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报纸有关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一.统计

目的:研究并学习上海几家主流报刊基于各自定位,对重大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的规模、结构、采编特点等。

研究对象:文汇报2011年3月12日至3月21日10期报纸

文汇报3月12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条592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4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2篇6408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5版:5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6版:10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85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33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4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叶松亭徐晶卉陈惟任荃陈韵旭陆益峰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文汇报3月13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6条5067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003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5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6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0545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07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赵博徐晶卉王蔚陈惟任荃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4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2条374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5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9篇5519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

第8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7版:2篇(体育新闻版)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33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9261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6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江世亮王彦黄宇春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5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9条8734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7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6篇494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6版:2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

第7版:1篇(文化新闻)

第9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10版:2篇(财经新闻)

第12版:3篇(科教文摘)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8700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68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

图片报道总量:7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唐玮婕本报记者:赵维光赵博黄春宇王蔚许琦敏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6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3908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38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3篇

第3版:4篇(综合新闻)

第6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8版:1篇(教科卫新闻)

第9版:1篇(文化新闻)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9389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294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赵维光陈韶旭任荃姜澎江世亮唐玮婕王蔚张晓鸣范昕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通讯员:张明

文汇报3月17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443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5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957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

第8版:1篇(综合新闻)

第9版:2篇(时评点击)

第10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11版:2篇(体育新闻)

第15版:3篇(财经新闻)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0259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4008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

图片报道总量:5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朱斌王蔚陈韶旭姜澎陈惟张晓鸣徐晶卉赵博谷苗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8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4条1848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7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9篇16762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4篇

第3版:4篇(环球视窗)

第4版:7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5版:6篇(食盐供应问题)

第7版:1篇(科教卫新闻)

第8版:2篇(体育新闻)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6181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861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

图片报道总量:7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徐晶卉陈惟唐玮婕张晓鸣许琦敏陈青唐闻佳钱蓓姜澎樊丽萍谷苗黄春宇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文汇报3月19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5616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3篇13642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4篇

第2版:10篇(综合新闻)

第4版:7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8版:3篇(健康生活)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7137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9258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张懿陈惟陈韶旭赵维光陈青王宝来唐玮婕徐晶卉张晓鸣任荃本报驻墨西哥城记者:赵涛

通讯员:忻文轲

文汇报3月20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条3565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篇673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

第3版:1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

第4版:4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3162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4238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文汇报3月21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2条293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2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7篇3919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6版:7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234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4012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2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张懿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总计: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4条43127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42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97篇7335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2篇

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84篇

综合新闻国内新闻:18篇

健康生活:3篇

环球视窗:4篇

食盐供应问题:6篇

科教卫新闻:2篇

体育新闻:6篇

时评点击:2篇

财经新闻:5篇

教科卫新闻:2篇

文化新闻:2篇

科教文摘:3篇

头版刊登相关报道的次数:10次共22篇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90911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0761字

文字报道中,本报(含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及署名作者)采写报道的字数占全部文字报道字数的比例(部分报道来源于通讯社等机构发稿):90911/120761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6幅

图片报道总量:43幅

本报记者(含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及署名作者)拍摄的图片幅数占图片报道总量的比例:6/43

7、10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本报记者:黄春宇陈惟陈韶旭陈青徐晶卉任荃许琦敏唐闻佳唐玮婕钱蓓姜澎樊丽萍谷苗江世亮范昕王彦王蔚王宝来叶松亭陆益峰许琦敏赵维光赵博朱斌张懿张晓鸣

本报驻墨西哥城记者:赵涛

通讯员:忻文轲张明

共计31人

二、分析

1、10天的报道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报道的重点、报道的组合、报道的篇幅有哪些变化和不同。

阶段:

第一阶段:地震报道与灾情情况

报道重点:死伤及失踪人数中国援助地震的分析

报道组合:主题为死伤及失踪人数:1.地震死伤人数(通讯)(3月13日) 2.

上海在日旅游团回国(通讯)(3月13日) 3.留学生(通讯)

主题为救援:1.多国备援日本(通讯)(3月13日) 2.日本自卫队

展开搜救(通讯)(3月13日)3.中国援助(消息)(3月13日)美

国救援(通讯)(3月14日)

主题为地震分析:1.国内专家认为日本地震是20多个“汶川地震”

(3月13日深度报道) 2.日本专家认为地震是由于大范围多处断

层错动(3月13通讯) 3.美国航天局认为日本地震是地球自转每

天减少了1.6微秒(3月13日通讯)4.与超级月亮无关(3月14

日通讯)

报道篇幅的变化和不同:从报道重点偏重死伤人数到赴日救援

对于日本地震的篇幅趋少,关于核辐射的篇幅渐多(地

震报道的篇幅从3月12日的5篇到13日的6篇再到

14日的2篇)

第二阶段:日本核爆炸和灾情报道

报道重点: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扩散的影响

报道组合:主题为经济的影响:1.专家分析日本地震带来的经济影响(深

度报道(3月15日) 2.日本经济面临重陷(通讯)(3月15

日) 3.地震影响到A股(深度报道)(3月15日) 4.上海

赴日旅游受创(通讯)(3月15日) 5.国内保险公司受累,

太平保险损失上万(通讯)(3月15日)6.日本料理(3月17

日)7.上海对日贸易(3月17日)

主题为核电站:1.东京电力遭到各方斥责(通讯)(3月16日)

2.日本核电站核泄漏()(3月16日)

3.专家访谈,核电站

会越造越安全(深度报道)(3月15日) 4.2号机组面临熔

毁(通讯)(3月15日)4.核泄漏不会影响我国公民健康(3

月17日) 5.申城处上游,对上海无影响(通讯)(3月17

日) 6.核辐射预防(通讯)(3月17日)

报道篇幅的变化和不同:重点偏向核电站爆炸的事件及相关分析转向核辐

射所带来的影响(从3月15日7篇到16日3篇

到17日5篇)

第三阶段:核辐射对日本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报道重点:核辐射导致中国“抢盐风波”核泄漏未来走向的判断

报道组合:主题为“抢盐风波”:1.抢购原因(通讯)(3月19日) 2.

