柔敦厚的美学观的制约,悲剧文学发展缓慢而且不充分。

因此中西方在悲剧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悲剧精神、民族意识和审美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悲剧精神是指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抗争与超越精神,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本质因素之一。

而悲剧精神的精髓在于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

在人类的悲剧精神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露出超常性与崇高性。

悲剧精神投射于中西悲剧中,闪耀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和色泽。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

如在希腊神话中,人物都是以个人为本体,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禄碌。

他把个人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冲冠一怒退出战场,只因阿伽门农横刀夺爱。

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盗取天火,触犯了宙斯,因而被囚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备受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

中西悲剧异同

中西悲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

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

5、悲剧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6、主题上都追求严肃:悲剧庄重、严肃、沉重。

悲剧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且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7、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首先,观众能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

其次,悲剧的最终结果是惩恶扬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不同点(一)主人公的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强者。

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

”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都属于这类人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既不是大德至善,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
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

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

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
一、悲剧思想不同
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

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

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

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

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

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

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
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例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李尔王、奥赛罗等。

且悲剧人物身上都会有他性格上突出的缺陷,如:哈姆雷特的犹豫,奥赛罗的多疑,李尔王的专横,麦克白的贪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以人物的遭遇为中心叙事,悲剧人物既有神话人物、帝王将相之类,又有平民百姓、公子小姐以及浪子妓女和落魄文人等。

神话人物的悲剧主要是有关男女爱情的,因礼教,身份地位等多种原因而不能结合。

帝王将相主要是朝廷内部忠良与奸臣斗争,继而造成国家的悲剧。

对于平民百姓的人物来说悲剧多是由恶势力欺压和官府冤假错案等方面造成的。

悲剧的主人公多是弱者的形象,这与西方悲剧人物正好相反。

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无力反抗,只有听天由命,像窦娥、杜十娘等。

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表现出的是造成这些人物命运的社会的悲剧,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的是以忍耐、顺应来接受自己的命运的不公,而非西方人物的对命运的质问和控诉,继而有了行动的前进。

中国悲剧的人物则是人为无有的东西做了牺牲,却没体现出人的价值何在。

三、悲剧内容不同
西方悲剧表在内容上是人对现存的无法预知的力量的抗争。

在悲剧《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柔软和犹豫左右了他自己,一次一次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铸成大错。

在《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由不可知的命运遭受命运的逆转。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的面对,并逐步的上升。

个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有的境况,但结果是宿命已定。

俄狄浦斯王想要极力改变杀父娶母的宿命,但却步步走向深渊。

在同命运的斗争中,性格或是命运捉弄了他自己,造成了悲剧的内容。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再如悲剧人物:美狄亚的变态的复仇心理,奥赛罗的嫉妒轻信,李尔王的昏庸无能,才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中国悲剧的内容是以人物的遭遇,表现善恶、正邪、等观念,起到教化作用。

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窦娥的善被张驴儿父子、桃杌之恶所毁的悲惨遭遇,具有社会悲剧的意义。

方成培的《雷峰塔》以白娘子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赞扬了白娘子敢于向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悲剧人物的双方是个人对待整体,个人的命运跟社会环境相连,以弱小的个体对抗整个黑暗的势力,本身就身单力薄,成功的几率几乎就是零,中国的悲剧人物是可怜的,抗争只能是无声的呐喊。

中国的悲剧宣扬的是道德伦理上的观念,是有明显的强烈的界限之分,善
与恶,美与丑。

不像西方的悲剧,是表现个体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与残杀,造成的结果是生命意志的放弃。

四、悲剧结局不同
中西悲剧的结局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在看西方的悲剧时,会发现它们的结局突出表现为个体用自己的生命去斗争,来肯定自己斗争的价值性。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体现了自身的一种毫不后悔的牺牲精神,无愧于自己。

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苦难与不幸就是人生的本质,由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来说是个人的意志构成了人生痛苦的根源,特别是人生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西方悲剧在结局上,常常会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会让人们去探索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悲剧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些种种的疑问,带给人们的是思考。

与西方悲剧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悲剧,多是以美好圆满的结局来收尾的,这里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等一些作品是具有实质性的美好的结局,还有的一些的是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团圆移到了虚幻的天界仙境或是阴曹地府,通过外界的力量促成,继而表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心性向善的人本主义精神。

五、悲剧精神的不同
西方的悲剧人物自身具有着个体独立性的意识,是由自己的意志欲念来作为导向的,他在事态的发展中是有自己的目标,是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是局限,以个体的行事,来承担所带来的后果。

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而盗取火种被发现,后受到惩罚,但始终不屈服,这就体现了个人的独立精神。

王富仁先生指出:“在西方的悲剧中,悲剧精神往往就是悲剧人物的精神,他们是崇高的,体现着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精神,体现着人的主体性,表现着特有的英雄气质。

”人的力量得到了发挥,人具有了理性的光辉。

中国的悲剧精神受到传统的文化意识的影响,弱者的悲惨命运获得了人们的同情,激起了人们愤愤不平的怒气。

悲剧的精神就在于将多数人的命运做了个体的反映,而有了大众的共识,反映了整体的悲剧。

不是西方的那种注重个人的精神的体现,悲剧体现的社会性意义是主体的体验。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家及其它思想的教化下,形成了鲁迅所说的“吃人”的这种表现,是整体所遭受的精神的压制,所以悲剧的内容就有了整体反抗现实的一种全民精神。

这是中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的根本所在。

悲剧,这一表现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冲突。

无论中西的悲剧,它描写主人公或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或是恶势力的阻碍,或者遭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虽努力抗争,最终别无选择地悲剧了。

雅斯贝尔斯说:“当互不相涉的真实力量彼此冲突时候,悲剧就发生了,现实是破碎的,真理是分裂的,这就是悲剧知识的基本领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充满着悲剧的意识,存在于国家和家庭中。

总的说来,中国是没有西方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的,西方的悲剧是可以穿越空间与时间的,对不同国家地域的人都有它的价值的,悲剧人物的精神和气质也是经久不衰的。

中国的悲剧,是历史的写照。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土壤。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中西悲剧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魅力和光辉,才具有了自己各自独立的一片天空,给人类精神和思想上一种洗礼、一种改变。

参考文献
[1](希) 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3](德)雅思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