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第一讲

专题四: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第一讲

第一讲

引言对“统计和概率”的整体思考

头脑风暴:

1.对于统计与概率,请写出您认为最重要的核心词。

2.在《标准》中,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这部分教学中,请写出您印象最深刻的教学现象?您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

以下列举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1.从低年级开始,现在所有的实验教材都已经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稍不留意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越位的现象。本来二年级要达到的目标一年级就完成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到底到什么程度上,还不是很清楚。

——统计与概率内容不同阶段的要求。

2.一方面,统计与概率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性非常广泛,也有很多新颖的例子;另一方面,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例子还是不够实际,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够大。

——学生感兴趣的统计与概率学习或应用的例子。

3.教师都认同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但感觉课堂上挺热闹,

也不知道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如何在统计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在概率实验时,有时会出现频率与概率差别比较大的情况,学生糊涂了,老师也不知如何处理?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概率实验;是否要做概率实验。

5.到底什么是统计,什么是概率?干吗把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

——对统计、概率、统计与概率之间联系的理解。

虽然有很多困惑,就这些困惑跟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困惑确实是不太一样了,那时候可能老师们更多关注要不要花那么长时间去经历这个过程,现在老师们开始关注更深刻的问题了,怎么让学生愿意经历这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收获?包括我们怎么去评价这个过程?包括到底什么是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整体设计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育价值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跟过去相比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增强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它的教育价值是什么?下面是采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和中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时,他们的发言。

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统计与概率的价值主要是,孩子没有学统计概率这个部分的时候,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时,所积淀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通过统计概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来形成一种统计的观念和随机的思想。

张思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个老师,自己当

学生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数据这么重要。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的世界里,每一天从早晨到晚上所面对的大量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数据来表现的,我们希望孩子从小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数据的世界,应该能理解数据中是有信息的,信息是可以加工和提取的,信息是能够为人服务的。信息的加工的方法好,或者是不好,可能会得出是有利或者是不利的信息,当然这是根据人的统计方向来决定的。从小学设立这种课程最重要的不是学了更多数据统计的方法,也不是把那些概念做成像知识点那样训练,最重要的是通过给孩子定性的数据的分析的感觉,模拟这种过程,让孩子体会到数据是有信息的,信息是可以通过我们加工提炼出来的、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的。

具体来说,“统计与概率”增强的主要原因有:

1.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际上,生活先于课程把统计推到了学生面前。比如我们现在一打开报纸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统计图。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案例1】报纸上的统计图

前一段时间翻报纸,报纸上有这么一条信息(见下图):今春北方沙尘暴天气预计会减少。在这条新闻当中,利用了一个折线统计图反映了1954年到2006年春季,也就是3到5月份北方沙尘过程的变化曲线,当然他在预测的时候可能会参照这个折线统计图。

图给我们很大的冲击力,如果没有这个图的话,刚才这一段文字大家看起来会很枯燥,但有了图我们就非常直观。

以上我们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统计与概率”通过报刊杂志这种形式体会到它的存在,实际上“统计与概率”与各个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融合。

【案例2】统计在文学著作权中的应用。

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是一个人所作还是两个人所作,也就是文学著作权的问题。乍一想,感觉这个事情跟统计没有太大的关系,但经过思考觉得也是有联系的。对《红楼梦》书稿进行了统计,把前80回和40回的某些东西进行了统计,发现有不同。举个例子,就是在前80回中有很多下人丫鬟,他们的自称都是“小的”,而在后40回里就改变了自称为“小的”,这就有一定的理由认为是不同的人写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统计推断跟确定性的事物不太一样,并不是说一定就能通过判定一定是不同人写的,但最起码统计提供了一

个依据,提供了一个思路。所以统计在跟别的学科的应用,实际上为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谢衷洁教授讲过应用统计与概率的实例,他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我们把这个例子的名字念一念,你会感到统计与概率无所不在。比如说:他提到了工程设计中、劳动保护中、工业质量控制中、犯罪足迹的判断中,还有耶稣的裹尸布之迷、天王星光环的发现等。

2.“统计与概率”提供了一种不确定的(随机的)思维方式

统计与概率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不一样,它是不确定的,也就是随机的思想。这也是在小学阶段增加统计与概率的一个重要理由。也就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感觉到除了我们天天学习的确定性之外,数学里也有不确定的东西,这很重要,而且这个不确定性的东西不是因为数学造成的,而是因为确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在扔这个硬币之前谁也没有办法知道扔出以后会得到正面还是反面。有人说这种思维,你不用教到大学就自然知道了,但是我们会有这种感觉,一旦什么东西根深蒂固了,就很难改变了。所以,随机的思维需要从小通过适当的活动使学生体会。

统计与概率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不确定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别,需要尽早去体会.

