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主疏泄论其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陈利平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里的土疏泄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
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明。
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引述其肝主疏泄的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疏,即疏通;泄,即发越。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为,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重要环节。
兹从以下方面略谈肝主疏泄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1 肝主疏泄与气、血、水1.1 对气机影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的因素。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
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
此临证中颇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
《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
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
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积。
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
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
肝主“疏泄”机理临床运用体会

肝主“疏泄”机理临床运用体会
赵益民
【期刊名称】《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6)001
【摘要】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疏通、畅达气机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机理,是肝体阴而用阳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在生理情况下,肝主疏泄主要赖于肝气条达、肝阳不亢来完成疏泄功能,对人体气血、经络、脏腑器官的气机起调畅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肝脏不同于其它脏腑的特点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常有余”。
因此,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肝的生理功能。
【总页数】1页(P35)
【作者】赵益民
【作者单位】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肝胃百合汤临床运用体会点滴 [J], 舒锡均;舒鸿飞
2.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失调角度探讨肝硬化的发生机理 [J], 薛晓琳;王天芳;李昕;张琳;吴秀艳
3.论肝的疏泄功能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J], 芦德银;杨芒;余宇
4.浅析肝之疏泄失常及其临床意义 [J], 韩军
5.从“脑-肝-血管”轴初步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机制 [J], 寇冠军;郑偕扣;徐强;王保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肝主疏泄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论肝主疏泄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马月香;乔明琦;张惠云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7(022)001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明确提出了"肝主疏泄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新概念,并对其源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探讨,找出了肝主调节的物质基础、现代医学基础等.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马月香;乔明琦;张惠云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 [J], 王宪龄;崔姗姗;张影;宋宁
2.基于泛雅平台《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的教学研究 [J], 张福敏
3.应用框架图概述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理论 [J], 常燕
4.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心得——以中职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功能”课堂教学为例 [J], 郭晶
5.CO_2气腹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J], 文雯;兰志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析卒中后抑郁

病兼滞者,行而和之。张介宾结合朱丹溪“凡郁皆在中 焦”之说,对于气机失调引起内生痰浊、瘀血等,喜从中焦 入手,并结合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常投陈皮、枳壳、厚朴 等。陈皮性辛温,擅理中焦之气,《本草备要》记载能“调中 快膈、导滞消痰”,广泛用于脾胃气滞之皖腹胀满、消化不良 等,现代研究表明,陈皮所含有右旋柠檬烯等挥发油可促进 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同时可疏肝理气;因肺主一身 之气,故枳壳上可开肺气之郁闭,中可理脾胃气滞,为合适 之药;胃肠之间存在“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的关系,厚朴 苦温而通肠,有利于斡旋中焦气机。三药合用,以中焦为主, 兼顾上焦及下焦,气行血畅,则诸病自愈。
调畅情志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为因病
而郁也。”提出了 “因病致郁”理论。《素问•举痛论篇》提
