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

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一、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是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到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举例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就无法听懂教师的讲解,无法学好新知识。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不懂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单位”,就很难理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算理,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提高。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学生概念清楚了,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清楚;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

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述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由一年级开始接触直到六年级毕业前夕仍有错误发生。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怎样讲清楚数学概念

(一)引进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教师忽视小学生这个特点,而单纯抽象地进行概念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在教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既避免把体积与表面积弄混,又看到面与体的联系,我不仅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教具,还给长方体做了一个外套包在外面,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件事。防止了概念的混淆。我在外套的上、下,左、右,前、后六面涂上三种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启发了学生求长

方体表面积的规律:

两个红面:长×宽×2

两个白面:长×高×2

两个蓝面:宽×高×2

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在形象直观的启迪下,在步步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简便,加深理解。在长方体外套的背面,沿着长、宽、高的数据,我还画出了正方形方格,算出表面积后,再用背面的方格印证他们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这节课由于使用了直观教具,学生观察得清楚、明白,对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得清晰,掌握得牢固,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拿12支铅笔分给两个同学,一个给5支,一个给7支,分后问学生:“这样叫平均分吗?”答“不叫”。于是我把5支和7支合起来重新分,每人1支、2支、3支……直到分完。结果每人分得同样多6支。这样学生再次亲眼看到平均分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然后我又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先分一块,再每堆分一块,这样分完,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