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娄烦家乡的风俗作文

娄烦家乡的风俗作文
哎呀呀,我的家乡娄烦有好多有趣的风俗呢!嘿嘿,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首先是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戴“高拍拍”和“捏寒燕燕”。
“高拍拍”可漂亮啦,是用各种颜色的布块和谷穗秆子串成的,戴在身上,感
觉自己就像一只小燕子。
“寒燕燕”则是用面捏成的小燕子,蒸熟后可
以吃。
奶奶说,这是为了纪念祖先,也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
还有过年的时候,我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可热闹啦!除夕夜,一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
大年初一,我们会去拜年,还能收到好多红包呢!哈哈,我最喜欢过年啦!
对了,我们娄烦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打冬亮”。
在腊八节那天,我们会去河里打冰,然后把冰带回家,放在水瓮里。
第二天早上,
用这些冰做的软米粥特别好吃。
奶奶说,这是为了纪念“卧冰求鲤”的
王祥,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
哎呀呀,我的家乡娄烦的风俗可真有趣啊!我喜欢这些风俗,它们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
嘿呀,如果你有机会来娄烦,一定要体验
一下这些风俗哦!。
家乡传统节庆礼仪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节庆礼仪调查报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礼仪,这些传统节庆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个地域的标志。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传统节庆礼仪,我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首先,我调查了我家乡最重要的传统节庆——春节。
在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以扫除旧年的不幸和烦恼,为新年做好准备。
而在除夕夜,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享用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传统的年夜饭包括很多菜肴,如鱼、鸡等,寓意着“年年有余”。
此外,我们还会在除夕夜放鞭炮,以驱走邪气,迎来吉祥。
而在大年初一,我们会穿上盛装,去亲戚家拜年,送上新年祝福。
这些传统春节习俗,是我家乡人民乐观向上、热情好客的体现。
除了春节,我家乡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传统节庆。
例如,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用来追思祖先。
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整理墓地,祭拜逝去的亲人。
我们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纸房子等,以供给亡灵。
同时,也会祭扫墓地,用清水洗墓碑,并放置鲜花和食物作为供品。
通过这些祭祀仪式,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思念和尊重之情。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庆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人们会和家人一起赏月、赏月饼,并祈求团圆幸福。
在中秋节的当天晚上,人们会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中秋节的特色美食——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其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此外,人们还会玩一些传统的中秋游戏,如猜灯谜和赏花灯等。
中秋节是我家乡民众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们表达美好祝福和思念的重要方式。
除了这些主要的传统节庆,我调查还了解到我家乡还有一些其他节庆,如端午节、元宵节等。
每个节庆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例如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吃粽子,元宵节的猜灯谜和赏花灯等。
这些节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我家乡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我家乡的传统节庆礼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传统节庆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互相团结、祈求幸福和祝福的方式。
关于娄烦四月二十五庙会的调查

关于娄烦四月二十五庙会的调查指导教师:赵新平政史系0702班刘宏艳娄烦四月二十五庙会第一部分前言临近寒假系里布置了假期作业,让我们在寒假期间完成一个调查报告,我选择了赵新平老师的课题:关于“庙会文化的调查”。
一方面我对这个课题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小时候喜欢跟着大人去赶我们当地的庙会,长大后由于学习在外离开了家乡,就没有机会再去赶庙会了,但记忆深处那热闹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另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借这次调查的机会让我对我们中国传统的庙会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腊月我陪爸妈回到了家乡看望爷爷奶奶,利用闲暇时间我通过访谈的形式调查了我的爷爷刘春绪和邻居大爷孙玉林,他们都已八十岁高龄,对我们当地的庙会了解较多,通过俩位老人不厌其烦的讲解,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真的很感谢他们。
而且为了加深理解我还和朋友去参观了我们那里大大小小的庙宇,感触颇深。
第二部分正文一、寺庙基本情况娄烦,战国前为古国,秦以后置郡,唐以后置州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代民族文化在这里昌盛,庙会有大小数十余处,惟以四月二十五庙会规模最大,流传最久。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起,这里持续一礼拜左右的庙会让娄烦街头少有得熙熙攘攘。
