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剧《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昆曲《牡丹亭》与京剧《智取威虎山》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

昆曲《牡丹亭》与京剧《智取威虎山》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牡丹亭》讲述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杜丽娘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在弥留之际要求葬在花园的梅树下,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智取威虎山》讲述的是: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一支追剿队进入深山,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
少剑波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
自己则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民兵。
杨子荣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多次战胜凶恶狡猾的座山雕的盘问与试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
他利用“九爷”的身份,以“练兵”为名,送出情报。
当追剿队得到情报整装待发时,被我方逮捕的土匪栾平在被押送途中逃到威虎山,给杨子荣造成了严重威胁。
但杨子荣临危不惧,机智沉着,抓住栾平的弱点主动进攻,最后亲手处死栾平。
借为座山雕祝寿之机,杨子荣将全部匪徒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与杨子荣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顽匪。
下面对这两部曲剧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进行分析:《牡丹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最后人世两和谐,可以说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浅析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音乐的艺术性

葬在山涧,壮志撼 山岳 ,雄心震深渊 。待等
高、中、低 声部乐器具备 ,中西乐器音量基 本平衡 ,音色丰 富,力度 能有多种变化 ,具
备 了理想 中京剧 中西混合乐队音乐表现的多
一
《 虎 上 山》 场 戏 的亮 点有 三 个 : 打 这 是它 的场 景美 伦美 焕 ,远处 群 山白雪皑
配器的比较
腔唱出 了:“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 换人 间。” 尤其是在
“ 迎来春色换人 间’ ’ 之前用长笛的琶音和竖琴相结合的一个 伴奏 ,勾勒 出一幅 ,春满人 间,生机盎然 的景象 。使得这一句 的唱词一结束 ,就
让人感受到了革命理想的无比崇高 :第三部分是西皮快板,在 一阵慢
起渐快 的间奏过后 ,整个 唱段一气 呵成 :“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 ,千难 万险只等闲 ,为剿 匪先把土匪扮 ,似尖刀插进威虎 山,誓把座 山雕埋
接着 是以8 分音符同音反复构成 的马蹄声音型为主发展 了这个主
题 ,体现杨子荣一马当先 ,勇往直前 的精神 ,并经 过一系列旋律上行 模进 ,以中高音区声部用弦乐震音形成 的持续长音,与低音乐器奏出 三拍为一单元的下行旋律形成 的强烈对 比,使幕间 曲形成 了一个小高
潮:
部分原板 ,这一部分的速度变化 比较 明显 ,整体上是一个慢——快一
热 量 ’ 8I 2 7 e \I 0 1 5 8 3 l 4 9 1 5 I 8 5 4 9
Q 4 0 4 4 \ r I:1k 9 3 i・ cm QI 9 6 6 5 E & w 一 9 Oln .o 5 a I I
的锣鼓节奏 中,奏 出了呈示杨 子荣机智勇敢性格的主题:
了杨子荣这位孤胆英雄 的革命 豪情和大无畏精神 。随之在 由马蹄声节
京剧《智取威虎山》、越剧《王老虎抢亲》、昆曲《杜丹亭》观后感

京剧《智取威虎山》、越剧《王老虎抢亲》、昆曲《杜丹亭》观后感京剧《智取威虎山》:现在的我们拥有安逸的生活,但你们能否能想象以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电影《智取威虎山》,这是一部以剿匪为主题的电影。
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军小队为剿灭座山雕带领的土匪们,与其斗智斗勇,最后以少胜多,以计谋取胜的故事,着也是这部电影被叫做智取的原因。
电影的主人公有沉稳镇定的首长,有以身涉险、有勇有谋的杨子荣,有坚强的栓子。
电影中,解放军杨子荣潜入土匪内部,情节惊险,但是他凭着机智的应对,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最终勇敢战胜了土匪。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当年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英雄的牺牲精神,更加懂得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越剧《王老虎抢亲》:开始喜欢三苗的地方在那之前我没有特别的喜欢或是欣赏一个演员就像是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他在《王老虎抢亲》中演的很好扮相让人惊艳这样的扮相在后来我追看了《最后的格格》之后也被震慑过无论是戏台上温良玉的扮相还是男扮女装的周文宾都那么清秀标志请原谅我带着一点光看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理论但是不仅仅是扮相他的演技日趋成熟看他演戏似乎是种享受剧中跟小定的合作天衣无缝非常喜欢他跟小定的搭配虽然是首次但是很是默契剧中插入的唱词部分很好很特别也很符合该剧的氛围轻松不拖沓很舒服虽然在战事描述部分有点TVB的惯常特色但是不影响整部戏的主氛围要是再拍长一点就好了真的好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似乎结局太快意犹未尽啊不管怎样在我对三苗的大爱之下我还是很力荐这部戏的而且里面还有喜角钱嘉乐和苏玉华苏玉华我也很喜欢的说她很耐看很有韵味我觉得她很漂亮演的很好也是熬出来的这次演的是女一号很欣赏她之前也有看过她算是挑大梁的一部戏《和味情浓》为她高兴终于可以有挑大梁的一天小定我在《大唐双龙传》里就很喜欢了可是貌似这之后就没有她戏份很多的戏直至《王》剧又见小定才一见她演戏的魅力之后在《古灵精探B》中戏份明显也多了很多《王》剧我超喜欢的说喜欢一下子在一部戏中看见那么多我中意的人哈哈昆曲《杜丹亭》:《牡丹亭》的演出时间是晚上6点半,据说要根据每晚的日落时间进行微调,以应和日暮的剧情。
戏曲鉴赏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出现代京剧,它是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为落实毛主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指示,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杨子荣等人组成的追剿队进入深山,最终通过智谋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的故事。
