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基细胞学TBS诊断系统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液基细胞学TBS诊断系统诊断标准

液基细胞学TBS诊断系统诊断标准

液基细胞学TBS诊断系统诊断标准上篇鳞状上皮异常一、非典型鳞状上皮(ASC)㈠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US)诊断标准⑴核面积大约为正常中层鳞状细胞核的2.5-3被(大约35um2)。

⑵核质比(N/C)轻度增高。

⑶核轻度深染,染色质分布或核形补规则。

⑷核异常伴随胞质的强嗜橘黄色改变(非典型角化不全)。

(二)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状上皮内病变(ASC-H)ASC-H中,细胞常稀疏。

诊断标准1、核质比高的小细胞[“非典型(不成熟)化生]⑴细胞单个出现,或少于10个细胞的小片。

⑵偶尔在常规涂片上,细胞可以“成串“排列在粘液中。

⑶细胞大小等同于化生细胞,其核大约叫正常细胞核大1.5-2.5倍。

⑷核质比接近HISL。

2、“密集成片型”⑴为有核的密集细胞的微小活检。

⑵核极向可消失或分辨不清。

⑶浓稠胞质,多角形细胞,细胞小片的轮廓清晰锐利。

一般考虑鳞状细胞而不是腺细胞(子宫颈管)分化。

二、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㈠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标准⑴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

⑵胞质“成熟”或为表层型胞质的细胞。

⑶细胞大,胞质多而成熟,边界清楚。

⑷核增大,核面积大于正常中层细胞核的3倍,核质比轻度增加。

⑸核不同程度深染,伴有大小、数量和形状的变化。

⑹双核和多核常见。

⑺核染色质均匀分布,常呈粗颗粒状,有时染色质呈煤球样或浓缩不透明。

⑻一般无核仁,即使有也不明显。

⑼核膜轻度不规则,但可光滑。

⑽细胞质的边界清楚。

⑾核周空腔(挖空细胞化)是由边界清楚的核周透亮区及浓染的边缘胞质组成,它是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一个特征,但不是判读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所必需的。

有时,胞质浓稠并呈嗜橘黄色(角化)。

⑿核周胞质空腔化或强嗜橘黄色的细胞,必须也同时具有核的异型性才能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⒀只有核周空晕,而无核的异型性时不足以判读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㈡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标准⑴病变细胞比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小且不“成熟”。

TBS分类法及其描述性诊断内容

TBS分类法及其描述性诊断内容

TBS分类法及其描述性诊断内容
为了使宫颈/阴道细胞学的诊断报告与组织病理学术语一致,使细胞学报告——临床处理密切结合,1988年美国制定阴道细胞TBS(TheBethesdasystm)命名系统。

国际癌症协会于1991年对宫颈/阴道细胞学的诊断报告正式采用了TBS分类法。

近年我国也逐步推广TBS分类法。

TBS描述性诊断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包括: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标本(涂片)质量的信息、病变的描述、细胞病理学诊断及其处理的建议。

TBS描述性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感染:有无真菌、细菌、原虫、病毒等感染。

可诊断滴虫、念珠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衣原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

二、反应性和修复性改变:如炎症(包括萎缩性阴道炎)或宫内节育器引起的上皮细胞反应性改变,以及放射治疗后的反应性改变。

三、上皮细胞异常
1、鳞状上皮细胞异常:
(1)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性质待定。

(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HPV感染;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

(3)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包括鳞状上皮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Ⅱ级和Ⅲ级。

(4)鳞状上皮细胞癌。

2、腺上皮细胞异常:
(1)绝经后出现的良性子宫内膜细胞。

(2)不典型腺上皮细胞,性质待定。

(3)宫颈腺癌。

(4)子宫内膜腺癌。

(5)宫外腺癌。

(6)腺癌,性质及来源待定。

四、其他恶性肿瘤
附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tbs标准诊断

tbs标准诊断

tbs标准诊断TBS标准诊断。

TBS(Tuberculosis)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通常侵袭肺部,但也可能影响其他部位,如肾脏、脊椎和脑部。

