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心脏的三大强心穴
董氏心灵三穴的功能主治

董氏心灵三穴的功能主治一、胸骨眼穴功能•胸骨眼穴是董氏心灵三穴之一,位于人体胸骨正中线上。
该穴位于胸骨突起骨上方,是心脏正中的重要穴位。
•胸骨眼穴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胸骨眼穴可以调整心脏的功能,对心律不齐、心悸等心脏疾病有明显疗效。
主治•胸骨眼穴的主治疾病主要包括:–心悸心烦–心痛–心律不齐•此外,胸骨眼穴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心理压力的作用,对心理疾病治疗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通心三焦功能•通心三焦是董氏心灵三穴之二,位于体表正中线上腹部。
该穴位于肚脐正上方两寸,即人体胃上方。
主治•通心三焦的主治疾病主要包括:–胃痛–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通心三焦穴的按摩可以刺激胃部,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缓解胃肠相关疾病症状。
此外,通心三焦穴还可以舒缓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有助于调节情绪。
三、神藏魄户功能•神藏魄户是董氏心灵三穴之三,位于头顶正中的横脉。
该穴位于人体头顶正中的神庭穴与百会穴之间。
主治•神藏魄户的主治疾病主要包括:–失眠–头痛–神经衰弱–头晕目眩•刺激神藏魄户穴可以缓解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失眠等问题。
此外,该穴位还有提高注意力、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于改善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具有一定帮助。
总结董氏心灵三穴分别是胸骨眼穴、通心三焦和神藏魄户。
这三个穴位分别位于胸骨正中线上、腹部中线上脐正上方和头顶正中的横脉。
它们分别对应心脏、胃肠系统和脑部功能。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的器官功能,减轻相关疾病的症状。
同时,这些穴位还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但应注意,刺激这些穴位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治疗心脏疾病、疏通全身血液的董氏奇穴

治疗心脏疾病、疏通全身血液的董氏奇穴
1、通关、通山、通天穴
【三穴定位】
1.通关穴:大腿正中线上,膝盖横纹上5寸
2.通山穴:在通关穴直上2寸处。
3.通天穴:在通山穴直上2寸处。
【三穴主治】
1、通于心血管系统,故可以治疗心悸、心脏病、心口痛、心血管硬化症。
2、通于胃肠道系统,故可以治疗胃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肠道不通症。
3、治疗四肢痛、膝盖痛、手脚发抖。
【三穴针刺】:直刺0.8-1.0寸。
【按摩】:采用指揉法或掌跟揉法,每晚一次,每次3-5分钟。
2、通心穴、通灵穴
【二穴定位】
1.通心穴:大腿正中线上,膝盖横纹上1寸
2.通灵穴:通心穴直上2寸处。
【二穴穴性】:安心宁神、疏通心络。
【二穴主治】:心脏扩大引起的前额疼痛、心神不安、心脏积水、血管硬化。
【二穴针刺】:直刺0.5-0.8寸,或从下往上斜刺0.8-1.0寸。
【应用】:通心、通灵、通关、通山、通天五穴为董氏奇穴中治疗心脏病最重要的穴位,可以疏通全身的血液。
五穴配通胃穴、通肾穴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有奇效。
心脏对应的穴位是什么

心脏对应的穴位是什么文章目录*一、心脏对应的穴位是什么*二、保护心脏的穴位有什么*三、预防心脏病的保健方法有什么心脏对应的穴位是什么1、心脏对应的穴位是什么心脏对应的穴位是心俞穴。
心俞穴是心脏的“后门”,所以要保证心脏的正常运行,心脏的“后门”就必须是畅通无阻的,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心俞穴的主治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悸亢进、胸痛、晕车、恶心想吐、头痛、神经官能症等。
2、心俞穴的穴位解剖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
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分布着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
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
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
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3、心俞穴的主治病症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
保护心脏的穴位有什么1、内关穴:手掌朝上,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约两个半横指处。
按内关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穴位,经常按揉内关可使瘀阻的血管疏通。
2、神门穴:手腕内侧,小指边的腕横纹上。
神门穴专治心病,出现心脏早搏、房颤时,赶紧按摩按摩神门穴,可及时缓解症状。
此穴可补益心经元气,濡养心脏。
3、天泉穴:腋下横纹两寸处。
此穴专治由于心血瘀阻而致的胸闷、气短、胸痛。
保护心脏的三大“强心穴”

