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1.1 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下、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2.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

2.2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机会并不均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

2.3教育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选择范围,也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

三、现状分析3.1农民工群体特点及其就业状况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农民工群体呈现出规模庞大、就业领域广泛、就业稳定性较低等特点。

3.2内外需求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外部需求减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一、特点:1.大规模性:中国拥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超过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非特异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广泛性,职业涵盖农业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和学生等多种身份。

3.多样性:农民工的就业领域包括建筑、制造、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分别从事不同的工种和职业。

4.流动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个体迁移的流动过程,随着时间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影响:1.经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劳动力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家庭结构,增加了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比例,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3.环境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三、对策:1.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在就业转移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支持创业就业: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转移过程中的权益和福利。

4.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工的流动压力。

5.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留在农村。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存在普遍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培训、支持创业、完善制度保障、发展农村产业和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外 转移也称 劳动 力 的跨省流 动。 由于长 三角 、 珠三 角等 东部 地区 区域 综合实 力明显高 于国 内其 它地 区。农 村剩余 劳动 力 的跨 省流 动主要 是从 四川 、 I江西 、 安徽 、 湖南 、 河南 、 州 、 贵 广西等 中部地 区向 广东 、 浙江 、 上海 、 北京 、 福建 、 江苏等 东 部省 市流动 。但 随着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转变 和经济 结构 的逐步 调整 , 国家 政策 大力 支持东 部 经济发达 地 区发展 现代服 务业 , 将劳 动 密集型产 业转移 到 中西 部
处境 。
( ) 力转移 受户籍 制度限 制 四 劳动 我 国长 期 以来实行 城 乡区别 的户籍 制度 。 一制 度一 直成 为 这
阻碍 农村剩 余劳 动力转 移 的主要 因素之 一 。 目前 , 些地 方正探 有 索户 籍 制度 改革 , 出 台 了相 关 的政 策措 施 , 是这 些措 旌 并没 并 但 家种 田。因此 , 当前农村 社会保 障体制不 完善的情况 下 . 在 土地 是 有从 根本 上解 决城 乡户籍 的 差别 。以 户籍 为 基础 的相 关社 会 保 教 直接 他 们 的最 后退 路 。 们不会 轻 易放弃 对 土地 的承包权 。这部 分 农 障 、 育 制度 对农 村 劳动 力都 有不 同 程度 的歧 视 , 影 响 了农 他 村 剩余 劳动力的 转移。 民在城 市没有 稳定 的职业 和居所 ,经 常 变换工 种和就 业地 点 , 流 三、 促进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移 的 对 策 和建 议 动 性很大 , 致城市 治安混 乱 。 导 给城市 的管理 带来很大 困难。 ( ) 一 搞好农 村劳动 力转 业培 训 。 力提 高农 村 劳动 力的整体 努 ( ) 年龄结 构趋于年 青化 三 转移 从年龄 构 成 上看 。 村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以青壮 年 为主 , 农 且年 素质 和就业 能力。 随着市 场经 济的发 展和 经济增 长方 式 的转 变 , 会各 方面对 社 龄结 构趋于 年青化 。《 中国农 民工 调研报 告> 示 。 显 全国 农 民工 中 提 1 至 3 岁的 占 6 % 。1 6岁 0 1 3 岁至 4 O岁的 占 2 %, 1 以上 的 占 3 4 岁 劳动 力素质 的要 求越来 越高 . 高 农村 劳动 力素 质迫 在眉 睫。我 改善 1 %。 6 平均 年龄仅 为 2 . 。 3之 所 以出现 这种趋 势 , 86岁 【】 首先 。 壮 们一 方面应 大力发 展农 村地 区基础 教育 。 农村 地 区教育 教学 青 硬 另 根据 年 文化 程度等 情 年劳动 力知识 面相 对较宽 . 身体 和技 能方 面要优 于其 它年龄 结 构 的软 、 件设施 ; 一方 面 , 农 民的意愿 、 龄 、 的劳动 力 。 其次 , 年人 们普遍 怀有 崇高 的理 想 。 们不 满足 于 况 以及 市场 需求和 输入企 业 的要 求 ,开展 各种 形式 的职 业培 训 , 青壮 他 鼓 励各 类培训 机构 主动 与劳务市 场和 用工 单位 签订 合 同 , 向培 定 现状。 对城市 生活有 着强 烈的渴求 。所 以 , 农村 剩余劳动 力转移 以 训, 多渠道 、 多形式开 展农村 劳动力培 训。各级 政府应对 接受培训 青壮 年为主 。 的劳动 力给予 适当 的的补贴 。 激励 他们 积极参 加培训 。 ( ) 四 农村剩 余劳 动力就地 转移趋 势增强 ( )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的组织 程度 二 提高 改革 开发 以后 . 着城 乡隔 离政 策 的松动 , 村剩 余 劳动 力 随 农 主要 以异地转移 为主 。 大地推 进 了城镇 化进程 。近年 来 , 极 国家实 各 级 政府 应 把加 快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作 为增 加农 民收入 放 采取 多种 形 旌。 西部 大开 发战 略、 中部 崛起 战略 、 统筹 城 乡发展战 略和 工业 反 的重 要途 径 , 在农 业和 农 村经 济工 作 的突 出位 置 , 将准 哺 农业战略 ” 等一 系列 战略措施 , 地促进 了农村 、 极大 中西 部地 区 式 广泛 收集各 方劳 务信息 . 确 的劳务 需 求信息 及时 反馈给 农 此 掌 经 济 的发展 。 量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不 用跨省 流动 , 接服 务 于 家 民 , 外还 应 主动 与 劳动 力 主要输 出地 加 强 沟通 联 系 。 握 用工 大 直 信 息 . 农村 富余 劳动 力有序 、 实现 高效 、 输出 。对 劳动者 个人 , 稳定 乡经 济建设 。 实现就地 转移 。 在输出前进行职业指导 .讲 明用人单位和所从事工种的实际情 二 、 村剩 余劳 动 力 转移 存 在 的 问题 农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题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学院名称:经济贸易年级专业:经济学F1001 学生姓名:吴梅莲学号: 201046910128 指导教师:戴晓鹂教师职称:副教授2014年5月22日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党的十八,再一次把解决“三农”的问题作为我国全党工作的重心,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的问题,更加关系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以西方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为依据,解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刘易斯拐点下的新变化,进一步根据我国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刘易斯拐点等,总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制度性制约因素和非制度性制约因素,文章最后依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制度方面和非制度方面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土地制度;刘易斯拐点Title The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AbstractThe problem of transfer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peasants ' income ,and also the core of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In the 18th Party , it also putting forward to settle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as our gravity, cause it is not only relating to agricultural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process, but also directly relating to farmers’ increasing of problem. So the settlement of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is still the focus of our nat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such researching background, the article firstly 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ion, then explaines the production of rural labor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economics Descending Marginal Returns Law. Meanwhile,the article recalls the caus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and then analysis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system by using the Lewis Turning points, according to our land system 、household system、labour literacy and Lewis Turning points. Then summarizing the non-institu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use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Key words Rural Labor;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Law;Land System;Lewis Turning Point目次1 前言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1.3相关文献综述 (2)2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1 劳动力的界定 (2)2.2农村劳动力的界定 (3)2.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3)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界定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3.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3.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劳动力剩余的解释 (4)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新变化 (5)4.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5)4.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 (9)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新问题 (13)5.1制度制性制约因素 (13)5.2非制度性制约因素 (14)5.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新问题—基于“刘易斯拐点” (15)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契机 (16)6.1深化制度改革 (16)6.2消除非制度性因素制约 (17)6.3抓住“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发展契机 (17)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附录1 (23)附录2 (24)1 前言1.1选题背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显示,我国截止到2013年,总人数大约是136072万人,农村大约人数是62961 万人,农村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46%,显然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是传统农业大国的典型性表现。