遏制谣言,防止盐价上涨(通讯)(3月19日) 3.可安心使

用还常品等(深度报道)(3月19日)

主题为核泄漏的未来走向:1.核泄漏最大限度公开(通讯)(3

月19日)2.危机可控(深度报道)(3月19日)

报道篇幅的变化和不同:从核辐射爆炸引发中国“抢盐风波”(3月18日

整版及19日头版加三分之二版面都报道了“抢

盐”事件)以及他国也受到污染(3月19日第

四版)再到日本食品放射性超标(3月20日第

四版)再到核泄漏未来走向的判断(3月19日

第四版)

2、从本报定位、新闻价值和主体读者需求角度,对该报的报道质量作出评析。

《文汇报》主要是立足上海,但同时也是面向全国的。

它是以上海所发生的事件为主要的报道内容,比如它报道了众多上海的食盐抢购风波,甚至有一两个版面专题报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大众传言的“超级月亮”等进行了报道。但同时我们发现,在所有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和上海有关的报道就占了部分。比如它在13日报道了上海在日旅游团,15日的上海赴日旅游受创等等,特别是在17日报道了“核泄漏不会影响我国公民健康”,涉及到了全国人民,但是却在同一版面有针对上海核辐射,一篇专门的报道“申城处上游,对上海无影响”,这种刻意的安排就在侧面隐射出它的地区定位主要是上海。同时,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失去了它大部分的其他地方的读者。在其他地区的读者如果没有得到较多的与他们有关的信息,就更愿意会去选择更多他们本地区或者由大幅度覆盖面的报纸了。其次,《文汇报》报道的较有趣的内容较少,这个方面也是其失去了众多读者。

它的读者群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关注国家政策方面的,因此,在两会和日本地震的两件都相对比较重要的新闻报道中,它的头版始终是将两会放在版面的上面的部分,只有小部分约为四分之一是日本地震的相关新闻;而且在2011年3月17日的报纸中,它有将近7个多的版面整体将“十二五”的规划刊登出来,这种很详细的信息对于关注国家政策的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上海很多外来人口的安置,房价过高等等社会问题是否能够通过政府从而等到解决或改善,都是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性的。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知识份子,其每一期(除了周末)都会有4至7个版面是一些教育,名人等文学或经济类的作品(周末的报纸基本为一版)。这些内容的限制,使其有一定的机关报性质,内容比较死板。

对于《文汇报》的广告方面,相比《新闻晨报》等报纸,其的广告少之又少。这个原因,我们认为有一部分是其的诞生较于《新民晚报》晚了9年,没有足够的受众影响度,因此购买人数也因此会有影响。其次,其排版单一,13、14日日本地震的特别报道中,两次的排版基本相同。对于日本地震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是从新华社引用或者摘录的。在这10期的报纸中,只有一个驻日本记者,而且其写的报道中所配有的图片几乎都是新华社记者所拍摄,基本没有本报所拍图片。对于地震记者的较少投放量,这使得深度报道没有其他报纸那么有吸引力,虽然也会有一些专家的报道,但是有一些专用名词,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有困难的,应该对此有注释,否则会降低其说服力和影响力。

3、评选出该报这10天版面中的最佳新闻报道作品,并说明理由;评选出最佳版面,并说明理由;评选出最佳标题,并说明理由。

最佳标题:2011年3月12日第五版

理由:这篇报道的标题使用了“双题式”。引题“我看到冰箱都被晃‘跑’了”能够给读者很强的吸引力,能够一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能够在一个版面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而主题“东京中国留学生亲历大地震”能够清晰地交代这篇报道所要报道的内容,而且有时和我们中国众多的人有关系的,感觉会贴近生活。

最佳新闻报道作品:2011年3月14日 头版 以及下转的第六版

文章内容:

日本强震震级修订为里氏9级,已确认1217人死亡仍有万人失踪 避难所每人每天一瓢水一两个饭团(附照片)

暂无中国公民伤亡报告,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对中国暂无影响

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今晨将投入救援

本报讯综合新华社消息,日本政府13日宣布将11日强震的震级由里氏8.8级修订为里氏9级,并将此次地震定为特大灾害。但这场特大灾害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目前尚难以全面评估。

灾情

截至当地时间13日22时,日本警察厅确认有1217人在此次地震海啸中死亡,1086人失踪。宫城县警方说,该县可能有上万人死亡。目前,宫城县南三陆町约1.76万名居民中,仍有约1万人失踪。

日本外务省领事局外国人课13日晚间向新华社记者证实,现阶段日本政府尚未掌握有关在日外国人在地震中伤亡的确切情况。

目前,日本东北地区6个县已设立了2100多个避难设施,至少45万人在其中避难。避难设施中普遍存在缺乏取暖煤油、防寒衣物及食品和饮用水等问题。仙台市不少避难所每天仅为每人提供一瓢水和一两个饭团。由于饮食供应难以为继,从13日起市内避难所已将剩余物资优先供应7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与此同时,不少居民缺乏足够的御寒衣被。

位于日本九州南部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13日17时45分左右再次喷发,喷烟高度达4000米。日本气象厅提醒火山周围居民注意碎石和火山灰。

日本气象厅13日说,11日强震以来,日本共发生至少168次里氏5级以上余震,此类余震将持续至少一个月,而未来3天发生里氏7.0级余震的可能性高达70%。

同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3日说,截至13日中午12时,暂无在日中国公民伤亡报告。外交部和中国驻日使领馆正在继续搜集掌握中国在日人员受灾情况。