保护心脏的三大“强心穴”对于现在的社会,心脏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这其中的原因是十分的复杂,不过久坐、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不可忽视。
如果身体状况较好,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如果已经患有心脏疾病,需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突破。
现在,特别介绍三种常见的被认为是有助于保护心脏的“强心穴”。
一、内关穴这个穴位可以在手腕上,具体而言,该穴位即为手掌腕关节的中央位置。
这是指当你将手和手指捏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相互接触的地方。
要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用拇指或中指轻柔地揉搓,大约是五到十分钟左右,感受到穴位渐渐发热,这时就可以停止按摩了。
内关穴的具体运用方法十分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自行操作,并且主要的效果是减轻压力和缓解疲劳。
而压力和疲劳是心脏病的两个重要因素,按摩内关穴是一种对身体十分温和的方法,可以在不影响事务或者工作的情况下进行。
二、尺泽穴尺泽穴通常被用于减轻高血压、心悸、心律不齐等心脏相关症状。
尺泽穴位于手腕区域的内侧,也就是从手掌中心的基础位置到小臂尺侧靠近尺骨的部位。
再具体一点,等距离手腕三个手指宽的区域,那就是尺泽穴所在的位置了。
对于尺泽穴这个穴位,平时可以进行按摩来保护心脏健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强劲的力量按摩,最好是用手指轻柔地按压一下,并形成循环的环形按摩方式。
像内关穴一样,每个穴位按摩五到十分钟即可。
三、神门穴神门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穴位,由于其类似于打击人体的“硬件重启”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中医和武术等等方面。
对于保护心脏来说,神门穴也具有着类似的作用。
穴位位于头顶的后部,大约是头骨凸出点的正中央。
找到神门穴后,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来进行呵护。
按摩时间往往较短,只需要在五到十秒钟之间轻按一下,手指和穴位形成一个细小的矩形就可以了。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按摩,既可以使身体得到有效的保护,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综上,保护心脏健康也需要我们日常进行如手动按摩等一些方法来提升保护效果。
少海穴——益心安神有奇效

少海穴——益心安神有奇效少海穴,又称百会穴,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穴位,被用来调节心气、安神益智。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少海穴的特点和功效。
少海穴位于人体头部的后正中线上,即枕骨外隆凹陷处。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少海穴是阳经的六阳穴之一,是阳脉通道的交会处。
因为它位于头部较高的位置,所以被称为“海”穴。
而“少海”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位于百会穴的上方,即所谓的“少海”之处。
少海穴被认为具有调节心气的作用,与心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气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心脏的功能状态,包括心脏的搏动、血液循环等。
若心气不足,人会感到疲乏、心慌、记忆力减退等。
而经常按摩少海穴可以调节心气,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人的精力和注意力。
此外,少海穴还被认为是一个安神益智的穴位。
安神,即安定心神,增强精神的平静和稳定。
经常按摩少海穴可以缓解压力,促进睡眠,改善失眠等问题。
而益智则是指增强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等。
按摩少海穴还可以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智力问题。
如何进行按摩少海穴呢?首先,找到少海穴的位置:从头部正中线上方2个手指宽度的地方,即枕骨外隆凹陷处。
然后,用拇指或食指按压少海穴,以适度的力度,每次按压3-5分钟即可。
按摩时可以适当配合深呼吸,放松身心,增强效果。
总的来说,少海穴具有调节心气、安神益智的作用。
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压力,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改善失眠等问题。
但是,按摩穴位仅仅是中医的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如若有身体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就医。
内关穴

内关穴:心脏的保护伞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
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
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少府穴
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取穴时仰掌,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当小指指尖下凹陷处是穴。
此穴可治疗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等疾病。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解剖〗在第四、五掌骨间,有第四蚓状肌,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疾病〗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治心悸。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手少阴经所溜为“荥”。
少府穴荥穴,属火〖别名〗兑骨穴。
〖穴义〗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心脏的祛堵安神两穴位公孙穴和极泉穴

