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消化腺腹膜微细结构学习资料
消化系统-人体解剖学-消化管-消化腺

胃的形态
前壁 两壁
后壁 上缘:胃小弯(角切迹) 胃的形态 两缘 下缘:胃大弯 上口:贲门 两口 下口:幽门
胃的分部
贲门部 胃底(胃穹窿) 胃体 幽门部(胃窦)
幽门窦 幽门管
中间沟
胃的位置
中等充盈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T11左侧 幽门:L1 右侧
胃的毗邻
前壁:肝左叶、膈 触诊部位:剑突下(腹上区) 后壁:左肾、左肾上腺、胰、横结肠 胃底:膈、脾
内脏一般结构
一、中空性器官 形态:管状或囊状,有腔 举例:胃、肠、气管、膀胱、子宫…… 二、实质性器官 形态:无腔,表面有被膜 举例:肝、肺、肾、卵巢…… 结构特点:被膜深入实质内,形成小叶 门:肝门、肺门、肾门、脾门、卵巢门……
2
第二节 胸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
胸部的标志线
腹部分区
一、胸部的标志线
一二第第第 前前一二三
切切尖磨磨磨磨磨
牙牙牙牙牙牙牙牙
左 12345678
下颌
想一想?
在给牙命名的时候,
通常先写左右,再写
上下颌,最后写牙的 名称。
6
左 上颌 第一磨牙
牙周组织
支持 固定 保护
牙龈 牙周膜 牙槽骨
牙痛——针刺合谷穴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环状皱襞
肠绒毛
微绒毛
3倍
30倍
600倍
200㎡
小肠的微细结构
1.黏膜: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固有层:小肠腺、中央乳糜管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
小肠的微细结构
2.黏膜下层:十二指肠腺 分泌碱性粘液 中和胃酸
消化系统的微细结构

有孔毛细血管
散在平滑肌
微绒毛(纹状缘):细胞膜 + 细胞质
小 肠 绒 毛
小肠绒毛
小 肠 绒 毛 扫 描 电 镜 像
小肠绒毛(中央乳糜管)
3.肝的微细结构
(1)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板(肝索) 肝血窦 胆小管 窦周隙
肝 (Liver)
组成:
肝小叶
(2)内分泌部(胰岛) A细胞: 高血糖素 B细胞: 胰岛素 D细胞:
胰腺外分泌部
胰 腺
胰腺(示泡心细胞和闰管)
胰腺(示胰岛)
胰岛细胞
胰岛A细胞
胰岛B细胞
A.汇管区
B.肝小叶间
18.胆小管位于 C.相邻肝细胞之间
D.窦周隙内
E.肝门处
胰岛C细胞
课堂练习
C • 1.胆小管位于 • A.汇管区 B.肝小叶间 C.相邻肝细胞之间 D.窦周隙内 E.肝门处 • 2.关于肝小叶的描述,下列哪一项错误? D • A.肝板两侧的血窦相通连 • B.相邻肝板相互连接 • C.中央静脉是有孔的血管 • D.窦周隙与胆小管相通 • E.胆小管位于肝细胞之间
RER EM Mi — 溶酶体 微体 SER 内含物
肝 板
肝索与肝血窦
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单立或单柱
胰腺
外分泌部: 由浆液性腺细胞构成 腺泡 无肌上皮细胞 泡心细胞 闰管长
导管
无纹状管 主导管为单柱(夹有杯状细胞和
内分泌细胞 )
2.胰的微细结构
(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两端:骨骼肌 其余: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神经元 + 无髓神经纤维
外膜:
解剖学基础 第三章 消化系统ppt课件

制作人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 于 宁
.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管壁的结构 三、胸部标志线和腹
部分区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第三节 消化腺
一、肝 二、胰
第四节 腹膜
一、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2.分部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 幽门管
(胃窦) 幽门窦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三)胃壁的微细 结构特点
黏膜
黏膜下层 肌层 浆膜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下颌下腺 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 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二咽
(一)咽的形态和位置
为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 性管道
位于颈椎前方,上端起 于颅底,下端于第6颈 椎体下缘续接食管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咽的分部
鼻咽 口咽 喉咽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牙质 釉质 牙骨质 牙髓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3.牙的种类与排列
乳牙分为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恒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解剖学基础》 消化系统 消化管 .
