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地球的自转》教案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最新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思考:
毛泽东主席的诗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写 得极有气魄。而这“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是怎么来的呢?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二、新课教学:地球的自转 1.探究一:地球自转方向
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 建立假设:1、地球可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2、地球可能是自东向西自转的。 检验假设 1 地球可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汇报与交流:对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 A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B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C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正处于中午的是_____图;日出的是 _____图;日落的是_____图。 太阳的运动方位: _______________ 若太阳假定静止不动,那么地球绕地轴 转动的方向:自___向____
★温故知新
1.地球仪是‗‗‗‗‗‗‗的模型。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2.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3.在太阳系中,地球围绕‗‗‗‗‗‗‗运动,同时,地球也围绕地轴‗‗‗‗‗‗ ‗。 4.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日月星辰都是从‗‗‗‗‗‗‗升起,‗‗‗‗‗‗‗落下。
总结
(1)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
第2页
共4页
( 2)晨昏线是 半球和 构成。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 之处;逐渐由 变成 线,是日出之处。
半球的分界线(圈) ,它由 和 变成 的界线是昏线,是日落 的界线是晨
课后练习 ★课堂巩固
1.地 球 自 转 的 周 期 为 ( ) A.一天 B.一 年 C.一周 D. 几小时 2.地球的自转中心是( ) A.地轴 B.太阳 C.地球的中心 D.太 阳的中心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4.关于地球自转的正确说法的是( ) A.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呈 是、逆时针方向 B.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现象 C. 由 于 地 球 自转,地球表面产 生了四季的变化 D. 地 球 自 转 的周期是一天 5. 右 图 示 表 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下列现象是自转造成的是: ( ) ①昼夜现象 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③昼夜交替 ④一天内,杆影的变 化 ⑤一年内,杆影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 A ④ D.①③⑤ 7. 地 球 上 昼 夜 交 替 现 象 产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B ( ) D 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B. 地球本身不发光 C C.地球自转的结果,并且地球不透明 D. 太阳绕地球运动的结果 8.① 该图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② 图 A、B、C、D 四地中,处在正午的是 ,处在黑夜是 ,处 在晨 线上的是 ,处在昏线上的是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含探究报告

地球自转本章教材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本章教材在编排内容按照从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宏观方面,再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有关地历法,地震等知识,同时本章的知识内容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昼夜长短,日历、北京时间等,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原有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阶段,由于人们在地球上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必须运用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加以说明,这节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地球自转的方向,第二部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引起的现象:昼夜交替等。
初一学生空间的想像能力很差,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我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议:1、让学生事先预习,对地理方位要有明确的认识。
2、这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探究实验。
但由于上课时间的局限性,我事先让学生完成一些动手的内容:在地球仪上贴上方向标,写上方向。
如图: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步,有些学生会连方位也弄不清,更别说研究这堂课的内容了。
而且通过动手也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上课再通过手中的地球仪去研究地球的自转的特点,研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技能目标:在探究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昼夜交替,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晨昏线的含义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地球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问:这张讲台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出地球处在运动之中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生:地球进行自转,绕日公转运动,引出新课题:地球的自转。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小组互助合作,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重点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4.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学生能够运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培养其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自转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自转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自转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自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虽然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导入内容稍显冗长,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未来,我计划将导入内容进行精简,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虽然我详细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但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实际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物理现象。
难点二:地球自转的物理意义。学生难以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物理现象,如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速度等。
难点三:地球自转的计算。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等公式进行计算。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例如,通过实际案例、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模型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物理现象;同时,通过例题解析、课堂练习等环节,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②学生可以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②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二.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2.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3.解决办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情况;通过动画和实例演示来阐述昼夜交替现象三.教学内容安排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即一天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四.教学器材转椅、小红旗、小绿旗、地球仪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启示法、演示法六.教学过程【章节导入】旧的一天落下去了,新的一天又升起来了。
太阳飞到了半空中。
现在的时间是……①2003年十月的中国人民对天空有了更多的自豪,有了更多的期待。
10月16日凌晨,承载着中国人希望与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后安全返回地球。
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终于变成了现实!神州五号飞船是在我国酒泉发射的。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人类发射卫星一般是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答案是----在赤道。
为什么不是在南、北极呢?南、北极发射不是更好吗?《发射图片》②北极熊和南极企鹅,憨态可掬,十分可爱。
可是为什么它们只呆在南北极呢?是因为我们海南岛不够美丽吗?(学生回答:是因为不够冷)那么为什么海南岛就不可能再冷一点呢,不肯给我们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呢?《北极熊、企鹅图片并配有声音》③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4.1地球的自转》教案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4、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难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课程资源开发地球仪、制作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利用美丽的画面,地球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遨游太空巍峨的珠峰,炽热的熔岩,浩瀚的大海,美丽的草原,引出话题,地球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二)新课学习1、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而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好像太阳绕地球运行呢?学生讨论、发言,动画演示运动的相对性。
平稳作驶的列车上,看见窗外景物不断后移。
得出结论:1、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2、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引出: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3、你想知道地球的自转的哪些知识?4、摸拟探究实验提出问题:观察人物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如何变化?建立假设:若太阳太动、地球自转太阳光线位于观察者的不同方位模拟实验:(1)地球旋转到图中A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地球旋转到图中B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地球旋转到图中C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从南、北两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旋转方向如何?得出结论:(1)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继续探究:1、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讨论、实验、解释2、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3、为什么会出昼夜交替现象呢?4、地球自转一周,白天黑夜更替几次,时间大约是多少?5、摸拟探究实验2(1)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画出线(圈)——晨昏线(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4.2地球的自转教案

环节4:
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环节5:地球自转的意义
环节6:总结3分
钟
5分
钟
极上空所观测到的地球自
转的方向。
总结地球自转的规律。
思考:上述这些现象能否
完全证明地球在自转?