而昆曲《牡丹亭》是昆曲中的千古名曲。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剧中通过柳梦梅与杜丽娘曲折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死而复生最终与柳梦梅共结连理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智取威虎山》作为京剧和《牡丹亭》作为昆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台美术的差异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京剧与昆曲的区别

籍版本时翻到过,在新近印刷的一些剧本中已经见不到了。
在用韵方面,曲牌使用词韵和曲韵的,在实际应用上,词韵和曲韵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昆曲不可以用“十三辙”,道理很简单,“十三辙”出现在昆曲之后,而昆曲的基本定式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它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曲韵。关于昆曲的用韵问题,还有很多讲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王守泰先生的《昆曲格律》,里面关于南曲北曲的用韵问题有着细致地说明。
浅谈昆曲和京剧的根本区别(2006-08-29 18:31:49)
转载 分类: 业精于勤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受着国宝级待遇,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京剧的。而昆曲恐怕就没有这么大的优势的,直到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引起了许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固然衰微已久,而其艺术生命实际上远远没有终结,京剧、越剧、川剧、湘剧、婺剧、祁剧、桂剧、柳子戏等,都受其深刻影响,仍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至今浙江、上海、南京、北京还有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古典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经典昆剧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古典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经典昆剧大戏,它的演出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昆曲艺术,由此可见,昆曲艺术是可以经久不衰的。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古典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经典昆剧大戏,其制作人是当代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
与传统演绎不同的是,它的演出选用了一批青年演员,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俞久林(饰演柳梦梅)和沈丰英(饰演杜丽娘)都还是苏州昆剧院的学生,所以为“青春版”。
《牡丹亭》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久居闺门的太守女儿杜丽娘游园惊梦,在梦中和一位执柳的青年相遇,一见钟情,醒来后感到美梦不再,一病不起,死后埋葬在自家花园的梅树下。
三年后,秀才柳梦梅偶然拾到了杜丽娘生前的自画像,对其如痴如醉。
此时杜丽娘的魂魄仍然在人间徘徊,当她终于看见自己的梦中情人时,设法向他说明了自己的隐情。
于是柳梦梅挖开坟墓,使杜丽娘还阳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昆曲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却是滞后的,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在昆曲濒临灭绝的时候,“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并且使我们的大学生也加入到欣赏昆曲的行列?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昆剧《牡丹亭》传承及创新的研究吴新雷青春版《牡丹亭》的独特创意和杰出成就(华文文学,2005,12-26.)梳理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评析,他提出的“青春版”构想共有四层意思。
比较全面的分析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的“青春”。
赵哲新时期昆曲艺术的现代化———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华中人文论丛,2013,05)主要新期昆曲的现代化进行分析、探讨、研究了昆曲展的兴衰历程,以及新期下以青春版《牡丹亭》代表的昆曲的发展之路。
这些文章很好阐述了“青春版”牡丹亭是如何在传统《牡丹亭》的基础上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以及结合现代化生活、设备等进行大胆创新。
昆曲《牡丹亭》的当代传承:值得庆幸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五六十年代,梅兰芳、白云生等老一代的戏曲名家曾经多次活跃在舞台上,他们亲自排演、办学,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承昆曲艺术。
浅析昆剧《牡丹亭·游园》的结构与表演

浅析昆剧《牡丹亭·游园》的结构与表演作者:张孜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摘要】昆剧源于江苏昆山一带,是一门古老的戏曲艺术。
《牡丹亭》是明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昆剧中常演不衰的剧目,经过张三梦等人的演绎,成为经典。
2004年,由白先勇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引起轰动,使人们不禁重新审视昆剧。
本文从昆剧的曲牌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对《牡丹亭·游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昆剧;唱腔表演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7-01昆剧,原名“昆山腔”或“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一门融合了歌唱、舞蹈、武术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
它诞生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一代,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的“四大声腔”。
一、昆剧《牡丹亭·游园》的曲牌结构《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原作共55出。
内容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和男主人公柳梦梅通过与封建礼教顽强地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杜丽娘“起死回生”的部分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作为舞台艺术,这种传奇元素的加入更能体现二者的“情之真切”。
