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及经典例题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及经典例题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考点阐讲】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
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
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
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
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
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
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
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
其一为犹太教。
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
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
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
马丁•路德的做法()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是为德国人阅读《圣经》提供方便,而不是要否定《圣经》的权威,故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③正确。
2.路德认为上帝设立了两个王国:一个是属灵王国,即教会。
在属灵王国,人是完全自由的;一个是俗世王国,即国家。
在俗世王国,人是国王受管辖的。
二者都是上帝的王国,但两者是完全独立的。
路德此言论意在A. 维护君主专制B. 阐明国家与教会关系C. 倡导信仰自由D. 驳斥教权至上的观点【答案】D【解析】路德将俗世王国和教会割裂开来,而且强调了在属灵王国中,人是完全自由的,在俗世王国中,人受到国王的管辖,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肯定了国王的权力,是对教会至上观点的驳斥,D正确;A、B并未体现出马丁·路德对人的态度,排除;C没有突出国家的独立性,排除。
3.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心忏悔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A. 推动宗教信仰自由B. 否定教会权威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D. 传播无神论思想【答案】C【解析】“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心忏悔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表明其直接目的是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解析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
教权与王权矛盾的尖锐,是欧洲一些封建主要求摆脱教皇势力,脱离天主教会控制的原因。
答案 A2.11~13世纪,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
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
A.东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解析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
当时控制地中海东岸地区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
答案 B3.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本题考查路德的思想主张。
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即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故选A。
B项是达尔文的主张,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伏尔泰的思想。
答案 A4.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
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实行封建神权统治,用神学为封建制度辩护,宣扬封建王权来自于上帝,为封建王权套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因此,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基本上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二者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欧洲的宗教改革分节练习及专题测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自主知识梳理1.大约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在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11世纪时,基督教会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和。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发动民众,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运动。
3.~ 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
课时同步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基督教产生于①罗马及其周围地区②巴尔干半岛③小亚细亚④巴勒斯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组织进行“十字军东征”的教会是A.天主教会B.东正教会C.英国国教D.加尔文教派3.中世纪的欧洲,垄断学校教育的是A.教会B.国王C.贵族D.资产阶级4.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D.推行重商主义5.遭受“卡诺莎之辱”的西欧君主是A.英国国王B.法国国王C.西班牙国王D.德意志皇帝6.下列思想、举动被称作宗教“异端”的是①要求纯洁教会②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③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7.高举人文主义大旗,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理念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A.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C.新航路的开辟D.尼德兰革命8.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面材料:罗马教皇操纵下的天主教会,在宗教、政治、经济方面都享有超国家的权利,专横腐朽达到极点,许多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同时就是大封建主,即封建诸侯。
教会不仅以大封建主的身份,而且以罗马教皇的代理人的身份敛取金钱,每年有30万金币输往罗马教廷,严重损害了德意志的利益。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A. 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 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 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 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者就是上帝”、“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上帝的意志服从于个人思想意志的体现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故A 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 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都肯定《圣经》的权威B. 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C. 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D. 对上帝的认识不同【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其信仰的依据都是《圣经》尽管两人对《圣经》是否是绝对真理存在分歧但是都肯定《圣经》的权威性故A正确排除D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对人文主义的态度排除C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 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A.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B. 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C. 极力反对教会神学D. 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可知强调的是认识上帝但不需要问别人这就体现了马丁路德“信仰得救”、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无需教会的中介但他并不反对神的存在故B项正确 C项错误D项包含在B项之中应排除4.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 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A. 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 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 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 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先定论”“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可知加尔文主张对世俗生活热爱这样就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故D项正确加尔文思想不是侧重对宗教的尊重故A项排除加尔文思想并没有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是在弱化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故C项错误故选D项5.学者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的获救人如何摆脱控制着他的焦虑、恐惧、虚无和绝望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人上帝的存在是为了人的拯救为此马丁·路德提出()A. 圣经至上B. 简化宗教仪式C. 因信称义D. 王权高于神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 C项符合题意A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6.马丁·路德一再指出通过学习《圣经》人们可以发现教皇制度是“一种虚假的、有害的、亵渎的、傲慢的权力” 并提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普通人可见马丁·路德()A. 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B. 倡导建立世俗的民主教会C. 主张人们放弃信仰天主教D. 认为世俗世界与教会无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通过学习《圣经》人们可以发现教皇制度是‘一种虚假的、有害的、亵渎的、傲慢的权力’ 并提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普通人”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在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强调因信称义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建立世俗的民主教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不反对宗教信仰因此C项中的“放弃”说法错误排除D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7.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A. 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B. 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C.