展示学生课外拓展傅科摆
作业,请学生上台演示说
明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
原因。
假如有一天地球停止了自
转会怎么样呢?对于地球
上的生物会有什么影响?
视频
回顾我们整节课从托勒密
提出的地球是静止不动
的,到现在我们认识到地
球自转如此重大的意义,
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科学的发展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
学生思考回答,涉及
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上台演示说明傅
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
原因。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及多方面思考问题
的能力。
通过模具,让学生介
绍给学生听,把课堂
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从惯性知识
去分析地球自转停止
可能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
保护地球的意识。
引发大家对科学史的
认识。
加深对科学的
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全球各地的时间差异,知道引起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
二、新授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地球自转的几个特点(读课本11页,找出自转的方向、周期。
(引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是不同的,如从中间和南北极。
(总结)从赤道观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
但是都是自西向东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24小时)
2.昼夜更替
(1)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
(2)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转了,昼夜还能更替吗?还存在昼夜现象吗在地球上?
(讲解)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致,因为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因此出现了昼夜现象,而昼夜的更替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
(转呈)因为的确自转的方向,东面的人总是比西面的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这就引起了时间的不同。
3.时间的差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页,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
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各地的地方时都不一样。
根据地球自转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4页,,完成第13页活动“时差的推算”
推导: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º,地方时相差4分钟。
教师小结:
同一经度,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
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
(3)指导活动: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为了消除千差万别的地方时在实际使用中的不方便,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区时:每个时区所采用的时间标准。
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对区时进行调整后的时刻。
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跨时区5个时区,为了方便,我国是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刻叫北京时间。
(4)如何计算区时?
算时差(原则)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向东每过一个时区加1小时,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1小时。
如:①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9月23日12:00,求 伦敦(中时区)的区时? 时差:8-0=8 区时:因为伦敦在北京的西面 所以12-8=4
伦敦:9月23日4:00,
② 计算西五区和 东二区的时差。
5+2=7小时
强调: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差完成。
(5)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
① 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什么这条线不是直的?
② 为什么要划国际上统一遵循的日界线? 日界线在那个时区?
③ 从北京出发,向西环球航行一周,每经过一个时区,应如何拨钟表上的时间,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有什么变化?怎样纠正?相反,向东航行呢?
从北京出发,向西环球航行一周,每经过一个时区,应把钟表拨慢1小时,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慢一天,应拨快一天;相反,向东航行应把钟表拨快1小时,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快一天,日期要改晚一天。
三、总结
1.在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 先看到日出 B. 后看到日出 C. 时刻晚 D. 时刻相同
2.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
地球的自转
时 区 和 日
界 线
A. 15小时
B. 15分钟
C. 1小时
D. 1分钟
3.当北京的时间是9月10日10点时,伦敦的时间是 ( )
A.9月11日10点 B.9月10日2点 C.9月9日2点 D.9月10日18点4.地球上有这样一条界线,向东过此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过此线日期加一天,该界线大致是以哪条线为界的 ( )
A.0°经线 B.20°W经线 C.160°E经线 D.180°经线
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阴影标出中时区的范围。
(2)当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新闻联播》时,莫斯科的时间是。
(3)当纽约下午3点举行大学生篮球赛时,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是。
五、作业
1.实记本节知识点。
2.完成同步导学相应练习。
六、板书设计
自转规律-----方向、周期
产生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自转
地理意义
产生时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