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4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

题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学院名称:经济贸易年级专业:经济学F1001 学生姓名:吴梅莲学号: 201046910128 指导教师:戴晓鹂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4年5月22日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党的十八,再一次把解决“三农”的问题作为我国全党工作的重心,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的问题,更加关系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以西方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为依据,解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刘易斯拐点下的新变化,进一步根据我国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刘易斯拐点等,总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制度性制约因素和非制度性制约因素,文章最后依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制度方面和非制度方面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土地制度;刘易斯拐点

Title The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ransfer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peasants ' income ,and also the core of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In the 18th Party , it also putting forward to settle the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as our gravity, cause it is not only relating to agricultural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process, but also directly relating to farmers’ increasing of problem. So the settlement of "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 is still the focus of our nat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such researching background, the article firstly 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ion, then explaines the production of rural labor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economics Descending Marginal Returns Law. Meanwhile,the article recalls the caus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ing, and then analysis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system by using the Lewis Turning points, according to our land system 、household system、labour literacy and Lewis Turning points. Then summarizing the non-institu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use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Labor;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Law;Land System;

Lewis Turning Point

目次

1 前言 (1)

1.1选题背景 (1)

1.2选题意义 (1)

1.3相关文献综述 (2)

2 基本概念的界定 (2)

2.1 劳动力的界定 (2)

2.2农村劳动力的界定 (3)

2.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3)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界定 (3)

3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

3.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

3.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劳动力剩余的解释 (4)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新变化 (5)

4.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5)

4.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 (9)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新问题 (13)

5.1制度制性制约因素 (13)

5.2非制度性制约因素 (14)

5.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新问题—基于“刘易斯拐点” (15)

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契机 (16)

6.1深化制度改革 (16)

6.2消除非制度性因素制约 (17)

6.3抓住“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发展契机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1 (23)

附录2 (24)

1 前言

1.1选题背景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显示,我国截止到2013年,总人数大约是136072万人,农村大约人数是62961 万人,农村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46%,显然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是传统农业大国的典型性表现。据土地管理局调查显示,我国的可用耕地面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呈现出递减的现实。所以,农民要想增收,国民产值要想提高,就必须先解决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放到解决三农的首要任务上来。

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看到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对输出地,土地撂荒现象、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增多、农村经济发展下降等,另一方面对输入地,如就业、住房、交通、治安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转移的成就,一方面要解决连带的问题和压力,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剩余劳动力,还是对城镇建设,都迫切需要分析出生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些学者已经证实我国已经提前进入刘易斯拐点,那么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势必预示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也预示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时期也到来了。因此面对新的时期,结合现实情况,更应该重新审视劳动力转移过程,发现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出现我们该对已有的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1.2选题意义

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而且也为城镇化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保证城市建设的稳步前进,逐步实现了农民增收的愿望,所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同时期,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保证转移过程稳步的前进。但是,时代变了,劳动力供需也变了,所以,即使前人已经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了成熟的理论,我们依然有必要对转移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背景变了,研究的内容不敢说一定会变,但是肯定有其研究的意义跟价值。

况且,现在国家又出现了大范围的用工荒现象,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招工难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分析劳动力转移到底怎么了,是否真如学者们说的,劳动力已经短缺的地步了。而且,在对这个被很多人研究烂了、研究透了问题上,跟要研究出自己的新的东西,但不是说,我们就对前人的理论进行完全的否定,这是不对的,是我们要在前人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提炼出我们所用的,为己所用,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道理。意义也就在于,发现新的理论,为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1.3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从20世纪末即开始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主要研究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剩余劳动力产生与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等相关,同时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国家制度、劳动力年龄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相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方向大致相同,主要是从人口、制度、转移模式、转移地区、从事产业或行业等方面进行阐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文章研究的重点,但是研究前提应该是,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发现解决问题。首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其中转移地区和方式上,詹耀祖(2012)认为劳动力转移出现跨省就业趋势,赵淑华(2012)认为农村非农就业比重上升,转移到城镇的比例增大;在转移行业分析上,詹耀祖提到的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理论,还有赵淑华认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转移结构的趋势也呈现多样化;在转移劳动力从事工作产业、文化程度等方面,黄敏(2013)认为主要从事工作产业是制造业,文化程度上主要集中在初中。其次,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周毅博(2013)认为制约着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因素有,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缺失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等。最后,关于刘易斯拐点和对策上,刘超杰(2012)认为不断加剧的“用工荒”反映了“刘易斯拐点”已向我国进发,并提出拐点下我国应该采取的用工策略。

