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鱼类的食性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

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 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 - 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变化张波;吴强;金显仕【摘要】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5(022)002【总页数】10页(P278-287)【关键词】莱州湾;渔业资源;食物网;营养级;年间变化【作者】张波;吴强;金显仕【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莱州湾是渤海三大海湾之一,沿岸有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等多条河流入海,是黄渤海渔业生物的主要产卵场、栖息地和渤海多种渔业的传统渔场[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富营养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相互叠加产生的多重压力下,莱州湾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种群结构逐年简单化,王俊[2]认为这种现象是生态失衡的信号。
资源生物学基础-食物网)

问题
• 不能明确某食物占胃含物数量和体积 比例
定量分析法-出现频率法
表格法
饵料重要性的各项 指数用表格列出
指标表达方法 (%值)
优点是具可比性, 容易获得和处理
食物组成
重量百分比 W% 出现频率F% 个体百分数 N% 体积百分比 V%
• 可用湿重、干重、更正重量表达 • 可反映某饵料占总消耗的比例 • 反映鱼类对某种饵料生物的喜好程度 • 表达食物个体大小相近时鱼类的食物 组成 • 可反映某饵料占总消耗的比例
定量分析法-计数法
食物组成
重量法 • 挖出胃含物称重W,计算W%(当场重量) • 计算饱满总指数=食物重量/去内脏重*10000 • 更正重量W,根据饵料大小与体重关系重新换算(更正重 量) 问题 • 高估大个体重要性 • 福尔马林固定 • 比体积法适用范围小 • 能适用于通常饵料成份分析
定量分析法-重量法
食物重叠指数
食物重叠
Pianka重叠指数
食物比较
非参数
χ2 列联表 Kruskal Wallis
参数
Fisher’s exact test
聚类分析
ANOVA
统计学方法
食物比较
相似性分析
• 可以用于判断两 种鱼的食物组成 是否存在显著的 差别
相似性百分比
• 则可以判断出导 致两种鱼食性不 同的关键饵料种
计算公式
营养级
不同生态系统中,鱼类营养级不变?
稳定
生态系统稳定
下降
渔获物由原来 的长寿命、高 营养级的底层 鱼类变为现在 的短寿命、低 营养级的中上 层鱼类
黄海
基本属于第2 至第4营养级, 而且低级肉食 性鱼类(3- 3.8级)占优 势
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中上游,始建于1993年,于2009年全面竣工,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大坝。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丰富的区域。
三峡大坝的修建与蓄水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
三峡大坝的修建将如何影响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水生生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江(原名彭溪河)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是北岸的一个一级支流。
为缓解三峡大坝蓄水后小江回水区(库湾)生态环境压力,采用人工措施在小江开县县城附近修建了汉丰湖大坝,该坝的建成使小江回水区在三峡库区中呈现了“库中库”的环境格局,这种特殊格局的形成可为三峡库区干流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一个研究模型。
本研究选择三峡库区支流小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3月份(低水位时期)到12月份(蓄水期)期间,采用资源调查和稳定性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江回水区(小江库湾)鱼类群落组成、鱼类食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鱼类食物网模型及主要经济鱼类能量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0年对小江回水区7个样点的6个月次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标本1701尾,隶属于6目9科47属56种,其中小江汉丰湖坝上水域采集鱼类28种,坝下水域采集鱼类42种。
鲤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种总数的69,5%和12.5%。
宽鳍鱲、黑尾餐、鲇、鲫、鲤、蒙吉鲌、翘嘴鲌、瓦氏黄颡鱼及光泽黄颡鱼等为小江的主要经济鱼类;小江渔获物种类数以春季最高;坝上水域渔获物种类组成季节性变化幅度大于坝下水域;坝下水域鱼类丰富度高于坝上水域,但与库区其它支流相比,小江渔获物丰富度较低。
(2)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方法分析了小江回水区蒙古鲌食性。
结果显示:体长<200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o,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mm的大个体蒙古鲌613C、615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C、615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鱼的食性及特征

悬漂钓法浮漂在垂钓中起着传递鱼咬钩信息的重要作用,垂钓者是根据浮漂的变化作来判断是什么鱼咬钩,鱼有多大。
用海竿底钩一般是由铃声或竿尖反应来传递鱼儿咬钩信息,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太灵敏,远不如手竿浮漂灵敏,为此会错过许多提竿的有利时机。
所谓悬漂,是悬在空中的漂,用此来传递鱼儿咬钩信息,其灵敏度很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海竿垂约法。
1.悬漂的制作悬漂的制作很简单,主要材料是一段长15厘米,直径4~6平方毫米的铜芯胶质线,将其弯成正三角形或圆形,接缝在一边的中部,使用时弯成圆形的容易掉落。
2.悬漂的使用使用时,把悬漂(塑胶铜芯圈)挂于距绕线轮最近的两过线圈中间的钓线上,使悬漂稍微下垂,要注意悬漂与开口相对的顶部挂于钓线上。
再将接缝用力捏拢即可。
钓者可按正常甩竿方法将饵钩甩至钓点后,适当收线,支好海竿。
当鱼儿吞饵时,钓线会随饵钩的移动而做相应的移动,同时钓线会把移动传给悬漂,使悬漂出现上下抖动。
当鱼儿吞钩后向钓者方向游来时,钓线松弛,悬漂因重力向下坠落;当鱼儿向另外方向窜逃时,钓线被拉紧,悬漂上升而贴近钓竿。
因此,鱼儿的咬钩信号可由悬漂很直观地反应出来,根据悬漂的抖动情况,适时提竿,其钓获率与不用悬漂时相比要高出许多倍。
雨钓法雨中垂钓很有情趣,天下着小雨,微风拂面,雨落碧波、“珍珠”满河的美景,无疑会给雨钓者带来特殊的享受。
雨中钓鱼技巧很多,它是各种钓法在阴雨天气的运用。
在微风斜雨、云低雾浓、波暖浪平、岸幽人绝、只有风声和雨声的天气里,江河中鱼儿活跃异常,大鱼小鱼往往都游出来觅食嬉戏,而此时正是垂钓良机,雨中钓常带来意外的好收获。
雨中钓不但可以钓鲤鱼、鲫鱼也是钓鳖的好天气。
由于落雨带给河水、湖水丰富的溶氧‟水中的鱼类觅食活跃‟常有大鳖、老鲇鱼上钩‟因此,垂钓时宜用较大的鱼钩和较粗的鱼线并要准备抄网或搭钩。
在有鱼儿上钩时,千万不要急于提钩‟必须缓拉慢慢提‟要顺势而拖,按照对付大鱼猛鱼的常规办法行事‟以免线断鱼逃。
探究鱼结构与食性关系

