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民俗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 1、农事节日 ❖ 2、祭祀节日 ❖ 3、纪念、庆贺节日 ❖ 4、社交、游乐要节日活动: 1、 除夕逐傩 (驱逐役鬼)
跳傩舞
傩(nuó)面具
傩戏 巴渝舞 阆中展示川北民俗风
2、门神与春联
神荼和郁垒
神荼和郁垒陕西社火脸谱
门上书“神荼郁垒”驱鬼。元 旦,写神荼郁垒四字贴门上。 (同治《公安县志·风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主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要 三、岁时节日的类型 内 容 四、重要的岁时节日
五、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色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指的是一年中的节气时令。《说文》:“岁,木星
也。”
很多时令中,贯穿着某种风俗活动内容,形成相对 固定的节日,就是岁时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一是纪念屈原说。 二是迎涛神说。 三是龙的节日说。 四是恶日说。 五是夏至说。
附:屈原之死
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五)中秋节
五彩缕系臂驱鬼。
端午,采艾,采杂 药,掘百草竞渡, 以五彩缕系臂,避 兵及鬼。
(《明代监利县志汇 编》第八卷)
长命缕
六、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介子推“血书”)
“足下” “清明柳” “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禁食三日
晋文公 介子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 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 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 端五、重五、端阳等。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三)教化万民的工具
思考题: 1、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类型? 2、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

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

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家乡风俗也各具特色。

岁时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尊重。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乡风俗的岁时节令与习俗。

在我家乡,最有名的节日之一就是春节。

春节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扫除旧年的晦气。

此外,我们还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以驱赶邪恶,并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除夕夜,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象征着合家幸福团聚。

而在正月初一,孩子们会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以示祝福和鼓励。

春节期间,我们还会拜祭祖先,祈求祖宗保佑后人平安顺利。

这些习俗流传了几千年,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家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通常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以辟邪。

特别是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活动之一。

各地的龙舟比赛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春节和端午节,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一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祈求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上坟扫墓,烧纸钱。

清明节也是一个人们缅怀过往,感恩前人的日子。

总的来说,家乡的岁时节令与习俗充满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现代社会,这些习俗虽有所减少,但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让家乡的风俗习俗永不凋零。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派顶的节气时令。

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传统节日日期则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次生产物和发展标志物。

(一)从节气中择定节日最早被择定的自然也就是被人们较早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

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二)由月之朔、望择定节日在一年的节日日期中,有上元、中元、下元和中秋节四个节日。

“农历十五之容易成为节日,当是它占了一月之半这个中心的好位置,又有一轮满月悬挂在夜空,既居中又圆满,很合人们的位置。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三)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在传统节日中,有七个节日即春节、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晒霉节(六月六)、七夕节(又称女儿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

“日月同数”节期的出现和确定,反映了以数字顺序纪日法在民间的流行;另一方面,月日同数,重复出现,便于记忆,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和亲切、愉悦之情,故而这种节期安排的节日日渐增多。

而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偏好选择“月日同数”为节期,同样是农业文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二、节日的结构节日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 out of time)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

(1)起始仪式(2)净化仪式(3)竞技仪式(4)服饰和饮食的展示(5)祭祀仪式(6)表演仪式(7)结束仪式三、节日的分类★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粗略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一)农事节日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都属这一种。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2024年)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2024年)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

海上桥村民的春节活动从腊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中旬,是本村最隆重的节日。

进入腊月,尤其小年后,各家开始采购年货,以备春节享用。

民间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窑洞;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肉猪;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包饺子",节前安排忙碌而有序。

除夕守岁,包年夜饺子,拜年,烧香祭神。

正月初一开始,则是互相拜年、走亲访友的日子。

社戏、民间娱乐活动也从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九,年味方尽。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传统习俗吃元宵,象征一家人团圆和陛,幸福美满。

3、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开始,雨水渐多,天气转暖,春雷催雨,万物复苏。

农村有“二月二,吃炒豆”的习俗,中午则吃油炸食品。

人们还选择这天剃头理发,图个好兆头。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当天早上,家人给小孩手脖、脚腕佩戴五色线,身上佩戴香草袋,寓意免毒虫伤害,虎虎生威,健康成长。

海上桥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炸糖糕和菜角、娘家人到出嫁姑娘家走亲戚的习俗。

6、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相传,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世间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姻缘美满幸福。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明月高照,秋高气爽,农家小院摆上月饼瓜果,祭月赏月,喜庆丰收,阖家团圆。

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也叫“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

当日,民间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习俗。

9、腊八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岁时节日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个岁时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岁时节日的活动及其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放鞭炮、团圆饭、走亲访友、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华人世界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赏花灯、走龙游舞、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猜灯谜更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在赏灯的同时,还要猜灯谜,增添了乐趣和神秘感。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扫墓祭奠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祭祖、扫墓,并将鲜花和食品供奉在坟墓前,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因此,清明节的特点就是庄重、肃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民族特色之一的节日,也是一个讲究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活动多以娱乐和驱邪为主,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品尝柚子、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特点在于家庭团圆和传统文化的强调。

除了上述的几个节日,每个月都有一些节日和活动,如端阳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和特点,如端阳节人们戴香囊、吃菖蒲酒、赛龙舟,七夕节人们在河边放上一对鸳鸯或纸船,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

