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二《戊戌变法研究述评》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
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性质;人物;失败1898年,在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正式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可以实现资产阶级的专制。
然而这场爱国主义的改革在短短103天后宣布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到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学者的热议。
早些年,社会支持赞成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
蒋达勇指出:“对当时清王朝腐朽制度是承认、维护、改良,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改变它,是鉴别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改良运动还是一场革命的首要问题。
”从运动主体对现存腐朽制度的态度的角度来讲,戊戌变法运动应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运动。
余明侠提出:“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实存在着密切的递嬗传承的关系。
”因此判定戊戌变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要从洋务运动谈起。
余明侠认为:“有些论著往往将洋务运动视为与维新变法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进程,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洋务运动毋庸置疑是一场社会改革,而戊戌变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篇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姓名:黄永超班级:2010020901 学号:105020940026 指导老师:刘晓研【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条约体系,不仅夺占了大量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使其侵略势力逐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与此同时,中国缓慢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救国救民【正文】一、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又促使了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走向解体,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首先,中国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国人民面临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的同时,还必须遭受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受洋鬼子的种种欺压。
其次,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灾难,而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则是进步。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多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清朝的垮台、民国的建立、国共内战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政治家、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变革。
其次是经济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战争时期的经济调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演变和变革。
再次是文化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艺复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化人物、文化思潮、文化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革。
最后是社会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妇女解放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演变和
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
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对近代乡村社会的研究,完全立足于社会控制体系方面。
这是一项有关清朝统治者在19世纪实施于整个乡村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其运行功能的研究。
其主要思路是:(1)中国封建帝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居乡村居民的绝对多数。
(2)19世纪既是中华帝国的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的转轨(或过渡期),因而,这一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总体框架是:第一部分,乡村的区位状况。
第二部分,乡村控制,即警防的保甲体系、赋税的里甲体系、救助的社仓和其他救治组织和意识形态控制体系。
第三部分,控制的功能,包括控制乡村的作用、宗族与乡村控制、乡村对控制体系和反作用等。
对清朝控制体制的全面研究认为:这一制度对于一个范围广阔在历史上又长期相对稳定的清朝政体,它无疑是有作用的,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完全满意的证据可谓从未有过。
十九世纪时,整个乡村控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蜕化为例行公事,甚至演变为准行政腐败。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学术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不被看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波澜的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
从清朝末期到建国初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本土,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封建制度的崩溃、外国列强的侵略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这些问题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转变。
然而,新的政权面临着许多内外问题,国内的军阀混战、外国列强的干涉以及经济发展的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青年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决心。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和文化运动的序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国共内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它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建立。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共内战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政权的和平转移,这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起伏和曲折,但中国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中前行。
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期,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和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
战争结果极为不利,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主权和领土。
这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危机。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其中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次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还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想。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陷入了内战和混乱的时期。
直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发动了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程。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红军长征和延安整风运动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持续了8年。
尽管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自主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并引入了市场经济,这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事务中日益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贸易国。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更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
1、张海鹏:《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理论和方法问题的讨论》,载《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2、代祥等:《2000年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龚书铎等:《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载《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
4、任放:《近三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5、春涛:《近二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述评》,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
6、谢维:《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载《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7、马克锋:《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8、王建朗:《2009—201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载《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太平天国史研究
1、檀江林:《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综述》,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2、庄福铭:《太平天国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2—3期。
3、方之光:《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洋务运动研究
1、郑刚:《近十年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载《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2、成赛军:《三十年来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研究述要》,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戊戌变法研究
1、曲洪波:《近十年来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2、邱涛:《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的新进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教案、义和团运动研究
1、赵树好:《建国以来反教会斗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研究100年》,齐鲁书社2000年版。
2、苏全有等:《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
3、程歗、赵树好:《义和团百年研究回眸》,载《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4、马光霞:《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生讨论会综述》,载《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生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张阳福:《试谈西方学者眼中的义和团运动及其研究方法》,载《湖南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辛亥革命史研究
1、章开沅等:《新世纪之初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2、朱英:《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学术交流》,载《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黄广友:《政治、语境与历史:20世纪后半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变迁》,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北洋军阀史研究
来新夏:《50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