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_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_文彤

合集下载

佛山岭南天地旧改项目中开放空间的特色分析

佛山岭南天地旧改项目中开放空间的特色分析

冀莎菲 郑力鹏JI Sha-fei,ZHENG Li-peng佛山岭南天地旧改项目中开放空间的特色分析Op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 of Foshan Lingnantiandi摘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基于城市老街区改造为商业街区的项目。

通过对佛山岭南天地项目中有代表性的广场、街道、建筑等节点进行调研,选取开放空间的3个特色要素——空间形态和尺度,传统装饰元素,植物和水景布置,探析“新天地”模式中开放空间营造的特色手法,包括保持街巷形态和宜人尺度,增强街区公共属性;保护传统建筑构件,利用传统材料、技术;保留古树,并结合植物和水景布置,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等。

关键词:旧城更新;开放空间营造;佛山岭南天地;空间尺度;传统装饰元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0)03-0068-06收稿日期:2019-12-27修回日期:2020-02-10;2020-03-30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jects in China that transform old living blocks into commercial block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typical squares, streets and buildings in Foshan Lingnantiand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scale and form, traditional decora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pen space, including keeping streets at a human scale and original form, enhancing the publicity of blocks, protecting traditional building components, reusing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preserving ancient trees as well as forming a multi-level landscape system by plants and waterscape.Key words: Urban renovation; Open space construction; Lingnantiandi in Foshan; Spatial scal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elements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探索模式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大拆大建”、苏州桐芳巷的“拆毁重建”、上海新天地的“存表去里”、桐乡乌镇的“修旧如旧”和北京南池子的“小规模自我更新”5种模式[1]。

岭南天地与南风古灶

岭南天地与南风古灶

岭南天地与南风古灶作者:欧惠冰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32期【摘要:在全国各地兴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热潮中,佛山市禅城区的两个历史街区(岭南天地、南风古灶)在文化特色营造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本文通过分析两个街区在文化特色营造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同一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提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营造方法。

【关键词】岭南天地、南风古灶、历史街区、文化特色营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老街区已经不适应现代居住与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期的街区已经超过三十年历史,从二十一世纪初,全国各地兴起旧城改造大潮。

面对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大多数的改造方法是:对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拆除,腾出空间,重新建设高密度高层建筑;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旧,继续作旧功能使用或作展览参观;对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修复与封闭保护或供游客局部参观。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往往是破旧的建筑被焕然一新的高楼大厦所取代,零星角落里放着一两处保留建筑,给旧人怀缅历史。

在失去了文化特色的街区中,就近回迁居民的生活环境的确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当地街区的历史与传统也随着“改善”而被新一代居民所遗忘。

由于各地政府在退二进三的进程中,开始纷纷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始注意到保护这些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重要性:首先,保持当地街区的文化特色,使当地的建筑与街道空间具有识别性,有别于当代流行的摩天大楼与堆砌的方正体块的建筑,吸引外地游客;第二,保留街区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延续当地人对旧有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记忆,使老一代可以把这“活”的历史传递到下一代去。

第三,保留街区的文化特色,包括保留当地的传统建筑技艺与生产产业等,有利于产业得到保存并发展壮大,更为相关的学术研究留下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保留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同时,怎样通过营造的手法去加强这些文化特色氛围,大概有三种有效方法:其一,与产业更新相结合;其二,与文化活动节事相结合;其三,文化符号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代代居民的共同记忆,同时也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以佛山市岭南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保护性改造的一些策略,寻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1岭南新天地项目概况佛山岭南新天地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占地面积65公顷(含历史保护建筑),规划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项目共分五期开发,预计在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历史价值极高,文物古迹分布广泛,传统风貌保存完整。

区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背景及现状问题分析佛山禅城区老城在明清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老城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呈现出了衰败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环境不容乐观。