TBS标准诊断是确诊和治疗TBS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症状。

TBS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的咳嗽、咳痰、胸痛、咯血、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这些症状可能并非都出现在每位患者身上,但如果患者出现了上述症状,特别是持续咳嗽超过3周,就需要考虑TBS的可能性。

二、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是诊断TBS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显示肺部的异常情况,如结节、浸润、空洞等。

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对于复杂的病例尤为重要。

三、实验室检查。

痰涂片检查和痰培养是诊断TBS的关键实验室检查项目。

痰涂片检查可以快速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而痰培养则可以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TBS的过程。

医生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终做出诊断。

五、治疗方案。

根据TBS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治疗方案包括抗结核药物的联合使用,通常需要持续服药6个月或更长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耐受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控制。

TBS的预防控制工作包括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的认识,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以及加强公众对TBS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结语。

TBS标准诊断是确诊和治疗TBS的重要步骤,它需要医生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控制工作也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对TBS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才能有效遏制TBS的传播。

TBS诊断标准

TBS诊断标准

宫颈细胞学------TBS诊断系统空军总医院病理科任力子宫颈的组织学(一)鳞状上皮子宫颈的突入阴道部分由非角化性复层鳞状上皮所覆盖,在生殖年龄大约每4~5天更新一次,上皮的成熟被雌激素促进,被孕激素抑制。

成熟的复层鳞状上皮与阴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相似,但无钉突,一般有10多层细胞,可分为5个层次(亦可分为3层,基底细胞层,包括1和2;中层细胞,包括3;表层细胞,包括4和5):1.基底细胞层,又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细胞,内底层细胞是紧贴基底膜的最下面一层,为一排低柱状细胞,细胞较小,直径12~15μm。

胞浆较少,巴氏染色呈深蓝、暗绿或灰蓝色,HE染色呈暗红色。

核相对较大,圆形或椭圆形,直径8~10μm,居中或略偏位,核浆比1:(0.5~1)。

核染色质呈均匀颗粒状,苏木素染色呈蓝色,再生活跃时可出现核分裂。

免疫组化表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的ER主要位于基底细胞中。

2.基底旁细胞层(外底层细胞),由2~3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有细胞间桥。

细胞直径15~30μm。

胞浆比基底细胞多,核圆形,较基底细胞小,染色质略疏松,核浆比为1:(1~2),偶可在其最下面两层细胞中见到核分裂。

胞浆巴氏染色呈淡绿色或灰色;HE染色呈暗红色。

在粘膜萎缩、溃疡、糜烂等病变时常见。

基底旁细胞在滤泡期ER阳性而PR 阴性,在黄体期ER阴性而PR阳性。

3.中间细胞层,又称浅棘细胞层,该层次约有5层细胞,细胞体积比基底旁细胞大,多边形、圆形或菱形,直径30~40μm,上两层细胞开始变扁。

这些细胞有明显的间桥,胞浆丰富,有较多的糖原和空泡,巴氏染色呈淡绿色或灰蓝色;HE染色呈淡红色。

核比基底旁细胞略小,核浆比为1:(2~3),亦呈圆形。

4.致密层,又称上皮内层,该层厚度不一,为紧密堆砌的含角质透明颗粒的多边形或舟形细胞组成,无细胞间桥,细胞核直径6~8μm,染色较深,但染色质颗粒仍较细致均匀。

核浆比1:(3~5)。

胞浆巴氏染色呈浅蓝色或淡绿色;HE染色呈浅红色,无核分裂,常不太好识别。

TBS诊断标准

TBS诊断标准

宫颈细胞学------TBS诊断系统正常子宫颈的组织学(一)鳞状上皮子宫颈的突入阴道部分由非角化性复层鳞状上皮所覆盖,在生殖年龄大约每4~5天更新一次,上皮的成熟被雌激素促进,被孕激素抑制。

