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郭齐家

本文提要:

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

孔子与“素质教育”: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书院与“素质教育”:书院之自筹经费、自定章程、注重因材施教,鄙薄标准化教学,强调道德气节的修养,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等,使其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学风。

关键词:

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孔子、书院

作者简介:

郭齐家,生于1938年,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校》、《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家》和《中国古代学校和书院》等。主编:《中外教育名著评介》、《中国小学各科教学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等。与人合著:《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国远古暨三代教育史》、《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等。

一、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

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就是孔子讲的“性”与“习”的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孔子说的“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质。“性相近”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教育的程度。当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性与习”的关系称之为“性修不二”。熊先生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易》曰:‘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令显发。”2.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天然具足的本性,就失去了为人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习”,即不从事于修为,则天性也不能显发。所以说,“性”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习”是成人的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

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当今国际社会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级化方向发展,为了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又是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我们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日本较早提出了“国际人”的人才培养要求,日本提出“为培养具有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应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美国一个由33

位大学校长和权威人士组成的迎接挑战委员会在一份致总统的建议书中“建议”:1.支持并加强国际问题的研究和学习;2.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互换;3.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4.帮助美国高校与外国高校开展教育与科研的合作交流。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四个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第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亦带来了对社会的危害和负面的影响。人类社会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与飞跃,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等。“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主要反映在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两个方面。

第三.文化时代的到来。其特点如下:一是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二是知识制约并决定了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并且成为一种产业;三是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能影响财富、政治权力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可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就是“知识的差距”。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法国《回声报》2000年5月9日发表题为《人才战加剧》的文章,指出“现在已进入人才时代,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人才,领导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3。从消极方面说,是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重理轻文造成学生素质的低下。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的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

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贫乏。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

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逐渐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二是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江泽民主席1992年9月9日在北京师大庆祝校庆九十周年之际为师大的题辞:“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10月6日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997年9月12日江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