3.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统计与概率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使学生体会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

通过前面一段分析,可以认识到,统计与概率在小学的加强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广泛应用和思维特点。我们的教学需要培养一个能适应

未来生活,能够适应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人,更需要从小为他提供基础。

第二节案例研讨

对于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无需质疑,“统计”的分量应该是大于概率。所以我们首先来看统计。

一、统计

1.“平均数”教学的讨论

吴正宪老师曾经对平均数一课进行过反思:平均数教学,我原来也教过而且教的非常好,怎么教的呢?无非就是出示例题,然后分析一下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开始列式计算,通过列式就总结出一些规律: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总份数。数量关系来了以后,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就可以反复的练习了。有一次她上完课以后,老师们握着她的手说:说吴老师说像您这样上课,学生学的太扎实了,考试成绩准保高。

但是,吴正宪老师不满足于此,很善于反思。有一次她做了一个测试:某一个公司招工,告诉月平均工资是800元,有一位员工,在开工资的时候只拿到600块钱,这个员工就不服,不是说平均工资是800元嘛?那么请问学生,这个员工如果去状告这个老板的话,会不会赢?对于这个问题,全班的正确率只有28%,学生显然没有明白平均数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吴老师说她经过了痛苦的反思,症结是什么?症结不在于孩子症结在于教师。她用这段话描述她的心情:我们天真的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就能够解决平均数的所有的问题,或者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了。所以她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桩,到底该打在哪?是打在对数量关系的反复的演练上,还是对平均数的价值、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上?正是这个思考,吴老师就进行了钻研,形成了一节我们认为还是很具有借鉴意义的一节平均数的课(请见拓展资源1)。

进一步,我们还想对平均数教学提出一些思考,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案例1] 孩子的想法有道理吗

案例描述:

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教师以组为单位统计了这个班同学一分钟踢毽子的情况,并从中引用了以下两组数据在课上讨论:

第三小组:25、23、34、30、47、25、26

第五小组:25、31、40、33、29、31

然后提出问题:请你来评判一下,哪个小组踢的好?

我们以为学生肯定会想到用第三小组平均数和第五小组的平均数来比较,然而学生却出现了很多想法,下面列举出来:

(1)我可以比较两个队中踢的最高的,也就是拿第三小组最多的那个和第五小组踢最多的去比,所以第三个小组踢得好。

(2)比较总数,这个观点很容易就被其他同学反对,觉得不公平。

(3)我可以一个一个的比,把最高的比完了,比第二高的。就是第三小组的第一名和第五小组的第一名俩俩比,然后第二名两两比,就是一个一个的对应的去比。

(4)既然人数不一样,就把第五小组再增加一个或者是把第三小组去掉一个。

(5)跟前面那个一个一个比差不多,比完了以后发现第三小组只有前两名比第五小组的好,其他的都不如第五小组的好。

(6)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孩子提到要用总数除以每个组的人数,也就是用平均数来比。

案例问题:

(1)学生这么多方法都有道理吗?

(2)有老师说这节课的目标还是要讲平均数,而且平均数确实在统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统计量,孩子也不存在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来花那么长时间,反而会冲淡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也就是你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一个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3)假设你的学生确实有这些想法,你准备怎么办?

2.收集数据教学的讨论

我们先进入到一个课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安华),是关于一年级的统计图的教学。这个课例主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条形统计图,会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一些信息,比如说谁多谁少等等。

【案例2】安华老师的一年级统计图教学。

案例描述:

安老师开始设立了这么一个情境,有4部动画片,想要统计一下班里人最喜欢看的那个动画片是什么,人数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是用举手方法来统计比较好。突然有学生说起立比举手好,老师就询问学生们你们谁觉得哪个好,大多数同学们都认为起立好,那最终就采取“起立”的方法统计数据了。

统计过后又出现问题了,通过统计算合计后的总人数,与班里实际的总人数不相等。他们这个班是32个人,结果统计完总人数变成了

35个人,有人重复多站了,一般老师处理就是问问刚才谁没站起来、或者站了多次,然后修改一下数据。最多是再重新起立一次,而安华老师则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采用哪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好。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比如全体按最喜欢看的4部动画片站成四列,比如每人写一个纸条然后进行统计。最后,老师组织大家先独立从4部动画片中任选一部(从四个纸条中任选一个),然后分别贴在黑板上,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条形统计图。

案例问题:

(1)遇到统计合计后的总人数与班级实际总人数不同的时候,你会如何处理?