2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劳动力的界定

劳动力即就业者,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其中经济学含义是蕴含在人体内的

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实际统计时受年龄限制,我国规定,劳动年龄下限16岁,年龄上限女性55岁、男性60岁。

2.2农村劳动力的界定

农村劳动力的含义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相对于城镇劳动力而言的,地理含义;一种是户籍含义,也是本文所指的含义,指劳动力的户籍在农村,具体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其他产业生产的劳动力,但不包括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人,以及服役人员学生①。

2.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指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供给超过了需求,从而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出边际报酬为零或为负的那部分劳动力,即使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也不会影响农业的总产出②。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界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主要有三层:第一,职业方面,由原来的从事第一产业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第二,居住地区方面,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地区;第三,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变得越来越优质文明。其中,第一层含义是文中主要涉及的。

3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农村劳动力多,技术落后,为了增加产量就用劳动力来代替技术投入,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农业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下文主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现况—“人多地少”,利用产出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阐述。

3.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率,是指在当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到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当该可变要素的投入小于某一特定值

①何景熙,《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调研世界,2000年第9期

②李瑞芬,《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

时,增加该要素投入边际产量递增;当该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大于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边际产量递减①。

我们都知道生产活动的进行必须有由许多生产要素参与,而这些要素又是有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之分。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因为土地自身固有的特征就是有限性,一般被当做固定要素;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其他的生产资料,如肥料、种子和劳动力等一般被当做可变要素;再者由于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展比较缓慢,所以,一般生产技术被认为是不变的。所以,边际报酬入不断增加,最终投入量会和固定要素土地投入之间达到最优,在这个最优值之后,边际产出会因为劳动力这一要素的增加而减少。

3.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劳动力剩余的解释

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得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是一开始就是递减的,而是随着投入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依此经历递增、递减甚至为负数,整个过程先经过上升后下降,如图1所示,劳动力的边际报酬的曲线呈现出来的是一条倒U型,类似于抛物线的形状。事实上在农业生产中,各要素的投入具有一定互补性,农民为了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效果,就用劳动力来代替技术,但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劳动的投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和土地的面积达到合适的投入配比,然而当该配比不合理时,边际报酬就呈现递减。

在农业生产的整个时期,我们可以依据图形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如图1

所示,可变要素劳动(L)的投入在L1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就会随着可变要素(L)投入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在经过边际产量曲线上的最高点即B点之后,边际产量就会随着可变要素L的投入呈现下降趋势;当投入劳动超过L3之后,也就是生产的第三阶段,总的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减的,其中第二阶段是生产最优决策区。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一增一少”,即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为5.4亿,比上年增加大约4%,同年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了280.6万亩②,因此,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配比已超过最优的配比,劳动生产率下降,因此,现在的耕地面积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投入量,为了提高劳动生产

①资料来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和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

率,使生产投入中要素投入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必须闲置出来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因此,综合上述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相继产生了。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新变化

自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来,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进行回顾,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全国大范围的用工荒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下面对转移的新变化也进行了阐述。

4.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4.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对于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来说,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始以来,包括后来的城镇化建设,都走的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道路。由图2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经历了五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起步转移阶段。土地制度经历个第二次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劳动力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而且随着农业生产中技术的不断革新,土地承载劳动力的量在下降,因此,基于凸显的人地矛盾,转向二、三产业劳动力,开始从农业中脱离出去,由此,剩余劳动力转移慢慢形成。

第二阶段(1984-1988),高速及跨区转移阶段。政府确立了乡镇企业的地位,而且为鼓励乡镇企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由此,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乡镇企业,也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好时期。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也在此时产生,劳动力跨区域就业人数增多。

第三阶段(1989-1991),缓慢调整阶段。由于1988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导致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低潮期,因此,很多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又回到土地中,转移劳动力在规模上相对有所下降。

第四阶段(1992-1996),快速转移阶段。在此期间,由于政府的鼓励支持,包括所有中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都得到了发展,并且在这个阶段爆发了“民工潮”。如图2所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在1996年达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数值上1996年比1978年增加了512个百分点。

