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
呐喊人物分类

三、探究写作《呐喊》的意义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
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
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
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
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
来由。”
——《呐喊》自序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1)阿Q正传
(8 )明天
(2)狂人日记
(9 )白光
(3)鸭的喜剧
(10)一件小事
(4)兔和猫
(11)孔乙己
(5)社戏
(12)风波
(6)药
(13)故乡
(7)头发的故事 (14)端午节
阿狂鸭兔社药头,明白一孔风故端
注意: 1.找出小说中主要人物并分类。 2.根据小说的情节,赏析这类人物形象。
• 《呐喊》的主要人物
• 无论哪个阶级哪个阶层都有可能产生精 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没有阶级属性的。
小说主题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 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 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 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 幸,怒其不争” 的胸臆。
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 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
帮闲(庸众)
/s?wd=%E3%80%8A%E8%8D%A F%E3%80%8B&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 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kmvmLPyn1PWP
写作《呐喊》的意义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首先谈鲁迅先生“从‘我’做起”的写作特点: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鲁迅从“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开始,直截了当地切入了当时问题的最根本处,这样的写作也才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写作。
其次,从压迫者、革命者、帮闲、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旧知识分子、善良人等7个方面举例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鲁迅小说的出发点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说到底,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说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可以穿透时空,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因为塑造得生动成功,从而遮蔽了历史上的人物.《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一个大门派“讲史”的一类,“讲史”的特点不是凭空去杜撰一个人物,而是拿历史上真有的人来说事。
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根据作者的谋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叙述的进展,把《三国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发挥,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
他们是一矛一盾,谁也离不开谁。
鲁迅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很早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残酷与无奈。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中部分人物形象的归纳和相关参考内容。
1. 阿Q:阿Q是鲁迅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
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小人物心态的形象,他虚伪、懦弱和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从不反思。
他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中普通人的软弱和无力感。
参考内容:「我心里发了一点可怜,心中有一股腥风,往往真有些羞恼。
」(《阿Q正传》)2. 梁启超:梁启超是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社会愈发失望和绝望。
梁启超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变革时的尴尬和彷徨。
参考内容:“心中都有一团火,过不去”。
(《狂人日记》)3. 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
这个形象是一个身世贫寒、却憧憬着上层社会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些社会地位和尊重,但最终却被社会和命运所辜负。
许广平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性。
参考内容:“欢乐是寄人篱下少年时的一种信心,但到了老年却失掉了。
”(《孔乙己》)4. 车夫:鲁迅小说《药》中的车夫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边际人物之一。
车夫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奋斗者,他象征着中国底层人民对改变社会的渴望和努力。
这个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层级的不公和对革命的期望。
参考内容:“在城市的我们中间,又长出了一种新的千足虫,一切事情都由他们料理—车夫。
”(《药》)这仅仅是对部分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参考内容,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鲜明和真实的,如《热风》中的高明,《故乡》中的牛峰等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问题。
这些形象虽然在年代久远的作品中出现,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令人不得不深思。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摘要:一、引言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概述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三、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1.悲剧性人物2.喜剧性人物3.中间性人物四、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彷徨中的作用1.悲剧性人物2.喜剧性人物3.中间性人物五、结语正文:《彷徨》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十四篇小说。
在这些小说中,鲁迅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有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也体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无尽探索。
一、彷徨中的人物形象概述在《彷徨》中,鲁迅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1.悲剧性人物悲剧性人物是鲁迅在《彷徨》中着力塑造的一类人物。
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通常是由于社会的压迫和自身的软弱而导致的悲剧。
