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意义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意义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意义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
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意义。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
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
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
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药铺老板于明府给死去的少年开药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残酷和人性的可悲之处。
在人物取名方面,鲁迅运用了精妙的手法,使得人物名字具有深刻的寓意。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选择人物名字时,还善于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象征
意义,以夸张和夸大的手法,突显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比如,药铺老板于明府的妻子名叫“秋实”,“秋实”是指秋季丰收的果实,暗示她是一个贤惠勤劳、心地善良的贤妻良母。
而“于百忙”这个名字,则比较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一直在百忙之中,充满了生活的压力
和困苦;而他的儿子,一个被社会冷落、自卑多疑的小人物,却有一个乡土气息十足的名
字“二狗”,这也揭示出他的嘲讽意味。
总体上,《药》中每个人物的命名都尽可能符合他们的性格、地位与特征,同时也充
分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这种深刻的人物塑造,为读者深入了解
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感情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鲁迅名字的由来和意义

鲁迅名字的由来和意义
由来:一是为了纪念母亲,他的母亲姓鲁;二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意义:许寿棠先生曾向鲁迅做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
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此乃先生自谦之辞。
第三种解释是认为“迅”字,古义为狼。
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
”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
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邢台市第一中学宁晓伟鲁迅的小说《药》里面的人物不下十个,鲁迅先生在给他们取名方面是很有讲究的,这些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深刻内涵呢?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有那些作用呢?以前我们读《药》,知道鲁迅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华家,一是夏家,而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正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家只是那个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缩影。
正像鲁迅所说,“我的取材多来自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态的人们,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看来鲁迅要医治的不是一两个家庭的病苦,而是整个中国人的病苦。
“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夏瑜是有原型的,作者用夏瑜来影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的地方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口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
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
华老栓、华小栓以及那些茶客的取名也很有寓意。
说到“栓”我们会想到像牲口一样被拴住,想到堵塞、不通,取“栓”字反映他们的精神麻木,愚昧落后。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作者用他们的特征来代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用年龄来代指。
说到“驼背”我们会想到佝偻病,这是因缺钙造成的,驼背五少爷体质缺钙,精神不同样缺钙吗?一个缺钙的民族,不是一个健全的民族。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代表了老年、中年人,他们思想迂腐,精神麻木,整日游手好闲,不关心政治,不理解革命,甚至仇视革命,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值得一说的是那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为什么用年龄来代指,而不用特征(比如“黑头发”或“小哥”)来代指,因为“二十多岁的青年”,本应该风华正茂,思想进步,是社会的生力军,可面前这位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说话老气横秋,跟不上趟,年龄不大,却跟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样精神麻木,充当无聊的看客。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集中于一个老中医和一个年轻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取名,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和思考,并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探讨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我们来谈谈老中医的名字“周太满”。
这个名字有着很明显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是一项深受尊重和崇敬的医学传统,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象征。
而在这个名字中,“周”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而“太满”这个名字则表达了老中医对中医学的热爱和执着。
太满的意思是充盈、满溢,这恰好表达了老中医对于中医学的极高热情和满腔热血。
与老中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学生的名字“杜十娘”。
这个名字的意义略显复杂。
杜十娘是一个女性名字,而年轻学生是个男孩,这可以视为对传统医学中的性别角色定位的一种否定。
杜十娘是一个历史上的京剧人物,她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女性,自己愿意吃苦,且是民间的英雄角色,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民间英雄主义精神。
鲁迅可能通过取这个名字,意味着年轻学生不同于老中医的观点和态度,并有追求个人主义和民间英雄主义的倾向。
除了正式的名字,鲁迅还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给予了这两个人物一些绰号,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形象。
老中医被称为“装睡”,这个绰号暗示了老中医的老辣和精明,也说明了他对传统医学的自信心。
而年轻学生则被称为“瞎子”,这个绰号表达了他对传统医学的不了解和对现代科学的盲目崇拜。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取名,鲁迅巧妙地展现了他对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之间冲突的理解。
他通过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争论,传达了他对传统医学的质疑和怀疑,并痛斥了一些中医行业内的陈规旧习和现象。
他也并不完全否定传统医学的价值,通过老中医的形象和思考,展现了传统医学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这种刻画和对比,鲁迅展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复杂态度,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关系的思考。
【参考文档】鲁迅名字寓意-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名字寓意篇一:鲁迅为什么叫“鲁迅”?这个笔名有什么寓意鲁迅为什么叫“鲁迅”?这个笔名有什么寓意鲁迅以"鲁迅"笔名而闻名,人们甚至于忘了他的原名叫周树人.鲁迅在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笔名。
为什么鲁迅要给自己起个笔名叫"鲁迅"呢?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作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以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
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史学家侯外庐认为:一般人把鲁迅的迅字释为“快速”,是不确切的。
《尔雅.释鲁》云:“牧狼,其子,绝有力,迅。
”鲁迅的鲁,取自鲁迅母亲的姓。
迅,古义的狼子。
鲁迅之以狼子自居,是因为他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
从历史的逻辑看,这个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叛逆精神。
上述解释,侯外庐曾向许广平讲过,许广平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以为,侯外庐先生的解释有些强牵,明显违背了鲁迅先生"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的原意,有点硬是要把"鲁迅"这个笔名也要拔高之嫌.许广平的称谢或许也仅仅是客气而已.注: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
篇二: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意义三、时代色彩的涂抹。
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意义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药》中人名背后的意义