成熟的复层鳞状上皮与阴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相似,但无钉突,一般有10多层细胞,可分为5个层次(亦可分为3层,基底细胞层,包括1和2;中层细胞,包括3;表层细胞,包括4和5):1.基底细胞层,又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细胞,内底层细胞是紧贴基底膜的最下面一层,为一排低柱状细胞,细胞较小,直径12~15μm。

胞浆较少,巴氏染色呈深蓝、暗绿或灰蓝色,HE染色呈暗红色。

核相对较大,圆形或椭圆形,直径8~10μm,居中或略偏位,核浆比1:(0.5~1)。

核染色质呈均匀颗粒状,苏木素染色呈蓝色,再生活跃时可出现核分裂。

免疫组化表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的ER主要位于基底细胞中。

2.基底旁细胞层(外底层细胞),由2~3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有细胞间桥。

细胞直径15~30μm。

胞浆比基底细胞多,核圆形,较基底细胞小,染色质略疏松,核浆比为1:(1~2),偶可在其最下面两层细胞中见到核分裂。

胞浆巴氏染色呈淡绿色或灰色;HE染色呈暗红色。

在粘膜萎缩、溃疡、糜烂等病变时常见。

基底旁细胞在滤泡期ER阳性而PR阴性,在黄体期ER阴性而PR阳性。

3.中间细胞层,又称浅棘细胞层,该层次约有5层细胞,细胞体积比基底旁细胞大,多边形、圆形或菱形,直径30~40μm,上两层细胞开始变扁。

这些细胞有明显的间桥,胞浆丰富,有较多的糖原和空泡,巴氏染色呈淡绿色或灰蓝色;HE染色呈淡红色。

核比基底旁细胞略小,核浆比为1:(2~3),亦呈圆形。

4.致密层,又称上皮内层,该层厚度不一,为紧密堆砌的含角质透明颗粒的多边形或舟形细胞组成,无细胞间桥,细胞核直径6~8μm,染色较深,但染色质颗粒仍较细致均匀。

核浆比1:(3~5)。

胞浆巴氏染色呈浅蓝色或淡绿色;HE染色呈浅红色,无核分裂,常不太好识别。

最新TBS诊断系统要点

最新TBS诊断系统要点
3、不典型修复
4、放疗反应
5、角化不良细胞
6、其他刺激后细胞改变
ASC-US诊断注意事项
1、一般认为ASC报告量<筛查样本的5%
<上皮病变+恶性病变
2、报告后应提出建议并复查
3、ASC是TBS报告最受到争议的一栏,曾被人称为“垃圾桶”
诊断标准:
核增大是正常中层鳞状细胞核的2.5-3(约35um)倍核浆比例轻度增加,轻微的染色质增多、分布不规则或核的形状不规则
有致密桔黄色胞浆的不典型角化不良细胞常见
在液基标本中ASC-US细胞与在常规涂片中相似,但可以较大,较扁平。
ASC-H(2004版TBS报告新提出的概念)
诊断标准:
两种类型:
①不典型不成熟化生型
常单个散在或呈小的细胞碎片(<10个细胞),(在常规涂片这些细胞也可见于粘液湖中),
大小与化生细胞一致,核是正常化生细胞核的1.5-2.5倍,核浆比例接近HSIL,核不正常,如染色增多、染色质不规则和核形状局部不规则不如HSIL明显。
(2)核可以增大到正常中层细胞核的3-5倍、可以有轻度深染和增长、染色质分布均匀
(3)可以有裸核(由外底层细胞胞浆溶解产生)
(4)可以存在退变的胞浆桔黄或嗜伊红染色、核固缩的外底层细胞和不同形状、大小的组织细胞及有丰富的炎性渗出物及相似于肿瘤样素质的嗜碱性颗粒状背景
(5)外底层细胞或浓缩的粘液也可形成嗜碱性无定形物
患宫内膜腺癌的危险因素,如临床症状、月经史、激素治疗和绝经情况对于个体妇女来说还不明确。
上皮细胞不正常
(一)鳞状上皮细胞不正常
⒈非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
⑴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tct诊断标准

tct诊断标准

tct诊断标准
TCT(薄层液基细胞学)诊断标准主要采用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正常范围(NILM):表示没有发现异常细胞。