(2)安华老师的处理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否有价值?

(3)除了画图、阅读简单的统计图外,统计图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内容?

二、概率

1.学生对概率实验数据的看法

概率教学,现在老师们都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一些困惑,怎么来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困惑呢?他们到底有什么想法和困惑呢?先我们来看一看学生对一个实验数据的讨论。

【案例3】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想法

案例描述: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猜想,一个均匀的硬币随机抛出后,正面朝上的可能是多少。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是1/2。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那么抛10次硬币,正好5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

较大。接着,教师就呈现了下面一组学生做实验的数据:

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困惑是:

(1)我们猜想的是5正5反,结果却出现了9正1反,这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投的手法不同:没投时如果是正面朝上,落下就是正面朝上;没投时如果是反面朝上,落下就是反面朝上。)

(2)我觉得10次中出现5次的概率应该挺大的,现在看12次中只有2次,不知是由于不确定造成的还是我的想法有错误?

(3)一个学生认为实验次数不能太少,如果把所有组的数据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差不多,所以1/2还是有意义的。

(4)不是说实验次数越多,越接近1/2吗,我怎么觉得就取前两组的数据和,正好是1/2,再加后面的反而不是1/2了?

(5)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造成的。

案例问题:

(1)掷10次硬币,正好5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如果能精确算出来更好,如果算不出来的话,请老师们猜想一下是会特别大像80%,还是50%,还是说比50%小,还是说比10%还要小?

(2)既然是1/2,那么一会是9正1反,一会又1正9反,那么怎么来理解1/2呢?

2.是否需要做概率实验

老师们在概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论:在教学概率时,我们到底要不要做概率实验。认为不做或少做实验的老师,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原因:

(1)实验中,频率和概率之间的确是有一些差距的,可能就会造成孩

子实验完之后反而有些糊涂了。比如,像上面学生的讨论,本来所有学生都猜想1/2,实验后反而产生了一些困惑。

(2)第二学段的一个目标是用分数去刻划一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由于学生对频率和概率的混淆,实验之后由于频率的不确定性,学生反而认为概率也是不确定的了。

(3)从二年级就开始做可能性实验,比如摸球,一直到五年级都在摸,有的孩子就觉得兴趣越来越淡薄了,因为摸之前他已经能猜测到了。

坚持做概率实验的老师也是有理由的,主要如下:

(1)在实验过程当中,孩子能够不断的去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2)做实验可以改变孩子当初的一些误解。比如袋中中有一些红色有一些白色,有的孩子可能认为,我这次摸到了白色下次就应该摸到红色,其实这是他对这随机现象的一种误解。孩子在实验的过程当中,他会不断的去修正自己的这种误解。

(3)做实验的教育价值。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到“1/2“,或者有的学生故意想摸到可能性小的球,所以他们经常在摸球时偷看。如果教师能正确处理这些情况,反而能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态度。

看了老师们的讨论,我觉得也挺有启发的,确实不是简单的要做或不做实验的问题,我们可能就要思考,比如说我们要做实验怎么来保证数据的随机性;包括孩子确实出现了混淆的时候,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所以,这个讨论不是简单的得出要做还是不做,而是由此来引发对概率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几个问题:

1.从您这个角度来说,您认为需不需要做概率实验?说明理由。

2.在做概率实验中,您有什么经验?比如刚才提到了您是不是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当出现频率概率相差很大的时候,您是如何引导学生讨论的?

3.频率和概率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归类精讲-第三章统计与概率(一)统计 全国通用

统计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给定或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平均数。 3.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能合理地选择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4.能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考点1 统计表 1.六(1)班共有40名同学在一次速算比赛中所得的成绩(单位:分)如下: 98 89 91 100 92 99 87 85 96 93 93 85 90 92 77 100 98 89 97 95 96 95 94 87 81 94 100 98 97 100 92 99 100 94 95 98 88 86 91 94 统计上面的数字填入下表,并解答。 学校规定85及85分以上的成绩等级为优秀,六(1)班速算比赛的优秀率是多少?