四月二十五庙会位于娄烦县城境内,因三教寺而来。
三教寺始建于北朝北周,为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寺。
三教寺的故址在旧娄烦镇(遗址在今汾河水库)中心,1958年由汾河水库淹没区迁建至娄烦县城,位于娄烦县城监河南岸的南山坡上,整个建筑群由寺院和戏院两部分组成。
该寺占地面积虽然只有900平方米,但正殿、偏殿、厢房、耳厅、山门各种建筑应有尽有,布局紧凑而不落俗套。
寺院内的正殿气势宏大巍峨,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气势宏大巍峨,走近如临山壁。
层顶镶有各色琉璃瓦,屋脊插有吻麝。
前粉庭的飞椽上13组大型莲花斗拱构建精致,交织层迭,巧夺天工,如仙境中异花争奇斗妍,为山西省罕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的高超艺术。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为了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我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通过走访、交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
以下是本次调查的详细报告。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春节期间各地的传统民风民俗,探究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们对春节习俗的态度和看法。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调查以及与长辈和专家的交流。
三、春节的由来和意义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来临,意味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是家庭团圆、欢乐祥和的时刻,也是人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契机。
四、春节的传统习俗1、扫尘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去除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2、贴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贴上春联,为家门增添喜庆的氛围。
3、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
菜品丰富多样,往往包含鱼(象征年年有余)、饺子(寓意团圆吉祥)等。
4、守岁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灯火通明,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光,祈求长寿。
5、拜年大年初一开始,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6、给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据说可以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7、舞龙舞狮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在一些地区是春节必不可少的节目,象征着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8、庙会庙会上有各种民俗表演、小吃和手工艺品,吸引着众多游客,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五、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的主角,而且会在饺子中包入硬币,吃到硬币的人寓意着新的一年有好运。
娄烦县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娄烦县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学院:文理学院班级:汉语言文学1205姓名:钮星学号:1290030304教师:石国伟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我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吕梁地区乡镇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节日民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二、娄烦县简介娄烦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位于太原市区西北94公里处的汾河中上游,为太原市的郊区县,境域总面积为1276平方公里。
娄烦地处内陆山区,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全县辖8个乡(镇),即娄烦镇、杜交曲镇、静游镇、天池店乡、马家庄乡、庙湾乡、米峪镇乡、盖家庄乡。
4个居委会,143个行政村,113720人。
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干旱、雨量较少、气温较低、风力一般、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征。
娄烦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工业也迅速发展,同时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荣获“山西省生态环保第一县”的称号。
家乡年俗调查报告1000字

家乡年俗调查报告1000字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家乡的年俗习俗,传统风俗以及相关活动,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1. 采访:通过走访家乡的老人、村民和相关文化传承人,了解他们对年俗的认识和传承情况。
2. 调查问卷:设计问卷,通过发放给家乡居民进行调查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1. 年俗习俗在我家乡,过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年货,打扫房屋,贴门神,并在除夕夜整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
在大年初一,人们会拜年,给长辈拜年并送上红包,还会举行舞龙舞狮、打麻将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2. 传统风俗在我家乡,除了过年的习俗外,还有一些传统的风俗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并在坟前祭拜。