第五阶段(1997-2012),新转移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1)1997-2003年转移回落,到2003年达到最低值,比1996年降低了大约20%。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的壮大,城镇的承载力受到了威胁,就业、交通、环境、住房等一些列问题接连涌现,城镇秩序紊乱,城镇化建设受阻,剩余劳动转移也因此陷入困境;(2)2004-2007年转移回升,为应对转移困境和就业压力,政府提出走小城镇的道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制定了发展大中小城镇的策略,又一次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3)从2008-2012年转移调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城镇企业被迫关闭,使得农民进城无工作的机会减少,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有将近16%的劳动力失业了。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为出台了一些列的积极政策,还有就是实体经济也慢慢恢复,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有了一些改善,直到2012年统计的转移劳动力数量将近1.4亿人次。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显示,新转移阶段数量有所回落,但结合转移的整个历程,表现形式上转移数量之大,有数据显示,2012年的转移比1978年高达496个百分点。

图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图

(注:该图是由附录1的数据绘制而来)

4.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分析

首先,表3显示,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而且就近几年数据显示,在建筑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2年全部剩余劳动力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比例达到35.7%,其次是建筑业,比例为18.4%,统计数据还显示出,从事行业变化最大的是建筑业,剩余劳动力在建筑业的从业比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8年的数据,该比值由14%上升到18%多,相反,在制造业上从事的比重则表现为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调查数据整理)

其次,从表4看出,剩余劳动力在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转移就业比重有所下降。从剩余劳动力就业地区分布看,在东部地区主要是以从事制造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以从事建筑业为主。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剩余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上,东部地区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比上年提高

了0.2个百分点;在从事建筑业上,东、中、西部地区都比上年有所提高,提高数值分别为0.5%、0.8%和1%①,该结论同样对应表3。

图4 2012年剩余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调查数据整理)

4.2.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区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区显示,省外转移比重减少,省内转移比重增大。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就地转移和跨地区转移。在这次用工荒的浪潮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这部分地区的用工来源主要靠中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表5显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地区上,跨地区转移所占比重,2012分别比2011年下降了1%和0.4%;就地转移和省内转移的总比重,2012年比上年增加的比例正好为跨地区转移的数值,即跨地区转移减少的劳动力主要转移到了省内。所以,这也从侧面看出,剩余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的数量减少了,所以,跨地区转移减少,就地转移增加说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现象。自然也应对了东部地区严重的用工荒现象。

表5 不同地区剩余劳动力在省内外务工分布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调查数据整理)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4.2.3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依然不高,其中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劳动力转移过程文化素质的高低起指导作用,影响就业竞争力,还影响转移劳动力的工资报酬,还影响着转移劳动力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其对新观念的接受度。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不太高。从表6看出,201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分布情况,其中主要以初中为主,青年劳动力和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一半以上,高中文化及以上的接近36%。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全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依然很多,平均比例上仍然高达16%,相反高中以上所平均比例仅有23%。

表6 2012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调查数据整理)

4.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

自2004年珠三角开始出现用工荒以来,到今天已有向全国蔓延之势,不少学者早在几年前就预测,我国将会在2009年进入刘易斯拐点,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个预言破灭了。时至今日,全国大范围的用工荒又该作何解释呢。

4.2.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变化--“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实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剩余到短缺变化的转折点。它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是工业部门发展的结果,农业部门劳动力逐渐转向工业部门,直到全部转移为止,由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体。如图7所示,在一定的工资水平P

下,劳动力供给过剩,随着需求增加,需求曲

1

①外出劳动力: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②本地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活动(包括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线由AD

1向右移动,在进过AD

2

后,随着用工需求的增加,工资价格开始上升,

移动到AD

3时,工资水平上升为P

2

,严格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曲线AD

2

与AS

的交点。

对于刘易斯拐点的判断方法,主要可以根据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上涨。据调查显示,2012年,国家整体用工缺口在10%-20%之间,其中广东省达到100万;而且,全国大范围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超20%的有过半地区。据2013年农民工检测报告显示,如图8所示,2013年的工资水平人均为2609元,比上年增长了13.9%。由这两组数据,似乎已经证实了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但是,我们由图7可以看出,刘易斯拐点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而且有数据估算,2012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仍然高达6271万人①,所以,我们不能只根据需求不足就武断的说,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我们可以更确切的说,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第一个阶段,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的阶段。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而来,见附录2.