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D. 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表明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8.马丁·路德曾说“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A. 自由竞争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信仰得救D. 建立廉俭民族教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关于自由竞争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于廉俭民族教会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故选C9.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这句话的意义是()A. 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D.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答案】B【解析】“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B 项正确马丁•路德仍然宣扬信仰《圣经》宗教改革并没有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 A 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10.苏格拉底说“善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同样恶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良知是非善恶的标准B. 德行的根源在于知识C. 知识是判断善恶的法则D. 唯有知识是最可贵的【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善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同样恶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合题意故B正确A与中国的宋明理学有关而且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C中“知识”没有明确对错故排除CD说法绝对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1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中营实道B.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C. 信仰是否必要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叙述了教皇代表认为《圣经》不能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由此可知其分歧是《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故D项符合材料原意A项“教会是否腐败”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A项错误以教皇为代表的传统基督教认为“因行称义” 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认为“因信称义” 因此这两派在“信仰上帝”上没有分歧故B项错误C项“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同样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1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 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D. 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主要是要破除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使基督教能更好地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并非要推翻基督教和彻底清除基督教对人信仰的影响故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D.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答案】C【解析】C中“清除”错误且开启了人类理性光芒的是启蒙运动故错误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4.1520年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贵族书》的小册子中使用了“罗马党徒”一词这个词在德意志人与罗马人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一边是虔诚的基督徒一边是恶魔的罗马党徒据此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A. 实现了德意志思想上的统一B. 宣扬了宗教宽容的理念C. 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D. 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德意志人与罗马人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一边是虔诚的基督徒一边是恶魔的罗马党徒”可知马丁路德将基督教徒和罗马教会划分出界线有利于反对罗马教会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故C项正确AB项在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故选C15.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这一主张()A. 宣传了平等自由的原则B.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C. 否定了君权神授D. 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故B项正确A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C项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马丁路德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16.马丁•路德说“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任何人教导逾越《圣经》都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此观点()A. 批判了教会的等级特权B. 肯定了世俗王权地位C. 提供信仰自由理论基础D. 否定了传统宗教信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任何人教导逾越《圣经》都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可知这是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为信仰自由理论提供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17.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A. 加强专制王权B. 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C. 打击教会神权D. 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答案】A【解析】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但内部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王此举意在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专制王权故A项正确英王此举和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英国国教依然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故C项错误此举激化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8.(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宗教观的基本态度18.(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的历史价值1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的体系》问世后的反响分析霍尔巴赫思想产生的影响【答案】(1)内容挑战教会的权威注重人性关注现实生活【解析】(1)“以人性作为思考神学、观察世界的理论依据其关注的宗教问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少注意经院哲学热衷的纯神学理论“人活动的目的在此岸人间而不在于彼岸世界” 所以“人应该把经历投注于尘世事物” 这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的好奇心趋于强烈希望求证实验的方法验证真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主义者追溯基督教的渊源对《圣经》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评注反对教会对原初教义的歪曲他们研究古典学术和调和神人之间关系的观念对当时的宗教改革家具有着重大启示”表现出他们在宗教上的基本态度挑战教会的权威注重人性关注现实生活【答案】(2)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主张俗权至上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价值打击了教会勢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析】(2)第一小问“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的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表现出路德反对教权至上主张俗权至上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3)影响抨击了教会和神学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抨击了教会和神学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
《欧洲的宗教改革》优化训练(带解析)(人教版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优化训练基础提高1. 基督教产生于①罗马及其周围地区②巴尔干半岛③小亚细亚④巴勒斯坦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基督教分裂后,东正教的中心是A、君士但丁堡 B.罗马 C.耶路撒冷 D.梵蒂冈3. 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A.教会 B.国王 C.教皇 D.贵族4. 下列不符合中世纪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的是A.教权高于王权B.天主教会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C.迫使各国统治者向教皇称臣D.征收“什一税”5.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你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A.商业知识B.宗教服务族教会C.人文学科D.科学知识6.“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强化提高7.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A.进一步钳制人民的思想B.为了思想解放C.为了繁荣各种文化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8.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④教权高于王权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9. 从右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10.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的矛盾有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A.①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③课外延伸11. 恩格斯说:“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
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
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
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
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
第五单元_欧洲的宗教改革习题及答案