中国驻日大使馆领事刘敬师13日上午在仙台市对新华社记者说,使馆工作组在宫城县走访多处避难场所,尚未得到中国公民在地震和海啸中伤亡的消息。但是,地震和海啸造成较多失踪人员,而日方在统计遇难者人数和搜寻失踪人员时尚未区分国籍,因此暂不能确定无中国公民遇难。目前使馆方面已发动华侨、留学生等群体相互联系,以进一步收集和确认当地中国公民及华侨华人的情况。

核电

13日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因冷却系统故障,堆芯一度露出水面3米。东京电力公司采取了注水、排气等措施,灌注海水后,水位重新开始上升。

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由于3号机组所在建筑物内可能已充满氢气,因此不排除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但即便爆炸也不会导致堆芯熔毁,对周边居民健康不会有明显影响。目前,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和铯137。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铯137会造成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福岛县政府13日宣布,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3公里范围内有19人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加上此前确认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的3人,福岛县迄今共有22人确认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

中国气象专家、核安全专家分析认为,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对中国暂无影响。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日本上空为西风,未来仍以偏西风为主。放射性污染物在中低层大气主要朝东北方向扩散,在高层大气未来60小时内主要向东南方向扩散,60小时后转向北方扩散。

他表示,我国位于日本国的西面,中间又有日本海、朝鲜半岛、黄海、东海相隔。因此,

从扩散途径上看,以向北太平洋扩散为主的日本核污染物扩散区域距离我国较远。同时,周斌表示,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事件分级表(INES)的暂定值判断,此次事故相当于“伴有局部影响”的4级水平。“污染物或在本地沉降,即便扩散,浓度也将大大稀释,只可能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的局部地区带来一些影响,无需担心会波及我国。”周斌说。

救灾

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晚在记者会上呼吁国民齐心协力共渡危难。当天,日本防卫省将参加救援的自卫队人数由5万人增加到10万人。

目前,东京电力公司所辖供电区域每天电力供应缺口达1000万千瓦,该公司因此将从14日开始按地域轮流停电3小时,但东京政府机构和公司总部集中地带除外。这是日本战后首次实行轮流停电措施,将至少持续一周。

日本东北部地区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工厂,该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左右。目前,汽车业遭受损失最为严重,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共有22家工厂关闭停产。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13日晚抵达日本地震重灾区岩手县的大船渡市,和当地有关部门商讨救援地点与具体行动方案后,在该市一所中学的操场上露宿,准备14日一早投入救援行动。

日本外务省宣布,截至13日上午9时,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及5个国际机构已经或准备派救援队赴日本灾区参加救援。目前除中国救援队外,韩国、美国、新加坡、德国和瑞士的救援队也已抵达。

美国最新核动力航母“罗纳德·里根”号13日抵达日本东北部海岸,协助开展救援工作。

俄罗斯宣布将派50名救援人员前往日本。

理由: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以“三题式”,包括了引题的“避难所每人每天一瓢水一两个饭团”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主题和副标题能够准确地将报道内容阐述出来。其导语部分仅仅用75个字简洁地交代了主要事实,也同时将标题没有提供的因素补充出来。其次,它的报道,是分为四个小标题“灾情”“同胞”“核电”“救灾”,这种小标题的设置,能够让读者简洁明了地知道这个报道的每一个部分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不会产生厌烦心里,能是读者耐心地读下去。

最佳版面:

理由:这个版面中的图片占有三栏,而且放在中间位置,不会因为产生潜意识中的倾斜感而感到看上去不舒服。其次,本版面分为五栏,一行有20个字左右,这是现代报纸最适合的一行所阅读的字数。而且,排版的内容紧凑但是又不显过于拥挤,也将“首批同胞撤离宫城县”用边框框了起来,能与旁边的有明显的界限,不宜混淆,但同时又安排得当而处于偏下方的图片也是用有底纹的框将其和其他的明显地分开,醒目却不会显得过于鲜亮。除此之外,本版面的标题醒目,清晰明了,而且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体会

谈谈研究和学习了这10期报纸后的收获和体会。

选择文汇报,其实是因为我们组员有人家里订阅的关系,能够使用真实报纸会相对比较方便,而且文汇报也是分布比较广泛的,特别是在上海地区。除此之外,它也是比较倾向于对上海方面的报道。研究这十期报纸,我们是小组分工的,一人负责两份报纸,在统计之后再进行总计。个人统计的时候,发现报纸版面分类比较多、杂,和日本有关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且有很多的报道方面有点含糊,不明白是否该归于我们所要调查的范围。文汇报少有直接关于日本的报道,但是相关报道却特别多;除此之外,《文汇报》只有一个驻日记者,本报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在10天中只有6张,基本借用新华社的。

在个人统计之前由于没有统一格式,所以到最后总计的时候要统一改格式,花了较长时间。总计的时候数字很多,让人眼花,如果一不小心按错数字就会导致重新计数,这种状况最让人纠结了。