旧城区日益萎缩,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中心城区地位下降,呈现空心化的态势。

(3)建筑文化价值逐渐丧失。

文物历史环境被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被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内相当一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城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压力,对老城区进行合理、有效的城市改造迫在眉睫。

2007年启动的祖庙东华里旧城改造项目,拉开了佛山老城旧城更新的序幕。

3现状调查——岭南天地项目一期3.1街巷空间肌理特征结合原有的街区肌理,在核心区域设计了一个休闲活动广场。

街区空间类型丰富,为市民提供了多种空间体验,有狭长的岭南长巷,有密闭的私密庭院,有开敞的街道空间。

3.2街巷界面的整体性岭南天地街巷建筑为1层~2层砖木建筑,将原有的民居改造商业用途的店面,如茶楼、特色小吃,文化饰品等,维持了原有的街巷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小街巷更体现出了岭南的地域特色。

空间的嵌入—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片区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空间的嵌入—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片区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2)相对同质的区域 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群自身便是关键点。出于开发的考虑, 以及过渡的要求,确立以中心9大历史文物以及具有价值的建筑 区为关键点。
3 嵌入式设计
嵌入式设计三要素
嵌入式设计,就是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中,采用的一种在城市空间关键点上接入新要素进 行干预,以激活周边地区发展的改造策略。
关键点----联系的建构---新要素
空间组织方式的重组即“步行系统的嵌入”,使对象中值得彰显的部 分成为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系统化的整合所造就的新的文化联 络,进一步发扬历史价值,扩大了其辐射范围。 祖庙片区内值得彰显的部分就是文物保护建筑。
3 嵌入式设计(历史建筑群)
3.3 历史建筑群—空间组织方式嵌入—步行系统
1)历史建筑群 恢复其景观价值:历史建筑的修缮
水系,结合现有南北向河涌形成联通
的水网结构。
2)交通联系
基地路网为岭南传统街巷结构,与外界主要 连接道路为福贤路,以及西侧填埋祖庙涌后形 成的祖庙路,其余街道虽与周边相互衔接但等 级低,城市车辆不可进入,相对封闭。
2 基地分析——关键点的确立
2.3小结——基地的关键问题
1)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 如何处理历史建筑,如何设计改造为一处活的历史街区——既有历史建筑,又有现代城市生活形态? 2)城市肌理的传统特征的保留问题 如何保持城市肌理的传统特征,并使之符合当代城市功能要求?
1 项目概况
1.5功能分区
祖庙
佛山天地
东华里文化商业
学校
图书馆
商业零售 商业/办公 文化用地
居住用地 绿地 混合用地
商业区、生活工作区、文化区、居住区、商业办公区五大 区,居住区、生活工作区、文化商业区主要分布于基地外围, 中心地段以历史文物为载体打造高端商业区,西侧结合文化 中心祖庙适当发展旅游、零售业。

[资料]岭南新天地调研报告

[资料]岭南新天地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建筑初步Ⅰ实践课,我们专业的一行人来到佛山,参观了位于禅城区祖庙东华里中心地段的岭南新天地以及顺德区的北滘文化中心,进行了一天的观赏学习。

抱着一种游玩的心态参观,拍了很多有趣的照片,发现两个不同的地点,其氛围、风格也大不一样。

参观前在资料上查得,佛山岭南天地位处佛山市中心禅城区的核心位置─祖庙片区,毗邻全国有名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东华里,坐拥全城景仰的祟高地位,是中国极少数典藏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富人区。

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始于2008年,在佛山市、禅城区两级政府的支持和整体策划下,香港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启动了“佛山岭南天地”工程。

项目占地面积达65公顷(净用地面积5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米。

此项目对祖庙东华里整个古建筑群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葺、利用,同时运用现代手法,把整个片区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

项目共分五期开发,预计整体开发完成时间为2020年。

对于佛山的这块传统的古建筑群的改造,我们必须联系起瑞安公司此前的一项目——“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成功的改造案例,既保留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又使其成为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是个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