乳牙及恒牙的名称及排列顺序
乳牙 用罗马数字表示 (I.II.III.IV.V) 如 V 表示左上颌第 二乳磨牙 恒牙: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1.2.3.4.5.6.7.8) 如 5 表示右下颌第 二前磨牙
消化系统结构及机能ppt课件

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有毛细血管网、淋巴管和免疫细
胞,第一道免疫防线。
粘膜下层:有食管腺(粘液性)
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
下1/3---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
8
一、消化管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消化管的解剖学构造
4、胃
胃有上下2口、大小2弯和前
后2壁。
胃可分贲门部、胃底、胃体
18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下颌下腺分泌70%,腮腺分泌25%,舌下腺分泌5% 唾液的成分和功能:
水、粘液-润滑口腔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溶菌酶、干扰素-抵抗细菌、病毒 sIgA(可溶性免疫球蛋白A)-浆细胞和腺细胞协同分 泌,有免疫保护作用
19
二、消化腺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蠕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由平滑肌顺序舒缩 引起,舒张波在前,收缩波在后,逐步向前推进。
41
一. 口腔内的消化
第三节 食物的消化
3、唾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其分泌调节
◆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最适ph 为7.0,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 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4.5的酸性反应为止。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和条件反射两种。
腹膜和腹膜腔特点 腹膜分脏壁 二层夹一隙 女性通体外 男性是密闭
30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腹膜-----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网膜形态特点 小网膜,似餐巾 小弯向上围肝门 大网膜,象围裙 大弯向下横连襟
(二)韧带
解剖学课件-消化腺、腹膜

•十二指肠上襞 •十二指肠上隐窝 •十二指肠下隐窝 •肝肾隐窝 •盲肠后隐窝 •乙状结肠间隐窝
(2)腹前壁的皱襞和隐窝 •脐正中襞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腹壁动脉襞)
•膀胱上窝 •腹股沟内侧窝 •腹股沟外侧窝
(3)陷凹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 膀胱子宫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在第一、二腰椎高度横贴 于腹后壁,属腹膜外位器官
(三)微细结构
1.外分泌部 分为腺泡和导管两部分
2.内分泌部-胰岛
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 合成,使血糖升高
B细胞:分泌胰岛素insulin,主要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细 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
(又称Douglas腔)
5.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分为结肠上、下区
• 结肠上区 (膈下间隙)
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 结肠下区
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肝上间隙
•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 右肝上前间隙 • 右肝上后间隙 肝裸区 为腹膜外间隙。
肝下间隙
消 化 腺、腹膜
一、肝
(一)形态 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
膈面镰状韧带、冠状韧带、裸区 • 两面 左纵沟:肝圆韧带裂(肝圆韧带)、
静脉韧带裂(静脉韧带) 脏面 横沟:肝门、肝蒂
右纵沟:胆囊窝、腔静脉沟 • 四个缘
前缘:胆囊切迹、肝圆韧带切迹(脐切迹) • 肝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 第二肝门
功能: 1.合成—蛋白质、糖原、 胆固醇、胆盐 2.储存—糖原、维生素 3.分泌—胆汁 4.解毒—氧化、还原、水 解、结合 5.防御—Kupffer细胞 6.造血(胎儿期)
消化系统及腹膜

Thank you !
—— see you later !
