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辛亥革命时期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综述——以相关概念和研究视角为讨论对象

合集下载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

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

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

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

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

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

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掌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前导问题导入1. 请简要介绍“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 你认为中国人民在清末民初时期为何发起“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运动?二、学习任务导向1.阅读《辛亥革命》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目标。

2.分析“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比“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代表的政治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三、学习方法指导1.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促进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拓展思维空间。

四、学习过程引领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其核心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政体。

在这场革命中,“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成为人民的强烈呼声。

2. “驱除鞑虏”口号来源自晚清时期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主张驱逐外族入侵,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3. “五族共和”口号提出在清朝皇帝退位后,中国将建立一个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平等对待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实现共和民主的目标。

4. 通过“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观念和民族觉醒过程在这两个口号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气质。

五、课堂探究引导1. 小组讨论:结合“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这两个口号,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转变。

2. 文献分析:查阅资料,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的理解和实践。

3. 学术讨论:邀请学生就“驱除鞑虏”和“五族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拓展学术视野。

辛亥革命的影响论文

辛亥革命的影响论文

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完全意义的伟大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造就了作为民主旗帜的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思想战线的斗争,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辛亥革命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清末改革,并由于种种原因,迅速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军阀势力的兴起,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辛亥革命同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孙中山先生思想,政治,宪法,官僚体制,经济,民族,文化,社会一:政治制度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最早提出以民权代替君权的革命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率先揭起批判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批判。

同时,作为革命活动,又以百折不饶的献身精神,对封建专制制度开展了武器的批判。

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封建剥削与压迫,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使中国的政治生活由以落后于时代的封建制逐步迈向资本主义共和制转变,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二:宪法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是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为此中国需要一部共和民主宪法以实行民主政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便由此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而诞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并且辛亥革命时期独立的省份中,不少制定了自己的临时宪法,均具有近代国家先发的三大功能:第一:确定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职权分配,以及各种职权行使的程序与方法;第二:规定人们所享用的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各种权利行使的分际和人们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第三:规定一个国家主权的最高归属,以及这些主权行使程序的解释及修订的原则和限制。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九十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1、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

[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

[3]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

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5]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

[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 近代史课程论文

辛亥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 近代史课程论文

辛亥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作者:***单位:****************摘要: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有限的,它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辛亥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失败、教训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下面重点说明它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客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势必互相勾结,共同镇压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客观方面原因: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

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精品初中历史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精品初中历史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1.上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

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

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在班上交流。

辛亥革命的探究与思考

辛亥革命的探究与思考

辛亥革命的探究与思考研究方向:历史指导教师:张悦杰所在班级:2014届08班组长姓名:王英锋小组成员:王英锋,邢静文,朱禹蒙,全禹默,隋智超,王慧妍,魏思瑶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关键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君主专制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夜的繁华渐渐褪色。

这古国,如同一头病狮,卧在东亚。

而那古城武昌城头震耳发聩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辛亥革命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变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借鉴。

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与经过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以往救国的主张和实验的失败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认识到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能使中国富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先进思想(民主共和)的广泛传播等为辛亥革命打下基础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多次发动起义。

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黄花岗烈士公园涨,起义一触即发。

10月9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1-04-22[作者简介]闫润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研究。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闫润鱼,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辛亥革命;清末新政;南北议和;研究展望[摘 要] 近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在清末新政、革命派、立宪派、南北议和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实质内容的论题方面,都取得不菲成果。

其中,论题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分析评价避免简单化等是其比较鲜明的学术特征。

同时,研究中也有述多于析、学术略带碎片化倾向等不足。

展望未来,诸如派别关系研究、地区研究、社会层面研究等将是今后学界关注的对象。

[中图分类号]K25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9-0013-10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事件。

对于这场变故,学界的关注几乎与其发生和发展同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来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民国成立不到半年,即/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0,一位署名/渤海寿臣0的编者就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始末记》。

伴随着日月的推移,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几乎累积到无以计数的程度。

这方面的情况通过严昌洪、马敏的《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文可窥见一斑。

[1]20世纪的辛亥革命研究,主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但这依然挡不住学者们继续开拓的兴趣。

近十年来,又有大批成果问世,论文有数千篇,专著则不下十几部。

从论文和论著标出的题目大体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所涉论题非常广泛,不论是在时空上还是层面上都有明显的扩展。