出:"百病生于气也。”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相关,脏腑功能正 常与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保 持气的运行平衡协调,因而使人心情舒畅。卒中发生后,气 机“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 者不得变化”,以致气郁。《王孟英医案》:"肝主身之气,七情 之病必由肝起。”说明肝与思维情绪活动联系密切。叶天士也 提及情志不畅与肝失疏泄的关系,“恼怒肝郁” “悒郁动肝致 病……疏泄失职”"气郁不舒,木不条达”等均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职的表现。PSD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失,郁郁 寡欢等情志异常表现,缘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所致。情志 活动,是精神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 分属五脏,由心所主。但心主神志,缘由心主血脉,血脉正 常运行,有赖气机调畅,气机得以调畅,有赖肝主疏泄功能 正常。《明医杂著•医论》认为:“肝为心之母,肝气通,贝!J心 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阐释了肝调畅气机,调畅情志的 重要性。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正常;肝 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失调,则情志异常。卒中日久,脑 络受损,元神失主,致肝气不达,疏泄不足,弓I起多疑易惊、 低落怅然、悲忧善哭、抑郁不乐之七情郁症。 2.2肝主疏泄,主促进血液输布
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的关系作文

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的关系作文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等,无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机能休戚相关。
肝为血海,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
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
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
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
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
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
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
故曰:“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类经·藏象类》)。
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

王 宪 龄 等 对 酒 精 性 肝 损 伤 大 鼠 进 行 了 实 验
研究, 比较 了各组 动物 的免疫 器官胸 腺 、 脏指 数和 脾
内 分 泌 器 官 肾 上 腺 指 数 , 实 模 型 对 照 组 上 述 指 标 证 皆 低 于 空 白组 , 明 酒 毒 湿 热 内蕴 , 致 肝 失 疏 泄 状 表 导
胞 转化率 降低 , 明 肝郁 证 大 鼠免疫 功 能 呈低 下 状 说
态。主 动 的生 理 主 特性 。肝 的疏泄 功能 失常 , 以疏 泄不 利 、 机失 调为 气 其 基本 病理 机制 , 其形 式有 太过 或不及 , 病机 有虚 其
l 疏 肝 理 气 乃 治 肝 总 则
肝 郁气滞 证及 相关 症 候 进 行 了 现代 病 理 、 理学 基 生
础 的 研 究 , 为 肝 脏 功 能 与 大 脑 皮 层 的兴 奋 、 制 以 认 抑
及植 物神 经功 能等 多种 因素有 关 。严 灿 等 发 现 , 肝 郁证 大 鼠 的胸 腺 、 脏 重 量 减 轻 、 血 T淋 巴细 脾 全
泄 、 条达 的生理 特性 , 喜 故疏 肝理 气乃是 治疗 肝病之
大法 。
中 图 分 类 号 : 2 . R2 3 1
文 献 标 志 码 : A
疏泄是 肝 的 主要 生 理 功 能 之 一 , 疏 ” 通 也 , “ 者 乃疏 通 、 达之 意 , 泄 ” 排 泄 、 泄 之 意 , 疏 泄 ” 畅 “ 乃 宣 “
失 职为各 种 病 机 转 变 之 根 由 , 如周 学 海 在 《 医 随 读 笔》 日 : 凡 病 之 气 结 , 中 “ 血凝 , 饮 , 痰 浮肿 , 胀 , 臌 痉
厥 , 狂 , 聚 , 满 , 晕 , 吐 … … 皆 肝 气 之 不 能 癫 积 痞 眩 呕
“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阐释

“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阐释
肖开慧;任翼;徐帅;李丽;马惠芳;赵静洁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22(17)24
【摘要】在历代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肝主疏泄”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展:从单纯的疏通、排泄逐步拓展为多系统、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如调畅情志、调节气血、调理脾胃、排泄胆汁、通利水道、疏泄生殖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与脑的关系
尤为密切,主要体现在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3个方面。
现综合近年来相
关研究和最新进展,将“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调控机制具体阐述为:肝主疏泄的
控制系统是大脑边缘系统;其作用途径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微生物-肠-脑轴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效应器为以内脏、血管平滑肌及骨骼肌为代表
的肌肉组织。
“肝主疏泄”科学内涵的进一步阐释,有利于拓宽研究思路,为临床应
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3519-3523)
【作者】肖开慧;任翼;徐帅;李丽;马惠芳;赵静洁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R360;R180
【相关文献】
1.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现代理论内涵
2.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应激变化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基础
3.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4.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
5.基于Wilson病模型论肝主疏泄对铜稳态昼夜节律调控的现代研究构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中医学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不仅在身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与情绪、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中医哲学中,肝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中,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泄功能: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
它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将我们身体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进行排除。
2. 调节水道功能:肝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