2. 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表示细胞形态异常,但无法明确其意义。

3.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相当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表示细胞形态异常,但未达到癌前病变的程度。

4.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相当于CINⅡ和CINⅢ,表示细胞形态
异常,已达到癌前病变的程度。

5. 宫颈癌(CC):表示细胞已经癌变。

对于TCT阳性的患者,通常需要在阴道镜下做醋酸试验及碘染色进行进一
步检查。

同时,组织病理学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据细胞异型性的程度和范围,依次分为炎症改变、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包括宫颈原位癌)和
宫颈癌(CC)。

请注意,这些诊断标准仅适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对于男性或其他部位的细胞学检查可能会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在进行TCT检查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TBS报告方式说明

TBS报告方式说明

TBS 报告方式说明一、怎么样才算真正符合TBS报告方式的液基制片技术1978年7月全国宫颈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制订关于细胞学涂片诊断标准的五级分类法,全国许多地区到今仍在沿用。

1988年WHO提出应用描述性报告和与CIN一致的报告系统。

同年美国NCI 提出Bethesda(TBS系统)报告方式,该法主要强调将涂片质量,描述性诊断及临床与细胞病理互相沟通,并引进了鳞状上皮内病变(SIC)的概念。

1996年11月全国性“宫颈/阴道细胞学诊断报告方式”研讨会建议2-3年内在全国试用TBS系统报告方式,待条件成熟后再在全国推广应用。

TBS报告核心内容:它是一种描述性诊断,包括4个部分:(一)对涂片的满意程度: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二)良性细胞改变:1、感染: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形态学似嗜血杆菌感染;形态学似人乳头状瘤感染;形态学似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2、反应性改变:炎症(包括典型修复细胞的出现);萎缩性改变及炎症;放疗后改变;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反应及其他。

(三)上皮细胞的异常改变:1、鳞状上皮细胞:没有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包括CIN1;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CIN2、CIN3、原位癌;鳞癌。

2、腺上皮细胞:没有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SGCUS);宫颈腺癌。

(四)雌性激素水平的评估:雌性激素水平与年龄相符;雌性激素水平与年龄不相符;雌性激素水平难以评估。

TBS系统报告方式主要强调涂片的质量,对镜下所见细胞及其他有诊断价值的成分进行系统性报告及描述性诊断。

现在许多商家(所谓的膜式过滤法液基细胞)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把制片质量的优良简单地描述为只剩下上皮细胞、癌细胞、背景干净,其实这完全不符合TBS系统报告方式要求。

如果在标本修理和制片过程中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霉菌等有价值的成分当成杂质统统去掉或是过滤掉,那么在TBS报告中“良性细胞改变”这项重要内容无法进行,当然由此方法制出的片子是不合格的,采用过滤膜进行工作的设备在国外已经淘汰,去掉了有诊断价值成分是方法淘汰的主要原因(滤膜微孔8微米,小于8微米的成分被过滤去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基细胞学TBS诊断系统诊断标准上篇鳞状上皮异常一、非典型鳞状上皮(ASC)㈠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US)诊断标准⑴核面积大约为正常中层鳞状细胞核的2.5-3被(大约35um2)。

⑵核质比(N/C)轻度增高。

⑶核轻度深染,染色质分布或核形补规则。

⑷核异常伴随胞质的强嗜橘黄色改变(非典型角化不全)。

(二)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状上皮内病变(ASC-H)ASC-H中,细胞常稀疏。

