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是什么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的作品冯友兰大师的作品可以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冯友兰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与好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杂志,并在杂志中担任编辑一职。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冯友兰开始正式进入人生哲学的浩瀚海洋,开始从事他哲学相关作品的创作之路。
在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个较为有名的作品终于问世,那便是《人生理想之比较》,又被英国称为《天人损益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的哲学思想雏形基本成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度提出了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哲学,并最终做出了哲学就是让人们向好的一种学问。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走在天上
0416 22:03
::
上大学时,选修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感觉冯友兰确实是个伟人,将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人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
这四种境界可以说将所有人概况了,单纯的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精神的依托,而要想具有更高的品质,更好的道德,那就要达到道德境界,拥有道德观,天人境界一般人也许很难达到,但可以把天人境界理解为道德境界的目标追求,只有达到了道德境界,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
人生在世,屈指一算,也不过几十年,现在正值大好青春,此时不搏何时搏,要趁着年轻,好好干,努力干,人生就像冯先生所说,自然产物要远远低于精神产物,只有从精神上改造自己,充实自己,那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想我也在不断充实自己中,要进步,要努力。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境界能否转化呢?还是冯友兰。
这件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北大 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梁漱溟,一 个就是本文的作者冯友兰。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要梁漱溟写一 篇批判孔子的文章,梁漱溟坚决不 肯,因此遭到严重的批判,但他只 说了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毛泽东又叫儒学大师冯 友兰写,冯友兰就写了,因而在当 时大出了一把风头。这两人分别是 不同的人生境界
研读课文
• 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 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
• 自然境界的人做事“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 会的风俗习惯”,“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 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放羊娃。记者问: “你放羊为什么?”“卖钱。”“卖了钱干什 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孩 子。”“有了孩子呢?”“放羊。”这个放羊娃 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他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 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 乏领悟。所以有句话说治“贫”先要治“愚”。
• 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 活细节开始的。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 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 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 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 入世而又出世的?
•何既谓入“世出而世又”出?有世些,人意坚思持是并,实既践投着身这到样社的会主里张,:又想能要超得 到越最人高世的;成有就超,越必人须世脱的离渴尘望罗又世不网逃,避必现须实脱,离踏社踏会实,实甚 至做脱事离又“不生囿”于,人以世寻。求这最跟后宗的教解不脱一。样比,如宗庄教子是。一味追 何不不求而于意谓愿会出不社识“玄讲世能会到入谈或, 超 斗 自世 , 不而 脱 争 己” 不 愿逃 人 之 是?愿 讲另避 世 中 宇避 超有现。,宙世 道一实中又的,德些。国以一积价人也的天员极值,不圣地,用。注像人境是世重西,界“。社方如为天他会哲孔自民们中子己学”只的孟的那 ,讲人子 人样为道伦, 生;宇德讲和都 境宙价究世置 界的值入务身 ,利,世, 在益出而世做的各人种看事来,,正入是世既者入太世现又实出主世义的了表,现太。肤浅了。他 •们这也里许所是说积的极“的未,来但的是哲就学像”走是错指了世路界的未人来快的跑哲:学跑。得作越 快者,认越为错,得世很界。未在来入的世哲者学看很来可,能出走世中的国人哲太学理的想方主向义,, 不这实样用,,中消国极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 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 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 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 利”。
• 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什么区别? 道德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明确 一个为社会,一个为自己
• 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 事情,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 了‘正其义而不谋其利’”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走近哲学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
(冯友兰)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蜡,是爱智 慧的意思。
什么是境界?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 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 有所谓“六境”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 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
•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 明确:人生的境界 •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 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 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 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 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酬是谋利,日本人认为义 与利并不矛盾,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大家 才能争着去行义。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 过分地要求成员摒弃私欲,一味地宣扬做好事不求报 酬,那结果会如何?很少有人做好事。
道德境界
• 原文给的定义是什么? • 还有一种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天地境界举例
梁衡认为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 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大有大 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 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 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 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甩脱自我, 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 “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 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 大德。这真可以说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 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 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 觉解。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 神的创造。
• 分析四种境界的顺序和成因 • 1-6段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2-5段先列
•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 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 筑专家。
•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 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 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 “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 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 生的教诲吧。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 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引 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南阳
市人。著名 哲学家 、教育家 。23岁毕业于北京 大学哲学系,29岁获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 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 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 像禹那样的圣人)。圣人做的是平常人做的事,也只做 平常的事。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 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 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 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上人评往赎他往回?子来是贡帮相助的融他错的们误,恢在不复于可自把绝由原,对本就化可人。以人现从都代国能社家达会获到承得 认的的行补道为偿德和功标奖利准励,超。尊拔孔重到子个了的人大学利多生益子数,贡人,这难把是以鲁社企国会及人的的从进外 步己些追是国木会人子了高反东人个,复圣求难赎赐损再一路度常西的结对礼人大以回 , 伤 去 头受。情。私果来即到赎牛牛于”能而做这、把德,,子你回,:促,够空到样悖道当这但贡的自子子进牺做的,使逆德作就拒品己路)路,社牲到所同很 人 的 公 是绝行遇收救你会我,谓时多情标德让了 难 下;起但错的一但高也人的准,道国 的 了一不了发个如大会家 同 。名对道无两德领!向展幸果全导的 胞 孔溺赎德限种尴取国补 了 子水有福违,致补人是拔做尬家偿 。 高者推全背对虚偿望世高法,领。 兴",金动人人于假取而上,只让孔 地那,作 类 性 一不补却最或会普子说人鲁用也而个实偿步邪者得通说:感国"金鲁许一人之。。恶把到民:谢就",赐国在味来风“他违的个一众没不人(端一地说,克送有 反从闻而此道会一德定败而会坏色勇社变于会进救风而落气远水。者道了德。而去
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 3.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多?多!
• 读高中为了考大学。考大学为了得到好工 作。好工作为了生活得好。
• 项羽和曹操,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 但他们都是功利境界,因为他们都是为自 己。
正确看待功利境界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一些钱物,交到警察 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记。过了几天,失主登门,表示 谢意后,拿出一些钱给这个留学生。留学生想,拾金 不昧怎么能收呢?坚决不肯。最后,失主告诉他,如 果你不收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里领出失物,按 规定,失主必须拿出部分丢失财物作为报酬。大家想 一想,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日本人这么做有没有 道理?
• 雷锋只是一个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而 一些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的人终
将被人们所唾弃。
• 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 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 州。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赵州 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 过了。”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 洗。”
天地境界
• 原文给的定义是什么?
•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 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 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 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 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 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这 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 说的天地境界。”
•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
的情况? “子"子有贡贡功赎赎人利人:意鲁"义用国”自有与己一“的道符法钱合律做:严如了格果一鲁的件国道好人德事在意,外义本国”见 这到应两同该者胞被遭恐树遇怕为不并道幸不德,是典沦“范落水为,火奴夫隶不子,相为只容何要”反能的而够,要把事这批实些
举现象,再概括本质,由表及里。 • 总分总结构
第二部分
• 7-11段 论述了什么? • 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
境界的 • 作者认为人怎样达到“天地境界”呢? • 7-8两段,通过哲学,帮助人们达到最
高境界 • 第9段引用柏拉图的理论,有什么作用? • 对比,强调天地境界是一种超越
• 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 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 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第10段)
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 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是第一本必 读之书。百年之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 有西方学术;迄今为止,外国人因有冯友兰 而知中国哲学。所以,若要说起20世纪中国 哲学,是不能不谈到哲学大师冯友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