图8 2013年农民工工资在各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2013年农民工调查公报)

4.2.2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由上述分析,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第一个转折点,而且我国农村还有能转移而没得到转移的劳动力,所以,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第一,农村劳动力区域性短缺。目前,用工缺口最多是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有据调查显示,2012年这两个地区用工缺口达到200万。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劳动力供给区域和需求区域分布不均衡。

据表9显示,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的从业比占70.8%,其中东部地区只占52.4%,而在西部地区该值却高达86.3%,所以,即时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也不能一概的说农村劳动力已无剩余,只能说我国局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已无剩余,如东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还有劳动力剩余,所以,形成了劳动力区域间的供需矛盾。而且,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实施,以及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现象,都促使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东部地区的用工缺口更加严重,劳动力区域性短缺更加明显

表9农村从业人员数量与构成

(数据来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五号公报)

第二,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短缺。刘易斯观点的也可以解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达不到用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即劳动力产生速度小于劳动力衰老的速度。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也不断提高,这和我国对劳动力的年龄需求不相符合。

由表10看出,我国农民工年龄结构,虽然21-30岁的依然占比最大,但是从近几年数据变化看,年龄小于40岁的劳动力都在减少,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增大。然而,我国大部分用工企业对劳动力用工需求,主要是年轻一代的劳动力,年龄构成上达不到用工企业的用工标准,变现为年轻劳动力的结构短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加入劳动力的年龄大了,他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外出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被用工企业所接纳,所以,现在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年龄大的,对农业生产也会造成影响。综合上述,我国劳动力在30岁以下,呈现短缺现象。

表10 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构成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第三,劳动力文化程度和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我国目前的现实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用工企业招工难并存,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用工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用工企业为了应对用工缺口,就用劳动力的质量来代替数量,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在长三角地区有超过75%的用工企业对文化水平有明确要求,其中有近60%的企业要求高中及以上文化,有近20%的企业要求大专及以上文化。目前,我国农村对文化素质教育,基本是九年义务教育,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足,所以,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性,与用工需求不相匹配,也着实反映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和技术培养的缺失。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新问题

以上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根据现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主要从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刘易斯拐点分析转移中存在的新问题。

5.1制度制性制约因素

5.1.1户籍制度需进一步改革

许多省市已经取消了非农业和农业户口划分,但是,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施,而且有些地区户籍转移的门槛相对较高。户籍制度改革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已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和提高,例如广东省实行积分制入户政策,重庆的统筹城乡户籍政策,河北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举措光环下差强人意的一面,因为这些户籍政策在具体施行上都存在一定限制。其中,积分入户制,与农民工连续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及技能水平相联系,而这对普通农民工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且即使取消了非农划分,在城市中打工的外来务工者没有当地户口,仍然会存在来自城市的各方面的歧视,心理上没有归属感,所以户籍制度在如今仍然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一大重要因素。随着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局面出现,也说明了,不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5.1.2土地流转制度尚不规范

国家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土地流转制度,但是转移过程仍然不规范,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保护。土地制度历经了三次改革,现在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土地制度,流转制度方面实行的是集体土地转让制,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转让土地的使用权,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土地撂荒搁置现象已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在土地改革还没有市场化,而且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做为保护,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土地因被占用而滋生闹事的也不乏存在。所以,现行的土地管理办法,在土地有效流转方面做得还有欠缺,保证农民土地权利的存在做得还不到为。因此,在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太完善,实行过程不佳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信心,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1.3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够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项目逐步完善,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即使社会保险的划分与户籍挂钩,但是在农村,农民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智之举。而且,如果农民进城务工后,住房和子女教育一直是他们的硬伤所在,首先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做后盾,买不了城市商品房,再者就是获得不了真正的城市当地户口,最后就在子女教育上得不到满足,而且社会保险方面也不能与务工城市当地居民同步,表现出一个恶性的死循环。虽然在不少地方对农民工子女上学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仍然没有普遍实施,如今,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一个庞大的社会特殊群体。因此,为了子女教育问题,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农民务工流动性就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也解释了每年春节春运一票难求的现象了。所以,农民工在权衡利弊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城市的抗拒感,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屏障。