诊断标准1、核质比高的小细胞[“非典型(不成熟)化生]⑴细胞单个出现,或少于10个细胞的小片。

⑵偶尔在常规涂片上,细胞可以“成串“排列在粘液中。

⑶细胞大小等同于化生细胞,其核大约叫正常细胞核大1.5-2.5倍。

⑷核质比接近HISL。

2、“密集成片型”⑴为有核的密集细胞的微小活检。

⑵核极向可消失或分辨不清。

⑶浓稠胞质,多角形细胞,细胞小片的轮廓清晰锐利。

一般考虑鳞状细胞而不是腺细胞(子宫颈管)分化。

二、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㈠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标准⑴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

⑵胞质“成熟”或为表层型胞质的细胞。

⑶细胞大,胞质多而成熟,边界清楚。

⑷核增大,核面积大于正常中层细胞核的3倍,核质比轻度增加。

⑸核不同程度深染,伴有大小、数量和形状的变化。

⑹双核和多核常见。

⑺核染色质均匀分布,常呈粗颗粒状,有时染色质呈煤球样或浓缩不透明。

⑻一般无核仁,即使有也不明显。

⑼核膜轻度不规则,但可光滑。

⑽细胞质的边界清楚。

⑾核周空腔(挖空细胞化)是由边界清楚的核周透亮区及浓染的边缘胞质组成,它是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一个特征,但不是判读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所必需的。

有时,胞质浓稠并呈嗜橘黄色(角化)。

⑿核周胞质空腔化或强嗜橘黄色的细胞,必须也同时具有核的异型性才能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⒀只有核周空晕,而无核的异型性时不足以判读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㈡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标准⑴病变细胞比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小且不“成熟”。

⑵细胞可以单个、成片或合胞体杨聚集。

⑶核深染的簇团应认真评价。

⑷细胞大小不一,可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相近,也可以是很小的基底细胞。

⑸核深染,伴大小和形状的变化。

⑹核增大,其变化程度比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更大。

⑺一些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核的大小接近,但胞质减少,使核质比明显增高⑻另一些细胞的核质比非常高,但核比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和小得多。

⑼染色质可纤细或粗颗粒状,分布均匀。

⑽核膜轮廓很不规则并常有明显的内凹或核沟。

⑾一般无核仁,但偶尔可见,特别是当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宫颈管腺体时。

⑿胞质的形态多样,可表现为“不成熟”和淡染或化生性浓染。

⒀胞质偶尔“成熟”并浓染角化(角化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主要特征:液基涂片中,异常细胞单个散在,比成片核合胞体样排列多见,这些单个细胞可见于成片细胞间,异常细胞少,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一样,液基涂片得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可见显著核深染,但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其他细胞学特点(高核质比和核膜不规则)。

三、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SCC)定义为向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侵袭性肿瘤。

TBS没有将SCC进一步分类,便于描述,分别讨论非角化型癌和角化性癌。

㈠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⑴细胞较少,常单个散在,聚集的细胞团较少见。

⑵细胞大小和形状差异大,带尾细胞核梭形细胞常有强嗜橘黄色胞质。

⑶胞核大小差异也大,核膜不规则,常可见多个深染不透明核。

⑷染色质呈粗颗粒状,不规则的分布,有透亮的旁染色质。

⑸可见大核仁,但较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少见。

⑹角化性改变(“角化亢进”或“多形性角化不全”)可见,但若缺乏核异型,不足以判读为癌。

⑺可见肿瘤素质,但通常比在飞角化鳞状细胞癌少见。

主要特点液基涂片中,细胞稀少是其特点,单个肿瘤和成群细胞的形态圆,使鳞状细胞肿瘤带有腺性特点,可误判断为腺癌;可见癌性背景,但与传统涂片相比较轻微;坏死性物质常集中在细胞簇的周围,被称为“黏附的肿瘤素质”,而传统涂片中的肿瘤素质一般分布在背景中。