2.有新服装厂要为希望小学兼捐赠50件服装,尺码与身高对照情况如下表: 码数小码中码大码加大码 标签145cm 150cm 155cm 160cm 适合身高/cm 140~146 147~152 153~158 159~164 捐赠前,服装厂从该希望小学随意抽取了100名学生,调查身高(取整厘米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身高/cm 140以下 141~146 147~152 153~158 159~164 265以上 人数 3 12 38 29 16 2 你以为这四种号码的服装各捐赠多少件?请说明理由 考点2 平均数 3.判断: (1)小杰所在的六(1)班的平均身高是131厘米,孝杰所在的六(2)班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杰高。() (2)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小强身高1.6米,因此即使他不会游泳,掉入池中也不一定会有危险。() 4.选择。 (1)下面三幅图,都是玥玥一周获得笑脸个数的情况统计图。图()中的虚线所指的位置能表示玥玥这一周平均每天得到了笑脸个数。

12第一部分 板块二 专题四 概率与统计 第1讲 概率与统计(小题)

第1讲概率与统计(小题) 热点一随机抽样 1.随机抽样的各种方法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是相等的. 2.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被抽到的各个号码间隔相同. 3.分层抽样满足:各层抽取的比例都等于样本容量在总体容量中的比例. 例1(1)(2019·汉中联考)某机构对青年观众是否喜欢跨年晚会进行了调查,人数如下表所示: 不喜欢喜欢 男性青年观众3010 女性青年观众3050 现要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人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n人做进一步的调研,若在“不喜欢的男性青年观众”的人中抽取了6人,则n等于() A.12 B.16 C.20 D.24 (2)(2019·上饶联考)某校高三科创班共48人,班主任为了解学生高考前的心理状况,将学生按1至48的学号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8人进行调查,若抽到的最大学号为48,则抽到的最小学号为________. 跟踪演练1(1)(2019·漳州质检)某工厂利用随机数表对生产的600个零件进行抽样测试,先将600个零件进行编号,编号分别为001,002,…,599,600从中抽取60个样本,如下提供随机数表的第4行到第6行: 32 21 18 34 29 78 64 54 07 32 52 42 06 44 38 12 23 43 56 77 35 78 90 56 42 84 42 12 53 31 34 57 86 07 36 25 30 07 32 86 23 45 78 89 07 23 68 96 08 04 32 56 78 08 43 67 89 53 55 77 34 89 94 83 75 22 53 55 78 32 45 77 89 23 45 若从表中第6行第6列开始向右依次读取3个数据,则得到的第6个样本编号为()

专题四: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第一讲

专题四: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第一讲 第一讲 引言对“统计和概率”的整体思考 头脑风暴: 1.对于统计与概率,请写出您认为最重要的核心词。 2.在《标准》中,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这部分教学中,请写出您印象最深刻的教学现象?您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 以下列举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1.从低年级开始,现在所有的实验教材都已经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稍不留意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越位的现象。本来二年级要达到的目标一年级就完成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到底到什么程度上,还不是很清楚。 ——统计与概率内容不同阶段的要求。 2.一方面,统计与概率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性非常广泛,也有很多新颖的例子;另一方面,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例子还是不够实际,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够大。 ——学生感兴趣的统计与概率学习或应用的例子。 3.教师都认同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但感觉课堂上挺热闹,

也不知道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如何在统计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在概率实验时,有时会出现频率与概率差别比较大的情况,学生糊涂了,老师也不知如何处理?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概率实验;是否要做概率实验。 5.到底什么是统计,什么是概率?干吗把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 ——对统计、概率、统计与概率之间联系的理解。 虽然有很多困惑,就这些困惑跟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困惑确实是不太一样了,那时候可能老师们更多关注要不要花那么长时间去经历这个过程,现在老师们开始关注更深刻的问题了,怎么让学生愿意经历这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收获?包括我们怎么去评价这个过程?包括到底什么是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整体设计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育价值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跟过去相比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增强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它的教育价值是什么?下面是采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和中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时,他们的发言。 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统计与概率的价值主要是,孩子没有学统计概率这个部分的时候,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时,所积淀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通过统计概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来形成一种统计的观念和随机的思想。 张思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个老师,自己当

2023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第1课时总体与样本导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