在统计的过程中,最先遇到的是分阶段的问题。大家都没有什么这种经验,都不是很清楚,网上查阅资料无门,而且由于《文汇报》关于地震有关的报道涉及到很多方面,是很杂很乱的,但大家最终花了很久一起讨论了出来。对于报道组合,大家都没有概念,思考,查资料,最终还是请教了老师。虽然理解得不一定对,但是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学会自己去探寻真理。评选最佳标题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对于最佳版面,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分别说出自己所选的版面的优点之外,大家最终还是去网上查找评定标准的资料来最终确定下来。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虽然大家到最后还是没有全票通过,但是这个探索研究怎么去评定的过程还是很有回味性的。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起统计、讨论、总结,到最后的下笔。但是由于对一些概念的不理解,比如什么是报道组合之类的。而且不清楚如何去分阶段等等状况。但是,最终通过一些请教和查阅资料,逐渐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几天大家也为了这个研究熬夜讨论,有时也会对报纸上的某个报道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新闻不仅仅只是看,更多的是学会了独立思考,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去看待一份报纸和一个报纸企业。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杜军 赵雁 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 摘 要: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大量建筑的损毁,本文主要结合日本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的工程抗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隔振;消能减震;建筑法规;鲁棒性 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建筑物的损害和财产损失,更引起了巨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是损失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建筑质量的优良表现展示了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智慧,借鉴邻国日本的此次地震经验来审视下我国的防灾和建筑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震害原因分析 1.1 地震客观原因 此次地震属于板块边缘地震,属于逆断层地震,此次地震矩释放能量3.6× Nm,Mw=9.0,能量相当于汶川地震30倍,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1]。在震源附近K-NET筑馆观测点(宫城县),观测到2933 cm/ s2的强烈加速度。从茨城县到岩手县南部的广阔的范围内,超过200 cm/s2的强烈加速度传播。从东北关东地区,结果发现有最大超过5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特别是仙台平原,也有超过10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2]。由图3地震烈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区均达到了6度(相当于我国烈度十度)。另外此次地震不但是震级高,而且还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建筑物不仅遭受了地震动,还遭受了海啸的冲击,所以经不起冲击的木结构房屋基本上被夷为平地,而抗冲击能力好的如钢筋混凝土房屋发生整体坍塌的比例小。(见图11) 2.2 隔振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3]。 图1:隔振示意图 图2:采用隔振的弹性建筑 如图1所示,普通居民住宅在基础设置隔震层,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可通过隔震层先耗散能量,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直接承受地面传来的地震波的风险,减少了建筑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又如图2: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此次地震中甚至连玻璃都没有损坏。 我国新的抗震规范也提出了隔振与消能减震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明确隔振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设防地震 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本规范的基本设 ?82?

日本建筑的防震措施

本文由然1689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 1000 多次,全球 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 6 级以上的日本地震每年至少发生 1 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 20% 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美国地质勘探局 11 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 9.0 级。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等地有强烈震感,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也有强烈震感。新华社东京分社办公楼持续摇晃了几十秒钟,茶叶罐和几本书从书架上掉落。气象厅警告说,地震引起 6 米高的海浪。呼吁民众到安全地带避难,不要靠近海边和河口附近地区。据报道,东京台场有一座建筑在地震发生前后着火,但不清楚是否是地震引起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与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 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 1995 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 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日本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 55 层、高 185 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 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 毫米,厚度达 40 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 3 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日本房地产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 168 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 摇动 1 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 30 厘米。再如日本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 93 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 16 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日本房屋在烈度为 6 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 1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

2011年日本海啸调查报告 2011 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日本官方已确认地震海啸已造成8133人死亡(2011年03月20日),失踪12272人。由于日本地处地壳板块交界处,一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也不计其数。此外,海啸对日本核电站也造成了巨大破坏,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影响最为严重,6个机组中的4个受到影响。1号机组:12日,确认反应堆堆芯燃料开始熔化,工作人员采取释放反应堆容器内蒸汽并灌入海水的方法以减压降温,当日下午发生氢气爆炸,但安置反应堆的容器本身并未在爆炸中损坏,当晚,燃料棒熔毁初步得到遏制。2号机组:12日,工作人员开始释放反应堆容器内的蒸汽;14日,反应堆失去冷却能力,工作人员开始向堆内灌入海水降压,但燃料棒仍在一段时间内完全露出水面,周边

放射线剂量上升,堆芯可能已经出现部分熔毁;15日上午传出爆炸声,分析认为核反应堆中的控制压力容器可能出现损坏。3号机组:13日,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开始排气注水;14日发生与1号机组情况类似的氢气爆炸,反应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反应堆堆芯燃料部分熔毁,但放置反应堆的容器损坏的可能性很小;15日,反应堆建筑上方出现白色蒸汽,机组附近辐射量最高达每小时400毫西弗。4号机组:12日,丧失冷却功能。 海啸规模如此之大原因有二,一是地震本身规模大且震源浅,二是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放大了海啸能量。地震后,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现了10米高的大海啸。 海啸数值模拟是开展海啸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相关人员于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对此次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此次海啸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并针对我国海啸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 7.2级大地震灾害案例评析 一、事件概述 2008年6月14日,日本宫城、岩手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地震类型与同年5月12日发生于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为为“逆断层型”,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距离仙台市北部85公里,东京市东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约8公里。此次地震主震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43分在岩手县南部爆发,日本气象厅评定地震强度为里氏7.2级,美国地震勘测局测定其摇晃强度为6.9级。此次地震所引发的余震规模也同样不可小觑,根据日本气象厅统计数据显示,6·14宫城岩手地震余震在主震爆发的头24小时中,共计200余次,头7天内共计400余次,余震强度最大达到5级甚至更强。尽管此次地震的摇晃强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低于彼时。据东京技术研究所环境建设部所发布的《2008年日本宫城岩手地震报告》中统计的损毁情况来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踪,450人受伤,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虽然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宫城、岩手两县均为震中重灾地区,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严重影响,位于山区的居民遭遇与世隔绝的困境,但震灾由始至终都并未出现