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他们命运的描绘,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2.喜剧性人物喜剧性人物在《彷徨》中数量相对较少,他们通常是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塑造出来的,用以揭示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这类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调剂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3.中间性人物中间性人物是鲁迅在《彷徨》中塑造的又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既不属于悲剧性人物,也不属于喜剧性人物,通常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命运没有太大的戏剧性,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状况。
三、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彷徨中的作用1.悲剧性人物悲剧性人物在《彷徨》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如《药》中的夏瑜,《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们的命运都是社会的压迫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绘,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2.喜剧性人物喜剧性人物在《彷徨》中数量相对较少,但起到了重要的调剂作用。
如《故事新编》中的阿Q,他的形象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塑造出来,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摘要:一、引言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概述1.社会底层人物2.知识分子的困境3.封建势力的代表三、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分析1.贫穷与无助2.生活的艰辛与无奈4.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四、知识分子困境形象分析1.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3.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五、封建势力代表形象分析1.封建观念的束缚2.权力与利益的追逐3.道德沦丧与人性扭曲六、结论正文:《彷徨》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反映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风貌的小说集。
其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生动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彷徨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分析。
一、引言《彷徨》是鲁迅创作于1924 年至1925 年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12 篇小说。
这些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概述《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社会底层人物、知识分子困境形象和封建势力的代表。
三、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分析1.贫穷与无助在《彷徨》中,鲁迅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
他们贫穷、无助,生活状况极为艰难。
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丈夫早逝,家道中落,被迫嫁给一个又一个丈夫,最后沦为乞丐;《药》中的华老栓,因为贫困而无法救治患病的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
2.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些底层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下,往往表现出无奈和顺从。
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虽然才学渊博,但因为贫困和身份低微,不得不在酒馆里受人嘲笑;《离婚》中的张顺,面对妻子的背叛和生活的压力,无法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3.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尽管生活困苦,这些底层人物在人性中仍然保持着善良与坚韧。
如《风波》中的赵七爷,虽然曾经欺负过邻居,但在临死前,仍关心着邻居的安危;《阿Q 正传》中的阿Q,虽然自身品行不端,但在受到欺辱时,仍然勇敢地反抗。
四、知识分子困境形象分析1.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彷徨》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如《药》中的夏瑜,《明天》中的何小仙等,他们一方面受到封建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摘要:一、引言:介绍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二、主体:分析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1.悲剧人物2.矛盾人物3.觉醒者与启蒙者4.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的人物三、结论:总结各类人物形象的意义正文:【引言】《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描述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对《彷徨》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主体】一、悲剧人物《彷徨》中的悲剧人物,是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受苦受难的民众。
他们的命运多舛,生活在极度贫困和压迫之中,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这类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控诉了封建礼教和世俗传统对人性的摧残。
二、矛盾人物矛盾人物指的是那些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他们既有传统的一面,又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
这类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和矛盾。
三、觉醒者与启蒙者觉醒者与启蒙者是那些对社会现实有清醒认识,积极寻求变革的人物,如《彷徨》中的陈士成。
他们具有现代意识,主张启蒙,力图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类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希望和力量。
四、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的人物这类人物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中,表现出矛盾和无奈。
如《肥皂》中的四喜,既要遵循封建礼教,又无法抵挡现代思想的诱惑。
这类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和纠结。
【结论】通过对《彷徨》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鲁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

(二)《故事新编》 1.《故事新编》“新‛ 的内涵: A 《野草》式的自况和理想寄托—— 《补天》中的女 娲、《奔月》中的羿、《铸剑》中的宴之敖。 B《呐喊》式的国民性批判—— 张扬民族文化中的‚ 脊梁 ‛ ,如《 非攻 》、《 理水 》 ; 剔除民族文化中的 ‚ 病灶‛ ,如《采薇》、《出关》、《起死》。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人醒了无路可走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 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 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 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 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从写实看,狂人的心理是变态的 ,思维荒唐,语言错 杂;但作者赋予狂人的是象征意义,这里的狂人是一个觉 醒者。他发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呼吁‚救救(没有 吃过人的)孩子‛!狂人虽然‚醒‛了,但最终的归宿仍 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狂人的道路是所有觉醒者共同的道路。 吕纬甫、魏连殳都是近代社会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一度踔厉风发,结果都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 便又回来停在原地‛;子君、涓生为了婚姻自主和爱情自 由,曾经是如此的坚强,向世界宣告‚我是我的‛,但是 最终子君不得不回‚ 家 ‛,郁郁而死,而留给涓生的却是 无穷的忏悔。 鲁迅写的是觉醒者的悲哀。觉醒者的悲剧之造成并不在 于他们的‚觉醒‛,而在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也在于他们 在当时社会上是‚孤立‛的。