诸如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发展、某地的辛亥革命、某界别或海内外不同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都成为专门考察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瑞雪
近年来 国内关 于辛亥革命时期少数 民族 问题研究综述—— 以相关概念和研究视角为讨论对象
辛亥 革 命 时期 建 立 民 主 共 和 国家 的历 程 , 明 确 了 当
和” 一 词在 中国历 史 上 的传 承 , 焦洪 昌、 许 捷 提 出 了
辛亥革命发生前后 , 人们所接受 的 ‘ 共和 ’ 观念远 时“ 民主共和” 思想的进步意义 , 对辛亥革命 后 “ 共 “ 共和” “ J 2 的观 点 , 他们 认 为基 于 和” 失败 的原因进行 了剖析。冯天瑜在其《 在共和的 非 现代 意义 上 的 ‘ 旗 帜下 —— 辛亥 首 义 百 年祭 》中 阐 释 了在 共 和 旗 帜 中国古代 、 西方 、 E l 本观念与中国近代历史环境四者 下 辛亥 革命 首义 的意义 及 影 响 ] 1 m 。 , 在其 文 章 和 的交叉 融 合 , 时人 对 “ 共和” 的理解偏重 于民主、 革 政体三要素 , 这样的选择更加注重对国外政治体 著作《 辛亥首义史》 中, 他运用 了法 国年鉴学派第二 命 、
现代性和全球化大潮 中在意识上 的统一性和在 国家权力 上 的统 一性 都是我 们面 临的亟待解决 的 问题 。近 年来 , 学
术界就辛 亥革命 的诸 多问题展开 了热烈讨论 , 产生 了一 系列优秀 成果。现仅 围绕近年 来学界对 辛 亥革命 时期 革命
与少数 民族 的几个 问题 的讨论进行综述 , 以期明确几个 问题 : 首先 , 当前 学界对于辛 亥革命 时期“ 共和 ” 、 “ 五族 共和” 的界定 ; 其次, 当前 学界研 究辛亥革命 时期 民族 问题 的主要视 角是 什么?第三 , 研 究视角如何创新? 关键词 : 共和与五族共和 ; 观念史 ; 研 究视 角创新

“ 共和” 是近年来学界研究辛亥革命的热点。仅 在 中国知 网上 , 主题 为 辛 亥 革 命 时 期 共 和理 念 的 文
章就 有上 百篇 。这 些文 章可 以分 为 以下 几类 : 首先 , 一些 文 章 从 历 史 演 进 的角 度 出 发 阐 发 了
系列 优 秀的研 究成 果 。
第3 0卷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Ab a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Vo 1 . 3 0. No. 3
S e p . 2 0 1 3
近年 来 国 内关 于辛 亥 革 命 时期 少 数 民族 问题 研 究 综 述
中图 分 类 号 : D 6 3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4 1 4 2 ( 2 0 1 3 ) O 3— 0 0 2 4— 0 5
辛亥革命 既是 中国现代 民族 国家构建的开端 , 也是 中国民主共和道路的开端。革命时期的诸多问
题也 一 直是学 界研 究 的热 点 。其 中辛亥 革命 时期 少 数 民族 、 民族 地 区 、 边疆 地 区 问题 的研究 是 学界 关 注


辛 亥革 命 时 期 的 “ 共和” 、 “ 五 族 共和 ”的研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2 7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百年共和 的经验和启示 : 少数 民族 和 民族宗教对 现代 中国建 立 、 建 设 和治理 的贡献和潜力研究 ” ( 1 2 J J D 8 5 0 0 0 2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 介 : 丁瑞雪 ( 1 9 8 2一) , 男, 回族 , 内蒙古包 头人 , 中央 民族 大学 管理学 院民族政 治学 2 0 1 1级在读 博士 , 内蒙古 包头 师范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 研究 方向 : 政治学 、 民族 政治学。
究— — 概 念界定 与研 究视 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 的民主革命。在 此定义下所衍生的, 是关 于辛亥革命所持有 的构建
国体 的理念 即“ 民 主共 和 ” 理 念及 其构 建现 代 国家 的 目标— —建 立现 代 “ 民族 国家 ” 的构想 。早 在辛 亥革 命 之前 , 当时 的知识 界 就有 关 于 “ 民 主共 和 ” 的一 系 列争 论 , 同 时, 民 族 主 义 兴 起 于 十 九 世 纪 末 的 中 国 … 卜 , 并 逐渐 成为反 抗 封建 王 权 的重要 动 员 工具 和构建 民族 国家 的 主要 指 导 思 想 。 同样 , 当 时 对 于 民族 主义 、 民族 国家 等 概 念 的争 论 也 层 出不 穷 。近
— —
以相 关概念和研 究视角为讨论 对象
丁瑞 雪
( 中央 民族大学 管理 学院 ,北 京 1 0 0 0 8 1 )
摘要: 辛 亥革命 时过 百年 , 中国仍处在 千年 未有 的大变局 中。 当前 , 如何 处理 日益纷 繁复杂 的民族 问题 , 实现 国 家的 民主共和?如何处理 国家现代化过程 中的认 同 问题 , 构建 多 民族 共存 共荣 的现 代 国家?如 何保持 民族 国家在
年来 , 学界 对 于辛 亥 革 命 的研 究 开 始 更 加 注 重 对 于 面前。因此, 诸多学者希望通过对辛亥革命 时期 的 共 和 、 民族 国家 构建 的考 察 。 民族问题进行研究 和探讨 , 寻找解决我 国当代所面 ( 一) 关 于“ 共和 ” 的研 究
临问题 的钥匙。在这种大 的趋势下 , 关于辛亥革命 时期 民族 问题 的研 究 呈 现 了一 些 新 的特 点 , 产 生 了
的焦点所在。孙中山先生在领导革命过程 中首倡 的 “ 三民主义” 中首要 的即是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 的
整 个历 程 中 , 革 命 与 民族 的关 系 始 终 密不 可 分 。百 年历程 转 眼即逝 , 进 人 新世 纪后 我们 发 现 我 们 仍 然 处 在千 年未 有 之 大 变 局 中 , 百 年 以前 革 命 者 们 所 面 临 的诸 如 “ 民主共 和” 、 “ 民族 国 家建构 ” 、 “ 民族 认 同 与 国家 认 同” 等 问题 正 以新 的方 式 重 新 显现 在 我 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