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方面缘于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及建筑物相对稀少的山区;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日本先进的临灾预警机制和高效的灾害管理体系。 二、处置经过 日本地震灾害频繁,而宫城岩手地区则一直处于地震活跃期,据统计,该地区平均每隔37.1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地震。1978年宫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之后,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因此,对于6·14宫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关机构可谓做好了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前,震源地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探测到P波后,迅速启动临灾预警机制,日本气象厅通过NHK发布地震临灾预警警报(主要通过电视、电台和手机短信紧急发布预警信息),震源区域的警报是提前2秒发布的,一部分地区则是与地震发生同时发布。而离震源100公里的仙台市,则做到了在地震发生14秒之前,电视台就播出了“可能有强烈地震,请立即避难”的紧急预报。 地震发生48秒之后,日本各大电视台开始全面播发地震消息,并明确播出了震源地区、各地的震级、有无发生海啸的危险等消息。 地震发生1分钟后,警察厅成立了灾害警备本部;两分钟后,东北、关东和中部地方警察本部接到指示,广域紧急援助队做好准备。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强震引发的海啸对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造成全球核恐慌。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灾害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灾后旅游业恢复策略。 关键词: 日本;入境旅游业;地震海啸;核泄漏 Influences of 311 Earthquake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Abstract: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9.0 on the Richter scale occurred on the east coast of Japan on March 11, 2011. The triggered tsunami not only destroyed three Japanese coast cities, making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but also caused the nuclear leak in Fukushima Daiichi Power Plant, raising the global nuclear pan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this disaster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ost-disaster recovery of Japan’s inbound tourism. Keywords: Japan,inbound tourism, earthquake and tsunami,nuclear leak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岸附近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席卷了日本东北的岩手、宫城、福岛三个县。截至5月5日,日本“311”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14704人死亡,10969人失踪,13.9万人流离失所。强震还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随着危害不断升级,日本政府在4月12日正式宣布将福岛核事故等级从最初的5级提到最高级别7级。探究“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311”大地震前日本入境旅游业的状况 日本一直被称为“出境游大国,入境游小国” [1]。上世纪90 年代为了谋求经济的新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业,希望通过振兴入境旅游,实现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在1992年-2006年之间通过一系列法规政策,尤其是2003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的“观光立国”战略,确立了入境旅游业的战略地位。 资料来源:国土交通省.観光白書.平成18年-22年版. 1.1入境游客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日本3.11大地震最新伤亡人数

日本大地震已确认8277人遇难日本警察厅20日说,截至当地时间当天18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已造成8277人死亡,另有12722人失踪。日本民众普遍认为,在上周大灾难中罹难的人数可能要高得多。沿海的宫城县在海啸中遭受的破坏最严重,官员们估计仅该县的死亡人数就将达数万人。《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官方数据和真实数字的差距,是大槌町这样的地方造成的。日本政府只有在接到失踪报告后才会认定某人失踪。11日的海啸中,大槌町有很多社区和家庭几乎全被冲走,很多情况下,没人活下来报告失*踪者姓名。在宫城、岩手和福岛等沿海县城的各市镇,这种情形不少见。但随着救援人员努力搜寻,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也开始上升。日本人是怎样统计死亡人数的?《华尔街日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女川的一座废墟里,负责搜救的日本消防队员择路而行。发现遗体时,他们首先初步确定死者的性别和大致年龄。他们用蓝色防水塑料布裹住遗体,留在原地,用红色胶条在该地点做了标记。一名消防员说,理想状态下现在就想搬走遗体,但他们没有时间;稍后会有别的救援组来将遗体搬走。最终,这些遗体被送往警察设立的失踪人口中心和陈尸所。陈尸所外贴着一张名单,上面写着尸体的辨认特征,如白发,黑裤子,白色毛衣,头朝东,面朝下躺着,发现时一半身体挂在二层楼的阳台上。警方说,如果有人认为描述符合亲人的特征,就会让他进入等候区准备认尸。女川市城市规划官员柳沼俊明说,对失踪和下落不明的人,不愿视其为已经死亡。因为除中央办公室的一部卫星电话外,所有通讯中断,失踪者可能无法通知乡亲他们是安全的。阪神大地震时,因为受灾人口集中,死者多被埋在坍塌的自家房屋下,因此大多数死者在地震后一年内被发现。尽管如此,最终死亡人数到2005年12月才确定,距地震发生已过去十年。而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整理出*来。因为无法计算的人数众多,难以搜寻。海啸将许多受害者卷入海中,直到他们被冲上岸时,才会被计算为死亡人口。声音我们珍视每一个生命。估计的数据下一页太粗糙,我们不采用这种方法。负责公共关系的日本内阁副官房长官四方敬如是说。日本官员说,他们一直这样统计遇难者人数:非常精确地计算死亡人数,而不是先粗略估计而后再进行更正。

日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日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应急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机制健全 日本内阁府设有名为中央防灾会议的常设机构,会议主席是首相,成员有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有关专家。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订防灾基本计划,决定防灾基本方针。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订地方防灾计划。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由首相亲自挂帅,立即投入工作。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也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立即向首相报告情况。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灾害应对机制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潟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官邸对策室”,负责收集地震信息,调查灾情。次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以防灾相村田吉隆为首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成员则由相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负责调查灾情,指挥救灾。“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动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运往灾区;政府还决定编制2004年度补充预算案,拨款用于新潟地震灾区的重建。 日本自卫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地震发生4分钟后,防卫厅便设立“灾害对策本部”。半个多小时后,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陆上自卫队各驻地都有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24小时救灾