贡献之一: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阿Q形象 阿Q是非常个性化的。有人剖析出阿Q性格的十大矛盾 因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又正统正道;自尊 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 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 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 现状。 阿Q 又是高度概括化的:既是一个人,又是封建时代 的所有的人。从一个人展示了整个现实世界。鲁迅将阿Q 的命运置于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中,从而赋予了阿Q形象深 广的社会内涵: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暴露,对国民劣根 性的描绘,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对农民问题的思考 ……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阿Q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长妈妈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癫疯,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
先生在塑造的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穿过时间,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形象,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成功,后世的人习惯性地就用小说里的三国人物形象,来理解和想像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了。
鲁迅先生一生小说的数量不多,《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历史小说《新编》,不过是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恐怕还不及当下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并且个个鲜活生动,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笔者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人物:压迫者。
《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
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
分辨起来也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逼。
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类人物: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
但似乎鲁迅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有些犹豫,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这些革命者的热血,但是却看不到他们的努力的回报。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药》里给夏瑜的坟加上一个花环,也算是一种自我鼓励了。
在《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狂人”和“他(吹长明灯的人)”,鲁迅同样赋予他们很大的勇气。
“狂人”直截了当地抨击吃人的“封建”历史,有着气吞山河的勇武;《长明灯》里的“他”一定要吹到“吉光屯”的长明灯,也显出一种相当大的毅力和果决。
而在那些守旧的人的心里,他们正是标准的“狂人”——精神病患者。
第三类人物:帮闲者。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到处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
《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
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
正是这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帮凶众多的现象。
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
第四类人物:是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
《范爱农》里的范爱农,《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维甫,《伤逝》里的涓生,都是这类人。
他们一开始都有这相当大的理想,要改造社会,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等等等。
这里面,《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最为让人难忘。
魏连殳行事在一种乡亲父老面前非常怪异,但是对孩子特别友善。
像魏连殳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一度都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的身上,但是他们很快就遭到了打击。
魏连殳见到了一个孩子:“想起来真觉得有些奇怪。
我到你这里来时,街上看见一个很小的小
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在众人的眼中,魏连殳是不入世的。
理想一旦失去动力,人就容易蜕变。
这恰恰是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第五类人物:受苦受难、愚昧无知的劳苦大众。
《《药》里的华老栓,祝福》里的祥林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
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
祥林嫂的方式是去捐门槛,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
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就像河底里的淤泥,无声无息。
这类人物为读者熟知,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就是指的这些人物形象。
写到这些人时,鲁迅的笔墨变得沉重起来。
第六类人物:旧知识分子。
《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肥皂》里的四铭,《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来写这类小说,这表明这些人所代表的一些势力,在鲁迅的心中并没有占主要的位置。
他只是在有心情的时候,顺便写了一些而已。
鲁迅先生在塑造的小说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比如“善”的理想,“质朴”的理想,“自然”的理想。
但是,他显然是对此充满矛盾和怀疑的。
所以,他的小说里,充满的还是更多的恶、不自然和怀疑。
这里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怀疑,还有对人性的疑虑。
在鲁迅先生小说中最有亲和性的人物还是“六一公公”、“阿发”和“双喜” “长妈妈”。
为了塑造这几个有数的人物,鲁迅甚至还在小说里还特别营造一种乡村田园的气氛,用这种气氛来隔绝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蚀,也使得这几个人物和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因为一旦出现了世俗的场面,里面的人物就要走形了。
所以,在《社戏》干脆就处理成一个世外桃源的形象,让阿发和双喜的形象保持下来,也算给自己留下了一丝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