在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举行划龙舟比赛,还会挂艾叶和菖蒲叶,以驱邪和祈福。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举行各种传统的游戏活动,如猜灯谜等。
3. 相关活动除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外,我家乡还有一些特色的年俗活动。
例如,在元宵节,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观赏花灯,并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在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人们会举行盂兰盆会,为亡灵超度,还会放河灯、烧纸钱,以示孝心。
四、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家乡的年俗习俗丰富多样,传承有序。
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愿意将这些年俗习俗传给后代。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年俗习俗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年俗的宣传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五、建议和措施1. 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家乡的年俗习俗,增加人们的参与度和传承意识。
2. 组织活动:定期举办年俗活动,如灯笼展览、猜灯谜比赛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传授相关知识。
3. 教育培训:开设年俗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对年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政府支持:加大对年俗传承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年俗保护和传承中。
民间节日调查报告范文

民间节日调查报告范文民间节日调查报告尊敬的领导: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对本地民间节日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在此,我将向您汇报我们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本地居民的民间节日活动情况,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贡献。
我们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节日进行调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200名居民,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10%。
问卷涵盖了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重要习俗、食品特色等方面。
其次,我们还组织了一支团队前往社区、村庄进行实地访谈,寻找民间节日的新颖内容和庆祝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春节是当地人最重要的民间节日。
大部分居民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如除旧布新、贴春联、赏花灯等。
此外,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饮食活动,全家团聚,共度团圆之夜。
而传统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活动也在春节期间得到广泛开展。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本地也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调查显示,居民普遍会在端午节前进行艾草和菖蒲叶的装饰,民间游戏如踩高跷、划龙舟等也备受青睐。
此外,吃粽子和包粽子的习俗也是端午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中秋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在本地的影响相对较小。
居民对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主要集中在赏月和品尝月饼上,其他的传统习俗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中秋节期间赏月活动逐渐由户外转移到室内,这可能与现代城市化进程有关。
综上所述,本地居民对春节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保持较高的关注度,而中秋节的传统庆祝活动相对较少。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加强中秋节的宣传和传统活动组织,以激发民众对中秋节的兴趣和参与度。
感谢领导给予我们开展这次调查的机会,我们将继续关注本地的民间节日活动,并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作出贡献。
附件:调查问卷样本及访谈记录此致敬礼XXX日期:XXXX年X月X日。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民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我们组织了一次民俗调查活动。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节日活动、饮食习惯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二、调查地点。
我们选择了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作为调查地点。
这个村庄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交通不便,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民俗风情。
村子里的居民以农耕为生,生活方式相对简朴,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保留。
三、调查内容。