《药》中人名背后的意义鲁迅先生为文严谨,就连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姓名也绝不随便乱用,它们往往有着一定的含义。
尽管有的人物有姓无名,有的有名无姓,有的连姓名也没有,只有一种称呼或一个绰号,但它们或反映人物品质,或表现人物面貌,或点明人物地位,或折射人物心灵,无不生肖毕现,处处体现作者的匠心与机趣,在小说中有着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许多人物已成为文学画廊中独特的“这一个”。
这在小说《药》中反映犹为突出。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11个,有名有姓的只有华老栓、华小栓和夏瑜3个人,有姓无名的有康大叔、夏三爷两个人,有名无姓的是红眼睛阿义,无名无姓只有称呼或代称、绰号的有华大妈、夏四奶奶、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5人。
他们可以分为三类:革命者夏瑜,愚味麻木的群众华氏一家、夏四奶奶、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统治阶级的走狗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透过这些人名,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隐藏于背后的用意:一、人名反映人物思想品德作者显然是用夏瑜来影射秋瑾的。
“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
瑜、瑾,本为美玉,比喻美德。
成语有“怀瑾握瑜”,比喻具有纯洁无瑕的品德。
语出屈原《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对革命有着明确认识,推翻清王朝,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仍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
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不畏惧、不退缩,反而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终于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名如其人。
夏三爷。
南方方言有“下三烂”一词,指下贱、没有出息的人。
夏三爷正是这样灵魂污浊的人物,他怕被连累,不惜出卖自己的侄子,得那“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何其卑劣!红眼睛阿义,一个敲骨吸髓的封建社会狱卒形象。
从夏瑜那里,他“榨不出一点油水”来,听到夏瑜劝说,反而恼羞成怒地打了他。
鲁迅小说中人名的取名艺术

鲁迅小说中人名的取名艺术内容摘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
”这就说明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名称决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安”的,而是蕴含着作者独具魅力的艺术构思。
关键词:暗示背景揭示主题表现形象一.暗示社会背景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离开作者当时特定的写作背景。
离开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我们就不能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读鲁迅作品更是如此。
《故乡》中闰土这个名字看似平常,“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便叫他闰土。
”旧时人家依照儿女的生辰取名是很正常的。
可细加玩味,这正表明封建习俗的积淀已经深深地淤积在中国民众的思想里,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
“我”搬家时,闰土要了一幅香炉和烛台便是最好的证明,二者相互呼应。
江南某些农村,还有用小孩出生时的斤数当作小名的习俗,所以,《风波》中便有了九斤、七斤、六斤,《社戏》中有了六一公公,八公公。
《风波》中的“风波”,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六年以后、张勋复辟之际。
辛亥革命时,七斤被剪除了辫子;如今皇帝又坐了龙庭,没有辫子就当不成顺民,可见七斤夫妇无论对当初的辛亥革命还是眼下的张勋复辟都全无认识。
九斤老太的那句颠扑不破的名言“一代不如一代”,不仅是指祖孙三代出生体重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她对日益贫困的生活的理解,究其真正原因,正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未能唤醒民众,发动民众。
张勋复辟便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直接表现。
“九斤”、“七斤”、“六斤”的取名,正暗示了辛亥革命六年后,中国农村依然停滞、落后,农民依然贫困麻木的社会现实。
二.揭示文章主题《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封建“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联合绞杀而死。
作为封建卫道士的鲁四老爷,在祥林嫂的悲剧上扮演了“四权”的全权代表的角色。
他是地主,无疑拥有政权,同时也是其它三权的绝对维护者。
当祥林嫂的婆婆来抓她回去,要卖她到深山老墺时,他“皱一皱眉头”,并且说,“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当祥林嫂第二次丧夫且失子,走投无路再次来到鲁镇时,鲁四老爷暗暗告诫四婶,这种人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用不着她沾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
意义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
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意义。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
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
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
一般
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
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
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
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
景、时代特征等等。
鲁迅笔
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
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
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
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在旧社会,老婆须随夫姓,
如“华大妈”“夏四奶奶”;
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
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
来取小名,如“闰土”“水
生”……这些名字,无不深
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
彩。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
鲁迅
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
深刻的阶级印记。
小说中诸
如“赵太爷”“夏三爷”“鲁
四老爷”“钱大爷”“赵七
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
的权贵。
他们的名字中都共
有一个“爷”字。
在旧社会,
“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
的称呼。
《故乡》中就有这
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
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
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
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
不出话。
”这段文字分明告
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
“官”了,就得以“爷”相
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
《药》
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夏对秋,
瑜对瑾嘛。
但是,当我们将
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
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
叫绝了。
《书·武成》疏云:
“华夏为中国也。
”原来,
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
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
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
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
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
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
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
没有支持夏瑜。
流血的不知
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
吃了谁的血。
以互不关心始,
以同归于尽终。
仅仅研究人
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
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
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
名,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不能不
重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