本文尝试以《牡丹亭》的第一场《游园》为例,进行曲牌唱腔及表演上的分析,《游园》是原著中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游园》是曲牌联套体结构,这部分由【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个曲牌构成。
【绕地游】:该曲牌为引子,女主人公杜丽娘上场,唱三句;丫鬟春香上,唱三句。
均为长短句结构,散板。
后面还有杜丽娘和春香的对话,为“韵白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为游园做准备。
【步步娇】:该曲牌为四首过曲中的第一首,散板开始,杜丽娘整理行装准备去游园,共唱六句。
【醉扶归】:杜丽娘唱六句,主要描写杜丽娘和春香来到花园门前,进门前两者的对话。
京剧智取威虎山观后感模板(二篇)

京剧智取威虎山观后感模板[观后感模板]《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京剧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
以下是我对该剧的观后感和感受。
首先,该剧的演员表演技巧非常出色,每个角色都展现了极高水平的京剧表演功底。
他们的声音、动作和面部表情非常细腻,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特别是主角窦文涛,他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激情四溢的唱腔和出色的动作给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其次,该剧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非常精美,给人一种沉浸式的视觉享受。
舞台上的威虎山和平津大战场的布景逼真而庄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煞是好看,令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
这些精心设计的舞台和服装元素为整个剧情提供了重要的视觉支持。
最后,该剧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充满了悬疑和紧张的氛围。
剧中的智取威虎山的情节非常吸引人,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屏住呼吸。
剧中涉及到的军事策略和智谋的展现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对这段历史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综上所述,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该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演出,同时也给观众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通过观赏该剧,我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作品会继续推动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和传承。
京剧智取威虎山观后感模板(二)作为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智取威虎山》一直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赢得观众的喜爱。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这部京剧,并对其深深着迷。
通过观察和体验,我对这部京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对其中的几个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首先,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情十分紧凑、扣人心弦。
整个剧情环环相扣,没有冗长的描写或过多的拖沓,每个场景都十分精彩生动。
特别是主要人物吴玉章、朱瑞和杨子荣的表演,扣人心弦,令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和命运而感到心疼。
剧中的音乐与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时时处于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其次,剧中的演员表现出色,给人深刻的艺术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看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及昆剧《牡丹亭》后,我对这两部戏曲的艺术表现
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个人看法。
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
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
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
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
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
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
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
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
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
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
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剧作。
昆曲的前身昆山腔,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
明代中后期,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大胆放弃了仅仅以吴语演唱的昆山腔的传统,采
用应用更为广泛的中州韵来演唱,使昆曲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昆曲也很
快就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
在明朝晚期,昆曲与表演艺术相综合,被搬上了剧坛。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部分人似乎已经忘记昆曲,一个年迈
但却健在的老人!但古老艺术的沉潜不等于消失,正如妙龄少女杜丽娘游园之后
的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青春版《牡丹亭》用它精致典雅的表现形
式,为青年学子乃至社会各界揭开了昆曲艺术这座大花园春和景明的大序幕,他们跟随着杜丽娘徜徉在园中的脚步欣赏着良辰美景,而专属于昆曲的赏心乐事就在这种移步换形的陶醉之中慢慢浸润到每个青年观众的身心之中,及至灵魂深处。