1. 传统节日。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子里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村民们最盛大的节日,他们会举行祭祖、贴春联、包饺子等一系列活动。
中秋节则是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赏月、吃月饼,十分热闹。
2. 饮食习俗。
村子里的人们以农耕为生,饮食习俗与此相关。
他们喜欢吃米饭、玉米面食,尤其是玉米粑粑是他们的特色食品之一。
此外,他们还有许多自制的腌菜、泡菜,口味酸辣可口。
3. 民间传说。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当地的民间传说。
比如有一个叫做“白蛇传”的故事,在村子里广为流传。
据说很多年前,有一条白蛇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与村里的一个青年相恋,最终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四、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村子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地文化的一些问题,比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相对单一,缺乏一些现代化的元素,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五、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来丰富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比如组织一些文艺演出、民间游戏等,让节日更加热闹有趣。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文化传承活动,来加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举办一些讲座、展览等。
最后,也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吸收一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烦县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学院:文理学院班级:汉语言文学1205姓名:钮星学号:1290030304教师:石国伟岁时节日民俗调查报告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我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吕梁地区乡镇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节日民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二、娄烦县简介娄烦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位于太原市区西北94公里处的汾河中上游,为太原市的郊区县,境域总面积为1276平方公里。
娄烦地处内陆山区,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全县辖8个乡(镇),即娄烦镇、杜交曲镇、静游镇、天池店乡、马家庄乡、庙湾乡、米峪镇乡、盖家庄乡。
4个居委会,143个行政村,113720人。
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干旱、雨量较少、气温较低、风力一般、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征。
娄烦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较差,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工业也迅速发展,同时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荣获“山西省生态环保第一县”的称号。
三、调查方式及过程为了完成此次田野调查,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去了杜交曲镇、静游镇、天池店乡、马家庄乡、庙湾乡、米峪镇乡、盖家庄乡等乡镇的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村镇,对这些村镇的岁时节日民俗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并进行了比较归纳。
这些村镇都是根据地理位置,从娄烦县城的东南西北中各个方向中挑选出来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调查结果的偏差和局限性。
下面我就对这次调查的成果进做一个具体的报告。
三、调查问卷关于传统节日及民俗保留情况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是()A.男B.女2.您所处的年龄段()A.小于16周岁B.16-25岁C.25-35岁D.35岁以上3.您认为自己对于家乡的传统民俗是否了解()A.完全不清楚B.知道一些C.很了解4.您对于自己家乡各种民俗活动的了解来自()A.生活经历B.各种媒体途径(书报、网络等)C.长辈言传身教D.其他5.您家乡是否有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A.有B.没有C.不清楚6.您能正确说出具体日期的传统节日有()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E.中元节F.其他7.您较为了解或曾经参与的传统民俗活动有()A.春节(扫尘、守岁、拜年等)B.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C.清明节(大扫除、植树、扫墓等)D.中秋节(祭月赏月、吃月饼)E.端午节(包粽子、找艾草等)F.以上均没有8.根据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下哪些节日是我国法定节假日()A除夕B春节C元宵D清明E端午F立夏G七夕H中秋I重阳J冬至9.您对传统民俗的看法()A.许多民俗已与时代不符,应当摒弃B.传统的就是珍贵的,是祖辈留下的巨大财富,应当大力发扬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结合D.对自己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无所谓10.关于传统节日及民俗的发展,您赞同的有()A.政府及有关单位颁布相关的法律条例,如传统节日节假等B.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C.从教育入手,增加课堂教学及文化宣传中的传统文化内容D.不加干涉,任其发展E.其他建议11.圣诞节等“洋节”风行,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四、调查内容(一)春节1.备年货:腊月二十前,人们就开始备年货了,主要置办穿戴、调料、年画、爆竹、烟花、糖果、烟洒以及其它食品等。