部队,可随时前往灾区进行救助。此外,还有4.3万名陆上自卫队队员和180 架飞机处于待命状态。陆上自卫队的168辆配有炊具的车辆也于第三日驶抵灾区。 除自卫队外,抗灾救灾的主力军还有各都道府县警察总部设立的大范围紧急救援队,总人数约4000人;日本各市町村的消防总部、消防团和灾害紧急消防救援队,全国共2210支,人数约为3.1万人。 各司其职 得益于健全的灾害应对机制,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各级政府、机构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分工合作,投入抗灾和救灾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尚未从200 4年地震中完全复原的新潟县再一次成为重灾区。 地震发生20分钟后,厚生省立即着手从全国大约240家医院调集医护人员,组成约300支“灾害派遣医疗队”,随时待命。到地震当天晚上8时30分为止,已有24支医疗队从9个县市赶到地震灾区,开展救援活动。 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自卫队就派出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当天,自卫队出动490名自卫队员、190辆救援车、9艘舰船和23架飞机,供应42吨饮用水,发放3600份食物。此后,救援规模不断扩大,到8月29日救灾活动结束自卫队撤出时为止,共有9.24万名自卫队员、3.51万辆车、95艘舰船和1184架飞机投入救援。 此外,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消防厅、警察厅在接到报告后也分别派出各自的救援队。 恢复基础 除政府部门外,日本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基础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发生灾害时,它们不仅会自主抗灾,还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 饶扬誉孟慧付燕玲罗兰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 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烈度(IJMA,Intensity o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称为“震度”,从0到7度共划分为8个等级(表1)。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日本的地震烈度主要考虑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表1 日本地震烈度表 烈度(震度) 名称说明 加速度 (cm·s-2) 0 无感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0.3 1 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0.8~2.5 2 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 2.5~8.0 3 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8.0~25.0 4 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 逃屋外。 25.0~80.0 5 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80.0~250 6 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250~400 7 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 在发布实时地震预警信息时,往往采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Ir)[1]。为了进一步区分破坏性烈度的等级,常常把5度和6度进一步细分为5-、5+、6-和6+,表示5度弱、5度强、6度弱和6度强的震感。所以,实际发布的烈度有10个等级(负值烈度除外)。 实时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速报和预警的基础,而核心是采用时间域近似滤波法。 以往,计算IJMA是在频率域进行滤波变换,往往需要在地震动结束时才能算出烈度值,地震预警的时间延误十分明显。后来改进了滤波方法,采用在时间域近似滤波方法[1],这样,就可以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值Ir,而时间序列内Ir的最大值Ia(近似地震烈度,发布系统自动舍小留大),就是与IJMA对应的地震烈度。 它和中国的12等级的地震烈度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地震烈度从Ⅰ度~Ⅻ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见表2)[2]。评定烈度时,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他震害现象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功刀卓,青井真,中村洋光. 震度のリァルタィム演算法,地震第60卷第4号日本地震学会, P243-252,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 烈度表,2009. 表2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根据文献[2]整理)

日本大地震应对措施

17 M i t s u i &C o., L t d.C S R R E P O R T 201 2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三井物产为了向灾区民众切实提供必要的援助,制定了灾后复兴基本方针,并开展了各种活动。 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应对措施 为了迅速、有效地向灾区提供援助,我们认为切实掌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的灾区情况和需求;在公司内部设立横向组织,研究具体的援助方策并付诸实施都十分重要。我们以时间为基轴,把支援灾区的措施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修复为目的提供支援的“紧急应对措施”;另 大地震发生之后,需要迅速筹备救援物资和燃料等。三井物产根据2010年4月修订的《发生大规模灾害时本公司的灾害救援指针》,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即12日就立即决定提供捐款,紧急召开灾害支援研究会议,并于3月 为实现灾区复兴,本公司认为有必要在掌握地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公司的本职工作开创援助事业。2011年6月,在经营企画部新设置了国内商务推进室,以东北分公司为核心应对部门,与相关营业本部互相配合,力求提供可持续性援助。 ●向各受灾地区政府提出复兴农业和水产加工业、振兴城市建设、以及建设观光基地等建议,并提供协助;●提出建设具有较强抵御灾害能力、便于老年人生活的环 一类是充分发挥三井物产的职能,通过可持续性的事业活动提供支援的“中长期应对措施”。我们以公司内部的横向组织为中心,针对各种应对措施进行策划和提案,旨在为灾区提供有效支援。 23日成立了灾害支援研究会议下属机构—东日本大地震复兴援助小组,迅速决定开展义务活动,以及超越本公司本职工作的各种支援活动。同时,还通过本公司的事业活动紧急进口燃料,对受灾企业提供支援,推动灾区的修复工作。 保型未来都市构想等智能社区的建议; ●生物质能源、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与搭建临时住宅、提供汽车共享服务等经济团体、地区企业以及NPO 组织携手合作。 通过开拓有利于搞活地区经济、与地区密切相关的事业活动,以及三井物产的本职工作,力求从中长期的角度 为灾区的复兴重建贡献力量。

海地、汶川、日本311大地震对比

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海下1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2011年12月22日,3月11发日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5,843人死亡、3,469人失踪。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海地地震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

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22.25万人死亡,19.6万人受伤。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伤亡对比:日本大地震震级最高,但是伤亡人数最少。而海地地震震级最小,伤亡人数却最多。主要原因是海地经济不发达,城市规划不合理,房屋建筑抗震不达标,抢救不及时,导致伤亡数增多。而日本经济发达,地震预警及时,人们的防震意识比较高,所以伤亡人数较少。汶川地震则是因为人口密度太大,预警不及时,且房屋建筑抗震多数不达标,导致伤亡较大。

日本海啸

日本海啸 【新闻背景】 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 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3米,引发的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 【中考猜题】 1·3月13日日本发生海啸,灾民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急需进行净化处理。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沉淀 C.过滤 D.静置沉淀 2.日本强地震后,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物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3.3月13日日本发生海啸,防疫人员用各种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闻到消毒剂气味是因微粒在不断运动 B.NaClO2是由NaCl和O2构成的 C.NaClO2中钠元素质量分数为25.4% D.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3 4.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l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ClO2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5.含氮、磷元素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入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下列物质中,大量使用不会引发水华、赤潮的是() A.CO(NH2)2 B.Ca(H2PO4)2 C.Na2CO3 D.Na5P3O10 6.日本强地震和海啸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救灾需要大量的消毒剂。 (1) 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可用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2)我国研制出比漂白粉更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ClO2”,制取ClO2反应为:X+2NaClO2==2ClO2+2NaCl,则X的化学式为_____。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影响与对策