5.2非制度性制约因素

5.2.1劳动力素质依然不高,技能培训机制欠缺

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普及,但是整体表现上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技术技能培训不足。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来看,文化素质依然不高,甚至还有少部分文盲存在。虽然现阶段的劳动力大多是民工二代,文化程度上比他们的父辈们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依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用工需求。用工荒在一方面也促使东部企业结构转型,他们为了弥补用工缺口不得不改变产业升级,用劳动力的质来代替量的需要。现在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已基本成熟,所以,在初中以后缺乏继续教育机制,而且现在我国的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共存的局面,说明我国企业缺乏的是大部分的技术人才,这和农村仅仅只有义务教育向背离,所以,农村技术人才的培训是社会的需要。

5.2.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机制不到位

为了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畅通,不少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设立了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服务单位,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履行该部门的工作。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大部门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来获得就业的信息,很少有通过服务中心的。但亲朋的力量毕竟有限,自然会带来就业信息的不

对称,造成城市用工短缺,农村劳动力待业在家。而且,由于农村信息科技不发达,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面还小,导致他们没有网上求职意识,而且没有安全保障。虽然社会上也有专门的就业服务单位,但是由于都是以收费盈利性质的,农民不愿意花钱找工作,并且对他们的信任度也不高。因此,转移就业渠道不通畅,用工需求信息不对称,仍然是致使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的原因。

5.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新问题—基于“刘易斯拐点”

5.3.1新政策和新制度供给不足

政策和制度是时代进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和提出的,因此,社会的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它相匹配。我国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刘易斯拐点,意味着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将要向一元经济靠拢,需要彻底改变原来的二元经济制度,使我国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制度都能达到城乡统一的形式。但事实上,由于城镇化建设的粗放型建设,我国的各项制度都还没有完全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缓慢的制度改革,目前还不能适应刘易斯拐点的需要。因此,必然会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新的制度问题,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5.3.2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的结构化转移问题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状况,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即剩余依旧,结构短缺。本文中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部分也充分提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结构化短缺,所以,我们对既要我国进入刘易斯拐点进行重视,又要认识到我国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的事实,并且认识到结构化短缺给现代工业化建设带来的压力。从表面来看,似乎刘易斯拐点和结构化短缺是相对的,但是归根到底两者理论的落脚点都是劳动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富足,虽然社会上对刘易斯拐点有不同的见解,不论你是持支持观点还是否定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刘易斯拐点终究会来,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因此,我国用工荒的目前合理的解释是,结构化短缺问题。

5.3.3过分强调“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就业问题

对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们不能持完全否定,同时也不能完全肯定,假如过分强调刘易斯拐点,过分的肯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没有剩余,就会带来进一步的社会就业问题。全国大范围的用工荒已经成为事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就业难也是事实。假如我们一味的强调劳动力已经短缺,就会使人们产生对我国如今就业问题的忽略,不仅对城镇就业压力的不重视,也会使能转移而没有得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的现象加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带了社会问题就不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了,更严重的是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步前进。

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契机

刘易斯拐点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提出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

6.1深化制度改革

6.1.1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刘易斯拐点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元的经济结构,相应的户籍制度也要最终改革为一元的户籍制度。现在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慢慢的在消除二元性质,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为了真正的进入刘易斯拐点,仍然是以消除二元户籍制度为最终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是制度改革的起点,其他制度都与户籍制度相关,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在户籍制度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降低户籍转变的门槛,不仅如此还一定要在进行户籍制度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其他的与农民相关的制度剥离出去,实现逐步改革、相互促进的目的。

6.1.2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一定要做到切实有效。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制度确定了农民的长久使用权,土地流转制度要是农民的主人权利得到体现。我国在土地流转方面制定了流转制度,但是在流转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措施。主要一方面,我国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把土地流转的各程序要做实做透,要把土地流转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内,不给不法分子有机可趁的空子。另一方面,政府一定要做好土地流转的管理办法,一定要以农民的利益为首,特别是城市化建设时,一定要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不要让声讨的话语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美。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研报告范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因此,在新形势下分析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而探讨加快转移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就业于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由1978年的96.9万人增加到XX年的381.2万人,增长近3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3.9%上升到37.3%。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农村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就业矛盾仍很突出。截止XX 年底,全省仍有62.7%、640.3万人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另据测算,全省农业劳动力的现实需要量大约为300万人,这就是说,在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40万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未从业人员和已转移劳动力中就业不充分的部分,全省至少有近500万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状态。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看,山西仍处于一个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高峰期。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农