心脏的祛堵安神两穴位公孙穴和极泉穴脚上有个救心穴,这里通了,心脏就得救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平时经常按揉足太阴脾经上的公孙穴,对缓解心慌、憋闷等心脏不适症状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医上讲“心为人体君主之官”,在人体中的作用,相当于君王,因此公孙穴也被称为“皇帝之穴”,像古代的皇帝一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起到调动全身气血,疏通经脉瘀阻的作用,所以经常按揉公孙穴,可以缓解全身的疲乏,对人体五脏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公孙穴作为足太阴脾经上的主要穴位,因为中医上讲脾的作用是五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公孙穴可以调动和增强脾经运化气血的能力,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相当于人体气血的“物流系统”,所以,经常按揉公孙穴,对于气血瘀滞造成的各种症状,都有很好的作用。
心脏不好的患者经常按揉公孙穴,不仅可以帮助人体健脾生血,同时还可以调节气血的盛衰,加强人体益气活血的能力,使得原本因为气血不足导致的心脏的脉络不通,也就是现代医学的血管堵塞、狭窄、硬化,可以起到补益心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公孙穴位于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洼陷处,按压有酸胀的感觉,这个位置就是足太阴脾经上的公孙穴的位置。
按揉公孙穴的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公孙穴,按压时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按揉2次。
心血管是最容易堵塞的,所以一定要多次方法按揉脚上的这个“皇帝穴位”,来增强心脏的供血,打通心脉的瘀阻,促进心脏的气血循环,心脏血管通了,人体的精气神上来了,心慌、憋气等心脏病的症状也会慢慢远离我们。
这么好的方法,一定要告诉更多心脏病的患者,造福别人,快乐自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公孙穴公孙,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之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董氏奇穴---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穴位

第十七章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之樊仲川亿创作(一)治疗心脏疾病经常使用穴道1、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2、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3、地宗穴4、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放血5、委中穴的上下左右找青筋点刺放血6、背部第四到第六胸椎之间区段放血7、火包穴8、委中穴、阴陵泉穴附近放血治心脏病、痔疮,一次轻,多次愈。
(阴陵泉穴附近见青筋,非心脏病即痔疮)。
9、一切心脏病:皆可于背部第五、六椎间及阴阳泉穴附近放血。
10、心脏病总治(1)肘弯处点刺放血(2)四花中穴点刺放血(3)五岭穴点刺放血。
(二)心绞痛1、上俞穴、下俞穴、委中穴点刺出血,立愈。
2、火包穴点刺出血,再针心灵三穴,立愈。
3、四花中穴点刺出血,再针地宗穴,有效。
4、小腿阳明区找青筋放血,针火包穴、妇灵穴5、针火包穴(因为火包穴在胃经上,根据脏腑别通原理,胃与心包通,故治心绞痛,特效)6、心绞痛急救:针地宗穴。
7、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三)狭心症(心肌梗塞)1、委中点刺,配心灵穴,特效。
2、针通天穴、通关穴,配通肾穴、驷马穴,特效。
3、尺泽穴点刺出血,配心门、地宗穴,特效。
4、四花穴、委中穴点刺出血,针心灵穴。
5、先在面前心肺区第四至六椎间放血,再针地宗穴,配心灵穴。
6、心常穴、双灵穴、火星上、火星下穴、三火穴。
7、膝后太阳区、小腿阳明区及手肘横纹上青筋放血,针通心穴、通灵穴。
(四)血管硬化1、足小腿阳明区、足膝后太阳区点刺放血,针地宗穴。
2、面前心肺区放血,针富顶穴、后枝穴、肩中穴、建中穴。
3、四花中穴、四花副穴,点刺放出紫黑色血。
4、委中穴点刺出血,有效。
5、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有特效。
6、五岭穴(第四至七椎旁开1、.5、寸~3、寸)点刺出血,有特效。
7、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穴、四花副穴点刺放血。
(五)胆固醇过多1、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2、肩中穴、建中穴,配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
3、十八星穴、委中穴、四花穴点刺放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心脏的三大“强心穴”
心脏是人体中很重要的器官,随着气温变冷,心脏病也进入了发病高峰期。
要如何保持心脏的健康和预防各种心血管病的发生,也就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注意经常揉揉三大穴位,对保持心脏健康大有裨益。
保护心脏穴位一:内关穴
端坐位,将右手按于左手臂内关穴(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用力按揉30次,然后用左手按揉右内关穴30次。
保护心脏穴位二:郄门穴
将右手按于左手臂郄门穴(前臂内侧,腕横纹上5寸,两筋间),用力按揉30次,然后用左手按揉右郄门穴30次。
保护心脏穴位三:心前区
将左手放于左胸心前区,右手压于左手之上,顺时针旋转按摩30次,再逆时针旋转按摩30次。
有疏通气血,调养心脏,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静神调息,保护心脏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的人多能健康长寿,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乐观愉快的好心情是心养生保健的最好方法。
静神调息法:端坐位,挺胸收腹,下颌内收,将右手放于左胸的心前区,闭合双目,使精神进入宁静状态。
慢慢地调节呼吸,使呼吸速度缓慢而深沉,然后右手根据呼吸的速度顺时针地轻摩心脏,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按摩一圈,按摩36圈。
有运行气血、营养心脏的作用。
如何运动保护心脏?
人们可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应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量。
另外,冬季天气变冷,是引发心脏疾病的高峰期,其中心衰、心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
专家提醒,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人,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