腊月二十八,是最后置办年货的日子,所有短缺的年货都要在这日办齐。
人们走在货摊、集市、商店里,见到什么都想买一些,民间有“二十八,胡拾掇”之俗语。
峰岭底村在每年这日都有集会,专门提供年货。
2.做年饭: 腊月二十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年糕、摊黄儿(折饼),这些熟食做出许多,存放在大瓷瓮里置于寒冷处,直到次年二月前后才能吃完。
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也是做年饭的日子,这三天,主要是生豆芽、捣钱钱(黄豆加水闷胀后捣成片片或碾碎,熬稀饭用)、炒油渣(胡麻籽或菜籽炒熟后磨成面,熬油渣饭用)、点豆腐、捏枣牌、蒸点心、炸油果、做肉食等。
乡村每户人家要做一、两锅豆腐,每锅约二十斤。
点心也要蒸五六十个。
“二十九,捣烧酒”,人们在这一日,大部分农民都要杀猪宰羊小炒肉,喝酒吃肉啃骨头,美美地先吃上一顿,算是过年享受的前奏了。
3.大扫除: “腊月二十四,打扫锅舍”,这一日,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扫窑掏炕,粉刷墙壁,抹洗家俱,一切破旧的东西都要清理出屋,意为弃旧。
然后糊窗纸,剪窗花、贴年画、挂明镜,把室内装扮的焕然一新。
腊月二十七,是全家人理发、洗脚的日子,白天理发,晚上洗脚是娄烦人过年前必须做的一件大事,即所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初夕,家家户户还要进行一次院落大扫除,以便过个干净清洁舒适的新年。
4.敬神: 腊月二十三,“送灶马爷爷上了天”。
这日晚上,人们要在锅台正面和天地窑窑前烧上高香,供上点心,磕上三个响头,求嘱诸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然后在院子里燃放一个两响麻炮,算是送神上了天。
新春凌晨,男主人要在天地窑窑前再供几个点心,烧香磕头,响炮迎接诸神。
5.上玟祭祖: 年除夕上午,男人们要上坟祭祖。
临行前,粘几个小纸袋,内装一些柴米油盐,连同点心、酒器、麻纸一起带上,到祖坟前烧纸祭奠。
6.辞旧迎新: 年除夕清扫完院落后,还要进行一系列辞旧迎新活动。
中午吃隔年莜面,吃莜面要有剩余,取“来年有余”之意。
下午张贴对联,大门上贴门神,天地窑窑贴“敬天三杯酒,谢地一炉香,谢天谢地”对联,屋内墙上、窗上贴福禄寿喜方联、条联,箱柜、风箱、米瓮、粮仓、油篓、马鞍、车辆、畜圈等处贴意为丰满、兴旺、安顺等条联,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条联。
在院子里要垒两堆火塔子,塔顶压一张写有“发”、“旺”二字的红纸条。
夕阳西下,先点燃一堆火塔子,孩子们开始燃放烟花爆竹。
此时天地间红光闪闪,爆竹声声震耳,一阵紧似一阵,转眼间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邻村上下遥相呼应,此起彼伏。
如此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深夜响完关门炮才渐结束。
晚饭吃的很迟,饭后大多数人家开始守岁,孩子们玩各种游戏,大人们捏扁食,在一二个扁食里各放一枚铜钱(现在放硬币)。
四更过后,全家人先各吃一个柿饼,响一个“开门炮”,发着另一堆火塔子,在快燃尽的火塔子上接一块红碳送进灶火里,谓之“接火”。
然后敬拜神位,孩子们响接神炮,第二次响炮高潮又起。
7.拜年: 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分拜神轴,拜长辈,拜邻里,拜亲戚等。
黎明大人们先去寿堂或祠堂拜先神轴,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结队出门,挨家挨户叩头拜年,挣取核桃、柿饼、油果果、糖果花花之类的小食品,往往满载而归。
老年人则出门捡柴、拾粪,意为“发财”、“通顺”。
开饭前先请家中年长的老人入坐正面,全家人轮大排小给老人磕头拜年,老人要给孩子们“岁岁钱”。
吃扁食时谁先吃出钱来就认为谁有福气,有钱花。
早饭后,大人去本族邻里相互拜年、祝贺,说吉利话。
正月初三、六、九日,是出门走亲戚的吉日,每到这几日,出门炮声声不断,人们携儿带女,三五成群,去外村外镇的亲戚家拜年。
旧日,这几日出门的人十分频繁热闹,有步行的、有骑驴的、有坐轿的,也有坐牛车马车的,路上人来人往,充满喜庆气氛。
现在人们正月出门一般集中在初三、初六,一般骑自行车或搭便车、客车,步行的很少。
8.送五穷:也叫破五。
正月初五,家家户户清早起来,都要将室内尘秽清扫出门,在大门外堆成小堆,放一麻炮将其炸散,谓之破五穷,意思是将“吃喝穷、居住穷、穿戴穷、用事穷、花销穷”这五个穷神送走。
9.灯灯节春节过后,在正月十五、二十五、二月初二,共有三次点灯节。
上年腊月做年糕时,要留一块糕坨,到正月十五,用糕坨捏几个拳头大小的灯盏盏,灯盏盏的个数与全家的人口数相同,所以也叫人口灯灯。
晚上点灯时分,插上棉花搓成的灯捻子,倒一盏麻油点着,放各处神位,直至熄灭为止。
正月二十五,一般人家用谷面捏十二个灯盏盏,每个灯灯都有一个记号,表示月份,蒸熟后,揭了锅盖,看那个灯盏盏里气荷水最多,表示当年那个月份雨水最多,所以也叫雨灯灯或月儿灯。
二月初二还有一次点灯节,其规模比前两次要大一些,灯盏盏也用谷面捏成。
晚上,把蒸熟的灯盏盏点着,分别放在锅盖上、水瓮上、箱子上、门脑上、牛圈、风箱上、碾盘上、空窑里等地方。
深夜,孩子们出来悄悄地偷别人家的灯灯,主人见了也不管。
远远看去,村子里星光点点,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十分好看。
(二)元宵节清末民国年间,娄烦有组织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活动主要集中在娄烦镇。
白天,家家户户大门前挂起灯笼,拉起彩吊,商人和富裕人家雇上响工,组织起旱船队、高跷队、龙舞队等上街流行,挨门挨户表演,晚上,家家户户燃起旺火,鸣放爆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1年娄烦建县后,县城元宵节活动规模逐年由小到大,由政府各单位组织,周围各大村派队参加,订有剧团和多班响工助兴。
大街东西两端搭起彩门,沿街各单位插起彩旗,挂起灯笼,拉起过街标语。
正月十四,各表演队开始上街预演,一些单位在大街两侧竖起政策专宣传专栏和举办各种展览,在空中升起了气球。
正月十五为正会,这一天,全县各乡村都有人来县城观看红火,下午四时左右,大街两侧、房屋楼顶上挤满观众,人山人海,浩大的游行队伍开始上街演出,彩旗队、彩车队、威风锣鼓队、秧歌队、旱船队、高跷队、学生腰鼓队、鼓号队、大头娃娃队以及民间狮子舞、背棍、响工等表演风采各异,热闹非凡。
其中,尹家窑村的“老少秧歌队”、三元村的“回娘家”、娄烦村的“二鬼摔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滑稽表演,更是引人入胜,笑语连天。
游行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声、唢呐声、鸣炮声与观众的喝彩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晚上,各种彩灯、霓虹灯闪亮起来,堆堆旺火一齐点燃,影剧院放映通宵电影,戏场院好戏连台,几班响工对吹比赛。
晚二十二时,体育场开始放焰火,十几米高的架子火城楼喷出了火树银花,空中焰火满天,刹时间万炮齐鸣,五彩缤纷,给庆祝活动增添了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