不难发现,岭南新天地采用了非常相似的手法,以近代标志性建筑旧区为基础,改变旧区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丰富商业经营和休闲功能,把反映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为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群,达到文化、休闲、商业的互惠效果。

我们此次主要在岭南新天地的商业街附近进行参观,商业街位于东华里中心,此区的开发以颇有所成。

地区通过对原有建筑的保护修葺,很好保留了其历史风貌,别具匠心。

除了保留的文物建筑,商业街区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佛山老字号、港式茶餐厅、酒楼、异国餐厅、咖啡店、精品点心屋、餐吧、酒吧等,还有精美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店、画廊。

所有的店面装潢得都非常精致,风格上各有不同又相当和谐统一,与原有的建筑相得益彰。

岭南新天地整理改造过程中的空间置换

岭南新天地整理改造过程中的空间置换

1、岭南天地总体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城市形态采用边界限定、组团布局、机理规整、疏密有致的整体格局,以“点、脉、网、面”四种形态意义上的多种空间要素组织,突出佛山禅城区空间形态的重点。

“点”是在禅城区内形成绿地、水系、步行空间与核心建筑组群相结合的城市空间节点;“脉”是结合禅城区城市空间格局,选取步行走廊与绿化水系走廊两类线性空间要素,构造城市空间骨架;“网”是在禅城区内形成开合有致、交互错落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与城市慢行系统双重网络,优化城市生活品质;“面”是在历史文化核心区内设置公共绿化公园与历史文化风貌区,而核心区外围建设高层的现代城市风貌区,呈现岭南滨河古镇与现代繁荣都市交相辉映的城市印象。

一般而言,建筑是界定街巷空间的主要因素,建筑形体和建筑相互之间的关联组合决定了街巷空间的形式、大小、尺度。

街巷空间尺度是否合理,是在街巷保护更新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为了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完整,街区内道路系统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只作局部完善。

在核心区内形成以限制性道路、步行道为主体的街巷两级道路系统;建设控制地带则通过部分城市支路的引入,呈现从传统的街巷肌理向城市多级路网系统的转化,有序衔接外围路网。

(1)、交通节点空间: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

传统街区多是自发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其交叉点呈现出多种形式。

岭南天地的交通节点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例如:根据地形高低起伏设置尺度宜人的几级台阶和无障碍人行坡道、在道路分叉处设置方向指示牌、在巷道交汇处设置休闲茶饮商业等。

(2)、广场空间:从岭南天地保护和更新的角度来看,广场空间不仅是简单的创造空间围合和视觉美感,它还保证了新老建筑的主从协调关系和时空连续;保护空间中原有的古树、植物、石材的铺砌、围墙等界定空间界面的构筑物;保护广场良好的空间比例尺度,人们应能看清周围的边界情况;提供休息娱乐服务;组织好人流交通等等多方面的保护设计内容。

广场空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富有情趣的场所,对当地居民与游客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媒介地方感与城市文化认同——以佛山为例

媒介地方感与城市文化认同——以佛山为例

感 与 身份 认 同方式 ,城 市文 化 的差 异 性 就 会在 同一性 中被 淹 没 。就 像 布瑞 特 ・ 克 里斯 托 弗所 强调 的 那样 ,我 们须 认 识 一 个 事实 :地 点 与空 间 ,地 方 与 全球 ,彼此 紧密 相 连且 形 塑 彼 此 ,经 济 、文化 与 地理 要 素 之 间相 互 作用 ,密 不可 分 。 因此 ,城 市 媒体 通 过 传播 具 有 鲜 明特 色 的地 域 文 化 , 培育 媒 介 地方 感 ,维 系并 强 化城 市 个 体对 所 处 城 市 的归 属 感 和 文化 认 同 ,成 为一 种必 然 的选择 。