5.1.1 数据的收集 第1课时总体与样本 (教师独具内容) 课程标准:1.知道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包括统计报表和年鉴、社会调查、试验设计、普查和抽样、互联网等.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了解数据的随机性.教学重点: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体会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 知识点一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所考察问题涉及的对象全体是□01总体,总体中每个对象都是□02个体,抽取的部分对象组成总体的一个□03样本,一个□04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是□05样本容量. 知识点二普查和抽样调查 一般地,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01普查(也称为□02全面调查),只抽取样本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03抽样调查. □04普查能够了解总体中每个个体的情况,从而能准确地掌握总体的特征. 普查的方法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实施,例如成本太高、时间上不容许、考察方法具有破坏性等,此时可选择□05抽样调查. 1.辨析普查与抽样调查 方法 特点 普查抽样调查 优点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1)迅速、及时; (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每个被调查个体的信息了解得更详细 缺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系统 适用范围(1)调查对象很少; (2)要获取详实、系统和全面 (1)大批量检验; (2)破坏性试验;

的信息(3)不必要普查等 2.总体包括所有个体,样本只包括所抽取的个体;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一个总体中可以有多个样本;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用样本的特征可以估计总体的特征.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了解北京市高中生的视力情况应该用普查.( ) (2)为了调查某班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20名学生进行身高测量,那么这个班级的全体学生是总体.( ) (3)导弹部队为了了解某种新型导弹的射程而发射了该种型号的一枚导弹做试验属于普查.( ) 答案(1)×(2)×(3)× 2.做一做 (1)医生要检验病人血液中血脂的含量,采取的调查方法应该是(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既不能普查也不能抽样调查 D.普查与抽样调查都可以 (2)要了解一片水稻田里所有单株水稻的产量情况,从中抽取400株水稻,然后用这个单株产量去估计这片田里所有水稻的单株产量,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____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___. (3)若你校学生要做一个关于“青少年上网问题”的调查,为了了解青少年上网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采用抽样调查还是普查.如果采用抽样调查,要注意什么问题.答案(1)B (2)这片水稻田里所有水稻的单株产量的全体每一株水稻的单株产量抽取的400株水稻的单株产量400 (3)调查的是青少年上网问题,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用普查不如用抽样调查好.可能有些被调查对象不愿意被调查,所以在调查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一个最简单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问卷上不要求写班级和姓名之类的信息进行一次抽样调查. 题型一普查与抽样调查辨析 例1 下列调查中哪些是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哪些是用抽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 (1)为了了解我们班级的每个学生穿几号鞋,向全班同学做调查;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导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导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体 系改革探究 一、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新工科是指以工程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学科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数据分析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数据分析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体系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基本的概率知识、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工科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环节,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需求。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无法贴近实际工程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需要进行体系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需求。 1.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针对新工科的特点,进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增加实际案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内容,贴近实际工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 3. 课程评估体系的建立:建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评估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引领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 改革的探究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拥有全面科学素养、创新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也是各个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 问题。 2 课程思政理论的指导 研究和运用课程思政理论,有利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 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与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聚焦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所提出的新问题,将这些问题与课程知识 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 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宣传和教育辅导,不断提高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国家观念。

2.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科学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以及对人文科学的认识也会逐渐提高。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例如以概率论为主要手段进一步研讨和探讨统计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对数学和统计学领域的伟大科学家及其思想和人生经历进行历史回顾和解析,向学生展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联系;以真实场景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和挑战性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通过探究如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推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以下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 课程设置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融入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新型问题和新方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人文素质的熏陶。例如,在教学中融入新冠疫情的相关数据统计,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统计和抽样,理性地认识疫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同时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数学、统计学科的发展脉络,学习到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同时,也了解到这些思想方法的人文价值。

生活化理念下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新方法

生活化理念下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新方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主流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是在“统计与概率”这一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仍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贴近生活,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基于此,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3.通过带有情境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深入理解和记忆。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体验教学中的内容。 1.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身边的事例融入到教学中。例如,毕业晚会上的抽奖活动,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图表统计,最终计算出获奖概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将抛硬币、扔骰子等活动和统计、概率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心理状态比较愉悦,不会产生抗拒情绪,从而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3.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将现实中的情境制作成统计与概率问题,并在课堂上观看视频进行分析。这样的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高学习效果