“311”大地震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强震引发的海啸对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造成全球核恐慌。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灾害对日本入境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灾后旅游业恢复策略。 关键词: 日本;入境旅游业;地震海啸;核泄漏 influences of 311 earthquake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li zhi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 yang gu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9.0 on the richter scale occurred on the east coast of japan on march 11, 2011. the triggered tsunami not only destroyed three japanese coast cities, making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but also caused the nuclear leak in fukushima daiichi power plant, raising the global nuclear pan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this disaster o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ost-disaster recovery of japan’s inbound tourism. keywords: japan,inbound tourism, earthquake and

日本地震和海啸死亡人数或过万

日本地震和海啸死亡人数或过万 (联合早报网讯)综合媒体报道,日本气象厅今天(3月13日)称,根据分析地震数据,两天前发生的大地震的实际强度为里氏九级。 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日本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M9.5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M9.2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与此同时,据日本媒体最新统计,此次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200人,失踪1500人,还有数万人无法确定是否安全。在已经确认死亡的1200人中,宫城县有244人,另外在该县的仙台市和东松台市还各发现了200余具尸体,因为无法靠近现场,所以无法准确统计数字。另外,岩手县和福岛县还分别确认了 302人和208人死亡。 但也有日本媒体称总遇难人数很可能将超过万人。法新社引述NHK报道,宫城县警长Naoto Takeuchi表示,仅在宫城县就可能有超过万人遇难。宫城县属于本次大地震的重灾区。 据宫城县当地政府反映,该县临近海岸边的南三陆町遭到海啸的致命打击,整个町几乎完全被毁,町内有居民1.7万人,其中7500人已经确认安全,其他近1万人目前下落不不明。岩手县的大槌町与南三陆町遭到了同样的打击,整个町几乎被夷为平地,该町有居民1.5万人,目前只确认了4600人安全,其他人去向不明。岩手县陆前高田市有5000户被埋,已发现很多尸体。 绝大多数遇难者似乎是被地震引发的海啸夺去生命。 另,据日本新闻网报道,遭受海啸袭击的日本仙台机场的候机楼上,截止到13日,依然有1200名乘客和机场工作人员被困在里面,等待救援。由于候机楼周围还有3米左右深的水,而且垃圾成堆,因此救援部队目前还无法靠近。乘客中已经有多人因为支撑不住而死亡。 救灾和搜救行动目前仍在紧张进行着。 日本防卫相北泽俊美说,首相菅直人已经下令日本自卫队投入十万人参与救灾工作。这是日本自卫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行动。 各国救援团队,包括中国、瑞士、德国以及匈牙利等的救援人员今天也纷纷抵达日本。这也是日本历史上首次接受中国救援队。 而美军也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美国“里根”号航空母舰已经抵达日本东北海岸,将与日本自卫队合作进行救援。 福岛第一核电站可能再次爆炸 日本今天陷入核子紧急事故,政府表示在强震中受创的核电厂恐怕已经发生双反应炉熔毁事件,造成辐射外泄。据了解,日本福岛遭受核辐射者人数剧增,从4人升至190人。 日本核工业安全局13日宣布,福岛核电站内的3号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失灵而进入“紧急状态”。此前,该核电站1号反应堆附近涡轮机房曾因氢气泄漏而发生爆炸。自从本地地震发生后,日本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失灵而警报频传。政府已经要求电站附近21万居民紧急疏散。 日本政府首席发言人表示,福岛核电厂1座反应炉极有可能已经熔毁,而当局行事方针,是假设另1个反应炉也可能发生熔毁情况。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今天表示,在强震中受创的福岛核电厂1号机和3号机,恐已发生放射性熔毁。 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是否有熔毁时,枝野幸男表示:「我们行事方针,是假设核电厂1号机有高度可能已发生熔毁。」 枝野幸男表示:「至于3号机,我们则假设有熔毁的可能性。」 枝野幸男也说,工作人员正在想方设法冷却位于福岛一号核电站的三号机组反应堆,但无法排除该机组发生氢气爆炸的情况。 不过,枝野幸男在介绍三号机组的潜在危险时,同时也表示三号机组应该可以“抵御”

日本地震多发原因

日本每年有感地震高达千次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缘,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1000多次。20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对上一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去年10月4号,冲绳宫古岛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一度发出海啸警报,无人伤亡。 1995年1月17号的阪神7.3级大地震,则是一次典型的地成直下型地震,官方公布有6435人丧生,四万多人受伤,超过十万栋房屋被毁,几十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近千亿美元。 近几年来,2008年7月24号,日本东北地区的6.8级地震,造成115人受伤。同年6月14号,岩手宫城内陆发生7.2级地震,造成7死两百多人受伤,福岛县一家核电厂有少量辐射水外泄。2007年7月16号,新泻发生的6.8级地震,一家核电厂发生火灾,导致辐射水泄漏,地震造成8人死亡,八百多人受伤。 延伸阅读:地震频发常态化日本警钟长鸣不懈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本群岛地质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稳定性。首先是因为日本群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与地震。其次是日本国内存在活火山86座,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约1/10。火山多,地震发生次数也多。日本每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次,仅东京的有感地震年均约40次。因此,日本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2007年日本新潟发生强烈地震,当地核电站损坏严重。有人指责电力公司把核电站建在地震带上,后来发现日本现有50多个核电站都无法避开地震带。日本媒体经常发表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谈话提示民众:日本随时可能发生强烈地震。警钟长鸣使日本民众对地震灾害不懈怠。 地震监测网络化 对于地震发生,尽管日本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但监测地震是多方投入、不惜成本。位于筑波科技城的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是隶属文部科学省的国立科研机构。该研究所共设立的监测网包括三级2000多个点。其一是有感地震监测网,在全日本有1000个点。其二是包括能测微小地震在内的24小时监测网,共有1000多个点,基本是20至25公里有一处。其三是强震监测网,主要用于分析和监测地震发生的原因,这个监测网在因特网上设有网页。在日本东海地区和关东南部地区30多个点的地下数十米深处,气象厅设置了监测岩石体积变化的感应器,相关数据随时被传送至气象厅,作为分析地震的重要资料。在新干线列车途经的东海地区,日本铁道东海公司在铁路沿线设置了“早期监测地震警报系统”,以尽量保障行驶列车安全。