内脏学
splanchnology
概述 内脏包括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内脏的特点
1.由一套连续的管道和几个实质性器官组成 2.多位于胸、腹、盆腔内 3.多借孔、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内脏的一般结构
1.中空性器官:
内有空腔,其构造由内向外一般为: 黏膜层 黏膜下层 肌层
分部: 1.贲门部 2.胃底 3.胃体 4.幽门部(管、窦)
胃型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位置
第五节胃
毗邻
毗邻
三、胃壁的结构
胃道 幽门瓣
第五节、 小肠
分部 • 十二指肠 • 空肠 • 回肠
一、十二指肠
分部 1.上部
十二指肠球
2.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3.水平部 4.升部
十二指肠悬韧带
二、空肠和回肠
外膜
内脏的一般结构
2.实质性器官: 无特定空腔,多属腺组织,外包结缔
组织被膜,实质分割成小叶, 血管神
经常集中进入其内,称为该器官的门
胸部标志线
胸部标志线
腹部分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概述
•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管
消化腺
消化管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二指肠、空场、回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第七节、肝
• • • • • 功能 形态 位置和毗邻 肝的分叶与分段 肝外胆道系统
第八节肝
肝的功能
• 分泌胆汁
• 参与物质代谢 • 吞噬、防御 、解毒 • 胚胎时造血
消化系统PPT课件

5. 小肠 (1)形态位置 小肠长5~7 m,位于腹腔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 (2)分部 小肠全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①十二指肠 a. 上部 起自幽门,指向肝门。起始处称十二指肠球,黏膜平滑,是溃疡好发部位。
②口咽 软腭与会厌平面之间,前借咽峡通口腔,在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隐窝内有腭扁桃 体。 ③喉咽 位于会厌上缘与第六颈椎下缘之间,前对喉,借喉口与喉腔相通,下续食管。
咽的分部与沟通口诀 鼻咽口咽和喉咽 鼻口喉腔相通连 咽鼓管口通中耳 六颈下缘续食管 3. 食管 (1)食管形态、位置和分部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 cm,沿脊柱前方下降,上续咽,下接胃的贲门。食管 可分为颈、胸和腹三部。
二、 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为了从体表确定内脏各器官的正常位置,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画出若干标 志线和分区,这对描述内脏的正常位置,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都有重要的实用 价值。 1. 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 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由于此线正通过男性乳头,故也称为乳头线 。 (3)腋前线 沿腋窝前缘(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③牙的名称及排列 a. 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 Ⅴ Ⅳ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上颌 右下颌 Ⅴ Ⅳ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下颌
Ⅰ——乳中切牙 Ⅳ——第一乳磨牙
Ⅱ——乳侧切牙
Ⅲ——乳尖牙
Ⅴ——第二乳磨牙
b. 恒牙的排列 右上颌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左上颌 右下颌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左下颌
食管的狭窄及意义口诀 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裂孔处 侧算距离到切牙 前俩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
消化系统消化腺、腹膜、微细结构学习资料

第二节消化腺(唾液腺在第一节介绍)一、肝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
我国成年人肝的重量在男性为1230~1450g,在女性为1100~1300g。
肝血液供应丰富,为棕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一)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肝下界——肝下缘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可达剑突下3—5cm (二)形态:分上、下二面,左右两叶。
上面膨隆,称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小而薄的左叶和大而厚的右叶。
下面凹陷,称为脏面,由三条互成 H 形的沟,即两纵沟和一横沟(称肝门),将肝的脏面分为右叶、左叶、方叶和尾状叶。
(三)分叶与分段:肝内有四套管道(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下腔静脉)形成两个系统(Glisson系统、肝静脉系统)。
肝膈面形态肝脏面形态Glisson系统与肝静脉系统(四套管道)肝位置肝膈面的分叶与分段肝脏面的分叶与分段(四)肝外胆道系统1、肝外胆道组成: 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2、胆囊的位置:位于肝脏面右纵沟前方的胆囊窝内。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
4、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分泌左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右胆囊二、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置:胃后方、横卧在第1、2腰椎前方的腹后壁形态:分头、体、尾三部分。
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中部呈棱柱状,为胰体;左端较细,称胰尾。
结构:内有胰管。