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 )A.进一步钳制人们的思想B.为了思想解放C.为了繁荣各种文化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2.下列人物、思想或者举动被称作宗教‘舁端”的是( )①法国“纯洁派”②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③英国人胡司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④加尔文在法国宣传路德的主张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的“十字军东征”。
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A.东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4.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5.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的题材大多是( )A.宗教B.现实生活C.社会改革D.英雄人物6.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4乙4-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7.对中世纪出现的“异端”运动认识不正确的是( )A.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B.反映了金融资产阶级的要求C.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D.是中世纪时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8.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人手工部门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9.闵采尔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在于( )A.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B.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千年王国”C.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D.沉重打击T X~教会和封建势力10.下列关于16世纪初德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济有了较显著的发展B.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C.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D.被称为“教皇的奶牛”11.宗教改革从德意志开始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B.天主教会成为德意志社会矛盾的焦点C.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1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13.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4.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民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财富C 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封建王权服从于教权15.下列对马丁·路德的新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教不再以《圣经》为权威B.新教脱离了教皇的管辖C.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D.新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16.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1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教会组织方面的主张是( )A.主张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B.主张“因信称义”C.强调王权高于教权D.主张保留“圣礼”七项18.“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B.指被教皇免罪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19.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C.先定论D.因信称义20.英国国教( )A.在玛丽一世时一度恢复B.就是天主教C.是英国民族教会D.必须服从罗马教皇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
这一思想的提出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2.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4.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或措施中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借鉴的是A.剥夺天主教会的财产B.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C.加尔文主张勤勉敬业和积极进取D.因信称义5.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错误的是A.中世纪的欧洲人民都要阅读理解《圣经》B.天主教教义严格禁锢欧洲人民C.牧师是中世纪欧洲人理想的职业D.中世纪欧洲人一生与天主教有密切关系6.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7.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考点阐讲】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
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
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
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
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
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
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
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
其一为犹太教。
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
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
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
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基督教在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
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
从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185~254年)和奥古斯丁(354-430年)等人,而这套神学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曾在非希波任主教,写了《上帝之城》、《忏悔录》等著作,4、5世纪,罗马帝国各地已经普遍建立了基督教会、教堂,教徒遍布各地。
392年,皇帝提奥多西(379~395年)曾下令严禁异教,以基督教为国教,奉异教者罚。
从此,基督教残酷迫害一切异教,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古代文化,使大批建筑物、艺术珍品和文献遭到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4、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
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经典例题】【例题1】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 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D 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2.卡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A.先验论 B.认识论 C.实践论 D.先定论3.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国王要求进一步加强王权 B.天主教会腐败不堪C.英王成为国教最高首脑 D.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4.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5.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6.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7.西欧宗教改革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主要是A.建立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教会B.封建世俗势力同罗马教廷争夺教会统治权C.剥夺罗马教廷在英国拥有的土地和财产D.改革天主教会的教规和繁琐的仪式8.德国的封建政权支持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思想C。
夺取权益 D.改变宗教信仰9.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与同学、老师一起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10.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是A.反对教皇权威B.主张不需要通过教会的中介同上帝联系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宣扬选民和弃民11.16世纪瑞士、英国和德国一些地区宗教改革的相似点是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卡尔文派新教为主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12.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主张体现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A主张政教合一 B主张共和制的长老制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13.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徒14.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宗教改革的要求是A.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C.否定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D、先定论16.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①打击封建势力②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级手中③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④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18.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19.卡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20.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③都反对宗教信仰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二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
……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材料三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
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书简纲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2)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3)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