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风吹彻》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寒风吹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第2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寒风吹彻》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准备课堂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寒风吹彻》课文的背景、主题和结构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3.能够借助课文理解并学习相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4.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细节中深入理解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 5.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课文作者的言外之意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读短文等方式,让学生对清末时期的民间生活、文艺氛围作一些初步了解。

通过这个过程,引出课文《寒风吹彻》。

2.学习策略讲解(10分钟)讲解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采用,使学习更加高效。

3.整体理解(2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一下《寒风吹彻》的背景和主线,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理解故事内容。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不懂的生词或疑问,以备下一步深入理解。

4.词汇阅读(20分钟)教师列出一些生词,让学生自己查阅词义和例句,并在该课文中找出对应的使用。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生词和语言点。

5.细节阅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理解故事情节,深入描写等等属性。

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行为和与历史事件的交织。

6.分析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社会背景、主题和作者的态度,通过深入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个描写故事的背景会对现实和个人带来什么启示。

7.反思总结(10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有进一步的认识。

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历史的文艺氛围,学习和发掘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文艺作品,让历史丰富和启迪我们的灵魂。

三、教学重点1.了解《寒风吹彻》课文的背景、主题和结构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3.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细节中深入理解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4.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课文作者的言外之意四、教学难点怎样能够理解《寒风吹彻》的内涵,怎样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考虑到作者的言外之意。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艺术;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命的苦难;培养“从苦难中寻找感动”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流程一、课文预习(形式:自习时间完成导学案)二、导入师:(板书题目1)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三、文本研习(一)感知走进故事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穿插朗读)生:自己冻坏了一条腿路人冻死在雪地里姑妈没有熬过冬天母亲冬天已经来临(二)研析品味寒冷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生:寒冷OR寒风吹彻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受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结合导学案,(分为三个大组,各大组讨论一个人物)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说明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 路人…… 姑妈、母亲……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冷”生:自然的寒冷(天寒);生存境遇的恶劣(贫寒);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心寒)。

(板书2)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深意?生:广度——(天寒、贫寒、心寒)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

(第17节)(穿插朗读)(板书3)痛彻骨髓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透视所有生命都免不了“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生:“生命的苦难”or“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PPT (板书4)师: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生:直面苦难(坚忍地活,平静地活);胸怀悲悯(心怀温暖地活)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 PPT (板书5)(三)探究讨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请结合事例)参考:PPT1、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太消极了。

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人们对灾区的帮助;困境中的弱者相濡以沫;还有,本文中“我”对路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帮助随处可见。

因此,“我们帮不了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2、我同意这种说法,面对生命对生命的隔阂,面对生命(人类)的脆弱,如同面对生老病死,我们无助也帮助不了别人,我们必须独立地面对,孤独地承担,默默地隐忍。

所以,人应该自强自立,因为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帮不了谁” ,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

(四)答疑1.全班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共同解决在预习过程中个体同学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PPT 2.课堂生成问题解答,以学生互答为主。

四、小结师: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不朽的渴望。

所以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让我们以这首题为《寒风里的梦》诗作结:当我独自一人在风雪无边之夜蜷缩我便明白生命的荒凉早已敞开麦地空旷颗粒尽无寒风穿透脊梁伸出的双手顿成冰霜雪落在十四岁的那夜雪落在父亲混沌的双眼雪落在母亲不再开花的枝头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寒风吹彻我们谁也帮不了谁贫穷、冷漠、孤独和死亡正在蚕食着渐渐退守的温暖春天是梦吗不即使在冰河的底层也会有融水潺潺流动小小的花会在风中摇动把所有的微笑交给这些弱小的颤抖附:预设问题:1、母亲为什么不去看姑妈?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与死亡无关的事情。

为什么母亲会这样?提示:①低劣的生存状态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②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在这种生存境况下坚忍地活着的人的悲悯。

2、儿子的腿冻坏了,可是父亲却只关心拉了多少柴,父亲是不是很残忍?提示:是的,从表面看,父亲、母亲很残忍。

可这残忍的背后,却是他们深深的无奈和沉重的叹息。

生存的艰难已让他们自顾不暇、给予他人更多的温暖已是力不从心,那些奢侈的温柔他们就更无能为力了。

他们给人的外在感觉往往冷漠、甚至于残忍。

但是不说一句温暖的话,不等于父亲不心疼儿子;不去看姑妈,不等于母亲不挂念姑妈。

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质朴的情怀或许更让人看到人性的本真、更能让人为之动容。

所以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含义。

“穷人容易残忍,但残忍的背后常常温柔。

富人常常温柔,但温柔的背后更容易残忍。

”3、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寒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4、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5、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6、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7、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8、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

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9、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

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10、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

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11、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2、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

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3、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4、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5、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

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6、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

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

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

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

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7、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

她老了。

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8、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9、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