肉食性鱼类的捕食方式:主动出击,利用速度和力量捕捉猎物 肉食性鱼类的生态地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 作用
植食性鱼类
主要食物:植物性 食物,如藻类、水 草、浮游植物等
特点:消化系统发 达,能够消化植物 纤维素
代表鱼类:草鱼、 鲤鱼、鲫鱼等
生态作用:维持水 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促进水生植物的 生长和繁殖
呼吸系统:鱼的呼吸系统包括鳃、鳃盖和呼吸管
鳃的功能: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从水中吸收到血液中 食性的影响:鳃和呼吸系统对鱼的食性有重要影响,如肉食性鱼类的鳃 和呼吸系统更发达,以适应水中的氧气需求。
鳍和运动系统对食性的影响
鳍的作用:帮助鱼在水中保持平衡,控制方向和速度
运动系统的作用:协调鱼的运动,帮助鱼捕食和逃避天敌
鳍和运动系统的关系:鳍和运动系统共同作用,影响鱼的食性 鳍和运动系统的影响:鳍和运动系统的不同,导致鱼的食性不同,如鲨鱼和海豚的食性不 同
淡水鱼类食性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物来源:淡水鱼类的食物 来源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 物、底栖动物、腐殖质等
食物选择:淡水鱼类会根据 环境、季节、食物来源等因
素选择食物
食性广泛:淡水鱼类的食性 非常广泛,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等
食物竞争:淡水鱼类之间存 在食物竞争,如捕食、争夺
食物等
海水鱼类食性特点
食性广泛:海水鱼类的食性非常广 泛,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植 物、动物等。
食物来源:海水鱼类的食物来源丰 富,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底栖 生物、植物、动物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捕食方式:海水鱼类的捕食方式多 样,包括主动捕食、被动捕食、滤 食等。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对鱼类摄食规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应用于渔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
针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发现,但是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仍然非常多样化,因此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要了解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鱼类摄食行为分为被动摄食和主动摄食,其中被动摄食以受水流冲刷的悬浮物为星,而主动摄食包括捕食和采食等活动,常常涉及到鱼类在水体底部或水面寻找食物的活动。
此外,还需要研究鱼类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因素。
除了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外,研究者还应该研究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环境因素和鱼类本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PH值、水体浊度、溶解氧和水体中有机质等,而鱼类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种类、生长阶段、体型等。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鱼类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渔获手段、渔获量等。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也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采取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三种方法,并结合野外实验等方法得出综合结论。
现场观测是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基础,它主要以捕捞和拍摄等方式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以此积累摄食行为相关数据。
实验模拟是指在实例环境中,以试验方法探索鱼类摄食行为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定式化模拟试验,随机抽样实验,渔业拖网试验,工程模拟实验等。
计算模拟法借助计算机模拟鱼类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摄食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对鱼类摄食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以及它们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其次,还需要了解鱼类摄食行为受环境和鱼类本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
鱼类食物调研报告

鱼类食物调研报告鱼类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种类的鱼类食物。
本文将对鱼类食物进行调研,并撰写1000字的报告。
鱼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它们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常见的鱼类食物包括鲤鱼、鲫鱼、鲨鱼、鳜鱼等。
这些鱼类多用于烹饪,可以做成各种口味丰富的菜肴。
鲤鱼和鲫鱼通常用来炖汤或煮汤,味道鲜美而鲜嫩。
鳜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食品,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而鲨鱼则是一种特殊的鱼类食物,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但也因为其捕捞和食用方式等问题受到关注。
在国际市场上,各种鱼类食品都有着较高的需求。
例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等,都是国际知名的鱼类食品。
三文鱼是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一种鱼类,具有抗炎、降血脂等功效,因此备受健康饮食追求者的喜爱。
鳕鱼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的鱼类食品,常被用于制作西班牙传统菜品,如巴斯克鳕鱼。
金枪鱼则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食品,常被用于制作寿司等日本料理。
除了传统的鱼类食物,现代人还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鱼类食品。
例如,虾子和贝类等水产品,由于其可以进行养殖,因此成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食品选择。
虾子富含蛋白质和小分子抗氧化剂,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
贝类则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并且富含维生素B12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肌肤和骨骼。
尽管鱼类食品营养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了一些鱼类资源的减少和损失。
另一方面,鱼类食品可能存在汞、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问题,因此在食用时需要选择安全可靠的产品。
综上所述,鱼类食物是人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鱼类食品,每种鱼类食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然而,在享用鱼类食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以保护和利用好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