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艺术概述

合集下载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中介字,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成果。

隶书作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曾经起着重要的文字艺术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可以这样说,方块汉字的确立,是从隶书才真正开始的。

直到今天,隶书仍然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华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以她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仍在广泛地风行着,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着她那蕴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取代。

在中国书法中,隶书较篆书、草书,易学、易写、易认,而且端庄古朴、典雅厚重,既有古老的艺术性又有现代的实用性,发展到今天,而她的实用性偶尔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印刷体中,人们更看重的是隶书的艺术性表现。

现书法创作中,没有谁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刻意强调艺术必须政治化了。

然而隶书创作的舒张个性、突出个人特点、强调变化等等,都使它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实用性逐渐减弱。

书法家更加注重的是专家的认同,创作时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审美需求和展厅效果。

于是,求新、求异、复古、夸张、变形,以突出艺术性为唯一目的,太多人认同或者太多人都在学习的风格,一律被目为“俗书”。

这就促使大家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从而使当今隶书的研究不断深入,创作风格千变万化。

还有的书家把汉碑与汉简融合,突出用笔的舒张自如,强调造型上的夸张和变化。

线条粗细相间,转角方折,长短不一,点画飞动、跳跃,变化万端。

在章法上,当代隶书对汉简的吸收,打破了汉隶多方正平整、用笔单调和章法的棋局、算子式与平均分布的形式,采用了活泼多样、不受束缚的章法形式。

有的纵有行、横有列,有的纵有列、横无行;有的纵横不刻意去安排,有的字距较大而行距较小,采用大小错落、上下错落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整体表现美感,与当今书界盛行的展厅效应、视觉美感等妙合契同。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汉朝,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定义,不仅包括其书写形式和技法,更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隶书的书写形式和技法隶书是一种楷书的变体,相对于楷书来说,隶书的笔画更加方正、硬朗,字形更加规整、统一,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庄重的气质。

隶书的笔画有“横、竖、撇、捺、折、钩、提、点”八种基本构成,通过这些基本构成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形。

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结合、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相连、轻重相间、虚实相生”等。

二、隶书的历史背景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当时的秦朝已经使用了一种称为“小篆”的字体,但这种字体笔画过于简单,不利于书写和阅读。

因此,汉武帝下令创造一种新的字体,以便于书写、保存和传承。

经过多次修改和演变,隶书逐渐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

在唐宋时期,隶书达到了顶峰,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隶书逐渐被楷书所代替,但仍然有一些书法家继续使用和发展隶书。

三、隶书的文化内涵隶书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和技法,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笔画方正刚健、规整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严谨、庄重、稳健的品格;隶书的构造严密、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隶书的笔画有轻重虚实之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隶书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重要文献和史书都是用隶书写成的,这些文献和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隶书的艺术价值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隶书的笔画方正、硬朗、规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隶书的书写技法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是中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一种书法形式,其书写特点明显,且有独特的美感。

隶书起源于商代文字,形式象征着卓越的外来文字,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隶书特点有三点:首先,隶书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字形态,在书写中采用垂直、水平以及斜体等经典形态。

其次,隶书笔势顺畅,笔画粗细有度,书写布局优美,意境博大。

最后,隶书中的每一个笔画,聚合了传统的艺术精神,它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切美好,它具有启发作者、读者自身修养的功能。

此外,隶书还具有高雅的内涵,它表达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融入着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使得隶书在文字表达上加深了所表达的文字形态。

因此,隶书给人一种很高雅、神秘的感觉,充满着一种古老的经典美,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

隶书书写起来极具艺术感,也能够提高文字表达的效果。

它的每一笔,都能够释放出一种沉稳的气质,也能够在书写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思考。

因此,隶书是传统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书写形式。

总之,隶书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书法特点,在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提升文字表达效果,也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它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切美好,令读者在书写中体会到一种古老的经典美。

- 1 -。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书写文字,被认为是汉字的祖先。

隶书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隶书是一种以楷书为基础的书写文字,具有结构严谨的特点。