益全 球 化 ,更 关 键 的 是 ,这 一 过程 中形 成 了文 化 的离散 区 域 ,在 离散 区域 中 ,以 品位 、习俗 与 信 仰 维 系 的社 群逐 渐
脱离 了民族 的背 景 。 网 络 技 术 的 发 展 ,加 速 了 全 球 化 进 程 。 在 全 球 化 以
及媒 介 的作 用 之下 ,地 方性 正 在 受 到损 害 。此 时 的 “ 全 球
会地 域 概 念 中

会发 展 的突 出 问题 。大众 传 播 的功 能 就是 要 重 新 定位 个 人 抽 离 出来 ,这 意 味着 ,媒 介 内容 不 再 主要 由时 间 和空 间 的 与社 会 的关 系 ,在 不 断 变迁 的社 会 环 境 中 寻求 最 佳 的认 同 接 近 性来 决 定 ,从 而允 许 报纸 变得 更 加 以事 件 为 导 向 了 。 方 案 。对 城 市媒 体 来 说 ,如 果 不 能在 这 一进 程 中塑造 地 方 这 种 由来 已久 的变 化促 使 了当代 社 会 大量 娱 乐 与 新 闻 的 日
C — — ——
— — —

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

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

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
石坚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3(019)007
【摘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使城市成为一个历史的产物,这就是城市的文脉.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石坚
【作者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构建城市空间秩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佛山市地名规划为例 [J], 郭丽阁;张冠增
2.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提升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水平--上海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管理实践 [J], 毛佳樑
3.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上海举行历史文化风貌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活动 [J], 董益书
4."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理性审视和规划建言 [J], 储著斌
5.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城市文脉延续研究——以山东济南为例 [J], 尤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 254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6) 09 - 0042 - 06
城市问题
2016 年第 9 期 〔DOI〕 10. 13239 / j. bjsshkxy. cswt. 160906
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
———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文彤 张茜
〔摘 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记忆弱化问题的产生,使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和可识别性,这也使得城市无法
城市建设与发展
·43·
《城市问题》2016 年第 9 期
表1
建筑名称 简氏别墅 龙塘诗社 简照南佛堂 文会里嫁娶屋 元吉黄公祠 其他普通建筑
生活空间向历史空间过渡
改造前功能 宅邸,居住 私家花园,诗社活动地 居室,佛堂 居民嫁娶活动举办地 祠堂 住宅
空间置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遗产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地标 特色院落 特色历史建筑
商铺保存了本土商业的特色记忆,还引入众多现代 商业进驻街区,与街区本身的文化氛围契合,实现了 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完美融合,在展示地方特色 记忆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岭南天地在服务内容和功 能上更具有吸引力。
表2
建筑名称 黄祥华如意油祖铺 酒行会馆
普通居民住宅
改造前功能 油铺、历史建筑 酒铺、岭南建筑
居住
二 岭南天地空间重塑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案例佛山岭南天地是由地处佛山市 老城区的东华里街区改造而来的,距今已有 150 多 年的历史,整个街区包含 22 处历史建筑和街道,是 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街 区。东华里于 1989 年被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 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最能 代表和展现佛山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随着佛山城 市的发展,东华里逐渐成为一个城市中心人口密集