统计与概率课例的分析和研究

“统计与概率典型课例的分析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统计与概率典型课例的分析与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国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后,“统计与概率”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始终。统计与概率在新课程标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一部分内容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新增加的内容,由原来五六年级才讲得统计初步教学,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涉及到的概率教学变成目前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要学习涉及的有关统计概率知识,使学生从小明白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国外统计和概率的知识从50年代开始,西方有的国家开始把它引进小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中,“统计与概率”已经进入了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均把“统计与概率”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统计与概率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来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统计观念和概率思想的培养。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逐渐把“统计与概率”的初步知识作为数学基本素养的一个部分,并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加大其分量,西方学者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统计与概率”知识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受到这样的重视,主要是鉴于“统计与概率”知识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 2、“新课程小学数学典型课例的分析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重点课题。我校作为课题的子课题实验研究单位,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情

况,针对统计与概率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确定了“统计与概率典型课例的分析与研究”这一课题内容。 3、教师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备课难度较大。 统计与概率领域是数学新课程中增加篇幅较大的一个内容,教师几乎没有教这个内容的经验,一些教师自身就缺乏统计与概率的专业知识,教材培训力度不够,在理解、把握教材上花费很多时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统计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制作相关的图表?在统计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众数”、“中位数”等这些新增内容的层次性。对于概率教学,教师普遍认为难以备课,教学中90%都是课堂活动。 4、目前,据我们查阅资料,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方面进行课例分析和研究的尚没有一套完整的资料,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经验。可以看出,这个课题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这样的研究将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5、这一课题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概率统计的教学策略

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概率统计的教学策略 摘要:贯彻课改的新理念,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概率统计的学习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数学史入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生活实例或名人的故事“吸引学生,培养兴趣”,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学会使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概率统计;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近五年了,经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喜爱学习,师生互动,才是教学成功的法宝。尤其是概率统计的学习,学生对跟教学相关的生活实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本文就概率统计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新课程中概率统计教学的内容分析 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成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继续加强随机性数学的教学,在必修和选修部分都把概率与统计作为重要的学习单元。 必修和选修块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习的概率与统计的基础

上,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学生将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新课程中的概率与统计:第一、强调体会概率统计的作用与基本思想;第二、强调概率统计的过程与培养理性精神;第三、强调对抽样与样本的理解;第四、强调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第五、提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课程淡化了繁琐的概率运算,把对概率模型的研究作为教学的重点,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破解一直困扰多年的“掐头去尾烧中段”的难题.新课程的另一突出变化是增加了“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这样的安排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前两章所学的算法初步和统计部分的内容相互衔接,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 2、对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的认识 2.1转变数学观念以确立随机思想 首先,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包含随机现象的实例。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每年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气候的瞬息万变、股票价格的波动起伏等现象。其次,在介绍一些重要结论时,要不断提醒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随机性.比如,抛掷硬币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概率都是0.5,但可能一个班的所有学生抛100 次正面向上的概率都不是

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

新课程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研讨1.在统计的讨论中,选择“平均数教学的讨论”、“统计图教学的讨论”两者中的一个,完成相应提出的问题。 问题2:有老师说这节课的目标还是要讲平均数,而且平均数确实在统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统计量,孩子也不存在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来花那么长时间,反而会冲淡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也就是你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一个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因为有幸听过吴正宪老师的这节课,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也就特别坚定地认为,这节课应定位在学生对平均数的价值,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上,在此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才更有现实意义,否则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个死的公式,可能会解决试卷上的问题,但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是这样定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 ⒈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3、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吴老师的课,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参与和经历中,认识了平均数,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想着下课时学生的那份沉浸其中的不舍,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教师,不要把目光一直盯向学生,其实,教师做了什么,教师是如何做的,这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要学会从学生那再回到教师这里,为学生创设充分有效参与的活动情景,当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其中,才是真正的又回到学生那里去。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在重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同时,不要忘了“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2.在概率的讨论中,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么理解频率稳定在概率,是不是实验次数越多越接近二分之一 (2)十次硬币中,5次正面朝上5次反面朝上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怎么理解频率稳定在概率,是不是实验次数越多越接近二分之一 有人说:“抛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均等,因此抛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概率统计 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概率论在很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为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高中概率统计课程内容也逐渐 增多,对概率统计应用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 想要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就要不断探究更多有效的概率统计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 概率统计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可以为人们将生活中的随机现象相关问题,能够有效反应出数学的应用型。统计学注重的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从概率与统计的课程地位出发,不断分析概率论案例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建 立概率模型,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体会概率与统计的思想,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 能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基本理念 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和思维能力为主构建课堂教学目标。概率统计知识应用型较为广泛,不同学科 技术中都有所应用。为培养学生在高中阶段建立基本的概念统计思想,就要从理 论上对统计方法进行深入解释,从而促进学生可以对概率统计有基本的认识。概 率统计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生有很多独特的风格,在高中阶段设置概率统计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必要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促进学生经历设计和 实践的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数学教学只有鼓励学生 不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对问题内容不断思考和讨论,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数学 思维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概率统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 联结能力,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概率统计 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随即模拟实验数据统计内容,可以为学生相关问题的研究