外分泌部——分泌消化液,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胰管开口部位: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有一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胰脏:属消化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肝胰腹壶: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内下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与胰头之间,在此与胰管汇合成肝胰壶腹。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顶端。
三、唾液腺(位置及开口已在第一节介绍)功能:分泌液有湿润口腔粘膜、调和食物及分解淀粉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消化腺(唾液腺在第一节介绍)
一、肝
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
我国成年人肝的重量在男性为1230~1450g,在女性为1100~1300g。
肝血液供应丰富,为棕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一)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
肝下界——肝下缘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可达剑突下3—5cm (二)形态:分上、下二面,左右两叶。
上面膨隆,称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小而薄的左叶和大而厚的右叶。
下面凹陷,称为脏面,由三条互成 H 形的沟,即两纵沟和一横沟(称肝门),将肝的脏面分为右叶、左叶、方叶和尾状叶。
(三)分叶与分段:
肝内有四套管道(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下腔静脉)形成两个系统(Glisson系统、肝静脉系统)。
肝膈面形态肝脏面形态
Glisson系统与肝静脉系统(四套管道)肝位置
肝膈面的分叶与分段肝脏面的分叶与分段(四)肝外胆道系统
1、肝外胆道组成: 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2、胆囊的位置:位于肝脏面右纵沟前方的胆囊窝内。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
4、胆汁的排出途径:
肝细胞分泌左
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右
胆囊
二、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
位置:胃后方、横卧在第1、2腰椎前方的腹后壁
形态:分头、体、尾三部分。
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中部呈棱柱状,为胰体;左端较细,称胰尾。
结构:内有胰管。
外分泌部——分泌消化液,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胰管开口部位: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有一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脏:属消化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
肝胰腹壶: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内下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与胰头之间,在此与胰管汇合成肝胰壶腹。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顶端。
三、唾液腺(位置及开口已在第一节介绍)
功能:分泌液有湿润口腔粘膜、调和食物及分解淀粉等作用。
注:小消化腺中的胃腺和肠腺在消化器官微细结构部分介绍。
补充知识点:
一、肝的体表投影与功能
(一)体表投影
1.肝上界和膈穹隆一致。
①在右腋中线上,起自第7肋,自此向左,
②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
③在前正中线越过胸骨体和剑突结合处,
④至左锁骨中线止于第5肋间。
2.肝的下界和肝前缘一致
①与肝前缘一致。
起自右肋弓最低点,
②沿右肋弓下缘向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
③经剑突下3~5cm斜向左上,
④至左肋弓第7、8肋软骨结合处进入左季肋区,连上界左端。
在成人腹上区剑突下3~5cm范围内,可能触及肝的前缘,但在右肋弓下缘一般不应触及,因此,在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右肋弓下触及肝脏,则认为有病理性肿大。
在小儿,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于右肋弓下属正常情况。
(二)肝的主要功能(可简单归纳为:消化、解毒、加工与储存三大功能)
肝的功能很复杂,其主要功能如下:
1.参与物质代谢肝几乎参与体内的一切代谢过程,人们称它为物质代谢的“中枢”。
它是肝内糖、脂类、蛋白质等合成与分解,转化与运输,贮存与释放的重要场所。
也与激素和维生素的代谢密切相关。
2.分泌胆汁肝细胞分泌胆汁,帮助肠道内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成人的肝每日可分泌胆汁500~1000ml。
3.排泄吞噬功能肝脏可以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对非营养性物质(包括有毒物质)进行排泄;对进入人体内的细菌、异物进行吞噬,以保护机体。
二、肝外胆道
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两部分。
1、胆囊作用: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
2、胆囊分部:从前向后可分为①胆囊底②胆囊体③胆囊颈④胆囊管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底为突向前下的膨大盲端,常在肝下缘处露出,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当胆囊发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4、输胆管道包括:①肝左、右管②肝总管③胆总管