中国戏曲艺术是诸多传统艺术的综合体,它延续了从《诗经》开始的中国诗、乐、舞相结合生发的传统,更是在对传统的承接与护持中,将美术、建筑、雕塑、杂技、刺绣等诸多艺术形式的精髓熔铸其中,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样式与文化形态,而昆曲更是其集大成者的典范之作,昆曲艺术达到了戏曲艺术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典雅优美的曲词承接唐诗、宋词而来,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延续,一位位才华四溢的传奇作家将自己的百转情思精雕细刻,使之始终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以竹笛为主的音乐清丽悠扬,配合人声的细腻婉转,在千啼百啭之间将剧作中蕴涵的浓郁诗情以及男女主人公回环缠绕的情思一并传达出来,度尽一字几近一刻,一字一句精研细磨,真正表现出“水磨调”的神韵;音乐是神韵的影子,舞蹈则是它的形体展示,昆曲的且歌且舞、逢歌必舞,如流水行云,使昆曲的舞台表现有了丰富的张力与爆发力,那秀美的手势,那婀娜的身段,那繁复缤纷的水袖,都为各种艺术样式在昆曲之中的和谐生发提供了一个载体;除此之外,色彩缤纷的脸谱、简约留白的舞台设置以及刺绣的精细传神来源于中国古典美术,演员舞台上的动静行止、闪躲腾挪则处处体现出雕塑的美感与杂技的精彩,而现在日益发展与精进的舞台设置,使昆曲舞台不仅拥有一桌两椅的简洁,而且有建筑设计倾向的多层次感,扩展了表演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观众的视域随之扩展,从而使表演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果说昆曲的“形”是它令更多年轻人倾心追逐的一个方面的话,那么让昆曲绵延六百年而至今香烟未断的则是昆曲的“神”,即它在产生之初到整个发展历程中所吸收和积累沉淀下的中国千百年厚重的文化与人文精神,这种文化的沉浸与积淀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由文人运乎笔端,从而使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带着浓厚的人文色彩。
昆曲中描写爱情,不仅细腻动人,缠绵哀婉,更有“与子相携,死生契阔”的壮大,也有“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庄子般的浪漫主义情怀;昆曲中的友情,可以义薄云天,更可以两肋插刀;而昆曲中的亲情,则是延续了中国传统中对于孝道的遵循与阐释,将人的最基本的存在关系予以深刻展示。
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之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信条以及忠、孝、节、义等规范通过昆曲的经典剧目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到现在还在显示着其不朽的价值。
但是舞台上的文化与道德,并不是通过教育与说教展示出来,它在各种艺术形式高度的吸纳与融合之中成为一种美的综合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范式,从而带给人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昆曲在它虚拟化、写意化以及程式化的特色之中形成的美学范式融通着儒家传统文化中和圆融的美学以及文化理想:它讲究和缓,淡化了速度;讲究协调,避免了失衡;讲究和谐,摒弃了冲突。
从而使各种速食、快餐样的文化和日趋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在它面前显得格外仓促和匆忙,由此所带来的空虚与浮躁的弊病也显露无遗。
舞台表演与情感的酝酿和抒发在一种和缓、协调、和谐的气氛之中让当代生活从快节奏的无所顾暇中解脱出来,人们在亲身体验到美的同时,回复到中国古典文化所向往的从容淡定、平心静气的状态,从而品味到生活所应该具有的本真滋味。
昆曲艺术对美的定义与阐释,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对于美这一理念集中的总结,它对美的描摹并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以一种鲜活的生命意象来展现
的。
虽然节奏缓慢,但是却始终坚守着美的真正内涵:大雅即美,它是一种最贴
近人内心的细腻雅致、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
从上面的单独分析,可以见得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文学
性方面有很大不同。
谈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谈论我国京剧和昆曲的不同,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
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
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
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
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
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由少数十
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
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
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
的“吟哦”。
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它唱的不是歌,而知识唱“话”(这是从本质而言)。
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
昆曲的语言是中
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
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
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
板);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
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
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
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
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
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
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总之,看了这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剧《牡丹亭》后,让我对这两部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它们对京剧与昆曲这两种不同戏曲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受益匪浅,以后多去接触,看看这方面的戏曲,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及传承发扬中华民族这优良的戏曲文化有极大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