它的写法以笔画相连的方式,笔画结构清晰、字形大气、端庄俊雅,十分别致。

其次,隶书是表意文字,而非象形文字,它不仅把汉字物象符号化,还强调意义和内涵。

它相比其他文字,更能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

此外,隶书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创新,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无脊楷、双钩文、弯钩文、折钩文等。

最后,隶书追溯至古代,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它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也有流传,并在服装、建筑、雕刻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

以上就是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今天,隶书仍然被广泛运用,其精美的笔墨尽显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灿烂。

- 1 -。

隶书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隶书是汉代艺术的巅峰,风格多彩,这是书法史上的进步。

隶书的书法特点是点画,继承了篆书的曲线美。

它是在篆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体,形成了汉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风格。

与篆书、楷书相比,隶书在点画、结构、构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隶书书法沉雄博大(一)、点画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成了方折,所以隶书的用笔有方有圆,方笔以骨力取胜。

圆笔以内在的力度取胜。

逆入平出,方折笔画较多,一般横画略粗竖画略细,大致横平竖直,规整而有变化。

长横(波横)似“蚕头雁尾,笔必三折”,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去,产生秀气美,要写出篆书的高古之气,不能写得浮薄无力。

隶书的直画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撇画变化多端,要写得飘逸,气势一贯。

捺画书写时出锋处有向上弯的意态,有飞动之意。

这些点画最能体现隶书特色的笔画。

隶书点画法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理解篆书中的圆,才能掌握隶书中的方。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是隶书笔画的基本特征。

(二)、结体篆书字体多为竖长方形结构,隶书字体宽平,与篆书竖势常态相反,由横势(左右)变为竖势。

笔画收缩竖笔,加强横展,既宽且整齐,又有弹性。

其字体圆润美观,体态婀娜。

体略侧身,布局精巧,宫体严密,蕴含精气。

并且在每个字符中突出显示多一个水平主笔划。

隶书间架结构隶书结体口诀:本出篆书,波磔新奇。

蚕头雁尾,雁不双飞。

掠画逆行,折角另提。

也可暗过,方行篆意。

因字立形,气韵生辉。

基本结构(三)、章法隶书的章法,最常见的是纵有行、横有列。

由于隶书结体扁平,因此,一般字距较大,而行距相对较小。

也有的隶书纵有行、横无列,如东汉的《石门颂》《张景碑》便是如此。

隶书《石门颂》隶书结字多取横势开放,纵势收敛,一般通篇布局茂密森严,气势博大,力量欲冲破碑面。

如《颜家庙碑》的章法取荗密之势,稳中有变,静中有动,一舒一敛,使章法纵向空阔灵透,行间的茂密与字间的疏朗形成对比,这种章法是汉碑中最常见的形式。

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问: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答:"隶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隶书的特点在于其规整而严谨的笔画,字形简洁利落,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隶书作品类型的简单介绍:
1. 《孙子兵法》隶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典籍,以其精辟的兵法思想而著称。

隶书体的《孙子兵法》作品通过其独特的书法风格,突显了兵法的严肃性和智慧,使整个文本更具历史的沧桑感。

2. 《道德经》隶书: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以其深邃的哲理而著称。

隶书风格的《道德经》作品通过其方正的笔画,传达出道家思想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文字与哲学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3. 《千字文》隶书: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经典课文之一,内容涵盖了儒、释、道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隶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排列结构和工整的字体,呈现了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4. 《唐诗三百首》隶书: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隶书风格的书法作品常常选取其中的名篇,通过其独特的字形和布局,展现了唐代文学的风采,
使诗意与书法相得益彰。

5. 《论语》隶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隶书体的《论语》作品通过其端庄的字形,突显了儒家思想的庄重与教育内涵,传达出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

这些隶书作品类型通过其独特的风格,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展示了隶书在不同主题下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艺术概述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改变当时的沟通、交流现状,相对于古文字而言,隶书让高高在上的古文字变得更大众、更普通,利于当时人民的学习和使用。