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近年来,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加强领导,制定措施,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大抓培训,取得了可喜成绩,转移人数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观念、体制、素质及信息等诸多方面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难转的弯——观念制约 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认识不深不透,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其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城市病”问题,怕农民进城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恶化;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问题。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会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职工就业。城市市民对农民进城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进城农民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的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进城农民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夺了城里人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又因为农民工素质低,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等。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就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工认同上的歧视和情感上的歧视,表现在行动上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问卷调查 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

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 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 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 14.94%。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 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孙朋朋 专业班级经济学二班 学号 201843034 完成时间2018 年1月3日

目录 摘要2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2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2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2 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3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 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3 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4 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4 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4 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5 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 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5 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5 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6 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6 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6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7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8 5.1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8 5.2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8 6.结语8 参考文献:9

摘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论文摘要: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正文: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是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3%,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1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 二是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使得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

三是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 四是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五是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农民工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由人群”。同时,由于农民工的生产经营活动经常得不到公正对待,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又找不到正常的利益表达方式,找不到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再加上法律意识不强,受城市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受,铤而走险等原因,致使农民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从以上这些问题之中,可以透视到我们现行机制体制中存在的深层障碍。 障碍一: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臵;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阻碍;农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障碍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障碍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鱼目混珠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规范的招工程序,没有准确的招工信息,没有善后的“输出”服务,农村劳动力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闯入了茫茫城市中,其后果可想而知。较低的组织化程度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保障、维权工作带来了难度,也难以形成规模化、正规化的经济。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 (6)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 城乡关系 (7)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 模 (8)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 存在较大差距 (10)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 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降低 (10) 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 1、就地转移模式。 (11) 2、异地转移模式。 (12) 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 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 (14)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风险转移

论文关键词:风险转移交货时间CIF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中货物的风险的时间如何界定,这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承担风险的责任和利益。本文参考了部分资料,试图研究风险转移理论的发展,时间的界定以及各种贸易术语下风险具体的转移划分和利弊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在 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的货物要通过运输工具从卖方转移到买方。在货物安全完整地交至买方前,中间要经过时空的重大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货物常常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因素等遭受难以避免或弥补的损害,这种由于不确定性给买卖双方造成损失的因素就称风险。风险在卖方尚未将货物交付承运人或买方前、在运输途中及买方在收到货物后等各种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风险的时间如何计算,货损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切实关系到买卖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因此而成为国际货物买卖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即风险转移问题。 二、风险转移的三个原则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的问题,各国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在实践中先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合同订立时转移。合同一经订立,即使未付款也未交货.风险即发生转移,货损责任从卖方转移到买方。这种规定大多忽略了对买方的权益保护。当合同订立时,货物仍存卖方手中,风险就已转给买方,这容易造成卖方怠于保管货物的结果,给买方带来损失。所以这种风险转移的原则并不被接受 2、风险随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发生转移,即在货物所有权转移至买方前,货物的风险由卖方承担,但所有权一旦转移给买方,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其风险即由买方承担当货物所有权因买卖合同而发生转移时,风险自然也应随之转移。它在过去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独立承运人用先进运输方式运送货物,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往往以海运提单的转移为标志,这种所有权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名义上的转移,标的物仍在卖方的控制、占有之下。这样就容易出现货物的所有权与占有权相分离。按照”物主承担风险”的原则,风险应由卖方承担,但这明显不公平,因为货物已不在卖方的占有、控制下,很难对其实施保护、管理,以避免风险损失。因此,风险随所有权的转移也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交货时转移,即以货物的交付时间来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这就把所有权转移问题同风险转移问题区别开来。实务中应以具体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在这一原则下,风险的转移是从保管货物免遭损害的角度来确定的,货物在谁手里,谁就更容易保护货物。以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因此,这一原则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普遍推崇。我国采取的是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这一原则。 在这一风险转移原则下,卖方交货方式及交货任务的完成是货物风险转移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讨论各种贸易术语下的风险转移。 三、各种贸易术语的风险转 移《INCOTERMS 2000》的13种贸易术语中,E组的交货时间是工厂交货,是卖方承担责任最小的术语。EXW(工厂交货)是指买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点(即工厂、工场或仓库等)将尚未出口清关且未装载于任何提货车辆的货物置于买方或其代理人支配时,完成交货义务,风险由此转移到买方。卖方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直到货物已置于买方支配下为止。在此术语下,如果卖方以通知或合同规定确定了买方交货和买方接受货物的确切日期或交货期限,而买方在该日期或期限内没有接受货物,风险自该日期、期限届满时起转移至买方。 与E组相比,D组贸易术语下,卖方承担的责任最大。货物在边境指定地点(DAF)、日的港船(DES)、日的港码头(DEQ)或指定目的地(DDU,DDP)交买方接管,风险的转移也随