㈡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⑴细胞单个或为界限不清的合胞体样。

⑵细胞一般比许多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细胞小,但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大多数特点。

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很不均匀。

⑷肿瘤素质常见,包括坏死性碎屑和陈旧性血。

⑸大细胞型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可显示嗜碱性胞质及大而显著的核仁。

中篇腺上皮细胞异常二、非典型腺细胞㈠非典型子宫颈管细胞定义子宫颈管上皮细胞显示细胞核的非典型程度明显超出反应性和修复性改变,但又缺乏明确的子宫颈管管原为腺癌和侵袭性腺癌的特点。

1、非特异性细胞诊断标准⑴细胞呈片状或带状排列,细胞排列轻度拥挤,核重叠。

⑵核增大,为正常宫颈管细胞的3-5倍。

⑶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轻度不一致。

⑷细胞核轻度深染。

⑸可见核仁。

⑹核分裂罕见。

⑺胞质尚丰富,但核质比(N/C)增高。

⑻细胞界限清晰。

2、倾向肿瘤细胞定义细胞形态学无论在量和质上均不足以判读为子宫颈管原位腺癌或侵袭性癌。

诊断标准⑴异常细胞排列呈片状、条带状,核拥挤、重叠。

⑵偶见细胞团呈菊蕊团或羽毛状排列。

⑶核增大,染色质稍增多。

⑷偶见核分裂。

⑸核质比增高,胞质量减少,细胞境界不清。

主要特征⑴非特异性细胞液基涂片中,细胞团多呈圆形,细胞密集重叠成三维结构,很难看清楚细胞团中央的单个细胞。

⑵倾向于肿瘤细胞液基涂片中,细胞增厚,可呈三维结构,复层排列的细胞遮盖住团片中央部分细胞核的细节。

㈡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诊断标准⑴细胞团小,常为5-10个细胞。

⑵核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相比,轻度增大。

⑶核染色稍深。

⑷可见小核仁。

⑸胞质少,偶有空泡形成。

⑹细胞境界不清。

主要特征液基涂片中,核染色过深更明显;核仁更突出。

二、子宫颈管原为腺癌定义为高级别子宫颈管腺上皮病变,其特征为核增大、染色过深、复层化和核分裂增多,但无侵袭。

诊断标准⑴细胞排列呈片状、簇状、带状或菊蕊团形状,核拥挤、重叠、失去蜂窝状结构,单个异常细胞少见。

⑵一些细胞显示出明确的柱状形态。

⑶细胞团有呈栅状排列的细胞核,核及带状胞质从细胞团周边伸出(羽毛状)。

⑷细胞核增大,大小不一,呈卵圆形或拉长形及复层化。

⑸核染色过深,有均匀分布的粗颗粒状染色质是其特征。

⑹核仁小或不明显。

⑺核分裂和凋亡小题常见。

⑻核质比增高;胞质的量及黏液减少。

⑼背景干净。

⑽如果同时兼有鳞状上皮内病变,也可见到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

主要特征⑴液基涂片中细胞数量不一,偶见大量异型细胞;较易发现单个完整细胞;核深染、排列拥挤的细胞团,细胞较小,较致密,常见三维结构,伴有较光滑而明确的边缘。

⑵假复层细胞条带经常呈短“鸟尾”样排列,可能是最突出的形态结构特点。

⑶出现精细的周边部羽毛状、菊蕊团及细胞条带的结构特点。

⑷核染色质可呈粗糙或细颗粒状,常更透亮。

⑸核仁可能更易见到。