基于数据观念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计与概率”为例

基于数据观念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计与概率”为例 摘要: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内容要求,以数据观念为指向,统整“统计与概率”大单元教学内容,基于学情与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确定单元框架、教学目标及子单元主题。通过项目活动落实子单元教学内容,体验数据的产生、理解数据的意义、掌握运用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数据观念大单元设计项目活动 “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块学习内容。三次的课标中对于这部分内容也是踵事增华。2001 版课标中首次提出发展“统计观念”,并且特别强调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理解统计对事件决策的作用,以及如何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断。2011 版课标将概念深化为“数据分析观念”,修正了本质意义体现不够明确等弱点,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将这一板块内容开始聚焦于“数据分析”。2022 版课标不仅仅聚焦“数据分析”,在“三会”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中,希望学生会根据问题背景收集、处理数据,理解其现实意义与价值,使用真实数据进行分析不确定现象,可以建立起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事件的表达方式。 可以清晰看到,三版课标中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改变是与时俱进的。大数据时代,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着力于数据观念的培养,是作为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一种途径。 1现状 1.1 教材编排过于分散

初中多版本教材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编排都是分散安排、螺旋上升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以避免直线式发展的短板,例如进度过快、不易消化理解。表 1 是不同版本教材中统计与 概率的教学安排。表 1

当然,这样的编排的弊端就是不利于统计的思想方法的习得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1.2未能较好凸显数据素养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是促进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而“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中培养数据观念、促进信息素养的主要载体。但是目前的统计教学内容过于脱离现实情境,只停留于简单运算,对于数据的实际意义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更不论数据的获得、分析与运用。所以,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充分挖掘统计的教学本质,真正指向数据观念培养的教学实施,迫在眉睫。 2策略 单元教学设计从知识的系统理解、关联、整合出发,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构建,在解决挑战性问题中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思想

关注新课标形势下统计与概率试题的变化讲解

关注新课标形势下统计与概率试题的变化 一、背景展示 1.国际背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把统计与概率初步列为中学数学的必修课程.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把统计与概率推到了学生的面前.高新技术、大量信息使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了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所以了解和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是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结论: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国际、国内趋势下,我国于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从第一学段开始便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界定.《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二、比较分析 “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列入课程,数学中的随机现象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为此呼吁了几十年,今天终于成为现实(华东师大张奠宙先生语). 下面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七~九年级)(以下简称标准)和原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初中数学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以下简称纲要)有关统计与概率内容,它们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地位、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分布、中考(学业考试)中占总体的比例、分值、题型等加以比较. 1.教学地位 标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是独立的一个模块. 纲要:代数(统计与概率)、几何.统计与概率隶属于代数. 2.教学目标 标准:知识与技能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的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率统计”教学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率统计”教学探讨 怒江中学吴晓雯 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概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课程标准》设置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应用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更全面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率统计也是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本文依据课程标准,对上海新教材中“概率统计”部分、近年的上海市数学中考及2009年外省市部分地区的中考相关试题及特点作一初步分析,进而探讨初中“概率统计”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 2.上海课程标准中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部分的内容: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二.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概率初步”内容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克服过去课程中偏窄、偏深、偏旧的现象,“统计与概率”教材编排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紧密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 1. 与一期课改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概率初步。