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通行的时期,文字的流通仅在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古文字因其笔画的象形性和复杂性,使得流通起来很闭塞,人们释读起来也很生涩,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文字的发展。

而隶书则是摆脱这种桎梏的新文字,真正地让中华文脉活了起来,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古代正书的古称。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这个过程称之为“隶变”。

隶书始于秦代,兴于汉,沉寂于魏至明,复兴与明末、清末。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一)隶书的形成期1.程邈作隶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

”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2.楚简说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

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

3.书变说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

这与史称隶书源自秦隶和小篆的面貌截然不同。

早期由于无出土资料佐证,秦隶多指秦诏版(小篆体),把大小篆之变体,统称为秦隶,秦及汉初官方通行的隶书。

二、隶书的发展(一)秦隶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秦隶称为“古隶”。

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秦隶遗存近年来不断出土,主要表现形式为简牍。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

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简牍代表作《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

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

图1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二)汉隶汉隶即汉代隶书的统称。

汉隶是两汉时期的官方用字,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汉代隶书作品主要以碑刻为主,不同的是,汉代隶书碑刻作品风格各不相同,风格的差异使得作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

1.工稳端庄类作品有《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

(1)《华山庙碑》《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立。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

碑文22行,每行38字。

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图2 西岳华山庙碑(2)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

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身高 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

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

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图3 礼器碑(3)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史晨碑》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

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

前碑,隶书,无额,17行,行36字,后碑,隶书,14行,行36字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

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图4 史晨碑(4)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等。

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

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图5 乙瑛碑(4)韩仁铭《韩仁铭》,石碑篆额题《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熹平四年立于荥阳。

《金石萃编》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字凡八行,每行存字十九。

”图6 韩仁铭(5)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指东汉于熹平四年(175年)开始刻写的儒家经典石刻留存下来残石。

熹平石经因为于汉熹平四年(175年)开刻而得名,又称《汉石经》。

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

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

隶书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史载为蔡邕所书。

东汉末年蔡邕、李巡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所以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开始,陆续立于洛阳太学前。

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史书多有记载。

图7 熹平石经2.方劲古朴类作品有《张迁碑》、《鲜于磺碑》(见第三节)、《西狭颂》、《校官碑》。

(1)《张迁碑》《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

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图8 张迁碑(2)《西狭颂》《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

《西狭颂》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

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

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

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

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

《西狭颂》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

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图9 西狭颂(3)《校官碑》校官碑全称为《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

图10 校官碑3.秀丽飘逸类作品有《曹全碑》(见第三节)、《刘熊碑》、《赵宽碑》等。

(1)《刘熊碑》《刘熊碑》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

立碑年月不明,字迹近《史晨》《曹全》,极为遒丽流美,惜字迹漫漶。

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

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

图11 刘熊碑(3)《赵宽碑》《赵宽碑》全称《三老赵宽碑》,又称《三老赵掾碑》。

赵掾即赵宽,掾不是名,而是古代属官的官职通称。

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

碑额大篆书“三老赵掾之碑”。

六个大字竖排两行,字面纵17厘米,横11厘米。

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

没有镌刻撰书文和立碑者姓名。

全文为汉代正隶694字,从裂后的拓片看,合缝处有7字受损伤。

碑已损坏,现残碑存青海省博物馆。

图12 赵宽碑4.宽博厚重类作品有《衡方碑》(见第三节)、《鲁峻碑》、《封龙山颂》。

(1)《鲁峻碑》《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

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立。

17行,行32字。

其书法方劲、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

其字有大有小,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

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

图13 鲁峻碑(2)《封龙山颂》《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64)。

碑高166厘米,宽100厘米。

15行,行26字,气魄雄伟,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

图14 封龙山颂5.雄放态肆类作品有《石门颂》(见第三节)、《杨淮表记》、《夏承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