5、肝内的胆小管逐渐汇合成肝左管和肝右管,两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下行,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共同形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4~8cm,在肝固有动脉右侧和门静脉前方,下行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处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的左后壁,在此处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开口周围有奥狄(Oddi)括约肌,属平滑肌。
小肠内蛔虫如钻入胆总管,由于括约肌和胆道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可引起腹上区剧烈疼痛。
第三节消化器官微细结构
一、消化管的微细结构
(一)食管的微细结构
上皮是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黏膜下
层内含有大量食管腺,食管肌层上段为骨骼
肌,下段为平滑肌,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
混合构成。
(二)胃的微细结构
胃空虚或半充盈时黏膜形成许多皱襞,
充盈时低平或消失。
黏膜表面有许多尖针状
小窝,称胃小凹,凹底有胃腺(胃底腺、幽门
腺、贲门腺)开口。
胃底腺细胞:
1.主细胞(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2.壁细胞 (盐酸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食管微细结构
1、主细胞
2、壁细胞
(三)小肠的微细结构
小肠壁腔面有环形皱襞和肠绒毛
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形成的小肠腺,有:吸收细胞、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帕内特细胞。
1、肠绒毛
2、小肠腺
(四)大肠的微细结构
(五)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二、消化腺的微细结构(一)唾液腺的微细结构1、一般结构
2、特点
(二)肝的微细结构
1、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肝小叶内有中央静脉,以其为中心,肝细胞排列称肝板,在切面上称肝索。
相邻的肝板之间连接呈网状,其间有不规则的腔隙是肝血窦。
2.门管区是相邻肝小叶间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
内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通过。
(三)胰的微细结构1、外分泌部
2、内分泌部(胰岛)
第四节腹膜
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腹膜:腹膜由浆膜构成,被覆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腹、盆腔器官的外面,衬于腹壁和盆壁内面的部分称壁腹膜;覆于器官外面的部分称脏腹膜。
腹膜腔:脏腹膜和壁腹膜相
互移行所围成的潜在性间隙,
称腹膜腔。
男性的腹膜腔是封
闭的;女性的借输卵管开口于
腹膜腔,可借输卵管、子宫和
阴道与体外相通。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①腹膜内位器官:器官的各面几乎全部被腹膜包绕、活动度大。
如胃、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
②腹膜间位器官:大部分被腹膜覆盖、小部未被腹膜覆盖的器官。
如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膀胱、子宫。
③腹膜外位器官:仅一面被腹膜覆盖,其余各面均未被覆盖的器官,活动
度小。
如十二指肠、胰、肾、肾上腺、输尿管。
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腹膜从腹、盆壁移行于脏器,形成了许多腹膜结构,主要包括①网膜②系膜③陷凹
(一)网膜
包括小网膜和大网膜。
1、小网膜
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位置:位于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
分部:分为两部分。
连于肝门和胃小弯之间的,称肝胃韧带,构成小网膜的左半部;连于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称肝十二指肠韧带,构成小网膜的右半部。
2、大网膜
是由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上部之间的4层腹膜构成。
位置:为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最大的腹膜皱襞,呈围裙状,遮盖于小肠和结肠的前面,它由四层腹膜构成。
被覆胃前、后壁的腹膜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下降,形成大网膜的前二层,约至骨盆缘再返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二层,向上包绕横结肠,并接续横结肠系膜和腹后壁的腹膜。
大网膜四层常合为一层,其内含有丰富血管和脂肪。
作用:大网膜有较强的吸收和保护功能,腹膜腔如有炎症或胃肠穿孔时,它即向病变处移位,将病灶包裹,限制炎症蔓延。
因此,手术时可借大网膜移位情况,寻查病变的发生部位。
3、网膜囊
(二)系膜
是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凡有肠系膜的肠管,均活动性大。
在两层系膜间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
系膜可分为①小肠系膜②阑尾系膜③横结肠系膜④乙状结肠系膜其中小肠系膜最长,广阔呈扇形,它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小肠系膜根。
小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右侧的十二指肠空肠曲开始,斜向右下,止于右髂窝,长约15cm。
(三)韧带
是连于腹壁与器官之间或连于相邻器官之间的腹膜结构,对器官有固定或悬吊作用,如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肝镰状韧带。
(四)隐窝和陷凹
(1)男性的腹膜在直肠与膀胱之间形成的深窝,称为直肠膀胱陷凹,距肛门约7cm。
(2)女性的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形成的深窝,称为直肠子宫陷凹(为腹膜腔最低处),亦称道格拉斯(Douglas)腔,与阴道穹后部相邻,距肛门约5.5cm。
另外,还在膀胱与子宫之间形成一浅窝,称为膀胱子宫陷凹。
腹膜腔的渗出液或脓液,常因重力作用聚集于各陷凹中。
故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或阴道穹后部处作穿刺或切开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