经典文献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一经典文献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模型中,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部门中那些“维持生计”“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的劳动力称之为剩余劳动力。如果从传统部门抽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并不会降低农业总产出。 20世纪60年代初,费景汉和拉尼斯又创造性把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为零,即剩余劳动阶段;在第二阶段,边际劳动产品大于零但小于制度性工资,即隐藏性失业阶段;在第三阶段,工资等于边际产品,即新古典阶段。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是刘易斯模型的发展和继承,许多学者习惯性地将它们合称为刘—费—拉尼斯模型。这个模型已经成为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基本分析框架。 张培刚先生把劳动力转移分为三种类型:长期性转移、季节性转移、周期性转移①。但这种劳动力转移不仅包括“农村向工商业的转移”,还包括“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劳动力从工商业向农业的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多见,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目前还处于农村向工商业的转移劳动力阶段。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及其特殊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仅仅获取“维持生计”的劳动收入。根据陈吉元先生1989年的研究结果估计,即使按边际生产力为零的标准,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也要占到农业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占大40%以上①,但也有比陈吉元先生更为悲观的估计。据有关研究,按照中国目前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平,中国需要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够了。目前,中国有农业劳动力4.4亿多人。所以,照此计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60%左右②。如此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加速实现工业战略,实行城市优先、城市和农村分开发展的办法,政府运用以户籍制度和粮油副食供给制度等为主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这种“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城乡差别政策使得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有效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激励方式,劳动力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藏性失业问题凸显出来。 由于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因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役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之间互为前提,是一个同步的、互动的和相伴的过程。 但是,我国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表现为较为较强的兼业性特征。目前,农民外出打工大多数是非正规性就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农村外出打工者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承包耕地。农忙季节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期外出务工经商,表现出明显的“候鸟型”流动形式。这部分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割断与农业的“脐带”联系,实现社会身份和居住地的永久性转变。 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从二元经济向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经济,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转变①。因而,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与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向三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以及转移途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三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理论模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关键词:我国劳动力转移特点间歇性民工二代 记得高中时候做过的一道区域地理题目:一幅图表达的是关于四川省人口的数量变动的条形图,从解放到现在。然后根据这个图横轴所对应得时间,大致说明人口大规模变动的原因。这其中涉及到的如1959—1961年的三年饥荒导致人口减少;如政府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放开导致的迁入和迁出量增加的人口变动;再如最主要的外出打工导致的流出人口大量增加而使总人口数大规模的减少等。然后有一问说的是1997年时四川人口骤减的原因,于是乎我想都没有想那还要说么,四川打工大省嘛,那就是外出打工人口增加导致的人口减少了,于是我错了。提到这个的目的是因为在十年之后的2007年成都和重庆成为了我国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试点区,而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是限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部分是有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吧它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之类的辩证法思想我就不说了。 先说内因。随着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和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单位的土地需要的劳力的减少;在加上生产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不均导致剩余劳动力的情况越来越显著。这些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短缺的地方转移,民工潮因此而成为了必然。另一方面地方乡镇企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也使得人们开始向外部有需求的地方转移。再说外因的拉动和促进作用: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公司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最低和利润的最大化,而其手段便是通过在全球的范围内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由于其本国的人工成本相当昂贵,而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便基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就了一个“世界工厂”的大名,“Made in china”于此遍及世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及与务农相比更高的收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 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存在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从内陆不发达地区转向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大体上从西往东转移;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的工业密集的地区转移;地方上从乡镇向县城,从县城向地级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转移。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所决定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对外开放的早的原因,是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达,有较多的企业和工厂有招工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受世界产业转移的影响,有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制鞋、制衣、电子组装等,促使人们趋之若鹜。一些大的OEM厂商能吸纳的工人能达到几十万之多,如鸿海的富士康等。 第二,从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农村这个整体来说相对较高。中青年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来看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来看,清苑、徐水、定兴、蠡县、定州、高碑店六县市 的转移量均在10万以上,而阜平、涞源、望都、顺平的转移量不足4万(新市区、北 市区、南市区由于乡村人口较少,因此转移总量低)。从转移率来看,高阳、容城、博 野、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转移率较高,均大于45%,容城县高达55.09%;而阜平、 顺平、望都、涞水、涞源等县转移率均小于30%,其中顺平和涞水的转移率只有24.32%、 24.78%。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来看:南市区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 较高,占58.6%。其它大部分县市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员比重较高,均大于60%,其中 满城、定兴、唐县、高阳、易县、博野、雄县、高碑店等县市转移到二产的劳动力比重 超过70%。因而,从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主要产业。 5.2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5.2.1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性分析