据土地管理局调查显示,我国的可用耕地面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呈现出递减的现实。

所以,农民要想增收,国民产值要想提高,就必须先解决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放到解决三农的首要任务上来。

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看到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对输出地,土地撂荒现象、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增多、农村经济发展下降等,另一方面对输入地,如就业、住房、交通、治安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转移的成就,一方面要解决连带的问题和压力,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剩余劳动力,还是对城镇建设,都迫切需要分析出生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些学者已经证实我国已经提前进入刘易斯拐点,那么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势必预示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也预示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时期也到来了。

因此面对新的时期,结合现实情况,更应该重新审视劳动力转移过程,发现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出现我们该对已有的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1.2选题意义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而且也为城镇化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保证城市建设的稳步前进,逐步实现了农民增收的愿望,所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同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同时期,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保证转移过程稳步的前进。

但是,时代变了,劳动力供需也变了,所以,即使前人已经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了成熟的理论,我们依然有必要对转移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背景变了,研究的内容不敢说一定会变,但是肯定有其研究的意义跟价值。

况且,现在国家又出现了大范围的用工荒现象,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招工难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分析劳动力转移到底怎么了,是否真如学者们说的,劳动力已经短缺的地步了。

而且,在对这个被很多人研究烂了、研究透了问题上,跟要研究出自己的新的东西,但不是说,我们就对前人的理论进行完全的否定,这是不对的,是我们要在前人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提炼出我们所用的,为己所用,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道理。

意义也就在于,发现新的理论,为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1.3相关文献综述我国学者从20世纪末即开始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主要研究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剩余劳动力产生与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等相关,同时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国家制度、劳动力年龄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相关。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方向大致相同,主要是从人口、制度、转移模式、转移地区、从事产业或行业等方面进行阐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文章研究的重点,但是研究前提应该是,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发现解决问题。

首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其中转移地区和方式上,詹耀祖(2012)认为劳动力转移出现跨省就业趋势,赵淑华(2012)认为农村非农就业比重上升,转移到城镇的比例增大;在转移行业分析上,詹耀祖提到的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理论,还有赵淑华认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转移结构的趋势也呈现多样化;在转移劳动力从事工作产业、文化程度等方面,黄敏(2013)认为主要从事工作产业是制造业,文化程度上主要集中在初中。

其次,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周毅博(2013)认为制约着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因素有,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缺失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等。

最后,关于刘易斯拐点和对策上,刘超杰(2012)认为不断加剧的“用工荒”反映了“刘易斯拐点”已向我国进发,并提出拐点下我国应该采取的用工策略。

2 基本概念的界定2.1 劳动力的界定劳动力即就业者,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其中经济学含义是蕴含在人体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实际统计时受年龄限制,我国规定,劳动年龄下限16岁,年龄上限女性55岁、男性60岁。

2.2农村劳动力的界定农村劳动力的含义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相对于城镇劳动力而言的,地理含义;一种是户籍含义,也是本文所指的含义,指劳动力的户籍在农村,具体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其他产业生产的劳动力,但不包括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人,以及服役人员学生①。

2.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指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供给超过了需求,从而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

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出边际报酬为零或为负的那部分劳动力,即使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也不会影响农业的总产出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