发展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城市空间; 空间重塑; 城市记忆; 佛山岭南天地
〔中图分类号〕 TU984. 113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城市记忆也称集体记忆,反映的是城市中的社 会群体对城市各个时间断面内所有有形物质环境和 无形精神文化的共同记忆[1]。自 1925 年法国社会 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其著作《记忆的社会 框架》中提 出 这 一 概 念 之 后,城 市 记 忆 引 发 了 学 界 的广泛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的相关 研究逐年增多[2],主要包括城市记忆的组成[3 - 4]、城 市记忆运 行 的 过 程[5]、城 市 记 忆 的 保 留[6]、城 市 记 忆与城市保护问题[7]、城市记忆与地方认同[8 - 9]等 方面的研究。学者们都强调了城市记忆对城市发展 的重要意义,认为其不仅能延续城市历史、保护城市
1. 生活空间向历史空间的过渡 空间重塑赋予了原有空间新的寓意和内涵,改 造前的东华里是一个涵盖 7 个社区居委会,9600 余 户人家、近 3. 8 万人居住的旧街区,是一个极为普通 的生活空间。虽然街巷深处隐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 遗存,但之前这些历史记忆被掩盖在密集的市井生 活情景之下,并不被广泛关注。岭南天地空间重塑 的目标是塑造以历史文化建筑为特色吸引的旅游街 区,需要凸显这些被尘封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记忆,从 而成为一个城市记忆氛围强烈的历史空间。因此, 生活民宅经过整修改造,加入了更多的趟栊门、水磨 青砖、灰塑、砖雕等传统岭南建筑元素,变得更具岭 南历史文化特色,重现了佛山古城街区的场所环境, 完成了从生活空间向历史空间的过渡。通过空间重 塑实现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传统要素的加入,使简单 的生活空间被重塑成多元的历史空间,从而提升了 大众的城市记忆体验和旅游休闲愉悦感,成为人们 追忆城市历史的场所,促成了街区的巨大人流。 2. 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的融合 人们的记忆组成是多元化的,构成城市记忆的 也不仅仅是静态的历史元素展示,还有各式各样的 活动内容和场景,全面的记忆才能获取人们真正的
〔作者简介〕 文 彤( 1975—) ,男,四川成都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发展与旅 游管理; 张 茜( 1993—) ,女,湖北潜江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项目。 〔收稿日期〕 2016 - 03 - 06 〔修回日期〕 2016 - 04 - 12
公众也逐渐认识到,城市记忆总是和这座城市 中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或街区有关[15],因此传统 建筑的改造以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了城 市记忆保留的核心内容。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最独 特的名片,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是城市的魅 力与特性所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6]。在 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扮演着城市 记忆的现实平台角色,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强烈感 情、集体意识 及 历 史 记 忆[17],是 人 们 识 别 与 认 同 城 市的重要载体。因此,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 用也逐步演变成更加注重城市记忆的再现,在现实 中也涌现出 南 京 夫 子 庙[1]、北 京 南 锣 古 巷[18]、佛 山 岭南天地等成功范例,其空间重塑不仅实现了保护 传统建筑和城市文化的初衷,而且通过对城市历史 的追忆,在城市发展与城市记忆之间构筑了空间重 塑的桥梁。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关于历史街区 城市记忆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记忆的要素挖掘[3]、 城市记忆与建筑、地方感的关系研究[19 - 20]、历史街 区城市记忆的保护与传承[21 - 22]、历史街区的改造与 重塑[23 - 24]等,其研究多从规划者、政府、开发商和居 民的视角[4,25 - 27]进行空间重塑效果的分析和评估, 除少量文献外,对消费者的感知反应鲜有关注。本 文选取了佛山岭南天地历史街区作为研究案例,调查 分析了消费者对人为规划重塑之后的历史街区空间 特征的感知与评价,并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构建了空间 重塑下城市记忆传承与发展的对应机制,寻求对空间 重塑中城市记忆展示与持续的启示。
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