5.2.1.1经济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 技术因素、资本因素、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构成等等,但地区或者城乡收入 差距是使转移者产生转移动机的原始动力。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也是与其他 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劳动力在与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资本等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中, 其他资源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就会出现,其后果是使劳动力逐渐成为隐性或显性失业者 而被迫转移;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拓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领域和产业 领域,从而有利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为剩余劳 动力转移创造物质条件,又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5.2.1.2 制度因素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社会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 业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来看,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自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镇位于**市**区北郊,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8公里。北与**省**县东宋门乡搭界,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西与**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南接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公里,总面积5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00公顷。主要河流有南运河、宣惠河,境内流长20公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小杂粮有绿豆、红小豆等。全镇辖25个自然村,总人口208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全镇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杨、陈、郭等70多个,其中张、王、 李、**等姓较多,几乎遍及各村。 **镇的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1978年为268万元,2000年为1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50?4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8万元,年末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工业发达,位居全区、全市前列。自1967年先后兴建镇办集体企业、村办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计60家,主要有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市碳素厂、**银杉塑料有限公司、**天福集团公司、**亿利达饮品有限公司等。上述企业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运输、服务、商贸等业的发展,安排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0.7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0.35万人,其中长期在外打工的合同工、临时工达到0.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3%,同比增长8.5%。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一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1、城市 就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6和镇 2、农村剩余劳动力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城市化 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二、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阶段 农村劳动力身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地区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式与一个国家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基本上与工业化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转移。改革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绝大多数集中在镇、小城市。当乡镇企

业发展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限制和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投资以后,农村劳动力又开始涌向异地的大中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为了顺利推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音和地域上的转移,由此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农业部门的萎缩,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的农业产值份额比1952年下降22。4%,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13%,相比之下,工业的产值份额上升了27。3%,工业劳动力份额仅仅上升了9。9%,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农业部门。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这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就地转移的形式流向县级市他建级镇所在的乡镇企业。1978年开始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吐现出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户籍制度和城镇用工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转移到城市,以农村非农部门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去向。据统计,1978—1983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2826。56万人增至3234。64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农村总劳力9。3%;在中央1984年1号、4号文件进一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系列政策推动下,出现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乡镇企业数量1983年的134。64万个,猛增到1984年的606。52万个,就业人数达到5208。11万人。 年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高潮期间,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比1983年平均每年多吸收农村劳力1262万多个,劳力非农化水平达到21。5%,提高了9个百分点。 经过1989—1990年短暂的治理整顿后,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稳步增长,1991—1996年,乡镇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稳步增长,1991—1996年,乡镇企业人数新增加42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07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从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的时候,城市化进程速度将会加快。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到1500美元时,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0%到60%。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标签:城市化;农村人口;農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近年来,由于人口大量迁往城市,我们将面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受到国家跟政府的高度重视,它对城乡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安定等多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大制度和法律上的管理,使其合理,顺利,有序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团结。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受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和土地、户籍等政策的影响,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渠道狭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和城区的不断扩大,使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低素质的廉价劳动力所占据。 济南某区为例,从人才结构看,中专以下学历占了53%,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7%,特别是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各类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极少。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改变现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有人提出应加强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监测,完善农民就业综合服务体系,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试点,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十一五”期间,农民外出务工每年新增500万人左右。 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农村有劳动就业能力的人口估计达到6亿人左右,根据一些国家的劳动力与土地的最高配比,中国的农业最多也只需1亿左右劳动力,这就导致中国农村5亿的劳动力富余,如将这些富余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则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将提高5倍以上。许多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人口从农业向工业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也有人提出通过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来减少农村人口,因此在1983年到1990年间,几乎每个村都办起乡镇企业。1990年以后,一亿农民进城打工,这种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做法并没使情况好转。 2 当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研究 2006年全国平均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