日本建筑防震措施

的少,而且海啸伤亡人数占这次灾难的大部分,因房屋倒塌伤亡人数很少很少,日本的房子是按着防8级地震设计的,但这次9级地震,大部分的房屋都抗过去了,那么日本人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坚固呢? 日本校舍:第一避难所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抗震能力。如果严格依照防震标准设计和施工,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御类似汶川地震这种级别的地震。 在校舍防震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也是日本总结历次地震灾害教训的结果。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要求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加强房屋抗震性。1995年1月17日大阪、神户地区的7.2级“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

的少,而且海啸伤亡人数占这次灾难的大部分,因房屋倒塌伤亡人数很少很少,日本的房子是按着防8级地震设计的,但这次9级地震,大部分的房屋都抗过去了,那么日本人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坚固呢? 日本校舍:第一避难所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抗震能力。如果严格依照防震标准设计和施工,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御类似汶川地震这种级别的地震。 在校舍防震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也是日本总结历次地震灾害教训的结果。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要求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加强房屋抗震性。1995年1月17日大阪、神户地区的7.2级“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

日本大地震海啸作文写作素材

日本大地震海啸作文写作素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日本福田核电站50勇士留守组成最后防线 核电站 该核电站的设计标准仅仅是抗级地震。日本一法院曾提出关闭西部一核电站,遭当时执政党拒绝 核内幕 声音 日本天皇呼吁国民坚强 日本明仁天皇16日经由电视发表告国民书,表示对大地震和海啸造成巨大生命损失感到十分痛心,我祈祷,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得以生还。 形势难以预测,我深感担忧。 谈核泄漏危机 我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元首的慰问电。令我感动的是,各国人民的心与日

本受灾民众在一起。 感谢救援人员 苦难的日子也许还会很长,但我们不要放弃希望。希望大家保重身体,为了明天好好活着。 说共渡难关 日本宫内厅发言人介绍说,这是明仁天皇首次发表这样的电视讲话。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明仁天皇只是以书面形式发表告国民书。 明仁天皇现年77岁,1989年即位。 他们穿白色防护服、背氧气罐,持手电筒,漆黑中行走在设备之间。他们是坚守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50名员工,姓名不为外界所知。多是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工人,已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 从事这一行的人,心里早有觉悟。那就是,一旦遭遇险情,先让家人离开,自己会在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 美国核电站员工迈克尔弗里德兰德感同身受 不知姓名不知归期

当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于15日早晨发生爆炸后,现场附近的辐射强度飙升至日本规定安全值的800倍以上。换句话说,人如果在现场工作1小时,就等于接受了正常情况下800个小时才能积累的辐射量。 核电站外,日本政府要求在距离电站30公里范围内的14万民众不要出门。 而核电站内,50名工人冒着遭受大剂量辐射的危险,用最原始的办法一边向机组内外喷海水降温,一边打开阀门排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氢气,并参与扑灭4号机组大火的行动。 由于被切断了电力供给,抢险队员们只能打着手电筒,在漆黑一片、有如迷宫般的设施中摸索前进。 电力公司没有公布这些人的姓名,没有披露需要他们留守多久。 早已准备慷慨赴死 除了部分志愿加入的核电站骨干力量,这些坚守电站的抢险队员,多是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工人。这些员工多已做

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

报纸有关日本地震海啸报道的统计与分析一.统计 目的:研究并学习上海几家主流报刊基于各自定位,对重大事件进行连续报道的规模、结构、采编特点等。 研究对象:文汇报2011年3月12日至3月21日10期报纸 文汇报3月12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5条592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4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2篇6408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5版:5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6版:10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85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33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4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叶松亭徐晶卉陈惟任荃陈韵旭陆益峰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文汇报3月13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6条5067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003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5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6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10545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07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赵博徐晶卉王蔚陈惟任荃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4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2条3742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5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9篇5519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1篇

第8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7版:2篇(体育新闻版)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6336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9261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6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江世亮王彦黄宇春 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5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9条8734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7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6篇494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2篇 第6版:2篇(综合新闻/国内新闻) 第7版:1篇(文化新闻) 第9版:6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10版:2篇(财经新闻) 第12版:3篇(科教文摘)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8700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3680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2幅 图片报道总量:7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本报记者:唐玮婕本报记者:赵维光赵博黄春宇王蔚许琦敏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实习记者:吴宇桢 文汇报3月16日: 1.日本地震海啸文字报道:总7条3908字 2.新闻图片的总幅数:3幅 3.相关新闻评论的总篇数:10篇8386字 4.报道分布的版面:头版:3篇 第3版:4篇(综合新闻) 第6版:8篇(日本史上最强震>特别报道) 第8版:1篇(教科卫新闻) 第9版:1篇(文化新闻) 5.文字报道中,本报采写报道的字数:9389字 全部文字报道字数:12294字 6.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幅数:0幅 图片报道总量:3幅 7.本天中,本报记者投入的人数(根据挂名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