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岁时节日的内容,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岁时节日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亲情和友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岁时节日的活动和特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族
侗族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旳侗族地 域最热闹旳老式节日。举行日起各异,一般 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 炮节旳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抢花炮一般抢三 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 人丁兴旺之意。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对歌、 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抢花炮是 “三月三”节日最精彩旳内容。
型发展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随时民俗旳最初起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有亲密联络。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者仰视天 象以观察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旳习俗。如 农谚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旳生产、 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再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柄 所指旳方向来拟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 北,天下皆冬。
岁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旳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祈
福禳灾。到时满族人家旳房檐上都插上艾蒿, 以防治病邪侵入;有旳人还会到郊外踏露珠, 据说用这天旳露珠洗脸、头和眼,能够防止 生疮疔、闹眼病。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那达慕大会 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那吾鲁孜节
东南亚六国
越南 国庆节9月2日; 建军节12月22日。 越南旳五月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源于中国。 越南旳中秋节。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美国 美国旳民间节日主要有: 新年、情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爸爸节、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主要纪念日涉及: 华盛顿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哥
岁时节日民俗旳形成和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谷雨 4月19--21日
夏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季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 9月7--9日
季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十二次——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 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 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 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 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 法。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 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 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 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 一个节气,即立春——正月节、雨水— —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 二月中,……以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 间,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是30天,大于 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 要比上一个月推迟一两天,推迟到某月, 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把这个没 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无中气置 闰”,始于汉武帝。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殷周时代,历法尚 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 时代,用土圭测日以定冬至、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 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因此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根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就有星名、日蚀、月蚀的记载。
中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 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yao)。
甲骨文年字
从宋朝开始,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水稻经济 的发达,使农民更加繁忙,春祈秋报的节日格局 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化形态必然受到影响,以 北方文化为基础的节日格局不能不发生变化。

岁时节日分类

岁时节日分类

岁时节日分类
1. 传统节日呀,那可真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就像春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难道不是一年中最让人开心的时候吗?
2. 祭祀节日也很重要呢!比如说清明节,大家都会去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这是多么庄重而深情的时刻呀,就像是我们和祖先跨越时空的对话,不是吗?
3. 农事节日同样有意义呀!像小满,它提醒着农民伯伯们要开始忙碌起来咯,丰收的希望就在前方,这不就像是为我们的生活吹起的奋进号角吗?
4. 纪念节日也不可或缺!比如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我们包粽子、赛龙舟,多有意思呀,那热烈的氛围不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让我们激情澎湃吗?
5. 民族节日好有特色哟!傣族的泼水节,大家相互泼水祝福,欢欢喜喜,那场景简直就像是一场欢乐的盛宴,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6. 宗教节日也很独特呢!佛教的浴佛节,人们举行仪式为佛像沐浴,神圣又庄严,这不就像是在洗涤我们的心灵一样吗?
7. 岁时节日呀,真的是丰富多彩!它们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个调味剂,让我们的日子有滋有味,充满乐趣,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们呀!
我觉得岁时节日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着文化,凝聚着情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那里保存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民间风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作山林、织造畜牧。

岁时节日,信奉崇拜之中,民间风俗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异质文化内涵。

而旅游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谈起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

地区民间风俗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游客旅游好奇心和旅游兴趣的成分,对吸引游客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民间风俗中许多行为活动成分本身就是特色的旅游吸引物。

民间风俗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的文化财富,它对群众的行为方式、旅游观念、景区建设、旅游讲解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规划开发民间风俗文化,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旅游文化价值,改变原有的部分迷信成分,引导民俗文化发展,使其为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点时日。

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你可以参
考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既而可以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

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发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

由于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检视一下我国的岁时节日系列,不难发现,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

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

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气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的观象授时。

所以,我国古代天文知识发达甚早。

在对天象的观测中,最早引起关注的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二十八宿”。

在现存的最早的古文文献殷墟甲骨卜辞和商代金文中,已有不少对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的叙述和记载。

《尚书·尧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所记载的天象,据研究反映的是三代以前的情况,由此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利用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座来定时了。

对天象的观测及记录,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华的规律有了认识。

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日出日落,是为一天;月圆月缺,是为一月;日远日近,寒来暑往,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是为一年。

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年月日三者之间,呈现一种大致相通相属的运行规律,但年月又都不是日的整倍数。

于是,殷周时已开始置闰。

历法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侯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

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司机、气温、降雨、物侯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是解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物侯的变化,成了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

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如立春、清明雨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演变为“清明节”。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在考察各种节俗活动的成因时,不能离开这个视点。

传统的节俗活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难以尽述。

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期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期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从某种意义来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

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冰因无
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二是灵魂崇拜。

第三,各种节日风俗还与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为了消灾远祸,防患于未然,古人有很浓的禁忌观念,体现在节日中,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

诸如初一忌杀鸡、寒食禁火、二月“龙抬头”日闰中忌动针线、四月八忌住娘家,年节忌打碎器物、忌说不吉利语……为保平安,人们处处设防。

与此同时还伴以各种禳灾、祛邪、厌胜等巫术手段,以希望达到求吉免灾的目的。

所以迷信、禁忌、巫术既是传统节俗产生的土壤,也是传统节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岁时风俗源自上古。

如果说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那么,祈祷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岁时节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萌芽期。

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出现有关节日的民俗。

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其一是神话传说的嵌入。

节俗的起源,是古代的原始信仰崇拜。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仰逐渐削弱。

对民所的“所以然”必须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存在和发展。

汉代是一个历史传说相当活跃的时代,各种上古神话传说广泛流传,给民俗的重新解释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中秋节。

其二是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一般而言,节日风俗多由民间约定俗成。

但在特殊情况下,对民俗的发展演变可以起直接的促进作用,例如元宵节。

其三是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历史人物传说,常常是广大民众历史观的一种艺术表现。

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是传统岁时节日。

因为大多数现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一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也称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

如植树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

岁时节日民俗可以让人们在忙碌工作之后,休息假日之余放松自己的心情,带着家人及朋友出去游玩,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也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继续发扬下去。

可见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