新教材在背景材料、例题和阅读选材上注意联系实际。教材首先从生活实例及数学常识中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提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进行定性的描述,再引入事件的概率进行定量的计算,用数字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安排了摸牌实验,指出了试验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指出可通过大数次的试验来估计事件的概率,让学生对概率的本质有所体会。在明确了概率的有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对于在等可能试验过程中涉及分步实验的问题,教材中采用了画“树形图”的方法,利用“树形图”所具有的直观性,来分析所有等可能试验的结果,再运用公式进行概率计算。教材又介绍了列表法,用来解决两次等可能试验交叉结果的概率问题。说明了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运用,引导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学习用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概率问题。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概念,形成初步的概率意识。2.新教材相对于一期教材中的“统计”内容,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 一方面,强化了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要求,适当补充了一些基本概念,加强了从局部估计整体的统计思想的运用。教材引入了多种多样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统计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数学服务于生活;新教材增加了“样本容量”、“众数”等概念充数知识基础;还指出在人口、身高、体重等问题中,可以通过大容量的随机样本的分布来估计总体的分布。另一方面,删除或简化了一些次要的概念和过难的内容。统计图中删去了“茎叶图”,在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讨论中删去了“变异系数” 3.新教材重视利用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在有关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以及其他繁难的数值计算中,倡导使用计算器,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关注用统计知识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新教材内容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以及其他学科提出问题来引入数学知识和发展数学概念。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推断和预测,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初步培养学生随机的观念与概率的思想。 三.近年上海数学中考概率统计部分分析: 06、07年上海二期课改未全面铺开,中考针对的是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08年,部分考生使用二期课改的教材,因此试卷采用一卷二分叉的形式(新老教材同一份试卷大部分相同,少部分内容不同)的形式.即对两套教教材中相同知识的内容的考查,进行同样的命题;对两套教教材中不同知识内容的考查,采用难度基本相当的不同的分叉命题。以下是对近年上海中考试卷概率统计部分的比较分析: 上海数学中考概率统计表(2006—2009)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分析与案例评析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分析与案例评析【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的重点知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意义、小学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本章重点能力:(1)能描述出不同学段小学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课程目标以及内容目标,并能举出简单的例子;(2)能举例说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3)能举例说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4)能举例说明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能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学习要求】 要求掌握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主要内容:(1)知道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的基本构成及其主要内容;(2)了解儿童掌握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的过程特征;(3)掌握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 【课程特色】 本课程重点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来谈。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1)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重点要通过了解来掌握“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与方法”;(2)对数据的理解,包括“解读数据”、“整理数据”和“理解特征量”等;(3) 对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主要把握住“操作活动”、“生活体验”以及“现实情境”等关键;(4)对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主要把握住“现实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设计活动”等关键。 专题讲座 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陈传荣(海口九小) 现在的《课标》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内容领域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有什么教育价值,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怎样提高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呢,在小学各学段安排了哪些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教学的着力点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一、“统计与概率”有什么教育价值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地区面积达到50%”、“估计第三世界人口增长率为每年3%”、“这场排球比赛中国队赢的可能性比较大”、“坐火车旅游比赛安全”、“明天海口地区下雨的可能性有10%”、“买医疗保险对老人有利”等语言,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某些现象的一种描述,其中都涉及大量的数据。面对这些数据,人们就要作出分析和判断。也就是说,人们常常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适用并且是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3概率与统计第1讲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理

第1讲 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做小题——激活思维] 1.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如表所示,E (X )=1.6,则a -b =( ) A .0.2 C .0.8 D .-0.8 B [由0.1+a +b +0.1=1,得a +b =0.8,又由E (X )=0×0.1+1×a +2×b +3×0.1=1.6,得a +2b =1.3,解得a =0.3,b =0.5, 则a -b =-0.2.] 2.已知甲在上班途中要经过两个路口,在第一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为0.5,两个路口连续遇到红灯的概率为0.4,则甲在第一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条件下,第二个路口遇到红灯的概率为( ) A .0.6 B .0.7 C .0.8 D .0.9 C [记“第一个路口遇到红灯”为事件A ,“第二个路口遇到红灯”为事件B ,则P (A )=0.5,P (AB )=0.4,则P (B |A )= P AB P A =0.8,故选C.] 3.两个实习生每人加工一个零件,加工为一等品的概率分别为23和3 4,两个零件是否加工 为一等品相互独立,则这两个零件中恰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为( ) A.12 B.512 C.14 D.16 B [设事件A :甲实习生加工的零件为一等品;事件B :乙实习生加工的零件为一等品,且A ,B 相互独立,则P (A )=23,P (B )=3 4,所以这两个零件中恰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为P (A B ) +P (A B )=P (A )P (B )+P (A )P (B )=23×⎝ ⎛⎭⎪⎫1-34+⎝ ⎛⎭⎪⎫1-23×34=5 12.] 4.设随机变量X ~B (2,p ),Y ~B (4,p ),若P (X ≥1)=5 9,则P (Y ≥1)=( ) A.12 B. 16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