三、子宫颈管腺癌细胞学诊断标准与子宫颈管原位癌相同,但有侵袭特征。

诊断标准⑴大量异常细胞,典型的细胞呈柱状。

⑵细胞可单个散在,两维片状,或三维簇团结构,合体聚集现象常见。

⑶核增大,核多形性,染色质分布不匀,染色质旁区空亮,核膜不规则。

⑷可见巨大核仁。

⑸胞质通常有细小空泡。

⑹可见肿瘤坏死素质。

⑺还可出现异常鳞状细胞,表明同时存在鳞状上皮内病变或腺癌伴部分鳞状上皮分化。

主要特征液基涂片中,三维团簇很常见;核更透亮(空泡状)、染色质分布不匀,染色质旁区空亮;肿瘤素质不明显,为黏液附于异常的细胞团的细胞碎片或是凝固性坏死性碎屑。

四、子宫内膜腺癌诊断标准⑴细胞一般为单个或紧密的小簇团。

⑵高分化腺癌的细胞与非肿瘤细胞相比,细胞核仅轻度增大,并随肿瘤的级别升高而增大。

⑶核大小不一,核极向明显消失。

⑷核中度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匀,染色质旁区空亮,尤其在高级别腺癌中更明显。

⑸核仁孝而明显,核仁随肿瘤的级别升高而质、增大。

⑹典型的细胞胞质少,嗜碱性,常有空泡。

⑺胞质内常见中性粒细胞。

⑻洗颗粒状或“水样”肿瘤素质不一定出现。

主要特征液基涂片中三维簇团或乳头状结构常见;核较大,染色更透亮;肿瘤素质可能不明显,可见细胞颗粒碎屑或凝固性坏死性碎屑粘附在异常细胞簇团周围。

下篇非肿瘤性所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阴性涂片中未发现异常的上皮细胞,不管有无微生物或其他的非肿瘤所见。

一、微生物检查㈠阴道滴虫诊断标准⑴阴道滴虫呈梨形,嗜蓝色,直径15-30微米。

核淡染,空泡状,偏心位。

⑵嗜酸性的颗粒常较明显。

⑶鞭毛通常不见。

⑷纤毛菌往往伴有阴道滴虫。

主要特征在液基涂片中,由于虫体变圆,显得更小;风筝形者偶尔可见;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嗜酸性颗粒常看得更清楚;鞭毛可以保存并辨认出。

有时退变的胞质碎片或巨噬细胞会被误认为滴虫,特别是在液基涂片中。

因此,下列特点中至少具备其一才可以判读为滴虫。

①清晰的核结构,嗜酸性胞质颗粒、鞭毛;②当发现纤毛菌时,有可能存在滴虫,应仔细寻找。

㈡真菌,形态符合念珠菌诊断标准⑴芽生酵母菌(3-7微米)。

⑵假菌丝巴氏染色呈嗜伊红色到灰棕色。

⑶假菌丝,由长形芽孢组成,沿其纵轴有缩窄。

⑷可以看到白细胞核碎片和被菌丝“串起”的缗钱状鳞状细胞。

㈢菌群变化,提示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标准⑴小球杆菌的朦胧状细胞背景很明显。

⑵单个鳞状细胞被一层细菌覆盖,使细胞膜模糊不清,形成所谓的“线索细胞”。

⑶明显缺少乳酸杆菌。

㈣细菌,形态学符合放线菌诊断标准⑴细丝样病原体,有成锐角的分枝,缠绕成团。

在低倍镜下被形容为“棉花团样”。

⑵细丝样病原体有时呈放射状排列,外观似不规则“羊毛球”。

⑶大量白细胞黏附在放线菌的小集落上,可见周边的细丝肿胀或细丝呈“杵”状。

⑷常见伴有多形核白细胞的急性炎症反应。

㈤符合单纯疱疹病毒的细胞形态改变诊断标准⑴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外观,这是由于核内病毒颗粒和染色质集聚在核膜下使核膜增厚。

⑵可能会出现致密的嗜伊红核内包涵体,周围绕有空晕或透亮带。

⑶具有镶镶嵌状、多核的上皮细胞,是特征性的,但不总是出现。

⑷可能仅仅发现具有上述核特征的单个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