改造后功能 供参观 供游客观赏、参观 供参观 供游客观赏、参观 对外开放参观 供参观、商业场所
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街区的空间重塑在考 虑文化环境的同时还需要恢复重现或者引入商业活 动场景。岭南天地的前身东华里在清代就是佛山商 贾云集的街区,商业活动自古业街区功 能,满足了公众的休闲消费需求。不仅通过老字号
·42·
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问题》2016 年第 9 期
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
社会各界 的 共 识。在 城 市 发 展 的 今 天,历 史 文 化 符号代表着城市历史文脉的 传 承[13],历 史 街 区 所 蕴含 的 信 息 和 内 涵 是 城 市 记 忆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14],人们在城市理论研究与开 发 实 践 中 逐 步 重 视 历 史 元 素 、文 化 价 值 的 保 护 ,强 调 城 市 记 忆 的 恢 复再现与传承延续。
三 消费者记忆感知研究
为了确定消费群体的城市记忆空间感知与岭南 天地空间重塑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以佛山岭 南天地的消费者群体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体 访谈,整个调研工作在 2014 年 12 月至 2015 年 5 月 进行,经历了预调研、初步访谈、问卷调查等阶段,共 发放调查问卷 208 份,回收问卷 200 份,有效问卷 200 份,回收率为 96% ,有效率为 100% 。调查对象 的人口学特征方面,女性( 62% ) 多于男性( 38% ) , 18 - 30 岁的青年人群居多( 70% ) ,这与佛山岭南天 地的游客群体特征基本相符。2015 年 10 月,又根 据研究需要进行了补充调研,通过个体访谈与实地 观察进一步核实确定相关研究结论。
表3
邻里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变
类型 广场空间 院落空间
广场、院落名称 街口、建筑之间空旷的
公共空间 嫁娶广场等 钟楼广场等 龙塘诗社 普通民宅私人庭院
改造后功能
游客休憩空间
游客休憩场所 露天商铺、游客集散场所 文物参观、游客休憩 露天商铺、游客休憩
·44·
集的公共空间,吸引人流由周边向中心汇聚。每天 有大量的游客聚集于这些场所,他们之间的互动关 系已经成为形成城市记忆的重要环节[25]。
的生活区,9600 余户人家、近 3. 8 万居民生活于此, 街区面临着人口过度集中、设施乱搭乱建、环境质量 下降等问题,不仅不利于文物古建的保护,也影响了 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面貌。
空间重塑是对那些承载着某种强烈感情、集体 意识及历史记忆的场所加以保护和深化,将城市中 的旧建筑作为记忆的基石,通过改造为城市旧区注 入新的生命力[28]。2008 年,东华里 街 区 改 造 工 程 “佛山岭南天地”正式启动,政府和开发商在对古建 筑群进行修葺的基础上,以历史风貌作为主要脉络, 对整个街区的城市记忆要素进行了空间重塑,将东 华里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 历史文化 旅 游 街 区“佛 山 岭 南 天 地 ”。 改 造 后 的 岭 南天地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历史感极强的岭南特色 休闲空间环境,得到了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高度 认同。2013 年春节期间岭南天地人流量达到 30 万 人次,国庆期间人流量达到 50 万人次①,中秋三天 假期的人流量超过 12 万人次②; 2014 年春节假期人 流量超过 60 万人次,全年接待人流量接近 1 千万人 次,日均人流量达 2. 5 万人次③。通过空间转换,岭 南天地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佛山城市历史、进行城市 记忆怀旧的重要场所。
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融合
空间置换 养生堂 陈太吉石湾米酒店铺 中式菜肴与各国美食餐厅( 29 家) ,如: 味道云南·云朵山歌、火火韩国料理 特色餐吧( 11 家) ,如: 大树吧、叁·色 休闲类: 咖啡厅、甜品店等( 21 家) ,如: 满记甜品、星巴克 精品配饰店( 30 家) ,如: 苏莨记、南粤广绣 特色食品铺( 12 家) ,如: 莲香楼饼店、佛山公
3. 邻里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变 城市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代表着社会不同群 体对城市同一事物、仪式或活动等的共同记忆,这种 记忆的趋同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公众交流与活 动,而这往往也需要公共空间的支持与保障。 改造前的东华里是一个生活街区,其环境还是 一个相对封闭的邻里空间,适合大规模交流活动的 场所并不多。岭南天地的空间重塑针对这一点进行 了重点设计,一方面利用原有的院落、广场等公共空 间,另一方面拆除价值较低的民居建筑,改变空间组 织方式,形成街区内部新的广场,完成了邻里空间向 公共空间的转变。新的广场空间、街道和私人院落 在商业和旅游功能的主导下变成了消费者休息和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