它能够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防止水液潴留和水肿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肝与胆相表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保证我们的消化系统正常运作。
3. 通达功能:肝脏的经络系统与全身的经络相连,起到了“疏而不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防止血液和气血的滞留。
这也是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通调水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生理功能外,肝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中医学中,情绪被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其中,怒为肝火上升;喜为气和缓;忧为肝气郁结;思为脾气虚弱;悲为肺气受伤;恐为肾气失调;惊为心气失调。
这显示肝脏在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失衡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例如,肝阴虚可能导致口干、咽干、眼干等症状;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口苦、胃脘疼痛等症状;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为了保持肝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注意饮食调理,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其次,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肝脏的健康。
最后,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有损肝脏的健康。
总而言之,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在中医哲学中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它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疏泄、通达和调节水道,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肝脏,避免肝脏功能的失衡和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第18卷 第4期 2016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4 Apr .,2016从肝主疏泄论其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陈利平,林明雄,臧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摘 要:中医学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将人体构成有机整体。
中医认为肝脏有两大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理论中对于肝的疏通、畅达、宣泄功能的描述,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机体的气、血和津液在人体正常运行的作用。
肝作为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脏器,在五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肝通过对气机的疏导、畅达与调节作用来调畅血液运行,进而影响情志的变化,促进胆汁的分泌,维持脾胃的升降功能,助三焦疏利水道、调畅月经等,来发挥诸多的作用。
该文试从肝主疏泄的角度,来论述肝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肝藏血;肝主疏泄;生理功能;调节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4- 0007- 03收稿日期:2015-10-01基金项目:军队十二五后勤科研计划项目(CWS12J129);海南省医学科研课题(YX130A106);解放军总医院百病秘诀项目(MJ201455)作者简介:陈利平(1964-),男,湖北仙桃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Analysis of Liver Governing Smooth Flow of Qi and Regulating Organs ActivitiesCHEN Liping,LIN Mingxiong,ZANG Qian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Abstract:TCM zang-fu organs as the center,through the meridians of the contact,will form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human body. The liver has two physiological functions:the storing blood and governing the smooth flow of qi. The theory of “liver governing the smooth flow of qi”first found in Internal Canon was an essential concept in Zangxia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ighly summarized the 两组比较,各访视点除治疗前外,均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慢性湿疹皮损呈对称分布,表现为多形损害(浸润、增厚、干燥或色素沉着等),边缘较清。
而对于皮损范围小及全身无其他严重不适症状的慢性湿疹患者,涂擦法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针对继发感染的抗生素外用制剂、外用润肤及保湿剂或局部治疗的免疫调节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具有明显疗效[5],遗憾的是,其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容小觑,所以急需寻求疗效良好、更为安全的替代药物。
而中医外用药物治疗慢性湿疹已有悠久历史,较西医外用药有着无依赖性、副作用小、可以长期应用、疗效持久、价格低廉等优势。
中医认为慢性湿疹因外感风、湿、热兼素体脾虚、血燥、阴虚而生。
根据其病因病证,外用药主要以除湿杀虫、润肤止痒为治疗思路。
因此我院制剂大枫子膏以大枫子、土荆皮、苦参、硫磺等药,混和麻油、凡士林等品熬制而成。
方中取大枫子辛、热之性能祛风燥湿,使药力透达病所,其毒性强,能攻毒杀虫止痒,为君药;苦参以其味苦性寒,能燥湿杀虫,与大枫子同用,寒热并施,增强燥湿杀虫之力而能止痒,为臣药;土荆皮辛、温,有毒,能杀虫、止痒,取其与君药相似之性,增强杀虫止痒的功效;硫磺性温而燥,味酸能敛,毒能杀虫,进而疗疮止痒,硫磺与土荆皮皆与大枫子功效相似,性味相近,能起到增效作用,而多药合用,减少君药的用量,使三药能起到增效减毒的协同作用,为佐药。
凡士林与麻油为使药,融合诸药之性,共起润肤止痒、杀虫疗疮之功,且麻油还可带领药物通过玄府而进入气血,对皮损不愈下的肌肉受损之气进行充养,促进皮损恢复[6]。
试验中可见大枫子膏疗效肯定,且其方中除了苦参以外其它药物均有毒性,内服则会引起各种毒副反应,但本品为局部外用药物,用量少,经皮吸收量小,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传统的中医外科外用制剂,与现代临床研究相结合,可越发凸显中医涂擦法在皮肤疾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 1 ] 杨雪松,叶建州,李钦,等.健脾养血祛风法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J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 ( 3 ):46-48.[ 2 ]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 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26.[ 3 ] 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 ( 1 ):3-4.[ 4 ] 孙晓冬.健脾渗湿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评价及其对复发的影响[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 ( 6 ):335-337.[ 5 ] 刘玲玲,窦侠.特应性皮炎/湿疹治疗新策略[ J ]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 ( 23 ):33-35.[ 6 ] 徐强,张朝晖.油膏制作中的麻油中医作用机制探讨[ J ] .中医外治杂志,2011,21 ( 2 ):62-63.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4.002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人体脏腑、经络、器官活动全赖气血的滋养,只有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才能百病不生。
中医学中的肝脏有两大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平衡与协调作用。
疏的本义为“疏导、畅达、开通”,泄的本义为“发泄、发散、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调畅气机,推动机体的气、血和津液在人体内正常运行,进而通过对气机的疏导、畅达与调节作用来调畅血液的运行;另外,肝脏之藏血、藏魂、主筋等生理功能也与肝的疏泄功能息息相关。
肝主疏泄,具有广泛的生理效应,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调节精神情志;②促进消化吸收,包括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胆汁的分泌;③维持气血运行,肝主藏血、摄血;④调节水液代谢;⑤调节生殖功能,调理冲任和调节精室。
以上是肝主疏泄生理上的功能;另外,病理上肝失疏泄,致病范围广泛,气机郁滞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疏泄不利是其发病根本。
中医肝病涉及到临床各科,多达几十种病,在临床内科杂病中素有“五脏之病,肝气居多”“内伤杂病,肝病十居六七”“肝病贼五脏”之说。
因此,了解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进一步认识肝主疏泄的具体作用,以及肝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与影响,有助于认识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临床的辨证论治。
本文试从肝主疏泄的角度来论述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诚望同道祈正。
1 肝主疏泄,助心调节情志情志泛指人的情绪、情感活动。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悲为肺志、思为脾志、恐为肾志。
五脏之中,以心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脉,藏神志;情志是属于心主神明的范畴,但调节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人的情志、思维活动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
五脏中除心主神明,对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具有统率作用外,肝主疏泄对各种精神活动,尤其是对情感过程的影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影响着气血的运行;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畅气机、调节血量的功能,进而间接的起着调节情志的作用,《明医杂著医论》曰:“肝为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谋虑所出,若肝的升发条达之性不及,必致疏泄无能,气血运行不畅、血不养心、神失所养、精神失养,初期临床出现以气郁为主的病理变化,反映在情志上以精神抑郁为主,可见郁郁不乐、多疑善虑、喜叹息、悲伤欲哭等症状。
若肝气疏泄太过、升发无制,肝气升腾失常,则出现气机逆乱,临床可见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的症状,甚则出现咳血、呕血、昏厥等情况。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与情志变化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许多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其中尤以大怒为甚,故有气多伤身、暴怒伤肝之说。
不良情志变化也是通过对脏腑气机的影响、对气血运行的影响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在生理过程中肝脏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调节情志,肝气疏泄调达,则气机调畅,血运通达,情志如常,气和志达。
2调畅气机,协助脾胃运化脾的运化依赖肝的疏泄,脾的升清依赖肝气畅达;肝胆与脾胃同居膈下中焦,因此,肝胆与脾胃在组织结构上相互毗邻,在经络循行上密切联系,在功能活动上相互配合,形成了木土生克、促进饮食运化、气血生化的相互作用。
脾主升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脾脏将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心肺、头目以充养全身;另一方面是指脾具有维持内脏位置稳定的作用;肝主升发,肝气以升为顺,具有向上升举的特性,其动性最强,可助脾升举诸脏。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水谷饮食在中焦脾胃的不断升降过程中被受纳腐熟、消化吸收,这些特性的正常发挥与气机的升降运动密切相关,肝为气机升降枢纽,具有调节气机升降的作用。
食物的消化吸收除了脾胃的升降过程外,还需要胆汁的协助;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也依赖于肝主疏泄的作用。
肝脏与胆腑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连通,经脉上互为络属,为表里相合之脏腑。
胆为“中精之腑”,胆汁为肝木气化阴血而成之精汁,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气疏泄调达,则胆汁排泄正常,同奏化饮食、别精粗之功效;若肝失疏泄,则胆汁排泄障碍,造成饮食精粗不分、食物不化。
生理过程中脾胃升降依赖于肝气疏泄,病理情况下脾胃疾患常以升降失常为主要表现,且多与肝气不疏有关。
若肝失疏泄,影响脾之升清,可表现为胁肋胀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等,称为“肝脾不和”;若影响到胃之和降,症见嗳气、食欲不振、脘痞腹胀,或攻窜作痛、吞酸嘈杂或呕吐等,称为“肝胃不和”。
脾病多由肝病起,肝脾在病理方面的关系极其密切,张仲景乃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3 肝主藏血摄血,调节血量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血具有濡养脏腑、经络、器官的作用;《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由于肝具有藏血功能,故称“肝为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